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某村旧事

作者&投稿:毋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寇投降,我从延安出发,十月到浑源,休息一些日子,到了张家口。那时已经是冬季,我穿着一身很不合体的毛蓝粗布棉衣,见到在张家口工作的一些老战友,他们竟是有些“城市化”了。做财贸工作的老邓,原是我们在晋察冀工作时的一位诗人和歌手,他见到我,当天夜晚把我带到他的住处,烧了一池热水,叫我洗了一个澡,又送我一些钱,叫我明天到早市买件衬衣。当年同志们那种同甘共苦的热情,真是值得怀念。
  第二天清晨,我按照老邓的嘱咐到了摊贩市场。那里热闹得很,我买了一件和我的棉衣很不相称的“绸料”衬衣,还买了一条日本的丝巾围在脖子上,另外又买了一顶口外的狸皮冬帽戴在头上。路经宣化,又从老王的床铺上扯了一条粗毛毯,一件日本军用黄呢斗篷,就回到冀中平原上来了。
  这真是胜利归来,扬扬洒洒,连续步行十四日,到了家乡。在家里住了四天,然后,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早晨,到蠡县县城去。
  冬天,走在茫茫大雾里,像潜在又深又冷的浑水里一样。
  但等到太阳出来,就看见村庄、树木上,满是霜雪,那也真是一种奇景。那些年,我是多么喜欢走路行军!走在农村的、安静的、平坦的道路上,人的思想就会像清晨的阳光,猛然投射到披满银花的万物上,那样闪耀和清澈。
  傍晚,我到了县城。县委机关设在城里原是一家钱庄的大宅院里,老梁住在东屋。
  梁同志朴实而厚重。我们最初认识是一九三八年春季,我到这县组织人民武装自卫会,那时老梁在县里领导着一个剧社。但熟起来是在一九四二年,我从山地回到平原,帮忙编辑《冀中一日》的时候。
  一九四三年,敌人在晋察冀持续了三个月的大“扫荡”。
  在繁峙境,我曾在战争空隙,翻越几个山头,去看望他一次。
  那时他正跟随西北战地服务团行军,有任务要到太原去。
  我们分别很久了。当天晚上,他就给我安排好了下乡的地点,他叫我到一个村庄去。我在他那里,见到一个身材不高管理文件的女同志,老梁告诉我,她叫银花,就是那个村庄的人。她有一个妹妹叫锡花,在村里工作。
  到了村里,我先到锡花家去。这是一家中农。锡花是一个非常热情、爽快、很懂事理的姑娘。她高高的个儿,颜面和头发上,都还带着明显的稚气,看来也不过十七八岁。中午,她给我预备了一顿非常可口的家乡饭:煮红薯、炒花生、玉茭饼子、杂面汤。
  她没有母亲,父亲有四十来岁,服饰不像一个农民,很像一个从城市回家的商人,脸上带着酒气,不好说话,在人面前,好像做了什么错事似的。在县城,我听说他不务正业,当时我想,也许是中年鳏居的缘故吧。她的祖父却很活跃,不像一个七十来岁的老人,黑干而健康的脸上,笑容不断,给我的印象,很像是一个牲口经纪或赌场过来人。他好唱昆曲,在我们吃罢饭休息的时候,他拍着桌沿,给我唱了一段《藏舟》。这里的老一辈人,差不多都会唱几口昆曲。
  我住在这一村庄的几个月里,锡花常到我住的地方看我,有时给我带些吃食去。她担任村里党支部的委员,有时也征求我一些对村里工作的意见。有时,我到她家去坐坐,见她总是那样勤快活泼。后来,我到了河间,还给她写过几回信,她每次回信,都谈到她的学习。我进了城市,音问就断绝了。
  这几年,我有时会想起她来,曾向梁同志打听过她的消息。老梁说,在一九四八年农村整风的时候,好像她家有些问题,被当做“石头”搬了一下。农民称她家为“官铺”,并编有歌谣。锡花仓促之间,和一个极普通的农民结了婚,好像也很不如意。详细情形,不得而知。乍听之下,为之默然。
  我在那里居住的时候,接近的群众并不多,对于干部,也只是从表面获得印象,很少追问他们的底细。现在想起来,虽然当时已经从村里一些主要干部身上,感觉到一种专横独断的作风,也只认为是农村工作不易避免的缺点。在锡花身上,连这一点也没有感到。所以,我还是想:这些民愤,也许是她的家庭别的成员引起的,不一定是她的过错。至于结婚如意不如意,也恐怕只是局外人一时的看法。感情的变化,是复杂曲折的,当初不如意,今天也许如意。很多人当时如意,后来不是竟不如意了吗?但是,这一切都太主观,近于打板摇卦了。我在这个村庄,写了《钟》、《藏》、《碑》三篇小说。
  在《藏》里,女主人公借用了锡花这个名字。
  我住在村北头姓郑的一家三合房大宅院里,这原是一家地主,房东是干部,不在家,房东太太也出去看望她的女儿了。陪我做伴的,是他家一个老佣人。这是一个在农村被认为缺个魂儿、少个心眼儿、其实是非常质朴的贫苦农民。他的一只眼睛不好,眼泪不停止地流下来,他不断用一块破布去擦抹。他是给房东看家的,因而也帮我做饭。没事的时候,也坐在椅子上陪我说说话儿。
  有时,我在宽广的庭院里散步,老人静静地坐在台阶上;
  夜晚,我在屋里地下点一些秫秸取暖,他也蹲在一边取火抽烟。他的形象,在我心里,总是引起一种极其沉重的感觉。他孤身一人,年近衰老,尚无一瓦之栖,一垄之地。无论在生活和思想上,在他那里,还没有在其他农民身上早已看到的新的标志。一九四八年平分土地以后,不知他的生活变得怎样了,祝他晚境安适。
  在我的对门,是妇救会主任家。我忘记她家姓什么,只记得主任叫志扬,这很像是一个男人的名字。丈夫在外面做生意,家里只有她和婆母。婆母外表黑胖,颇有心计,这是我一眼就看出来的。我初到郑家,因为村干部很是照顾,她以为来了什么重要的上级,亲自来看过我一次,显得很亲近,一定约我到她家去坐坐。第二天我去了,是在平常人家吃罢早饭的时候。她正在院里打扫,这个庭院显得整齐富裕,门窗油饰还很新鲜,她叫我到儿媳屋里去,儿媳也在屋里招呼了。我走进西间里,看见妇救会主任还没有起床,盖着耀眼的红绫大被,两只白晰丰满的膀子露在被头外面,就像陈列在红绒衬布上的象牙雕刻一般。我被封建意识所拘束,急忙却步转身。她的婆母却在外间吃吃笑了起来,这给我的印象颇为不佳,以后也就再没到她家去过。
  有时在街上遇到她婆母,她对我好像也非常冷淡下来了。
  我想,主要因为,她看透我是一个穷光蛋,既不是骑马的干部,也不是骑车子的干部,而是一个穿着粗布棉衣,挟着小包东游西晃遛遛达达的干部。进村以来,既没有主持会议,也没有登台讲演,这种干部,叫她看来,当然没有什么作为,也主不了村中的大计,得罪了也没关系,更何必巴结钻营?
  后来听老梁说,这家人家在一九四八年冬季被斗争了。这一消息,没有引起我任何惊异之感,她们当时之所以工作,明显地带有投机性质。
  在这村,我遇到了一位老战友。他的名字,我起先忘记了,我的爱人是“给事中”,她告诉我这个人叫松年。那时他只有二十五、六岁,瘦小个儿,聪明外露,很会说话,我爱人只见过他一两次,竟能在十五、六年以后,把他的名字冲口说出,足见他给人印象之深。
  松年也是郑家支派。他十几岁就参加了抗日工作,原在冀中区的印刷厂,后调阜平《晋察冀日报》印刷厂工作。我俩人工作经历相仿,过去虽未见面,谈起来非常亲切。他已经脱离工作四、五年了。他父亲多病,娶了一房年轻的继母,这位继母足智多谋,一定要儿子回家,这也许是为了儿子的安全着想,也许是为家庭的生产生活着想。最初,松年不答应,声言以抗日为重。继母遂即给他说好一门亲事,娶了过来,枕边私语,重于诏书。新媳妇的说服动员工作很见功效,松年在新婚之后,就没有回山地去,这在当时被叫做“脱鞋”——“妥协”或开小差。
  时过境迁,松年和我谈起这些来,已经没有惭怍不安之情,同时,他也许有了什么人生观的依据和现实生活的体会吧,他对我的抗日战士的贫苦奔波的生活,竟时露嘲笑的神色。那时候,我既然服装不整,夜晚睡在炕上,铺的盖的也只是破毡败絮。(因为房东不在家,把被面都搁藏起来,只是炕上扔着一些破被套,我就利用它们取暖。)而我还要自己去要米,自己烧饭,在他看来,岂不近于游僧的敛化,饥民的就食!在这种情况下面,我的好言相劝,他自然就听不进去,每当谈到“归队”,他就借故推托,扬长而去。
  有一天,他带我到他家里去。那也是一处地主规模的大宅院,但有些破落的景象。他把我带到他的洞房,我也看到了他那按年岁来说显得过于肥胖了一些的新妇。新妇看见我,从炕上溜下来出去了。因为曾经是老战友,我也不客气,就靠在那折叠得很整齐的新被垒上休息了一会。
  房间裱糊得如同雪洞一般,阳光照在新糊的洒过桐油的窗纸上,明亮如同玻璃。一张张用红纸剪贴的各色花朵,都给人一种温柔之感。房间的陈设,没有一样不带新婚美满的气氛,更有一种脂粉的气味,在屋里弥漫……
  柳宗元有言,流徙()之人,不可在过于冷清之处久居,现在是,革命战士不可在温柔之乡久处。我忽然不安起来了。当然,这里没有冰天雪地,没有烈日当空,没有跋涉,没有饥饿,没有枪林弹雨,更没有入死出生。但是,它在消磨且已经消磨尽了一位青年人的斗志。我告辞出来,一个人又回到那冷屋子冷炕上去。
  生活啊,你在朝着什么方向前进?你进行得坚定而又有充分的信心吗?
  “有的。”好像有什么声音在回答我,我睡熟了。
  在这个村庄里,我另外认识了一位文建会的负责人,他有些地方,很像我在《风云初记》里写到的变吉哥。
  以上所记,都是十五、六年前的旧事。一别此村,从未再去。有些老年人,恐怕已经安息在土壤里了吧,他们一生的得失,欢乐和痛苦,只能留在乡里的口碑上。一些青年人,恐怕早已生儿育女,生活大有变化,愿他们都很幸福。
  1962年8月13日夜记


城南旧事的好词好句大全
《城南旧事》好词好句 《城南旧事》是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15、神色不安:指遇到某件事或人,面部出现神情慌张、害怕或感到事情不妙。 好句 1、小驴大概是饿...她用双手轻轻抓着被放到了胸前的那根又黑又长的辫子,一方头巾被村巷里的风吹得飞扬了起来。 45、...

城南旧事读后感
就像暑假里,我看的《城南旧事》中的主人公林英子。 林英子是一个不满八岁的小女孩,她跟着爸爸妈妈漂洋过海从台湾一路到北京。北京的一切都那么陌生,英子感觉很新奇。惠安馆里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交的第一个朋友。小英子却无意间发现不久前交的朋友——妞儿与秀贞所说的“小桂子”很像:6岁,脖子后面有一...

每个人心里面都有自己的《城南旧事》,哪些旧事让人遗憾?
我的那个年代其实跟英子的环境差不多,没有太多大城市的元素,大家也活得很自由和简单;在童年的回忆里面遇到了一个知心的伙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感觉,大家素未谋面却如家人般亲切。那时候的社会还是很乱,但是我们却从不在乎总是到处乱跑,某次外出玩耍时候,走着走着就在人群中走散了;那时候我不...

《旧事里》那年那月,情根却早已深种
五岁那年,玉米地里,他捡到了她,从此她就成了他心中的白月光!五岁时,中秋月夜,林大亮在月色朦胧的玉米地里,发现了一个漂亮的,粉嘟嘟的女婴,他抱回去恳求母亲收养,母亲以养不活为由拒绝了,但后来被村里好心的林成孝收养了。童年时的小月因为身世,受到了村里人的非议,每次都是林大亮处处...

《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城南旧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1 读了《城南旧事》,我心中久久难忘。文中跌宕起伏的情节,时常让我欢天喜地,又时常让我悄然泪下。 长亭外,古道边...

读《城南旧事》 有感
《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听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心得,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心得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城南旧事》读书心得(精选1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南旧事》读书心得1 偶然间在一本书上看到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这样一句话: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

陈年旧事(13)应兴与竹子的悲喜交集
多年来,应兴在外头的行踪,总让村里人觉得神秘。 就这样过了几年,某一天,应兴带着一条小木船回来,停泊在生产队场前面的大河里,船上装了满满一船毛竹和细竹梢。 这下子,人们对应兴的话不再怀疑了。 应兴央求邻居们帮着把满船的竹子卸下来,堆在队场上的一个角落里。他告诉众人,他以后再不去浙江砍竹子...

苏轼的诗有哪些
【主要诗词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

读城南旧事读书感悟
作品一开始的叙述架势和内容,让我联想到巴金的《家》,作者又不满足于把笔触仅仅局限于这一个“家”,她要讲述的是自己对婚姻的认识和态度,而不是某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作者借助自己生存的大家庭为主线,穿插了许多家庭的婚姻故事,就这一点而言,结构上依然保持着《城南旧事》的“珍珠串”样式,又不...

延庆县18525142429: 孙犁的散文有什么特色? -
雪看贝儿: 对真善美的刻意追求,是新时期孙犁散文的主要特色,也是他一贯的美学追求.他认为“文学的职责是反映现实中的美和善的.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是这样”.这在早期的创作中就有充分的体现.但是相对于荷花淀“单纯的明丽与温馨”,...

延庆县18525142429: 孙犁散文小说笔法的采用有什么特色? -
雪看贝儿: 孙犁散文的一大特色是小说笔法的采用.前文提到的《小D》、《亡人逸事》等很多作品就是以“小说”名义发表的,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仍应属散文范畴.小说艺术特色在孙犁散文中主要表现为:一、从述事转向立人,注重刻画散文的中心人物,塑造人物性格;二、借用了小说中的人物表现手法,常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三、结构上模仿《聊斋志异》体式,先叙正文,正文结束后再由作者直接站出来对作品中所写的人事做一番评论,这种“异史氏日”的做法与一般的抒情叙事散文直接切人人心的审美方式不同,易产生一种别有风味的“间离效果”.

延庆县18525142429: 带袖套的孙犁先生文中写了我与孙犁先生的三次见面在三次见面中分别写了孙犁的哪些事情 -
雪看贝儿:[答案] 分析:第一次:满分2分 孙犁戴着袖套在捡黄豆,见了我,与我交谈. (或:孙犁在捡豆,看见我,与我握手,并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给我一种亲切感.) 第二次:满分2分 准备糊窗缝,向我证实自己的衰老(或 孙犁在糊窗缝,他说他老了,我...

延庆县18525142429: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之一”是什么 -
雪看贝儿: 之一是荷花淀,之二是芦花荡

延庆县18525142429: 《》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 -
雪看贝儿: 孙犁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可见他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他的另外一部短篇小说《芦花荡》是《荷花淀》的姊妹篇,也极负盛名

延庆县18525142429: 赵树理和孙犁的写作风格的异同 -
雪看贝儿: 相同:1.他们都擅长写农村题材,塑造了一大批的农民形象 2.赵树理和孙犁的作品中都较多地运用了白描的手法.3.赵树理和孙犁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一同发扬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异; 1.在艺术构思上,二者切入生活的角度不同 2.从语言上来看,赵树的语言质朴、幽默,是真正口语化、大众化的语言.孙犁的语言流畅、优美,镶嵌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具有一种行云流水. 3.在创作风格上,赵树理的小说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孙犁的创作风格则清新、俊逸.

延庆县18525142429: 孙犁的“白洋淀纪事一二” -
雪看贝儿: 【荷花淀】 【芦花荡】

延庆县18525142429: 孙犁的作品多以( )农村为主
雪看贝儿: 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延庆县18525142429: 五年级上学期13课采蒲台的苇的作者出处和写作背景是什么 -
雪看贝儿: 《采蒲台的苇》是由孙犁所写的,他生于1913年河北省安平县,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小说清新、流畅.而《采蒲台的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