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智慧彰显在细节中——张齐华教学案例集

作者&投稿:萧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陈惠芳

张齐华,男,1976年6月生,江苏海门人。1997年任教于海门市实验小学,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工作,任教科室主任。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先后获南通市骨干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被要求用一句话来描述他成功的原因时,他只说了5个字,“成功在细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对细节的正确把握,是一堂课出彩的关键。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张齐华老师将教材(图略)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先出示第一条,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来表示,请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学生有的猜1/3, 有的猜1/2。课件验证后得出涂色部分是1/3。教师继续出示第三张纸条,同样请学生估计。许多学生一下子就估计出是1/6,老师让学生交流是怎么估的,有没有什么窍门。原来学生用第三张与第二张纸条的1/3进行比较,发现这次涂色部分只有它的一半,所以确定用1/6来表示。

   教师随即总结说:“瞧,借助观察和比较进行估计,这是多好的思考策略呀!”这个小小的一个细节却有思想在其中。然而,精彩的还不仅仅停留于此,接下去,张老师凭借这张小纸条做大文章,让学生观察这里的涂色部分和对应的数,并谈谈发现。学生有的发现了同样一张纸条,它的1/3要比1/6大;1里面有3个1/3,1里面有6个1/6;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涂色的一份也就越小……学生唧唧喳喳,思维异常活跃。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从预设教案到动态生成,从学生估计意识的培养,到数学思维策略的综合训练,再到极限思想的有机渗透,朴素的内容承载着丰厚的数学内涵,一切精彩源于老师关注细节。

   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笔者还发现在教学《交换律》一课时,张老师勇做教材的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

   张老师先讲了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接着问学生想说些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3+4=4+3。

   师:观察这一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教师板书这句话)

   师:其他同学呢?(见没有补充)老师的发现和他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教师随即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比较我们俩给出的结论,你想说些什么?

   生2:我觉得您(老师)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了一个特例,但他(生1)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

   生3:我也同意他(生2)的观点,但我觉得单就黑板上的这一个式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等呢!我还是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

   师:的确,仅凭一个特例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样的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但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教师随即将生1给出的结论中的“。”改为“?”)。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

   生:验证……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曹一鸣先生在评课时认为:从整节课看,“加法结合律”只是一个触点,“减法中是否也会有交换律?”“乘法、除法中呢?”等新问题,则是原有触点中诞生的一个个新的生长点。统整到一起时,作为某一特定运算的“交换律知识”被弱化了,而“交换律”本身、“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猜想-实验-验证”的思考路线、由“此知”及“彼知”的数学联想等却一一获得凸显,成为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更高的数学课堂追求。当我们在课堂上欣赏孩子沉思时的宁静、疑惑时的迷茫、顿悟时的愉悦、争辩时的激越,聆听时的惊讶、论证时的流畅,成功后的欢畅时……一个享受思辨的课堂,皆因张老师对细节的关注而精彩纷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还发现课堂上密切关注学习动态、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张老师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境界的法宝。在学生写36约数的练习中,他有意选择了两份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

   36的约数:1、2、3、4、6、9、12、18、36。

   36的约数:1、36,2、18,3、12,4、9,6。

   他首先让两个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寻找约数的方法:第一个孩子说采用的“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两个两个找”。张老师不动声色,让其他同学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很多孩子自然认为“配对法”好,一一寻找,不易丢失答案。张老师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异口同声”,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这幽默一问,化解了第一个孩子的窘境。孩子们静心思考,独立反省,终获顿悟。最后,他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继续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张老师将“比较”方法演绎得淋漓尽致:第一层次的比较,学生学会了不同方法之间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比较,学会了“辩证分析”的思想,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第三个层次的比较,获得了“欣赏借鉴”的思想,只有放大别人的优点,才能共享智慧之果。三次“比较”,不仅仅是一种数学方法的传授,更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渗透。

   用一颗灵动的心去感应,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捕捉,用“蹲下身,走进去”的育人情怀引领学生触摸数学的精彩,贵在于细微处着笔墨。张老师对教材的深加工,对文本的精加工,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 

   -----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15日第5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二)

评价的智慧:如芬芳的野花一路绽放

            陈惠芳

“听张齐华的课很舒服、很轻松、很悦耳,很自在……”这是老师们的共识,而这又或许与张老师丰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语言功底,尤其是他那清新自然、精炼洒脱的评价语有关。细数他的数学课堂,我们能听到:

  当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时,张老师没有忽略前一位学生的心理感受,而是面带微笑着对他说:“有人挑战你了,高兴吗?”“高兴!”学生自信地回答。

  当出示了练习题时,张老师会伴着温暖的眼光问:“同学们,有困难吗?那么,谁先来说?”在展示学生作品时,张老师会用关注的目光问:“你想给这份作业提点什么?”“还有什么需要补充吗,对于他的方法想不想说点什么?”然后转身告诉其他学生,没有必要迷信别人。当觉得没有其他答案时,张老师会提醒大家:“没有不同想法也可以大声说出来。”他的话语不由得让人感到温馨。

   我们还欣赏到这样一组镜头:

  师:瞧!刚才的一折,一撕,还真创造出了数学中的轴对称图形。说实话,数学呀,有时就这么简单。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家对轴对称图形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中,应该也有一些轴对称图形。

  (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习题,让学生判断是否为轴对称图形)

  师:练习之前,我要给你们一些忠告,有时候,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上去像轴对称图形的也许不是,看上去不像的也许偏偏却是。

  (教师让学生根据经验大胆猜想,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说一说,也可以结合手中的学具,6人小组合作,一起折折,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于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引起了争论。)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沿着高把它剪下来,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所以我认为它不是。

  师:(特意走过去,跟生2握着手)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那该多单调啊!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第一个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的退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在接下去的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都说实践出真知。数学讲究的是深究,就这5个图形,难道你们就不想深入研究说点什么?这个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但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充满智慧的评价一下子扣紧了学生的心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盯着那5个图形,继续找呀,辩呀,老师精彩的旁白无疑成了学生思维的推进器。

  他的评价语极富哲理。学生在探讨9个珠子组成的两位数能被9整除时,马上误以为8也有这样的规律。“真是这样吗?”张老师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当学生发现8个珠子不行,7个珠子也不行的时候,又产生了“其他都不行”的错误想法。张老师接口说:“可别盲目地否定一切。”寥寥数语,张弛有度。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有学生交流画圆经验时说:“我们组在绳子的一端系上一块橡皮,抓住绳子的另一端一甩,也同样出现了一个圆。”对于这样的意外生成,张老师评价说:“尽管这一方法没有能在白纸上最终‘画’出一个圆,但他们的创造仍然是十分美妙,不是吗?”课堂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源于学生内心的一种欣赏与激励,一种接纳与认可,是一种真情流淌。

  张老师的语言富有磁力,常常是“未成曲调先有情”,蕴含着无限的意趣。如“省略号来得太迟”、“边做作业边思考,再作出决策”、“不要忙于下结论”,他时刻召唤学生积极地思考。

  一位学生在写36的因数时,漏掉了2。面对学生的错误,张老师幽默地说道:“看了以后,你想说点什么吗?”“听听他是怎么找的。”“有很多人一个也没漏掉,相信他们一定有窍门,一起看看吧!”……一句句简短的心灵对话,一个个与学生心灵交汇的眼神动作,无不渗透着关爱。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人说,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智慧之花。课堂上,常听到张老师不失时机的赞美:“非常善于联想!”“很不错!”“哎呀,真了不起!”“太棒了!”不经意的一句评价语,一句鼓励话,他娓娓道来,或幽默、或诙谐、或深情、或睿智,总能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适到最佳状态,使之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心理倾向。他那流转自如的教学语言,亦诗亦歌亦画的教学韵味,用渲染创设美好的意境,用真情激起心灵的震撼,用启迪拨开重重的迷惑,用诱导触发深远的思考,使课堂时时弥漫着与生命萌发相通的浓郁的人文气息。他用真情言说引发学生的真知灼见,他用自信从容催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他用诗情解读引领学生走向数学学习的美妙境界,课堂上时时有“倾听幼竹拔节声”的情景图。这种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课堂评价,诠释着师生新角色,灵动演绎着课堂。分享他的课堂,我们分明感到在教育生命的跋涉中,智慧如芬芳的野花,在课堂里一路绽放,每踏出坚实的一步,便会看到山花烂漫……

  -----该文刊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6月29日第5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三)

       用情境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磁场

               陈惠芳

    张齐华老师善于在数学课堂上设置一些情境,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生活大背景中。

   在认识“长方体”一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作为一个知识点,教师一般都直接告诉学生。然而,张齐华老师教学时却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景:如果将长方体12条棱擦掉1条,你还能想象出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吗?如果擦掉2条、3条甚至更多条呢?试一试,看至少留下几条棱,才能确保想象出长方体的大小?当学生在经历尝试、探索、操作、优化等数学活动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宽、高三条棱时,规定性的数学常识“长、宽、高”在这一刻被“活化”了。张齐华老师认为,像这样的“头脑创造”可以还原数学概念的内在生命力,相对于概念的授受而言,其文化价值更大。这种基于问题研究而设计的有趣的教学情境,由一个问题逐步引发新问题的产生,学生始终围绕问题去研究,从而实现思维的攀升。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寻找的是途径,感悟的是规律,掌握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对后续学习无疑很有价值。

   张齐华老师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它固然需要以具体的场景作背景、载体,然而,场景的呈现能否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问题意识以及认知冲突,场景本身是否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等问题还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基于这样的数学思考,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张老师出示了自己1周岁时直立的照片。他让学生猜照片上的孩子是谁?一位学生激动地说:“我觉得是张老师。”

  师:真有眼力!这是1周岁时的我。仔细观察。(动画演示:身高约是头高的4倍)

  师:发现了吗,1周岁婴儿,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4。

  师:长大后,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出示现在自己的直立照片,并动画演示:头高约是身高的1/7。

  师:现在,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

  生:1/7。

  师:其实,不同的年龄阶段,相应的分数也不一样。同学们今年10岁左右,那么,一个10岁左右的儿童,他的头高又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想知道吗?

  生:(激动地)想!

  教师随即邀请一个学生上台,其他同学一起现场估计。

  学生有猜头的高度约是身高的1/5,有的认为是1/6,有的说比较接近1/7。张老师告诉大家:估计时出现误差很正常。至于10岁左右儿童头的高度究竟大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呢,课后同学们不妨去查一查资料。那位学生回到了座位上,其余孩子仍兴趣盎然,面露喜色。

  我想此时由一张照片创设猜想分数的教学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题材的新颖、活泼且不说,关键是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这一引入,有机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使他们真切感受到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切实体验到学习分数的价值。

  在“因数与倍数”新课导入部分,张老师创设了操作情境,巧用模型来建构知识,揭示概念内涵;“交换律”课始又创设了故事情境,为新课学习搭建思考平台;“简单统计”中,创设让学生现场调查的情境,增进学生对统计方法及价值的理解;教学“认识整万数”时,又从拨数游戏开始,在拨数过程中,唤起了学生对计数器、计数单位、数位等相关经验的回忆。

  诚然,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而在张老师的数学课堂中,不管是赏心悦目、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还是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操作情境,每节课的设计都基于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努力挖掘生活实际中可能出现的新鲜的活动内容,以情境为亮点,以情感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以生活世界为源泉,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广阔的生活背景下,融入到生命成长的舞台里。

张老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已打通了学科课堂的堡垒,以各学科的整合来制造课堂的热能效应,拓展了学习活动的外延,将学习活动立体化,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文化,积淀人文精神。他以问题带动和砥砺学生思辨的深入,以课堂上师生对话实现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共享,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或唤起认同,或触动联想,或引导猜测,或激发疑虑……从而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认识趋于丰富、完整、准确和深刻,以此来打造充满活力、情趣盎然的教学磁场。 

  ------该文已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6日第6版

张齐华教学艺术系列(四)

一路诗意地追寻数学文化

陈惠芳

提起张齐华,便不能不提到数学文化。

张齐华常常思考,数学究竟能否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使其变得更有力量和精神涵养?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生命和精神成长能给予怎样的影响和润泽。于是,他把教学看作生命中的一部分,课堂上,为孩子搭建了一个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动手折折、剪剪、拼拼,小组说说、议议,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去经历审美、想象,去感悟数学的自然美。这样的师生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张显,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分享理解的过程,课堂里时时闪动着师生生命的灵光。

在“圆的认识”一课,他借助大自然中美妙的水纹、向日葵、光环、电磁波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文化、艺术领域中美轮美奂的圆的介入,充分展示圆的美丽和内蕴的文化气息。“轴对称图形”一课,又从剪纸中的对称、建筑物中的对称、著名标志中的对称、桂林山水中的对称现象来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妙。或许刚开始理解的数学文化之美,更多依赖数学以外的一些东西,依托媒体的精彩演示,把自然、科学、社会、文化等加以整合,而在“因数和倍数”一课的诸多环节,却折射出张老师对于数学文化的深度思考与文化张力的高度关注。

我们不妨做个镜头回放: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价值!的确,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不算大,但它的因数却最多。正是60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出示资料:我们都知道,1小时=60分,1分=60秒。然而,史学家通过考证却发现,时间的进率之所以定为60,是因为“在100以内的自然数中,60的因数最多,共有12个”。据说,这样就可以使许多有关时间的运算变得十分简便。)

师:怎么样,没想到时、分、秒之间的进率定为60竟和我们数学中因数的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的奇妙有时真是让人难以置信!其实,作为数论的一个小分支,因数和倍数领域中类似美妙的数学现象比比皆是。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特别的数,那就是6。想知道为什么吗?

生: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吧!第一,写下6所有的因数;第二,除去6本身,将剩下的因数相加。你发现了什么?

生:(惊讶地)结果还是等于6。

师:正因为这样的数很特别,所以数学家们将具有这一特点的数称之为完美数。6就是第一个完美数。千万别小看这些数,因为,它们非常罕见。想知道第二个完美数是多少吗?

生:想!

师:透露一下,比20大,比30小。组内分工合作,看看哪一小组最先找出第二个完美数!学生分组合作,很快,几个小组都找出了第二个完美数28,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师:其实,人们对于数探索的兴趣是永无止境的,找到了第二个完美数,人们就开始寻找第三个、第四个……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新的完美数被不断发现。这时,课件配乐依次呈现:496,8128,33550336,8589869056……

不难发现,在引领孩子寻找“完美数”的过程中,完美数之少,凸显数学家求索之路的艰辛,这无疑是对数学精神的引领。接着,在古罗马建筑宏伟壮丽中,张老师告诉孩子,这座建筑之所以历经千年沧桑,因为里面隐藏着倍数和因数的秘密。伴随着一首首优美和谐的旋律缓缓流淌,张老师又提醒孩子,音符之间的和谐源自于倍数和因数的关系,这不就是数学的魅力展示吗!可以想像,丰富的数学猜想,希腊建筑、音乐、完美数的神奇美感,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和神奇力量,在对完美数的惊讶中,为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兴奋不已时,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种子已悄然萌发,这不正是数学的力量吗?

至此,我还忆起“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张老师给大家带来那则有趣的广告。男孩冬冬将蛋糕平均分成4份后,却发现一共有8个小伙伴,灵机一动,他从中间横着切了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正在这时,第9个男孩出现了。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分得的一份分成2份,将1份送给了他……小小的一个广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巩固了分数的认识,还唤醒了学生心灵深处的那份爱心,那份纯真,那份友谊,那份责任。学生不仅仅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美好的心灵。这种文化代表着学生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经验,显示着学生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也许就是张老师所说的“臻善,享受数学给予的精神力量”吧!

在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从朴素走向深刻》一文中,我还知道“简单统计”中,如何渗透统计思想;“找规律”中,如何从变中求同,上升为“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确定位置”中坐标思想如何落实,尤其是那个不规则图形钢琴背面的面积计算---化曲为直,其间所渗透的微积分思想……

张齐华老师以一种古典、审美的情怀,关注学生数学思考的提升、数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关注数学精神品质的有机渗透,不仅丰富了数学文化的内涵,更为今后开展数学文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开掘出新的思路,展现新的契机,描摹新的未来。

如今,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乃至数学的力量,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幅源远流长的数学画卷。数学从表面上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却有着一种隐蔽的、深邃的美,一种感性与理***融的美,数学美是数学科学本质力量的感性与理性的呈现,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通过人的数学思维结构的呈现,是一种真实意义上的美,是一种彰显人文精神的科学美。

“我喜欢旅行,因为旅行见证着一种姿态,一种不断行走、不断思索的姿态。在数学教育的旅途中,我甘愿做一个行者。“这是张齐华老师的肺腑之言,我深信,对于数学文化,张齐华老师还会添加诸多新的“精神元素”;对于数学教育,在他精心演绎的智慧课堂里,一定会更加充满生命的活力,弥漫诗意的人性光辉,更加灵动与飘逸。

——该文已经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14日第6版


学习中的智慧(议论文) 600字左右诗歌喜剧除外
3、使课堂资源转化为促进学习的途径 4、推动教学的进程 5、实现困局的自我解脱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基础,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智慧,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推进新课程实验走向深入。参考书目:1、《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

关于智慧的语句
3、学习本应不是墨守陈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地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4、仰望智慧的天空,我们在惊叹周恩来能思巧辩的同时,也学到了他为国人维护了尊严的精神。是的,只要多动脑筋,善于锻炼口才,就能在别人的恶意取笑中反败为胜,在人生中书写出不朽的篇章。5、等待是一种智慧,学会...

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内容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挑战。这时,跟随《告诉学生聪慧机敏的机智故事》中那些机智勇敢的主角,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感受机智和勇敢如何在关键时刻产生力量。让我们一起在故事中汲取智慧,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展现出我们的机智和勇敢。

智慧从经验中来
智慧可定义为“有效地关注重要之事”。这样的智慧,因为反思、理解并欣赏生活而伟大,并不仅仅因为掌控生活而伟大。追求智慧的手段,反映着人们的认识能力。为了改变命运,个人从经验中学习,有时采用简单复制与成功相关的行动,有时采用相对高级方式,理清因果关系,推崇经验、寻求经验和诠释经验。复制成功...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1500字3篇
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做透,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与“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是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法宝,《细节决定成败》...

更多聪明的水龙头,用细节彰显生活。
用户只需要用手轻轻触摸就能够出水,可以随意在头顶、侧喷、手持等不同喷淋模式间进行转换。高仪Minta Touch 高仪Minta Touch 第二款同样是来自高仪的厨房用智慧水龙头。我们每天都会无数次的触摸厨房的水龙头。这项日常的活动已经形成了惯有的模式。Minta Touch厨房水龙头使人们对这项活动有了一种全新的...

我用智慧解决困难的作文!急!!!400字左右
智慧学指导专家说:通向成功的台阶常常是由困苦和艰难铺成的。战胜苦难的利器是自我智慧!有自我智慧的人从来不惧怕苦难,因为他们知道怎样去面对和战胜它。可是为什么有些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总是要求助于外来的力量,这种外力是什么?他哪里知道真正的力量就在你们自己身上,那就是自我智慧!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任何问题,最后真...

细节决定成败三分钟演讲稿(精选6篇)
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总是离不开注重细节,对细节是否重视,是否做到位,往往决定着伟大还是渺小、卓越还是平庸。一篇细节决定成败主题的演讲稿怎么写呢?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细节决定成败三分钟演讲稿(精选6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细节决定成败三分钟演讲稿(精选6篇)【篇一】   亲爱的...

学习充满智慧的作文
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而为了获取这股力量,学习是唯一渠道。在学习的旅程中,他人的质疑,道路上的一 路艰辛都会成为你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你向上的动力,不要犹豫,不要傍徨,勇于实践真理,不畏质疑与艰辛,智慧学习,超越自己,深化自我,取得成功。学习,常常平淡,又往往纷繁。正因为观察与体验...

关于慧学的作文600字左右
慧学 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就,富裕憧憬与幻想;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仿徨,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别灰心,别气馁,智慧的去学习,破解人生的难题,如一道月光穿破迷茫,陪你到天亮。学习本应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去不断思考与领悟,闪耀人性的光辉,彰显人生大智慧。一条幽静,一条古藤。我们...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邮政银行信用卡金卡和普卡有什么区别 -
澄泽肝喜: 邮储银行信用卡金卡和普卡的区别: 1.颜色不同,每张信用卡都有不同图案样式但是这个区别在普卡上更明显一些而大部分银行的金卡为了凸显区别都会以金色为卡片的主要色泽元素,普卡以深绿色为主,金卡金色为主. 2.授信额度不同,邮储...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格言杂志(关于格言杂志的基本详情介绍)
澄泽肝喜: 1、《格言》杂志创刊于2003年11月,以“开启语言智慧,彰显时代精神”的办刊理念,致力于为青少年提高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2、《格言》现拥有一系列特色鲜明和内容独特的正刊、增刊、图书等,连续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奖项.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慧以致远,信以明德——什么意思? -
澄泽肝喜: 有智慧才能走得更远 有诚信才能彰显美德望采纳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酒店靠什么概念生?酒店靠什么概念生存
澄泽肝喜: 要有一个很好的口碑,人品要好,说话要有分量,要让理字站在你这,让别人认可你... 这个舞台能够使员工的知识用上,能力发挥出来,智慧彰显出来,员工就会有一种成...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广州奥林匹克中学2022年高考成绩? -
澄泽肝喜: 广州市铁一中学创办于1952年,原名广州市铁路第一中学,2005年12月移交广州市政府办学,更名为“广州市铁一中学”,是高中提前进场录取的重点中学之一,现已顺利通过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导验收.近年来,该校高考的...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生物教学总结
澄泽肝喜: 当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教学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教...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共生的智慧》的作者认为,好的公司治理,作用只有两个() - 上学吧
澄泽肝喜: 内在优秀会彰显于外,所以重点是把自己内心修炼强大,正直、智慧是自信的来源,走得正,行的端,勤劳一些,辅助的如进行一些锻炼,练练歌,写写书法等都会给自己的自信加分的!不要误以为优秀是比出来的,那样自信易得易失,做好自己想做的,总有一天你会猛然惊醒,你原来这么优秀!

昌吉回族自治州17762343808: 小糊涂仙52度酒多少钱(雪山星空)
澄泽肝喜: 赏雪山美景,仰蓝色星空,品文化美酒,悟智慧人生,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小糊涂仙酒,携“新睿”,创非凡,成就了一场“不一样”的跨界发布.2021年12月2日,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