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问题

作者&投稿:年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六国论特殊句式~

1.赵尝五战于秦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判断句

完:保持完整 形容词或用作动词

却: 使……退却 动词使动用法

族:灭族 名词作动词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一句话紧扣文题,由果溯因,从反面否定和正面肯定两方面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这句话排除“兵”“战”的因素,强调“弊在赂秦”。全句的重心,在于正面肯定。接着从两个方面简要地阐释论点,说明“弊在赂秦”的道理: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用设问答疑的方式,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两点既是对中心论点的阐释,也是分论点。最后一句,回应开头,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论,为下文的论述举纲张目。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论证中心论点。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二段),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战矣”),比较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的双方土地得失变化。以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实由于“赂”而造成的得失远远超过通过战争而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赂秦的事实说明赂秦之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

第二小层(“思厥先祖父……理固宜然”),写诸侯赂秦的情形和结果,说明赂秦乞和适得其反,只能助长秦国的侵略野心,造成“颠覆”的下场。先对比诸侯祖先得地的艰难和子孙割地的轻易,再写诸侯赂秦求安而不可得,说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得出结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第三小层(“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话为证,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以上三小层就赂秦的国家(韩、魏、楚)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二层(第三段),论述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齐人未尝赂秦……齐亦不免矣”),单说齐国灭亡的原因。指出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不能独自保全。

第二小层(“燕赵之君……诚不得已”)合说燕、赵两国灭亡的原因。这两个国家与齐国不同,没有“与嬴而不助五国”,而是“义不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终于“战败而亡”。原因不仅在于燕、赵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还在于“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其灭亡是“诚不得已”。

第三小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或未易量”),总说六国,提出假设,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如果韩、魏、楚不赂秦,齐国“不附于秦”,燕、赵有正确决策,也有不灭亡的可能。

以上三小层就不赂秦的国家(齐、燕、赵)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说明“不赂者”的灭亡也是“赂”的结果,把“赂者”的失败和“不赂者”的失败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方面论说,全面深入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四段),综合上面两段分析作出论断。上面两段着重论述历史事实,说明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这一段则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作者的主张,申明作者的政见。第一句以“呜呼”的感叹起笔,承上文进一步从反面假设,提出并力抗秦的主张,指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秦国即使想吞并六国也是难以办到的。第二句承上转折,又回到史实,抨击六国的政策,以“悲夫”起头,嗟叹六国“有如此之势”,却“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灭亡。这句话慨叹六国灭亡的可悲结局,揭示“赂秦”的根源在于“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第三句紧承上句作出论断,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这句话一语双关,似乎是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其实是在告诫北宋“为国者”,这就把对历史的评论自然地转到现实上来。

第二层(第五段),讽谏北宋王朝。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只是各踞一方的诸侯,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强于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 写作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保钓害国论的驳斥
坦白地说,笔者读到这种惊世骇俗的文章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震惊和愤怒,责怪香港、台湾、大陆保钓人士是日本人的事情,怎么就轮到中国人替日本人说话了?笔者就此向韩晓清逐一讨教支撑登岛害国论的三个理由。第一,日中关系的稳定对中国极端重要。中日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一衣带水,稳定的中日...

...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会议是什么_百度知 ...
日内瓦会议的另一个议题就是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后在于右任的倡议下,改用“中南半岛”)的和平问题。 1954年5月8日,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谈判开始。与会国家中、苏、美、英、法五大国外,还有越南民主共和国以及被法国占领的南越、老挝和柬埔寨。经过周恩来奔波斡旋,交战双方分别达成了在越南、老挝、柬埔寨...

毛概。讨论的热点问题
人民币升值问题2、孔子学院与国际文化交流3、南海问题4、钓鱼岛问题5、朝核问题6、中美关系7、欧债危机8、中国威胁论9、中东问题(细化某一方面问题)10、中俄关系11、全球气候问题12、全球发展问题13、核电站事故及影响14、中国崛起面临的安全困境15、中国崛起如何应对外部风险16、历史上崛起的大国及对...

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的意思
问题: 六国论中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的意思 解答:(1)句子出处:宋代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六国论》第一段。(2)句子原文: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语段意思: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

六国论如何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
北宋文人苏洵, 正是抱着对国家命运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写作了议论国政、劝谏改变国策的文章《六国论》。所以, 我们首先要肯定《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六国”而实指宋朝的政治策论文。 北宋时期, 儒学复兴成为思想界的主导。作为士大夫或文人, 都因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表现出对统治者的忠诚和爱护, 他们议论政事或从事...

六国论的创作背景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高一语文《六国论》教学反思
议论文写作是中学生写作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会遇到不少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不知从何开始写起,文章思路不清晰,论点缺乏足够的论据支撑,文章枯燥,缺乏文采等,这些主要是议论文写作训练较少和对议论文的写作方法不了解造成的。因而,学习了《六国论》这篇很好的议论文写作范文,掌握议论文写作的...

为什么六国论中说“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本意是说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应该是军事对抗,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不能指望剑客侠士,燕丹把对付秦国的希望寄托在了荆轲身上,以为必成,就放松的军事准备。所以说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我国网络论坛中国网络舆论的现状与问题
此外,在美伊战争、反腐倡廉、为农民工“讨工钱”、三农问题、教育乱收费、学术腐败、处女卖淫、“宝马车撞人案”等事件与讨论活动中,网络舆论都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以至于有人把2003年称为“网络舆论年”。 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

苏洵在巜六国论》中认为六国自我保全的方法是什么?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原文 六国论 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西丰县18213169598: 《六国论》习题解答此《六国论》乃苏洵之六国论!请答题者补充下面两个问题(用原文回答):1.《六国论》的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 -
梅柴克感:[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西丰县18213169598: 阅读李祯的《六国论》,回答问题.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 罪秦 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 -
梅柴克感:[答案] 答案: 解析: 1.(1)归罪于秦(2)比(3)假使(4)能够 2.同:六国皆欲为秦所为.不同:秦得天助而六国未得. 3.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西丰县18213169598: 六国论 论点是 -
梅柴克感:[答案]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西丰县18213169598: 有关苏洵六国论评价及讨论 -
梅柴克感:[答案] 宋朝,苏氏三父子以《六国论》的同样的命题去作文,且父子三人各自的《六国论》都长期被后人所传诵,这,在世界文论历史中,是绝无仅有的奇特现象!他们父子三人也和贾谊一样,是在讨论战国历史和秦朝的兴衰,但是,由于他们父子三人都...

西丰县18213169598: 六国论中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什么? -
梅柴克感:[答案] 灭六国者,六国也,诽秦也―――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六国论》(北宋.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反对屈辱求和,抵抗契丹、西夏.

西丰县18213169598: 苏洵的《六国论》与苏辙的《六国论》中心论点各是什么? -
梅柴克感:[答案] 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辙《六国论》: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西丰县18213169598: 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苏洵写《六国论》的目的是什么? -
梅柴克感:[答案] 意在讽谏宋王朝以六国破灭为鉴戒,不要屈服于外侮,而要奋起抗敌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西丰县18213169598: 高中课本 六国论 课后题求解答 不要复制哈1.第二段是扣住第一段的那一句话展开论述的?是如何具体写出诸侯各地赂秦的情形和导致的结果的?2.第二段的... -
梅柴克感:[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描写和论述.结果是“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排比、对偶、摹状等 增强语气、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西丰县18213169598: 苏洵的《六国论》中的一个简单问题 -
梅柴克感: 是因为当时六国中实行不同的政策!齐与秦同为'连横'而其余五国为'联蹱'进行对立的! 也就有了“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因为当时是七国争霸嘛!

西丰县18213169598: 六国论中的事例可以用来论证什么话题?求学霸帮忙解决这个难题!!!! -
梅柴克感:[答案] 可以论证现阶段的国际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