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陶归园田居选一注释和评析

作者&投稿:乾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和陶归园田居(选一)》注释和评析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②。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江鸥渐驯集,蜑叟己还往③,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 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注释】

  ① 此诗是苏轼追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次韵之作,一组共六首,这里选第二首。 诗题下作者自序:“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肩舆却行。以与客言,不觉至水北荔枝浦上。晚日葱昽,竹阴萧然,荔子累累如黄实矣。有父老年八十五,指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归卧既觉,闻儿子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悉次其韵。始余在广陵,和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今复为此,要当尽和其诗乃已耳。今书以寄妙总大士参寥子。”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这一组诗的写作背景。

  ② 鞅:古时套在马颈上用以负轭的皮带。

  ③ 蜑(dan):古代南方民族之一。 蜑叟,这里指此诗序言中提到的岭南老人。

  【评析】

  元祐八年九月,高太后去世。年轻的哲宗亲政后,立即起用新党、“绍述新政”,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元祐诸臣纷纷获罪。绍圣元年,苏轼遭到赵挺之等人的弹劾,以“讥刺先朝”的罪名贬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南迁途中,又追改建昌军司马,再改宁远军节度副便、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苏轼这时已是五十九岁的高龄,垂老投荒,来到岭南,开始了他第二次的贬谪生活。

  政治上一再的沉重打击,使苏轼对统治阶级的黑暗和腐朽逐渐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对北归中原已不再抱太大的幻想;贬谪岭南的生活,又使他得以徜徉在秀丽的山水之间,与田父野老往来,得到他们许多同情和安慰。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渴望自己摆脱仕途的羁绊,重返大自然的怀抱,野居田耕,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感情,与七百年前的陶渊明有了越来越多的相通之处。

  苏轼元祐七年知扬州时,曾作《和陶饮酒》二十首,是其和陶诗的开始;贬谪岭南后,他便有意识地全面和陶。到元符三年在儋州闻赦而作的《和陶始经曲阿》,总共创作了一百二十四首,终于实现了他“尽和陶诗”的愿望。其中《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则是他初到岭南时所写的、最有代表性的组诗之一。我们这里分析的,是这一组诗中的第二首。

  这首诗一开始,便写出了作者在远离朝廷、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之后,身心的无比轻松和欢悦。“穷猿既投林,疲马初卸鞅”,这两个比喻,表现出极鲜明的感情色彩。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一七典名郡,再入翰林,两除尚书,三忝侍读”(《谢兼侍读表》)的所谓“功名事业”不仅全无留恋,反而觉得自己那时简直就像被追猎的猿猴,像负轭的疲马,忧劳惊惧、心力交瘁;而贬谪岭南,则使他感到如同穷猿返回故林、疲马卸下重负一样,终于可以长长地出一口气、可以过上自由的生活了,感到一种身心解脱的巨大欣喜。这种感情,与陶渊明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之一)的感情是一致的。但是,如果联系这两个人的不同的经历,我们就不难看出,苏轼对于仕途的险恶、官场的黑暗,显然看得更加清楚,感受也更深,因而对于重返自然也就感到更大的欣慰。

  接着,诗人写出了来到岭南的最初的印象。岭南的山水是奇美、秀丽的,春到岭南,碧绿的湖水中冒出了小小的、圆圆的荷叶,青青的山坡上钻出了尖尖的、紫色的笋芽,这景色是优美动人的。当诗人第一次面对着这秀美的山川时,他感到自己饥渴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渐渐地,江边的沙鸥与人相熟,已不再惊飞,岭南的父老(蜑叟)也与诗人有了亲切的往来,邀诗人于荔枝熟时携酒来游。这个生活环境显然是温暖而亲切的。当诗人逐渐熟悉了这个新的生活环境之后,心中不禁又产生出无数美好的遐想。这里的“心空”二字,写出了诗人“玉堂金马久流落”(《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时内心的空虚和苦闷;而一个“饱”字和一个“梦”字,则表现出他在新境遇中的惬意和对未来的憧憬。生活的热情和勇气,洋溢在这诗句的字里行间。

  正因为岭南的春色是如此之美,新的生活环境又是如此亲切,所以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欢乐和喜悦。全诗的最后四句,即抒发了他这种激动的心情。他说:我兴致勃勃地提着酒壶,可是心中兴奋,哪里还想着饮酒?美好的景色不断引发着我的灵感,使我诗兴大发、思如泉涌。但更美的还是那碧波荡漾的春江,在那里,一定有无数佳句可以寻觅,只是我的心已经沉醉,如同堕入那浩渺的春江之水中,神思摇动,不可自持了。

  结尾的“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这两句诗,历来被认为是苏轼晚年的艺术高境。如陆游就曾指出:“东坡此诗(按:指熙宁六年春通判杭州任上所作《湖上夜归》)云‘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固已奇矣。晚谪惠州复出一联云:‘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则又加于少作一等。近世诗人老而益严,盖未有如东坡者也。”(《跋东坡诗草》,见《渭南文集》卷二十七)查慎行也认为这两句诗“句有神助”(《初白庵诗评》卷中),评价都很高。

  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有人批评说:“‘春江有佳句’,其佳何在?将它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不是更好吗?”“诗人不写出来,或者说他的感受没法表达出来……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的妥协和诗人之缺乏表现力”,并以此做为“苏轼晚年诗才衰退之一例”,我们觉得这种意见是不够公允的。

  首先,诗人“不写出来”,并不等于“感受没法表达出来”,这还不只是因为这是一首次韵之作,受原唱句数韵律的限制,而且是因为作者在描写“南池”、“北岭”等岭南春色时,已经采用了直接描写的方法,再写“春江”之美时,如仍用同样的手法,就有可能造成文字的平板和形式的单调。所以作者改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春江使人心醉,来表现春江之美,遂使得文情曲折、摇曳生姿。这正反映出诗人表现力的丰富。另外,“有佳句——堕渺莽”这个构思是十分奇特的,它通过写诗人面对美丽的春江,从兴奋激动、灵感触发、诗思泉涌,到陶然心醉、神思飘忽、不可自持这样一个感受过程,表现了诗人的心灵与大自然遇合感通,直至达到物我两忘、融而为一的奇妙境界。把这个境界与“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相比,“少作”显然仅仅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境界而已,与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没有什么不同,而晚年之作则表现了诗人在艺术上的新的探求,确实是“加于少作一等”,而不是“诗才衰退”。总之,前人说这两句诗代表了苏轼晚年的艺术高境,诚非妄言。

  《和陶归园田居》这首诗是苏轼和陶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通过它,我们可以发现苏轼和陶诗的一些重要的特点。

  首先,苏轼和陶,关键在于追求一个“悟”字。这是他和陶的根本原因,也是他全部和陶诗的精神实质之所在。苏轼曾经说过:“……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引自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在苏轼看来,陶渊明虽然也曾“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归园田居》五首之一),但他在黑暗的政治现实面前,终于觉悟,能够毅然辞官,拂袖而去;而不是委顺干禄、自寻烦恼。这使得“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的苏轼确实敬慕不已。“但恨不早悟,犹推渊明贤。”(《和陶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苏轼所“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引自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的,也正是这个“悟”字。

  正因为如此,苏轼在此诗中谈到自己被贬岭南的境遇时,不仅毫无悲戚,反而表现出对于远离政治黑暗、身心得以解脱的由衷庆幸和巨大欣喜。在描写岭南春色时,诗人更是充满激情地去美化周围的一切,创造出一个优美亲切、令人心醉神迷的理想化的境界。像这些地方,都显示出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悟”性。在这种悟性中,虽然也包含着随缘委命、自然迁化、返朴归真等思想因素,但我们更突出地看到的,却是苏轼洁身自好、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卓然品节,和他在残酷的打击迫害之下,坚定不屈、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是不能用“消极”、“虚无”几个字,简单地加以否定的。

  苏轼和陶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努力追求陶诗的古朴平淡之风。我们看此诗的风格,确实与诗人杭密徐湖时期那种纵笔快意、汪洋恣肆、俳谐怒骂、奇气纵横、隶事用典、以文为诗的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不用典故,不假雕饰,没有华丽的词藻,感情朴实真挚,格调清新明快,画面宁静悠远。像“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这样的句子,造语极其平淡,仿佛毫不经意,自在流出。这些,都反映出诗人在风格上的新的追求。然而,这种“平淡”,并不是梅尧臣那种“淡得往往没有味”(钱钟书《宋诗选注》)之“淡”,而是一种炉火纯青、自然入妙的境界。苏轼在《与侄书》中曾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可见苏轼晚年和陶诗中所追求的“平淡”,乃是“绚烂之极”的表现。清朱庭珍在《筱园诗话》中曾说过:“盖根底深厚,性情真挚,理愈积而愈精,气弥炼而弥粹。酝酿之熟,火色俱融;涵美之纯,痕迹迸化。天机洋溢,意趣活泼,诚中形外,有触即发,自在流出,毫不费力。故能兴象玲珑,气体超妙,高浑古淡,妙合自然。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用这段话来解释苏轼的“平淡”,应当说是再恰当不过了。纪昀说此诗“淡宕竟佳好”(《纪评苏诗》卷三十九),正是指出了此诗与陶诗相同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语,引自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的艺术特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苏轼和陶,虽然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重要的相似之处,但只不过求总的风貌与陶相近而已,并不是每一首诗都“置之陶集,几不可辨”(纪昀评《和陶贫士》之二语),更不是句句逼真渊明。比如此诗中的“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一联,纪昀就曾指出“二句乃似昌黎”(《纪评苏诗》卷三十九);结尾的“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二句,纪昀更特别指出:“此种是东坡独造”(同上)。可见苏轼在次韵和陶时,并没有亦步亦趋、“双钩填廓”式地摹仿前人,而是始终保持了自己独立的艺术个性和艺术追求。正因为如此,元好问认为:“东坡和陶,气象只是东坡”(《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纪昀指出:苏轼“敛才就陶,而时时自露本色”(《纪评苏诗》);王文诰也曾指出:“公之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苏诗编注集成》)。这些论述,都说明苏轼和陶诗的艺术成就,不但在于它的肖陶之处,而尤其在于它的坚持本色,在于它显示了一个活脱脱的东坡!这是我们阅读苏轼的和陶诗时,需要随处加以留心的。




苏轼荔枝诗词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苏轼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

苏轼寄情于山水所隐含的思想
回答:是苏轼,因为他的山水诗在自然诗化的走向上表现出与前人迥然不同的总体倾向。这里所说的走出自然,是指苏轼的山水诗不再把山水当作体道之物,媚道之形,或看作是情感的载体,而是将自然化作了自己求诸内心的媒介,他既不像魏晋六朝的人那样站在自然之外,也不像唐人那样站在自然之中,而是站在了自...

归园田居与陶诗有哪些不同? 和陶归园田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_百度...
写法上陶诗以平实质朴的外表独树一帜,《和陶》所追求的不止是诗歌艺术的完满,更重要的是精神境界的完成.《和陶》表达了作者谪居后的苦闷心情和对跟自己命运相似的陶渊明有着无比尊崇的思想感情.

惠州一绝\/食荔枝赏析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首...

“日啖荔枝三百颗”讲的是杨贵妃吗﹖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自此以后,苏轼还多次在诗文中表现了他对荔枝的喜爱之情。例如,《新年五首》:“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赠昙秀》:“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和陶归园田居六...

“日啖三百荔”着句是什么意思
出自:宋朝苏轼的《食荔枝》。苏轼爱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这是他吟咏荔枝的名句,说他每天大吃荔枝三百颗,那种鲜美、可口的味道,使他很想长久做个岭南人。荔枝属亚热带以南的植物,中国仅产于岭南一带;台湾南部也产荔枝,但在大陆北部则非常少见。后人引用“日啖荔枝三百颗...

关于农村瓜果蔬菜的诗句
《〈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引》:“有父老年八十五,指(荔枝)以告余曰:‘及是可食,公能携酒来游乎?’意欣然许之。” 《和陶归园田居》其五:“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食荔枝二首》其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3.有关蔬菜的诗句...

用苏轼的诗句评价苏轼的一段话
绍圣二年三月,他游览白水山佛迹岩,在归途中遇到一位80多岁村叟,便与之畅谈,老者热情地请他饮酒,并约他待荔枝成熟时再来一游。随后他便写诗记其事:“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寓惠期间,苏轼为惠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如助建东新、西新二桥,倡建...

求解 苏轼写的四首诗的先后顺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时间顺序为:(从前到后):饮湖上初晴后雨(写于任杭州通判期间),初到黄州(初到黄州),题西林壁(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所写),惠州一绝(被贬到惠州,为岭南地,已是晚年)思想感情:总体来说皆为写景叙事诗,自然都表达热爱生活,纵情旷达之感 只是略有不同:饮湖上...

苏轼的诗
苏轼在岭南所写的农村景物诗,如《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和陶归园田居》、《和陶赴假江陵夜行》等,更体现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关系。 苏轼善于从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发人所未发,写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诗。如《题西林壁》、《琴诗》、《泗州僧伽塔》等篇,或表明...

广宗县13253235849: 求苏轼和陶《归园田居》的赏析苏轼和陶《归园田居》的诗有好几首,随便给哪几首都行,要诗与赏析,全一点最好. -
徭侦复方:[答案] 只找到三首,你看着办吧.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

广宗县13253235849: 归园田居其一句子赏 -
徭侦复方: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

广宗县13253235849: 归园田居其一和其二心境有什么不同? -
徭侦复方: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南朝宋)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第二首诗...

广宗县13253235849: 1请举例分析陶渊明《归园田居》一诗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现作用.1请具体分析《春江花月夜》一诗的宇宙意识? -
徭侦复方: 两首诗的不同点 1.思想内容上的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战乱不断,政治上门阀制度森严,显赫的祖业轮到他时,家境已衰落.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

广宗县13253235849: 关于苏轼和陶诗《和归园田居》其六中“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徭侦复方: 苏轼晚年亲近自然,有点欣赏老庄思想,这和他以前的心境可是不一样的,从他早年的词里就能感觉出.他接触百姓的同时充实了自己原先高涨激昂但并不深厚的感情,这是他晚年坚定乐观的重要原因.这首《和陶诗》与其他几首《和归园田居...

广宗县13253235849: 谁能帮忙比较一下陶渊明与王维的归隐的不同,,还有就是山居球冥&归园田居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
徭侦复方: 陶渊明挂冠归隐,往往无法解决自己的生计问题,是穷隐,得与乡民同生活共劳作,其诗出于直接体验,生活与诗,诗与生活,无不给人一种纯朴而水乳交融的亲切感.在《归园田居》(其一)中仅透露出一点点信息,其组诗接下来的就能深透...

广宗县13253235849: 《归园田居》是从哪些方面来品评这首诗的?学到了什么 -
徭侦复方: 本篇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一首.诗歌描写了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在诗人的笔下,田园是与浊流纵横的官场相对立的理想洞天,寻常的农家景象无不是现出迷人的诗情书意.诗人在用白描的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

广宗县13253235849: 苏轼的《和陶九日闲居》全文翻译 -
徭侦复方: 归 园 田 居(其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

广宗县13253235849: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相宜”是什么意思 -
徭侦复方: 不言西湖无有丈夫气,何以其所见翻了个儿.而西湖之病.[方]正. 注释.湖因诗而名“西子湖”、波光闪闪的样子.全诗先写“晴”,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想及此,喜欢头朝下,寓讽之隐;在阴雨的天气里,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

广宗县13253235849: 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句 -
徭侦复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五》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田园居》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登东坳以舒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