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写了什么文言文

作者&投稿:再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郑板桥《题画》文言文翻译
1.郑板桥题画译文“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2.郑板桥题画译文郑板桥题画诗很多,不知你要哪一首。
郑板桥题画诗赏趣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长于画竹,也善于在画中题诗以抒情表志。细细揣摩板桥的题画诗,其意蕴深长,不由得叫人击掌叫绝。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竿。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任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灾济民的事而得罪了上司,他不愿与贪官污史合流,于是决定弃官回乡。临走时,潍县的士绅、百姓盛情挽留。郑板桥心情激动,当即画了一幅竹子留赠,这首诗就是题在上面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为官清正,也颇有政绩,就是因为难以向清代官场作风妥协而一直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赏识。然而,山东巡抚包括却十分地尊重与支持他。郑板桥便画了几竿竹子、提了几句诗相赠,以表知己的相识之恩。“躺在书房听到风吹动竹子的萧萧声,疑心那是反映民间疾苦的呻吟”,足见诗人对民众的体察入微、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诗是赠予上司包括的,无疑也寄托着作者的希望。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吏,能有这样的心肠,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竹子扎根在破岩之中,任凭东南西北风的折磨打击,它依然坚定不动摇。诗人以“咬定”“立根”等朴素的字词,生动地刻画了竹子的坚强性格,还有它那无视环境压力的豪放气概。赞美竹子坚韧的同时,也寄寓了诗人的抱负和志向,体现了他不拍打击、不畏风浪、不随波逐流的风骨与节操。
3.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注释①篁:竹子.②棂:窗格子.用围屏骨架改作为窗棂比一般窗格宽大,可以映出完整的画面.译文我家有茅屋两间,屋子的南面种了竹子,夏天刚刚长出的竹子,十分的绿,绿荫照着人,放一个椅子在绿荫中,十分凉快.在秋冬季节,拿来围屏的骨架,把两头砍去.横着放当作窗格子,用一样薄的白纸糊在上面.感觉风也温和了天也暖和了,冻僵的蝇虫撞在窗纸上,发出冬冬的声音.那个时候,一片竹影十分凌乱,难道不是一副天然的图画吗!所有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拜师学艺过,都是在纸窗,墙壁上所见到的竹子和白天与晚上所望见得画出来的.。
4.求板桥题画翻译开头为[三间茅屋、十里春风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告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译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5.翻译:郑板桥题画二则(一)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夏日新篁初放①,绿阴照人②,置一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③;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④,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⑤,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⑥,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注释:①新篁(hung)初放:新竹刚刚长高。②绿阴照人:绿色的竹荫照上人身。
阴,同“荫”。③窗棂(lng):窗上雕花的窗格。
④冻蝇:秋冬受凉的苍蝇。⑤于时:那时,当时。
⑥师承:受过老师指教,有相承的师法。(二)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①,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②,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③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独画云乎④哉!导读:《题画二则》用两篇小短文将作画的真谛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注释:①勃勃:旺盛貌。
这里解作情感冲动,画意突发。②倏(sh):忽然,迅速地。
变相:样子改变。③意在笔先:作画、作文,在下笔之前先立意,先构思。
④云乎:语末助词。练习题:一、解释加点的词1.置一榻其中()2.无所师承()3.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4.趣在法外者()二、翻译1.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2.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三、第二则短文谈到了“眼中之竹”、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四、作者通过这两则短文告诉我们“师承”并不是最重要的,______更重要。
参考答案:一、1.放2.没有什么3.都4.情趣二、1.这时窗纸上映出一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2.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三、“胸中之竹”“笔中之竹”。
四、有实际观察能力,在丰富的生活基础上加以艺术的酝酿与提炼。《题画二则》翻译:(一)我家有两间草屋,屋子南面种竹子。
夏天,新竹丛生,绿色的竹荫照在人身上,在竹园中间放个竹榻,十分阴凉舒适。秋冬之际,取来围屏的骨子,截去两头,横放窗上作为窗格,用均匀洁白的薄纸糊上。
风和日暖的日子,受冻的苍蝇碰在窗纸上,咚咚地像敲小鼓。这时,窗纸上映出二片零乱的竹影,岂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并没有老师传授,大多得之于纸窗与白壁上、日光与月影中罢了。
(二)清秋住旅舍中,早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都浮动在竹子的疏枝密叶之间。看了这样的诗境,胸中突突地就生出了画竹的兴致。
其实胸中设想的竹,并不是眼里看到的竹。因此我磨好墨、伸开纸,落笔忽然又作出另一番图像,手里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设想的竹子了。
总的说来,作品的立意在落笔之前产生,这是确定的法则;可作品出现的情趣却超出了法则之外,这是精妙的灵感啊。岂止作画是这样呢。
6.郑板桥题画三则原文1、原文余家有茅屋二间。
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
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季,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
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凌乱。
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
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
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莫,皆有憔悴思归之色。
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
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
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2、译文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
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风的骨架拿出来,截去两头,横着安放就成为窗格,然后用均匀洁白的薄纸把它糊起来。待到风和日暖,冻得半僵的苍蝇又飞动起来,撞到窗纸上,咚咚咚地发出敲击小鼓的声音。
这时,窗纸上一片零乱的竹影,难道不是一派天然的图画吗?我所画的竹子,都没有老师的传承,多数是得之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啊。在江边的私塾教书,每逢清秋,早晨常起来观察竹子。
这时,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之间飘浮流动。于是,胸中情致勃动,就有了作画的意念。
其实,这时在脑海里映现的竹子,已经不是眼睛所看到的竹子了,于是赶快取砚磨墨,展开画纸,乘兴落笔,尽情挥毫,迅即呵成一幅幅图画。这时,笔下所画出来的竹子又不是脑海里映现的竹子了。
总之,意念产生在落笔之前,这是无可置疑的法则;但情趣流溢在法则之外,则全凭个人的运化之功了。难道仅仅作画是这样吗?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
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
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
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盎:情趣洋溢)不如留与伴烟霞。”
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3、赏析这三则画题,是由郑板桥种竹、养兰、写竹、画兰的心得,虽非严思宏论,却自有其深彻独到之处,当细细品味。4、作者简介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
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
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答案及翻译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注意“去是离任的意思,之是的意思”,还要补充出省略的主语“郑板桥”。 翻译(2)时,注意“若是像的意思,惑是迷惑、糊涂的意思”,还要注意“不亦---乎”这一句式。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注释,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吧!1、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郑板桥开仓济民文言文翻译及读音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 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9.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是什么 译文: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

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我整理的板桥家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刻急:苛刻严峻。〕也。

板桥幼学文言文意思?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板桥幼学文言文翻译 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学习,并没有其他的老师。小时候没有什么和别人特别不一样的地方,稍微长大了些,...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注释】长:擅长。室:家。案:桌子。辄:就。至:至于。值:遇到。活:使……活。【译文】郑燮,号是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的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

急需:谁知道古文《板桥诵书》的原文和译文??
原文: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①古人之奥区②,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

郑板桥画跋文言文翻译
1. 郑板桥 文言文翻译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

文言文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3. 郑板桥开仓济民古文翻译是什么 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

郑板桥爱子文言文
(1).(2).(3).2.看完短文,你有什么感想?1.(1)小宝仗着自己家有势力,欺侮人家的孩子,郑板桥要求管束.(2)小宝给饥荒的孩子窝头,受郑板桥表扬.(3)郑板桥给孩子上了“自立”的一课.2.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使他懂得人的一生.。 3. 文言文【题竹】郑板桥翻译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日光月 注释...

靖江市15769947223: 郑板桥《题画》文言文翻译 -
移融辛伐: 郑板桥《题画》文言文翻译1.郑板桥题画译文“郑板桥集”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

靖江市15769947223: 文言文中“郑板桥开仓济民”中写的郑板桥是怎么样的人? -
移融辛伐: 郑燮,号是板桥先生,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当时的人们称他为扬州八怪之一.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的吃人.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力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百姓对其的爱戴可见如此

靖江市15769947223: 郑板桥《引诱性情》文言文翻译 -
移融辛伐: 郑板桥善长书法,自成一体,某盐商向他求字,拿百金做为酬金,郑公性情傲岸,鄙弃不回头,盐商也没有怎么样. 郑公平日最喜爱狗肉,一天出城游玩,接近傍晚时回来,忽然闻到狗肉的香味,顺香找到一个地方,只看见竹篱笆,茅草房,柴...

靖江市15769947223: 郑板桥的《不如饼在手》的译文 -
移融辛伐: 全诗为: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 意思是:享有千万钟的食禄,不如一只饼在手.一生中辜负的恩德,哪里只乳母一人. 满意请采纳~~

靖江市15769947223: 古文《勒秋田索画(之二)》《郑板桥集》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
移融辛伐:[答案] 板桥诞生的时候,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在繁荣背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即奴才走狗、市侩、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之前,郑板桥曾于扬州鬻画;待到罢官后,再来扬州,其...

靖江市15769947223: 郑板桥《竹》的原文和翻译 -
移融辛伐: 这是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全诗是: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

靖江市15769947223: 文言文竹郑板桥的,谁知道,原文译文和中心都要,有的人我重赏
移融辛伐: 全文翻译: 我家有茅草房两间,南西都种着竹子.到了夏天,新竹枝叶刚刚伸展开来,绿树成荫,光色照人,放一张床在竹林中,十分凉爽舒适.到了秋冬交替之时,把屏...

靖江市15769947223: 阅读《郑板桥开仓济民》一文,完成小题.(14分)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文)... -
移融辛伐:[答案]小题1:①救济②担任③年、年成④责怪 小题2:A 小题3: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小题4:(1)(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途送他.(2)像这样找剑,不是也很糊涂吗? 小题5: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

靖江市15769947223: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出自于那篇描写郑板桥文言文 -
移融辛伐:[答案] 《板桥诵书》原文: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④,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

靖江市15769947223: 郑板桥的石竹图上的文字是什么 -
移融辛伐: 郑板桥的石竹图上的文字是《竹石》这首诗. 《竹石》 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