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春节习俗简介

作者&投稿:寸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湖南人习俗,湖南人过春节的习俗,~

湖南人在春节期间较为重要的习俗大致有三:
1、爆竹庭前,辟除邪恶;
大年初一早起,往往头件事就是人们在堂屋前阶基上烧响竹筒,用来驱赶山躁恶鬼。山臊恶鬼,是神话传说里的山中怪兽,它与“年”的传说有关。据说,“年”原是一种怪兽,新春快来之际,“年”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的侵害,一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吓得“年”逃跑远遁。这就是最初的“过年”。
2、依次拜贺,饮椒柏酒;
大年初一早起之后,全家老少穿戴整齐,依次祭祀祖先,互贺新喜。人们要敬椒柏酒,喝桃汤水,饮屠苏酒,还要食五辛菜等。这些含辛带辣的食物,大都是楚地的土特产,也是“楚味”甚浓的饮食。
3、帖鸡户上,桃符镇鬼。
正月初一插桃符于门上,为什么会使各种鬼怪害怕呢,汉代应劭《风俗通义》说:“上古之时,有神茶与郁垒昆弟二人。茶与垒两兄弟住在度朔山下的大桃树下面,专门察管各种鬼魅,发现胆大妄为、伤害人类的鬼魅,马上就用苇索捆住,抓去喂老虎。因此,后人在除夕削饰桃人,悬挂苇索,并画只老虎贴在门上——门神“桃符”,春联就是这样演变来的。


1、除夕与团年饭

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

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古老的传统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众多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过年不回家这也使年夜饭成为了空谈。

2、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元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二十三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地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二十三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神”。

3、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中国民间春节习俗之一。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华人们过春节的重要标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上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4、拜年与压岁钱

人们通常把春节期间的访亲问友叫“拜年”,相传古时隆冬季节有骚扰人们生活的“年”怪,“年”怪有三怕:一怕声响,二怕红色,三怕火光。这样每到“年”要出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就放鞭炮、贴红纸写春联,点起一堆篝火,等凶猛的野兽“年”跑了以后,大家互道“新年好”“恭贺新喜”,这些传说慢慢衍化,就成了今天的习俗。

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快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5、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这些都具有祈福、装点居所的民俗功能。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

6、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据《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上古时期以此年头岁尾举行祭神祭祖活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






1、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过小年是“过年”的开幕式,从这天开始,喜庆的气氛持续到无宵。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 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2、除夕与团年饭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高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吃团年饭多在三十夜,如株洲、长沙、永州;也有在天未亮的早上,如邵阳、娄底;也有在中午的,如衡阳。吃团年饭,全家大小围坐一桌聚餐,最长者最先尝菜,并要求不论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的渴一口酒,以讨吉利。

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3、春节与贴春联

春节是我国最大传统节日。原在“腊日”(阴历十二月八日),南北朝改在岁末。春节时张贴对联由来已久。对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据《淮南子》记载,桃符是用桃木制成的,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茶”、“郁垒”二神的名字或画此二神像挂子于门首,五代时始在桃木板上书联语,据说我国第一副对联是五代里后蜀的孟昶所题: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

4、开门炮

开门炮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最热闹的,是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各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株洲人在春节拜祖的时候最有讲究,首先在神位的供桌中间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就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

5、”招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扩展资料

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节习俗



湖南过春节习俗:

1、小年与祭灶神

湖南不少地方有过小年的习俗,只是具体时间和隆重程度不同而已。株洲等大部分地区视农历以24日为“小年”,益阳等地以23日为“小年”,而邵阳、娄底等地却以正月十五日为“小年”。衡阳及湘北地区较看重过小年,而株洲等不太注重过小年。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

2、除夕与团年饭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

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主人全副武装,手里操一支满面春风梭镖,独自躲进大门角落里,两眼不住窥伺寨外,以防野兽和外族来犯,要是朋友来了,主人高地跑出门外,将朋友拉进屋里,高低要吃一顿友好的团年饭,一道圈炉欢度除夕良宵。

3、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所著《燕京岁时记》中说:“春联者,即桃符也。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可见,自五代以后,欢迎的祝辞,换掉了难以捉摸的符咒,后来,桃符为大红纸张书写的春联所代替,今天,湖南各地也都有张贴对联的习惯。

4、拜年与压岁钱

长沙、常德等地,“初一不出行,初二丈母娘,初三以后,村里村外互来往。”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干娘,初五初六团团转,初六以后随便行,”并有“七不出八不归”的忌讳。

邵阳等地,“初一村里走,初二外婆家,十五接回老妈。”娄底等地认为长辈到晚辈家拜年是好吃的表现。拜年时,放鞭炮以示喜庆,衡阳等地,主要放鞭炮接客,面邵阳等地客人带鞭炮到主人家门前自放。

湘黔一带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快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春节拜年约“压岁钱”的风俗,古已有之。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上说:“除夕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给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饧(糖)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是前人描写分到压岁钱的喜悦心情的一首诗。

5、“招财进宝”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扩展资料

湖南各地有趣的过年习俗

湘潭:舞龙灯

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舞龙灯先要“接龙”。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接龙后,开始舞龙。

长沙:给客人送槟榔

“大年初一,家家于鸡鸣时分即起,男女老幼换上新衣,由辈份最高的男主人燃香开大门,鸣放鞭炮,叫“出天行”,或说开财门。初二日,女婿到岳家拜年,长沙四乡有请春客的习惯:约定几代姑婿甥侄和其他亲友于某日聚饮。初八以后,熟人见面,互道“请拜个迟年”。长沙还有客人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岳阳:关门吃团年饭

“百里鱼、团年饭”,岳阳过年风俗除杀鸡、鸭、放鞭炮、贴春联外,在腊月三十日还吃“团年饭”,十分丰富。十二大碗中必有鱼这个菜,显示吉祥有余之意。解放前,一些地区鱼较少,为了有“百里鱼”这个菜,会用木头雕刻一个“百里鱼”,放在盆中,撒上葱花,象真鱼一般。岳阳人极重视团年饭,外出的人在千里迢迢往家里赶,家里人等了又等。吃团年饭,要关着门,意在不让财宝跑了。饭后放上一挂鞭炮,表示已吃过了年饭,人们可以走动往来了。

株洲:打开门炮

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新化

新化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湘西永顺

初一有“过早年”的习俗,凌晨0点左右起床吃早饭,菜品有多有少,一般4-8个菜,边吃边亮,象征着日子越过越光明。吃完饭了,还可以接着睡觉。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湖南



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在12月23日祭灶神的风俗。据说,灶王爷23日这天要上天言人善恶,因而祭灶这一天,家家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盘打扫干干净净,在灶神像旁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在灶前供上糖果,全家大小要揖邦行礼许愿,希望灶神吃了以后,不说人们的坏话。这叫“送灶”,整个祭祀活动才算完成,所以说这也是湖南的春节习俗中一大特色呢!

在湖南的春节习俗中,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常年在外的朋友都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吃节。团圆饭。那天,晚辈向长辈拜年,送上新年的祝福,长辈们给小孩子发红包,祝愿新的一年新气象,红红火火。

所有人凌晨12点燃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在湖南洞头,岛上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灶神像前;二是拜灶神,都要焚香燃烛、烧金纸、放鞭炮。拜茶之后,全家每人各盛一碗喝。因新年第一餐是喝汤的。

所以,在以后的日子里,或出门在外,或在家干活儿,若遇雨受阻,人们便会以"正月初一喝汤的"这话自嘲。喝过茶后,还要再烧线面吃,俗谓"长寿面",既是图吉利,祝愿全家老小长命百岁,又因喝茶不够饱,作为添食,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湖南长沙春节习俗是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扩展资料:

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淳朴”,即敦厚雄浑、未加修饰、不受拘束的生猛活脱之性。“重义”,即强烈的正义感和向群性。二者融贯,构成了独特的湖湘文化。

湖南方言,包括湘方言、西南官话、赣方言、客家方言,另外,还有湘南土话、乡话这一些尚未确定归属的方言。湖南是一个方言复杂的地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既能说本民族语言,又能用汉语方言进行交际。

湘方言(也叫湘语)是湖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方言,包括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益阳、娄底等,2010年统计约为4500万人口。湘语从内部语音差异上看,又有新湘语和老湘语的分别。老湘语广泛流行于湖南中部宁乡、衡阳等地,新湘语流行于长沙、株洲等大中城市。

西南官话在湖南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的大部分地区和湘南的郴州市区和部分城镇,西南官话形成的时间较晚,但在湘西北、湘西一带影响很广泛,是湖南省的第二大汉语方言,是湖广地区(湖南湖北)的第一大方言。



除旧迎新大扫除

新年伊始,湖南人讲究“除旧岁,迎新年”,在大年三十之前一定会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的,给新的一年一个好寓意,也是为了亲朋好友拜年更好得展示家里的环境。

年三十洗澡

除了家里要收拾干净,个人也得在新年到来之前,好好洗干净,洗去旧年的霉运和不顺利,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年。

团圆饭一定要有鱼

年年有余寓意物质富饶,生活有结余。所以团圆饭的菜单里一定会至少一道鱼菜。

拜祖先

团圆饭开饭前,要放一小段鞭炮,摆上酒杯,请家里的祖先先用餐,念叨保佑和祈福的话,这时候家里人是不能坐在桌上用餐的。

贴春联,挂倒福

家的大门口要贴上寓意美好的春联,春联越大越长意味喜气越旺。“福”字一定要倒着贴,寓意福气马上到。

跨年时候放鞭炮

春晚倒计时的时候,家家户户忙活着点放鞭炮。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彻全城,寓意人旺,事旺,运道旺。

初一不出门,也不能倒垃圾

新年第一天家里的垃圾是不能拎出去倒掉的,倒掉了意味着把好运气都送走了。所以初一要呆在家里,合家欢乐,垃圾也要当宝贝留着。

扩展资料: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扫尘、贴春联、祭祖、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燃放爆竹。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参考资料:

湖南-百度百科

春节习俗-百度百科




南方过年的习俗特色是什么?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每个地方过春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习俗,南方与北方各不相同。第一,春联。这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第二,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

北方春节和南方春节的习俗
北方和南方的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共同点,如贴春联、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但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1、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喜欢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而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更喜欢吃汤圆。2、南方人在过年的时候有祭拜先祖,缅怀先烈这一习俗。而在北方,祭拜先祖的习俗并没有表现得那么明显。3、...

南北过年习俗有哪些?
南北过年习俗有:1、北方过年吃饺子,南方过年吃年糕元宵。但是都是杀猪宰羊过大年。北方讲究初一吃饺子,取新旧交替更岁饺子的意思,而且饺子形状像元宝,也象征着新年发大财的好兆头!农谚有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图的是条条顺,意喻顺顺当当。南方则多数吃年糕和汤圆,年糕的谐音是年高,取吉祥如意...

南方的春节习俗
1. 淮阴地区有一种春节习俗,在大年初六这一天,家长会有意识地让孩子晚起床,以此来避免“烤头风”,这是一种传统的驱病邪的做法。晚上,家长会带着孩子到田野间的空地上,点燃火把,边烤边唱特定的歌谣,如“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通过...

南方春节习俗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南方初一要做年糕吃汤圆: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做汤圆。

春节南方的风俗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南方初一要做年糕吃汤圆: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做汤圆。

南北方春节的习俗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中国社会科学网-春节饮食习俗:南方篇 中国社会科学网-春节饮食习俗:北方篇 ...

南方的春节习俗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南方初一要做年糕吃汤圆: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做汤圆。

南方过春节的习俗。
1、贴对联。说到过年一定要说说对联,那可是每家每户都要贴的,为的就是给新年求一个好兆头,一般贴在正门。2、挂灯笼。在南方,特别是在南方的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在春节挂起大红灯笼,象征着新年红红火火。3、祭祖。这个有些朋友可能不知道了,在南方,很多地区过年都要先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尊敬...

南方过年的习俗特色是什么?
南方过年的习俗: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人的过年习俗是怎样的? -
紫钟复方: 老乡啊! 家乡过年风俗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过年有哪些风俗?吃饭… -
紫钟复方: 大年三十夜守岁是湖南民间年俗之一,这晚,灶膛里的柴火通夜不灭,全家人相守欢聚到十二点以后.湘西苗族更有特色.每年三十傍晚,合家炒好香腊肉,做好酸鱼等佳肴,备好包谷烧酒,欢欢乐乐吃“团年饭”.但这时全家还不能入席....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春节有哪些习俗???? 急~急~急! -
紫钟复方: 湖南的春节习俗有很多种:一般习俗如下 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各家...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过春节有什么习俗?(最好是岳阳、郴州)拜托了! -
紫钟复方: 像吃年夜饭,打红包之类的各地都有的习俗我就不说了,我说一下这里与众不同的习俗:1.“小年夜”的概念与北方有些不同,北方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2.年夜饭上必须有鱼,但连续做几餐都不能吃,为了“年年有余”.3.三十,二十九左右的时候得搞一次全家大扫除,为了干干净净进入新的一年.4.初一各家都要起早床,越早放鞭越好.5.虽然过年时走亲戚的好日子,但这里初一是得呆在家的,从初二开始才能去走亲戚.

宜昌市17285183388: 初1至15湖南过春节的习俗 -
紫钟复方: 初一: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这一天长辈说不能花钱,但年轻人照样花钱) 初二:给岳父、舅舅类长辈拜年 初三、初四:给姑姑姨妈类长辈拜年 初五、初六:给其他亲友拜年 初七至十四:自由活动,基本不拜年了; 十五:去接嫁出去的女子回家过元宵节,女儿女婿买东西表示心意;出去拜年时遇到小孩不用发红包,别人上自家拜年时,小孩全部要封红包(我每年都要亏几千……)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有什么过年的习俗?
紫钟复方: 湖南人过年,要先从除夕说起了,除夕一定会吃鸡、肉、鱼三样,而且得是大鱼大肉.鸡要整只的清炖,要选择公鸡,炖好后把鸡头立起来放;鱼蒸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鱼千万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这是象征着...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过年习俗 -
紫钟复方: 第一:24小年就要吃小的团圆饭. 第二:是30晚要吃大团圆饭 第三:是初一要崽回家吃饭 第四:是初二要回女方家吃饭 第五:初三初四就要到朋友家去吃饭一直到初十四 第六:十五又要崽回家吃饭,晚上放烟花.等等.....这还是吃的次数上,还有许多的习惯,还有送礼,....很多的习惯.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过年的习俗 -
紫钟复方: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的春节习俗简介 -
紫钟复方: 我们在春节都要去拜年,特别是小孩子,拿着袋子,去亲朋好友家拜年,那些小孩子的朋友的家人都给他吃的,但在进别人家里时,必须说恭喜拜年,这样别人也就说拜年不经哦,才会给你吃的,有时那些人会叫你留下来吃点东西,即使是你不认识的人,你也可以去别人家拜年!还有在这年中的最后一天,我们也会去,不过是辞年,要守岁!你到12点时到阳台上,你会看见很多烟花,很美!

宜昌市17285183388: 湖南人有什么过年习俗
紫钟复方: 吃饺子,我住在广州,越夜就越多人,大年初一,年三十,都很多人.不过外省的晚上都很少人..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