如何欣赏顾城的朦胧诗

作者&投稿:巨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顾城是生活在信仰与怀疑中间的人。确信与对确信的否定,时刻捕获着他,他的任性与他所遭遇的现实,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生存维度和许多人一样,不同的,只是对待这些维度的一种姿态。
他的姿态是遥远的、招摇着,但心灵却始终如此剔透,所以,他的意象也始终是如此剔透,却又因招摇而显得如此生活活泼……所以,他的意象能够在心灵里安安稳稳顺顺当当而不落于晦涩荒诞(注意,是意象本身,指所使用的那些词语,而不是诗歌本身。),也不落入凡俗事物之手,始终以一种姿态的招摇与心灵之剔透来写下文字。
他前期的诗里,所用的意象虽然是跳跃,但却始终服从于情绪秩序,受心灵的设定与限制。要表明的与用以来达到这种表明的策略间,存在着张力,但终于是能够达到妥协与和解。
顾城虽然受国外现代诗风影响不小,但在意象之使用上,终是很少用那些湿冷粘稠的意象,不负载过于晦涩的暗示意义,也没负载集体无意识一样的历史厚重度,也少有象征的泛滥成灾:都是如此自然分明的清新闪现于心灵之中。而,他的朦胧之名,不在于意义的晦涩,也不在意象之晦涩,而在于意象的跳跃产生出的陌生触感:即意象与意象之间的组合方式。所以,他的诗歌之朦胧,也不是把握“意义”上的难度
,而是从一种感觉把握上的不确定……与其说它是谜语,倒不如说这是一种不符合熟悉常规的表述方式,如用一种不为人所熟悉的方式站立的一棵树:要熟悉它,必须找到切入点。
把握一棵树的姿态,是靠常识?靠直觉?靠判断?还是靠思辩?而切入顾城的诗,又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唤醒形象?意识引导?深入森林深处的那一楼台:象征森林与修辞城市。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鉴赏一】
《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于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人这种“人远天涯近”的辩证感情方式已成为人审美理想的发展的方式,即“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观的创造。”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鉴赏二】
《远和近》一诗,是诗人对不正常生活的本质发现。此诗初发表时,被视为难懂的怪诗。按照当时僵化的阅读方式,人们已被习惯钝化的思维模式,此诗确实难于解读。因为在目光可视之间,你与我的距离不可能远于你与云的距离。可诗人为什么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呢?原因是诗人所写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在这扭曲了的关系中,一切都颠倒了。本应相亲相近的人与人的关系,由于心的阻隔而疏远了,显得那么孤寂而不可接近;因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自然反而拉近了距离,显得十分亲近。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顾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中
走过两个孩子
一个鲜红
一个淡绿
相信未来

如何欣赏朦胧诗

略论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

江西省临川中学 王侠

谁也不能不论否认,朦胧诗的崛起曾闪耀着多么灿烂的光华,朦胧诗潮的冲击曾产生了多么巨大的震撼,甚至一直震颤到今天。为什么它的出现使中国诗坛震惊,它的影响一直震颤到今天?因为朦胧诗有着它独特的思想特征。下面,我就朦胧诗这两方面的特征作一番初浅的论述:

一、崭新的思想特征:

朦胧诗的思想特征是全新的,它一反传统的思想模式,追求着令世人惊讶而以是人们迫切需求的新思想。

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朦胧诗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生活经历,即都经历过惨绝人寰的文化大革命。它使它们失去的金色的童年,失去了温暖与友爱,甚至失去了正常教育和就业的机会。他们目睹了“一系列威胁着残害着人和心灵的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人性被湮没,人与人之间竖起了一层愈来愈厚实的障壁……,于是,这些被愚弄和被遗弃遭遇的一代人,便成长为冷峻、深刻而又特别赋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他们痛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他们仇视人性被埋没的无理,他们痛苦地反思着昨日历史的疯狂;他们欣悦地展望着明天世界的美丽。于是,他们借着不配的芦笛,吹出了追求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追求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笛音。他们切盼着人类纯真的爱。“难道真挚的爱/将随着船板一起腐烂/难道飞翔的灵魂/将终身监禁在自由的门槛’(舒婷《双桅船?船》)。他们希求人类之爱的觉醒,他们希求普通人的灵魂亦能得到真正的自由,“要歌唱你就歌唱吧,但请/轻轻、轻轻、温柔地”、“要哭泣你就哭泣吧,让泪水/流呵、流呵、默默地。”这是对情感自由的追求,这是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这是对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的祈求,“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终于,他们找到了,这便是《致橡树》在这首“写给我所爱的男朋友”的诗中,通过对坚贞、纯洁、平等的“爱”的讴歌,充分反映了人们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和对于作为人的价值、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谐平行关系的慎重思考和追求。人与人,绝不能互相利用,“我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你也不能只是像泉源,常年判定为清凉的慰籍;我们不能互借对方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感仪;我们只能平行、互助、互爱,你是‘橡树’,我是‘木棉’,‘你’有‘你’的领空,‘我’有‘我’的天地。”总之,我们不能把《致橡树》仅仅理解为一首纯正的爱情诗,而其实在追求歌颂爱情之外,它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深入思考和追求,追求的是人类之爱,呼唤的是真诚善良的人性回归。

另一方面,朦胧诗人更为强烈地表现对这一人际关系和人性回归的追求,他们用冷峻的笔调表现了文革十年里许多极端冷漠、残酷、自私、人性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顾城《感觉》)。一世教师那样冷漠,更何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呢?也许纯真、真诚只在孩子身上,“鲜红”与“淡绿”是和谐的搭配,可这只是“一片死灰之中”的一线生机,是多么微弱的和呵!这不更反衬了“死灰”(冷漠、沉闷、扭曲)所给予人的恐惧之深么?“十年文革: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扭曲了人性至于何等地步就可想而知了。这从这位诗人的另一首诗作中可以得到更明确的证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不能特指作者自己,包括能够引起感情共鸣的所有的人;“你”亦不能特指某一个读者,而是指所有的人。“我”与“你”即是人与人;读者可以任意假设。“云”可以看作是大自然,“远”与“近”指心灵的距离。“你看我时很远”,是指人与人之间,虽近在咫尺,但由于存在不可拿起的鸿沟和误解,所以关系疏远、淡漠;而人与大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于是有“你看云时很近的感觉”。在这里,诗人借用了物理与心灵的距离的矛盾和对立,暗示了他对重建人与人之间美好关系的理想,表现了诗人对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厌恶和对和谐人际关系的追求。而实现这个理想和追求的前提是:人必须消除变态和异化,消除隔膜,回归自然,使善良真诚的人性回归。

很显然,朦胧诗人从没有失去过信心,舒婷说:“我通过我自己深深意识到: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尽可能地用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障碍必须拆除,面具应当解下。我相信,人和人是能够互相理解的,因为通往心灵的道路总可以找到。”她坚信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很快就可以建立起来。她坚信人性的回归马上将成为现实。这是多么真挚的追求,又是多么强烈的热望啊!而这正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思想特征。

追求社会和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

十年文化大革命,不仅搞乱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严重地搞乱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被湮没于社会,人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我被社会所弃置,人与社会的整个关系都被扭曲、变形。朦胧诗人对此极为反感,他们认为:“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有一种更高的地位,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就不应该以社会的利益否定个人的利益,既然是人创造了社会的精神文明,就不应该把社会的(时代的)精神作为个人的精神的敌对力量,那种人‘异化’为自我物质和精神的统治力量的历史应该加以自尊审查。”“社会的价值也不能离开个人的精神价值,对于许多人的心灵是重要的,对于社会政治就有相当的重要性。”(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因此,他们大声断喝:“个人与社会分割的历史应该结束!”为此,他们强烈地追求社会对人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请看舒婷的《馈赠》:

“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自下而上不仅映照天空/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吧/沿着树根我走向叶脉/凋谢了我并不悲伤/我表达了自己/我获得了生命//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短暂却留下了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是侯鸟的悲哀/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忍受一切艰难失败/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啊,流血的翅膀/写一行饱满的诗/深入所有的心灵/进入所有年代//我的全部感情/都是土地的馈赠”。

在这里,诗人把自己的“梦想”、“快乐”、“悲哀”等情感都维系于社会之上,只要社会对“我”尊重,只要“我”的价值得到承认,那么即使“垂柳和紫云英/把我吸取干净”甚至“凋谢”了,“我”也“并不悲伤”,因为“ 我表达了自己”,因为“我”由此便“获得了生命”。诗人深情地表白,“我”的快乐是象阳光一样奉献于社会,在短暂的生命中,给社会留下“不朽的创作”;“我”的悲哀是象侯鸟一样不被社会理解,是象侯鸟一样因气候(社会气候)的变幻而被呼来喝云的受驱赶。因此,诗人希求“春天”能够理解“我”的“这份热爱”,为此,即使追求的翅膀流血了,我也还是要“写一行饱满的诗”,去“深入所有的心灵”,以“进入所有的年代”。让所有的年代都能记住“我”吧!在这里诗人对“我”的价值,“我”的社会权利的追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另外,一些表现对社会落后现象强烈不满和对社会生活的积极干预的朦胧诗作,则从侧面,或从反面的角度表现了朦胧诗对社会的尊重和人的价值及社会权利的追求。当官僚主义者无视人的尊严,甚至可以说扼杀了人的生命时,朦胧诗人们大声质问:“谁说生命是一片树叶,/凋谢了,树叶依然充满生机,/谁说生命是一朵浪花/消失了,大海照样奔流不息/谁说英雄已被承认/死亡可以被忘记/谁说人类现代化的未来/必须以生命做这样血淋淋的祭礼。”(舒婷《风暴过去之后》)诗人愤怒的质问鲜明地表明了自己态度:生命应该受到尊重,即使是最最普通的生命,它依然是无比宝贵的。只要他是人,他就应该有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决不能只是“无私”的“树叶”“浪花”,决不能让人的尊严、权利、价值成为社会当权者中某些渎职者所交的血淋淋的“学费”。为追求人的价值,为追求人的社会权利,“我推翻了一道道 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舒婷《风暴过去之后》)。“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再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舒婷《一代人的呼声》)这可以看作是朦胧诗人对这一追求的总宣言。

追求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

朦胧诗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反传统的全新的剖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朦胧诗人的反传统性表现得尤为深刻。他们对自然固有的属性和传统的约定俗成的内涵表示了疑义,以致进行了新的界说。“为什么丹红不能表现悲哀/为什么黛青不能表现欢乐/为什么太阳只配朱砂”这一切都该有更丰富的内涵,为什么要给自然贴上“专有”的标签?他们宣誓:“我决定:不给丰收以金黄/不给希望以翠绿”!(陈仲义《青春诗论 颤音》)他们要改变自然的色泽,改变自然和人的固有的传统关系。自然对于人决不仅仅只是“非人”之“物”。他们把自我更迫近地推向自然,把自我投入于自然、融于自然。顾城充满感激地说:“我感谢自然,使我感到了自己,感到无数的生命和非生命的历史 ”此时的自然已成了“我”,自然在“我”即人的投入得到升华。而人在投入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到人生的顿悟。这便是朦胧诗人所追求的自我的物化和物化的自我,自然和“我”叠加成一体,写自然便是写“我”。请看顾城的《石壁》:“两块高大的石壁/在倾斜中步步进逼。//是多么灼热的仇恨,/烧弯了铁黑的躯体。//树根的韧带紧紧绷住,//岩石的肌肉高高耸起。//可怕的角力就要爆发,/只要露水再落下一滴。//这一滴却在压缩中突然凝结,/时间变成了固体。//于是这古老的仇恨便得以保存,/引起了我今天一点惊异。”

两块静止的、冷冰冰的毫无生气的顽石,在文中竟化作骚动不安、热情奔突的血肉之躯,这是人与自然的最佳融合,是自我投入自然后物的大升华。“自我”物化(返朴),而物(石壁)则成了带有鲜明“自我”色彩的“非物”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岂止只是两块石壁,我们看到的是诗人那个年轻的、热烈的、因耽于冥想和若于探寻而骚动不安的灵魂。

其余的舒婷的《枫叶》“枫叶”即心;《岛游梦》中“岛”即“我”;顾城的《弧线》中“弧线”即“我”的人生之路等;都是物化的自我和自我物化的鲜明体现。

二、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不敢打破传统的艺术局限性,艺术解放就不可能实现”。朦胧诗作者们勇敢地冲破了传统艺术习惯,努力探索着走自己的路。有一位朦胧诗作者基于此提出了后来被人们看作是朦胧诗创作艺术原则的主张,他说:“陷喻、象征、通感、改变视角和透视关系,打破时空秩序等手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前景,我试图把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引入自己的诗中,造成意象的撞击和迅速转换,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来填补大幅度跳跃留下的空白。”实际创作中,朦胧诗人们大都遵循了这一创作主张。下面,我就朦胧诗创作中所体现出的主要艺术特征作一简要的概括分析: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

朦胧诗往往没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因为朦胧诗人们注重的是诗的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这样就致使朦胧诗作品的主题具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们对艺术与生活、现实与真实的关系,对诗的主题与表现的关系,在作品中往往没有明确的显示。读者对它们的理解,很难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这是朦胧诗的最基本的艺术特征。借用古人的话说,朦胧诗都是“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惝恍以为情”、“不即不离,是相非相”、“令人仿佛中如灯境观影,了然目中,却捉摸不定”。朦胧诗人采用的正是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从而使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定”的隐约性。“诗无达诂”的多义性。试看顾城的《远和近》(原诗见上文),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有人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初恋者的朦胧感受,目光轻佻和热渴,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略带内分骄傲和矜持,反面缩短了心灵的距离。”有人认为它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距离感(王幅明《中外著名朦胧诗赏析》);有人理解为政治讽刺诗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者大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多义性的理解。而这正是朦胧诗人们所特别注重的一个艺术创作主张。诗中把观念省略,只是在诗中安排一定的“象”,什么意思、什么主题全不作明确的显示。这一手法并不是这些朦胧诗人的发明,早在三十年代的李金发就不很熟练地运用了这一创作手法,如他的《自题画像》:

“即月眠江底,/还能与紫色之林微笑。/耶稣教徒之灵,/吁,太多情了。/热如皎日,/灰白如新月在云里。/我有草履仅能走世界之一角,/感谢这手与足,虽然尚少,但既觉够了。/昔日武士披着/力能缚虎!我么,害点羞。”这首诗问世以后,人们大都无法看懂,理解者更是千人千面。原因是什么?关键在于没有理解到诗人在这里采用的是观念省略的创作手法。但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状况中,有谁能理解得了这并不熟练的创作法呢?到了今天,朦胧诗人们对于这一手法的运用已炉火纯青了。在许多诗作中都采用了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的方法。如车前子的《三原色》表面上写的是儿童的生活画面:“我”一个儿童,因为好玩,和红黄蓝 三色蜡笔,“画了三条线”,大人看了不满意,作出了“我看不懂”的 解释,“我”不顾大人了“又照 着自己的喜欢/画了三只园。”其内在的观念省略了。诗人也不作任何提示,一切听任读者云理解,于是主题的多义性就是必然的了:有人说其深层含义是表现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两代人心灵之间的隔膜。有人说它表现的是自我问题,独立人格的培养问题。另外,也有人理解是一首政治诗:大人隐示社会政治的说教者,“我”是纯真、挚着、诚实、勤勉、坚持真理、不畏权势的正义之士。

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手法的运用,使诗的容量大幅度的增加,从而也使诗更具有意蕴;当然,也会导致一些诗的不好懂,甚至的于晦涩难懂。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朦胧诗人一反传统的以比喻手法为中心的诗歌创作方法,而是特别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新的艺术创作手法。这种象征手法起源于德国美学家费肖乐父子和里斯的“移情说”。诗人在凝神观照中,拆除开所观照的对象,把自己的生命输送到没有生命的生物之中,赋以静止的生命与灵魂,由物我两忘进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把这种“移情说”扩展应用到文艺创作中,便产生了象征手法。而大规模地运用这种手法的是法国大诗人波德莱尔,并由此而产生了影响整个世界现代文学的象征派。在我国,这一手法的运用远溯“诗骚”,近追清诗,源远流长。朦胧诗人正是深受这源远流长文艺创作手法的荫庇,再加以大力拓展,积极而独到的运用,从而使这一手法成为朦胧诗人们惯用的技巧。在朦胧诗中,我们惯常看到的只有“象征体”,本体是极少出现的,但这个作为“象征体”的物,已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自然的物了,而是诗人自己心灵的外在的信托。善于欣赏的读者只要隐去景物的实体,便能感受到诗人跳动的心灵、奇异的思想,便能真正读懂诗了。如舒婷的《双桅船》,诗中以船象征人,以船的命运象征人的命运说明在人的一生的航程里,尽管漂泊不定,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但航行的目标“心爱的岸”总归是有的。此处象征新颖贴切,特别动人。又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通过对远古神话的重新观照,构筑起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象征体-太阳,讴歌了诗人心中的“太阳”。太阳,是生命力的象征,是热情、强悍、不屈和不断超越的象征。诗人借用开天、补天、结缘、追日、填海等 12个神话,使诗进入一种浓厚的象征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艺术和哲学化为一炉。 这似乎可以看作是朦胧诗作中象征手法运用绝妙的代表作。

象征,附丽并寄托着朦胧诗人自己漂泊不定的想象,使语词经济,具有着无可替代的暗指性,常用于表达多层主题,表达复杂感情,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因此,象征手法成了朦胧诗人们最为注重的艺术创作手法之一。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出于对十年文革时期许多为配合“中心任务”和图解某项政策的“大白话”诗的厌弃和反叛,朦胧诗人们在注重象征手法运用的同时,还刻意追求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手法的运用。

意象和象征一样,都不是舶来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首先提出“意鋗”一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远斤”),但是正如火药、指南针的发现而不被利用一样,意象化手法的运用历来不被重视,尤其是“五四”运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完全不见使用。而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朦胧诗人继承并大大发展了这一创作手法,从而使意象化手法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运用。

意象是什么?意象是“诗人砚照社会实界、自然实界所主生的心理意识和社会实界、自然实界的物象,经过联想、想象诸种思维活动,而酿制的既含蓄着、渗透着、暗示着诗人感觉情绪思想,又迥异于社会各界、自然实界物象的审美体。”简单地说,意象是想象中的具体形象,是“纯感官的”,“是具体化的感觉”。所谓“意象化”,是指诗人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加工改造原有的表象,使“意”和“象”交相融合的一种艺术手法。

朦胧诗人们注重于意象化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制造了一系列的具体意象,从而构成一个立体的意象层面的组合体,使诗歌有一种品味不尽的意蕴,使诗的包容性增大,函盖量增多。为实现这一目的,首先,他们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法。通感,其实应是不同感觉的互相沟通和补充,目的在于扩大感官的审美范围。如顾城的《爱我吧,海》中“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舒婷的《落叶》中“残月象一片薄冰/漂在沁凉的夜色里”,听觉“声音”转换成视觉“擦痕”,视觉“残月”转换成触角“沁凉的夜色”,这样使意象新奇,诗的意蕴也更深切了。所谓艺术变形就是指诗人以内心感觉为主导而扭曲外在的物象,使物象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形。一句话就是打破了时空的固有顺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中“桉树施转起来/繁星拼成了万花筒”、“石路在月光下浮动”,空间的顺序被打乱了,感觉起着奇妙的作用;不是惯常意义上的头昏而转,而是桉树旋转;繁星从天上下来了,走进手中的万花筒中;不是月光浮动,而是石路在浮动。事物的状态完全不依常理地变了形,这在朦胧诗作中是较为常见的。

同时,朦胧诗人们并不以使用疏朗单纯的意象为满足,他们往往把各种意象以或并列、或重叠、或辐射的各种方式,立体地聚集在一首诗中,形成几个不同的意象层面,从而构成一个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具体说,这是意象可根据属性分为自然意象、社会意象,根据产生角度,可分为视觉意象、听觉意象、幻觉意象、错觉意鋗,每种意象都可组成一个层面,这样几个层面会同时出现在一首诗中,几个层面间的关系或并列、或重叠、或辐射,组合起来,就是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如顾城的《弧线》,4节就是四个视觉意象层面,并列地组合在一首诗中,就很有立体形象的感觉。又如舒婷的《思念》:“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水平线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浆橹 。”四个感觉意象之间互不关联,但叠加在一处,使诗的画面交替出现在一个特定的心理空间,形成一个立体化的感情监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诗人的相思之苦:思念之情如烟似梦;思念虽真虽切,但毕竟是虚幻的,不会有什么结果;思念绵绵不断;思念惆怅、相会难期。这绝妙和艺术效果,都应归功于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

总之,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是朦胧诗人注重的又一艺术手法,它有力地拓展了艺术思维的天地,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了新时期诗歌的表现力。

注重跳跃性情绪节奏和自由化的内在结构与韵律

传统的简单情绪延展和外在的简单结构,已被朦胧诗人们所弃置,他们注重思维的大幅度跳跃的感情的立体化,注重节奏的内在性和情绪开合的大跨度特征。以表达情绪为目的,以喧泄心灵为宗旨,因而不看重外在结构。诗行的组合和分解,扩张灵巧多变,诗情复杂立体化,联想线索复杂电缆化等,都是朦胧诗人在创作中所惯常运用的创作方法。为此,许多朦胧诗外在的结构形式自由无拘,外在的韵律节奏也是自由随意,只求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就冒名了。这是朦胧诗艺术特征中形式方面的最主要的特征。请看江河的组诗《从这里开始》中开头一段:

“我不是没有童年、茂盛、青春//即使贫穷、饥饿/衣衫破碎了,墙壁滑落着/象我不幸的诞生//沉闷//被爆发的哭声震颤/母亲默默的忍受有了表达”。作者随意划分段落,句子长短不一,句式千差万别,依照传统节奏观就无法读出诗味。传统的大致整齐的分节,大致整齐的句子句式等,在诗中都难以寻找,似乎成了古董。诗人依自己直前奔涌的情绪和情感节奏安排诗段、处理诗的句式、字数、韵律,请再读下去:

“我记下了所有的耻辱和不屈/不是尸骨,不是勋章似的磨损了的石头/是战士留下的武器,是盐/即使在黑夜里也闪着亮光/生命和死亡没有界限/只有土地、只有海洋//是告别的时候了/是交换凯旋的许诺的时候了。”诗人突破了传统单一性的诗情、单一性的联想线索,使诗的跳跃力增强,诗行章节之间出现了新的内在关系。再联想到其他的诗,这种内在关系是:有的是断层推进式(层进式)如舒婷的《也许》、《这也是一切》;有的是平行并列式,如舒婷的《往事二三》,顾城的《弧线》;有的是隔节反复,如孙武军的《回忆与思考》等。这些诗都不遵循事件的客观情节性,而是顺应诗人感情流动和联想的逻辑性,如江河的《纪念碑》《太阳和他的反光》,而车前子则运用得更为熟稔,如他的《以后的事――赠M F》:

“我有一座深蓝、淡蓝的小屋/我和它――我的妻子居住/没有家具/只有一张水彩画//水彩画上的女孩/就是今天的她//我想起一块比屋还大的夜/不要害怕/好说/红线条说”诗句与诗句跨度增大。节奏有时舒缓沉稳,如第一节,有时简省明快,如第二节,有时前面两者皆有如第三节。因而节奏的表现主要以情感来划分,依情而读,依情而顿,甚至故意读破。而结构或条状、或块状(条状即不分段不分节之形式;块状即分节为大块)或多层次结构,运用起来,以诗内部的粘合力为其准,显得自由得很。再如江河的《太阳和他的反光》组诗,以块状结构为主,条状为辅,交叉运用,以展现作者对神话传说的史诗般的沉没思索,内部粘合力非常强,内在的整体构思毕现,整体情绪波涌,把中华民族那种坚忍不拔,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回味无穷。

综观上面所举诗例,随着朦胧诗人对内在结构的自由化的钟爱和对跳跃情绪节奏的关注,对诗的韵律也就有了新的创造。这就是不拘于只借助外部的声音循环作为诗的韵律美,而是重视诗行中的内在声音美以及其他各种内在的韵律美。尤其重视把外部的韵律和内部的韵律结合起来,从而使诗歌的韵律美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便是这方面的杰作。外部韵律上,诗人选择了“歌部”韵,“歌”、“索”、“膊”、“朵”等韵脚字不遵隔句用韵原则,而是依内在节奏和内在情绪需要,在适当地方用韵,相对传统用韵原则这样用韵是很自由的,内部韵律上,诗人用或长句、或短句、或长句分行排列成短句等形式,使强烈有震撼力度;另外运用反复倏手法,在节奏到无以复加程度时,突一句“—祖国啊!”这样感情强烈的感叹句,从而使韵律高涨到顶峰后有一个高潮后暂歇的和缓机会。这样内外韵律的交互结合使用,从而使这首诗的韵律昂奋激烈,如铁马冰河,气势恢宏,遂成其为千古绝唱。

以上是我对朦胧诗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的乘客单的概括分析,由于地处僻远,见识短浅,挂一漏万甚至浅薄之处甚多,把它写成文字,目的在于就教于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另外,有感于“Post!舒婷!”的高呼者的浅薄,死抱住 其不放者的懒惰,不定其存在者无知用项过分誉的盲目,我一探朦胧诗的思想及艺术特征,以端正思想或许在所裨益。因此不揣冒昧,不怕见笑于大方之家,四易其稿,写成掘文。

http://www.chinese001.com/czyw/rjkbb/9njsc/jxsc/k03-032.jsp


顾城的诗
似乎没有定轨 只是时远时近……4、《奠》我把你的誓言 把爱 刻在蜡烛上 看它怎样 被泪水淹没 被心火烧完 看那最后一念 怎样灭绝 怎样被风吹散 5、《诗情》一片朦胧的夕光 衬着暗绿的楼影 你从雾雨中显现 带着浴后的红晕 多少语言和往事 都在微笑中消溶 我们走进了夜海 去打捞遗失的繁星 ...

顾城的《无名的小花》 赏析
顾城的创作无疑是与“朦胧诗”整体的精神相通,但很快,他就转入了“童话诗人”的创作,这使得他的写作道路与其他几位“朦胧诗人”并不完全一致。本首诗歌明明白白中将些许沉重含蓄的优雅感情表露出来,诗者是带着惬意的心情去欣赏眼前的原野的野花景,体味诗者流露在诗意以外的心情。也因此才有了诗歌尾...

顾城关于云的诗句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 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开放分类:朦胧诗,顾城。 7.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赏析:乍...

欣赏的古诗词作家及理由
也许,正是由于人与自然的亲切可近,更进一步显示出人的孤寂;也许,正是这孤寂,常使顾城想到梦的天国。可顾城应该知道,在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上,梦的天国是不存在的。 【鉴赏三】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

顾城最有名的诗
这一倾向表明,顾城后期诗歌的主题与母题,已成为作品形式构造和功能结构的重要因素。 在1985年至1988年的“反文化”阶段,诗人创作的主题,虽然在明晰度方面已大不如前(有人称他此期的作品“有一种令人战栗的神秘”,“是真正意义上的朦胧诗,除此的朦胧诗,只是一个误称”⑤),但题材领域却已相对内敛、集中,主题在...

中国现当代诗人作品赏析
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

关于远与近的诗句
6.简述顾城《远和近》一诗的主题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

怎样欣赏当代诗人诗歌
以接受,故称这些新型的诗为朦胧诗。欣赏当代诗,就必须在欣赏诗时排除诗的模糊性。人的模糊逻辑的功能,(模糊逻辑是相对古典的 二值逻辑而言,即非真非假)就是化模糊为清晰。只要调动模糊逻辑,就能扫除诗的模糊性。现以顾城的 小诗为例与诸君共赏。感觉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楼是灰色的 雨是...

顾城诗集哪个版本
顾城诗集的最佳版本是《顾城诗全编》。一、版本概述 《顾城诗全编》是对顾城诗歌作品的全面收集和整理,该版本收录了顾城的多数经典诗作,能够全面展现顾城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二、内容详实 《顾城诗全编》不仅收录了顾城的成名作,还包括其生涯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作。从早期的朦胧诗风到后期的独特...

优秀现代诗歌解析
这个原之罪先生,原来是位朦胧诗的挚爱者,一下子就找到了皇皇和原的默契点。此后,我很快在朋友空间频频见到原的留墨,一组组质量上乘的诗歌,使皇皇从此...原是顾城诗歌的拥趸者,这首诗,有顾城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影子;原用一个孩子般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和感受自然,感受世界,寄托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和...

泽库县15784598352: 如何欣赏诗歌——赏析《远和近》 -
古狄复方:[答案] 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顾城第一次接触到这首诗是在好多年前,印象里应该是还在家乡念初中,一次语文课上老师拿出了这首诗给我们讲解,花了整整半节课的时间还没讲明白.现在想想不觉莞尔,这首连搞文学的专家都有很...

泽库县15784598352: 求顾城《远与近》的赏析 -
古狄复方: 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远与近》的主题思想: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

泽库县15784598352: 顾城《远和近》赏析? -
古狄复方: 顾城的诗是一个矛盾,一方面取自童话世界的天真和单纯,另一方面是对现实世界的孤独感和感伤.本诗把复杂的人际关系,简化成为我、你、云三者的关系.我和你相对而坐或相对而立,距离感应该是很近的.然而却相对无言,你只是一会看我,一会看云.两个“一会”,说明时间并不短,然而却无话可说.云在天边,应是距离很远的,而你我之间的距离比云还要远得多,相比之下,云反而很近了.我和你,可能是诗人和他的友伴,但也可能是抽象化了的“人”.人和人是隔膜的,人只能和云亲近,人是多么的孤独.

泽库县15784598352: 解读朦胧诗《远和近》——顾城 -
古狄复方: 这也太朦胧了吧,我也会写,我,一会看日,一会看月.你觉得,看月时很远,看日时很近!楼下的请回答.1:我,日,月三个意象各自的象征意义.2:我的诗有何特点?答对有奖!

泽库县15784598352: 鉴赏顾城的《远和近》(300 - 400字) -
古狄复方: 2楼顾城的<远和近>是一首极其简单的小诗,短短的六句话,却在朦胧诗里为人称颂,非常著名. 诗里创造了“我”、“你”和“云”三个意象,用“远”和“近”来描述三者的距离.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

泽库县15784598352: 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
古狄复方: 顾城是生活在信仰与怀疑中间的人.确信与对确信的否定,时刻捕获着他,他的任性与他所遭遇的现实,主观意愿与客观事实………生存维度和许多人一样,不同的,只是对待这些维度的一种姿态.他的姿态是遥远的、招摇着,但心灵却始终如...

泽库县15784598352: 如何赏析顾城的《远和近》? -
古狄复方: 远和近》,是一首非常抽象的诗,它的美就隐含在抽象的线条之中.这首诗是朦胧诗里非常著名的诗篇,是被许多人传诵的诗歌. 在诗歌中顾城表达了人对于远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 这种关系充满了一种辨证的距离、一种美和对爱的得失的痛苦.近处的爱人却是远在天边,天上的云却在心灵近处.爱人可近却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离在远方却在爱人的心旁. 诗歌里表现出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带有一种痛苦的思辩地忧伤. 顾城说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可是“时间的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丽诗篇里,他的悲伤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来

泽库县15784598352: 顾城诗歌有什么特点 对顾城的评价 -
古狄复方: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泽库县15784598352: 顾城的诗《远和近》,谁能帮我赏析一下 -
古狄复方: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 ——顾 城 【鉴赏一】《远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