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考异的采用方法

作者&投稿:闻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资治通鉴 考异~

考订书籍版本的文字或所记事实的异同

对于《资治通鉴》,以往大概有三种读法。第一种,训蒙童的读法。周一良先生小时候,他父亲给他制定过一份日课,其中就有点读《资治通鉴》的内容。这样读《资治通鉴》,除了了解历史,主要是通晓句读。这当然是《资治通鉴》最简单的读法。第二种读法,也是大部分普通读者的读法,就是通读《资治通鉴》,藉以了解宋朝以前的历史。读古文的过程很困难,一般读者读《资治通鉴》就是一页页往下翻,再一看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有二十册,就着急。即便能坚持一天读一卷,读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但这样阅读的效果不会太好,看掉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除非真能把《资治通鉴》翻来覆去读,否则很难通过这条途径掌握中国古代历史。想了解中国通史,读《资治通鉴》并不合适,还是选择钱穆的《国史大纲》比较好。另外,还可以去看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第三种读法,就是通过读《资治通鉴》来做研究。这是专家们的事情,和多数普通读者没太大关系。
武汉大学近期就要办个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就是精讲《资治通鉴》中的人生智慧的。如果要研究透彻这本书,上这个高级研修班还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政、企界的领导干部。

对于如何进行考异,司马光在《答范梦得》信中表达得极为明确。司马光在信中说,做长编时,凡遇“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若彼此年月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先注所舍者云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云今两存之。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在高鉴择之。”[5]
这段文字是司马光考异法的夫子自道,最具权威性。前半段讲事同文异可以不须考异入史的情形,后半段讲史事有异的史料需要考异及考异之法,即:“(A)先注所舍者云,某书云云,某书云云,今按某书证验云云。(B)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C)若无以考其虚实是非者,则之今两存之。”[6]这便是司马光为考异方法设定的规则,今人陈光崇《论司马光的历史编纂学》将之称为司马光考异的公式。[7]如果仅从字面予以诠释,司马光这段文字所谓的考异方法包括三种类型:
A型,书证法。即通过文献异说之间的比勘可以凿凿有据地考订史事、时间、人物等记载,属有案可稽者。
B型,理证法。用司马光的话说,“或无证验,则以事理推之云云,今从某书为定”。这是从人情常理予以推断的方法。
C型,两存法。此乃不能确定无疑,故两存其说,不遽加妄断正误。
不过,司马光的这段文字并不能将考异方法赅备无遗。关于司马光考异方法的归纳总结,最为权威的叙述应首推张煦侯先生《通鉴学》一书中的研究。尽管该书成书较早,然迄今仍岸然挺立于学术研究旅程中,为人们所景行仰止。该书将司马光的考异方法归纳为六类,兹不惮冗赘照账誉抄以备自行观览取鉴:
其一,参取众书而从长者:此类异说繁多,最费钩稽;且众书所记,皆有其可信与不可信之处。温公普加鉴别,又一一为之平章,置其不可信者而用其可信者,务使幽隐无所弃,而毫厘无所失。最著者,如王世充巩北之败,安禄山丧师之赦,颜杲卿之倡义,李仲言之见用,杨嗣复、李珏等之贬,《考异》文字皆千言或数千言。温公精力耗此最多。其抉摘标准,公虽未曾自言,然大要以年月情事二项为主:年月以《长历》为准,有不合者,则据《长历》以一之;朔闰与《长历》合,而按之事实,有太远太近之失者,或书月而不书日;两书月日迥异,则量从其是,时或兼存其异于《考异》之中。情事以此人此事,恰为其时其地所可有,不生牴牾,而又恰为其人所可有者为准;而去其暖昧者,浅妄者,近于游戏者,及诬善与虚美之较然者。又情事中间,有涉及数目字者,则以所书之数,能称其事之大小为准。凡此之类,例难备举。
其二,两存者:如《唐纪》贞观九年,文武官复请封禅,上不从;群臣固请,上亦欲从之,魏徵独以为不可。此事《实录》,《唐书》志,及《唐统纪》,皆谓太宗自不欲封禅;而《魏文贞公故事》,及王方庆《文贞公传录》,则以为太宗欲封太山,征谏而止。意颇不同,故温公两存之。
其三,两弃者:如武德四年,初行“开元通宝”钱,命给事中欧阳询撰其文并书,回环可读。此事《唐圣运图》,以为初进蜡样,文德皇后掐一甲,故钱上有甲痕。《唐录政要》则以为窦皇后事。《考异》以为是时窦后已崩,文德皇后未立,则皆不取。
其四,两疑而节取其要者:如贞元二年,韩滉屡短元琇于上。庚申,崔造罢为右庶子,琇贬雷州司户。此事《实录》言琇判度支时,滉尝诬奏琇,上未从;及滉总度支,遂逞夙心,益加诬奏。《邺侯家传》则谓琇判度支,曾支米与淄青、河中,沁及韩滉在外,皆不敢奏;及滉入朝,乃奏闻焉,司户之贬以此。《考异》以为二说相违,恐各有所私,故不书其由,而但取其要。又如咸通元年,浙东贼裘甫出降一事,《平剡录》于此备言甫之诈降,及王式计诱之由;《玉泉子见闻录》则以式许奏甫为金吾将军,而又斩之,杀降不详,而以《平剡录》为曲笔。温公虽用《平剡录》,而不言诈降及计诱,又于《考异》中兼存《玉泉子》之论。
其五,存疑者:如武德五年,刘黑闼败,或说徐圆朗迎刘世彻而奉之。此事《革命纪》以为盛彦师之言,《考异》以《实录》彦师奔王簿后,黑闼乃败,其在圆朗所时,黑闼未败也,因于《通鉴》中但著或字以存疑。又如武德九年,齐王元吉代世民督诸军北征,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曰:“太子语齐王,今汝得秦王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吾与秦王饯汝于昆明池,使壮士拉杀之,奏云暴卒,主上宜无不信。”此事旧传,以为建成实有此言,而晊告之。《考异》则以建成前酖秦王,高祖已知之,今若明使壮士拉杀,而欺云暴卒,高祖岂有肯信之理?此事殆同儿戏。今但云晊告云云,则事之虚实,皆未可知,所谓疑以传疑也。
其六,兼存或说于《考异》中者:私史所云,其事已为温公所弃,而《考异》中仍详载其文。此缘其事流传众口,俨同实事,温公惧后来学者或为所蒙,故虽不取,而仍存之,以明驳弃之故。又有其事亦情理之所可有,而温公以其细而不书;虽曰不书,而亦不欲竟归泯灭,故节存之以备参览。前者如贞元八年三月乙未,贬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窦参为郴州别驾,未言受谴之由。《考异》则载柳珵《上清传》全文,中谓陆贽陷参,参有青衣名上清者,没为宫婢,为上言之,乃得洗雪。温公以其事近儿戏,且按之事实,有不可通处,故卒不取其说;而仍录之者,则以其事传在人口,有待于驳之而后明也。后者如贞元元年夏四月丙寅,陈仙奇使医毒杀李希烈,因以兵悉诛其兄弟妻子,举众来降。《考异》则附载杜牧《窦烈女传》,以存桂娘设计灭贼之奇。又如大中十二年,上饵医官李玄伯等药,疽发背崩。懿宗即位,玄伯等皆伏诛。《考异》则附载《东观奏记》毕諴献美女于令狐绹,绹不纳,医官李玄伯以重赀致于家,献之宣宗,又进丹砂以市恩泽,宣宗因以致疾之事,以广异闻。此等事皆不必然,亦不必不然,温公不用而乃存之,区处之最当者也。




资治通鉴考异《通鉴考异》的考订范围(三)考订人物
《资治通鉴考异》在对人物的详尽考订上,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纠正史书记载中人物姓名字号的不统一,通过严谨的考辨,确保名称的一致性;其次,确认人物的身份及其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揭示历史事件的真实脉络;最后,核实人物的相关事迹,确保历史记载的准确无误。以《通鉴》中的一条记载为例,隋...

资治通鉴考异简介
然而,后世如李焘、李心传等人的续作,虽然沿用了考异的思路,但因资料搜集和整理的限制,有时会出现矛盾。陈桱等人尝试跟进,但未能全面搜集旧籍,导致了部分争议。尽管如此,《资治通鉴考异》作为一部独立的作品,其考订历史得失的价值不容忽视,尽管可能存在一些小错误,但整体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存的...

资治通鉴考异评价: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是一部详尽的史料考订著作,其核心在于揭示史料取舍的原则和考证过程。遇到年月、事迹有差异的情况,考异会详加研讨,并明确说明选择某一版本的原因。例如,对于《三国志》中周瑜之死的记载,陈寿未注明明确年代,而《通鉴》则给出了建安十五年在巴丘的卒年。《考异》通过引用...

李建成与李建成相关的史实考异
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司马光对昆明池政变的真相提出了质疑,认为李建成等人企图毒杀秦王的行为难以被高祖接受,且这种说法过于离谱,"此事之虚实皆未可知",司马光采取了审慎的处理方式,将太子和齐王的对话收录在王晊对秦王的密告中,暗示其真实性存疑。吕思勉先生的观点与司马光相似,他认为昆明池...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特点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著《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

司马光对《资治通鉴》的说明?
除此之外,《涑水记闻》的价值还在于它在历史编纂学上的意义,因为司马光在编撰《涑水记闻》时所采用的方法就是他在编撰《资治通鉴》时采用的长编法和考异法,这种历史编纂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南宋时期李焘编撰的长近千卷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就是严格按照司马光的编辑体例和指导思想所做。而且《涑水记闻》所...

与《史记》相比,《资治通鉴》有何特点?
最基本来说,虽然也是记录了长时段的历史,《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他以人为中心来写作;而《资治通鉴》恢复了《左传》的编年体体裁,按照年、时、月、日的次序记事。同时也采用追叙或复叙的笔法减少史事的分散型。并且在叙述之外,兼及评论、分析。尤其是其在比较采用史料时,采用了“考异”的方法,这...

续资治通鉴长编详细资料大全
《续资治通鉴长编》的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李焘继承和发展了“考异”的优良传统。司马光在着《资治通鉴》时,著有《通鉴考异》,在书中排列不同材料,说明自己取舍的原因。《续资治通鉴长编》也采用了这一考异的方法,“若旧本有误处,及有合添处,即当明著其误削去,气添处仍具述所据何书,考按无违,乃听修换,...

关于《资治通鉴》的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资治通鉴》使得中国古代史学编纂的体裁呈现更加多元化的趋势===《资治通鉴》贡献了长编考异法,使得史料的甄别和选择方法日趋严密===北宋以前经学与史学史分群的,自《资治通鉴》诞生之后,士大夫往往兼通经史===《资治通鉴》在历史真相与价值追求当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折中点,对后世的史学有一定影响 ...

大齐皇帝黄巢下落之谜是什么?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也看到了这类讲法,但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放在《考异》中。他看到的书叫《续宝运录》,内容大致一样,但黄巢外甥的名字成了朱彦。 黄巢是自杀而死的观点,受到了当代一些学者的怀疑和否定。方积六先生在《黄巢起义考》一书中认为黄巢起义前后有十年,始终是英勇顽强地抗击唐军,即使到了局势...

开鲁县13597789222: 资治通鉴考异 - 搜狗百科
貂宁复代: 《资治通鉴考异》,简称《通鉴考异》,是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的「副产品」,共三十卷.此书利用书证、物证、校勘等方式订正真伪,结论常以「今从之」、「今从某某」、「今不取」、「故去之」等. 《通鉴考异》用以说明史料取舍的...

开鲁县13597789222: 资治通鉴的常识
貂宁复代: 《资治通鉴》书名为宋神宗所定,取意“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资治”两字意谓著帮助.“通”则意谓著博通古今,“鉴”则有引为借镜之意.宋神宗亲自作了一篇序...

开鲁县13597789222: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
貂宁复代: 《史记》和《资治通鉴》都是写史的,我该从哪本入手?为什么?要想知道从哪本入手,首先要了解《资治通鉴》和《史记》的主要异同之处.两书的异同主要体现在如下...

开鲁县13597789222: 资治通鉴的文笔特点 -
貂宁复代: 《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叙事,往往一事用数种材料写成.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纪》、《唐纪》、《五代纪》史料价值最高.《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118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开鲁县13597789222: 《资治通鉴》在我国史学体系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貂宁复代: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史学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宋神宗赵顼认为该书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吸收历代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来加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故赐名为《资治通鉴》.这部书选材广泛,除了有依据的正史外,还采用了三百二十多种野史杂书,而且力求真实,对史料的取舍非常严格.《资治通鉴》综合了各朝代纪传体断代史的成果,把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按时代顺序通贯起来叙述,全书约三百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开鲁县13597789222: 有关《通鉴》的资料 -
貂宁复代: 通鉴就是《资治通鉴》的简称.《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开鲁县13597789222: 《资治通鉴》的主要内容
貂宁复代:《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