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何理解“自己”

作者&投稿:致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作者叶秀山,节选自《美的哲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2010

自由和必然,现实的与合理的 来自哲学人 00:00 16:41

在这里,我们已从一般所谓“审美的客体”转向了“审美的主体”,但我们看到,这里所采取的立场,也已不是那种主客分立的原则,而是回到现实的、生活的世界来理解“世界”与“人”的特点,以便进一步理解美和艺术的特点,这正是一种哲学——艺术、关于美的哲学的方法。

说来惭愧,人积数千年之经验,但对自己的理解至今还是很肤浅的,甚至连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都不大容易确定。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西方的思想、文化、哲学史上,“人”被明确理解为占“中心”地位的时间前后加起来也并不是很长的。

古代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万物的始基是水、气、火这样一些东西,而不是人。智者学派提出“人为万物的尺度”,可谓一大转变,但直到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引入哲学,“人”才以自身不同于“自然”的特点居于中心的地位。这个思绪为柏拉图发扬光大,但到了亚里士多德又有了新的转向。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为“存在论”(本体论),求万物后面的“本质性”的“存在”,连“灵魂”都成了一门具体的学问,但却没有“人学”,“人”似乎从中心的地位被撤了下来。中世纪以“神”为至高无上,“人”只有在“上帝的宠物”意义下才有地位。这样,才有文艺复兴重新强调人的意义,也才有康德的哲学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个“革命”,就是要把“人”的“理性”的“主体性”重新置于“中心”的地位,以人的“理性”的先天形式,统摄客体性的材料,以便在“经验”、“知识”、“科学”上作为“理性”的“人”最终不为感觉材料所左右而居“中心”地位——“人(理性)为自然立法”;在“材料”上“人”固为被动,但在“法度”上“人”却完全自主。事实上,康德这种“人类主体中心论”到黑格尔已有所转变,在黑格尔的绝对体系中,“人”的中心地位已岌岌可危;不过黑格尔仍以“理性”为中心,而舍“人”则无从谈“理性”,所以他虽被称作“客观唯心主义”,还没有被看成“反人道主义”或“非人道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人”的地位也不见得更确定些。当代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力主建立“人文科学”,他的“生活的世界”是以“人”为中心,即以不同于传统的“我思”的“先验的自我”这类的“人”为中心,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他的学生海德格尔已经被看作“非人道主义”或“反人道主义”,为此他写了文章申辩,但却明确反对任何“主义”,开始了“无中心”、“多中心”的风气。就海德格尔的思想言,他固执地坚持用“Dasein”,而不用“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他把“人”——实实在在的“人”,只看作“存在”显现自己的“环节”,因而在《艺术的起源》中强调一个第三者——“艺术”,其用意是清楚的:不是“艺术家”使“作品”成为“艺术作品”,也不是“艺术作品”使“人”成为“艺术家”,而是“艺术”使“作品”和“人”成为“艺术的”。海德格尔的思想得到存在主义(实存主义)者雅斯贝斯、萨特的发挥、改造和批评,实存主义以“实存”“超越”“Dasein”为“人”之本质,从而恢复了“人”的中心地位。尽管“生”、“死”都是“荒诞”的,但人“活着”的过程总还是在“创造”“意义”。这个思想,在一个阶段,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即使替代它的结构主义,也并不否认“人”的这种核心地位。

然而当代法国的思潮却主要是“反人道”、“反文化”、“反中心”的。尼采说,“上帝死了”;法国的尼采福柯说,那个杀死“上帝”的“人”也死了。“人”不比“上帝”活得更长,一切“文化”,不能使“人”“不死”(不朽)。“上帝”死了,“人”就无“意义”;“人”死了,“世界”也就无“意义”。“人”在消失中,“意义”也在消失中,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意义)“结构”都在“解体”之中,这就是被称作当今法国的海德格尔的德里达的思想。

没有想到,人“想”了多少世代,而自身的“意义”反倒成了问题。一点也不错,就科学来说,“人”永远是一个“有问题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定义性概念”;人世间之所以老是存在着问题,不但是因为“人”老在提问题,而且还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过去,康德认为“上帝”、“灵魂不灭”和“意志自由”是一些“问题性概念”,是一些“理念”,殊不知世上一切之事,作为“人事”观,都可以是一些“问题”,因为“人”本身是一个问题,所以康德在思考了“科学知识”、“宗教”、“伦理”之后,最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人”。“什么是人”并不是要给“人”下个“定义”,而是要人去“理解”“人”的“意义”,这个“意义”在概念知识上永远是问题,但却可以在生活的经验中体会出来,领悟出来(慧田哲学公号下回复数字该题讲座)。人的生活本身提供了人“认识自己”的这种权利,而不断地打破概念知识所给出的各种“定义”框框。“人”的“意义”在活生生的生活之中。“人”生活在“世界”之中,自从“人”“有”了这个“世界”之后,“人”就“有”了“意义”,所以“人”的“意义”并不完全是自身产生出来的,不是自身“创造”的,而是从生活、从“世界”体会、领悟出来的,是“生活的世界”(而不是“概念的、对象的世界”)“教”给我们的。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看到,过去许许多多关于“人”的“定义”或“学说”,都依然成了问题。“人是有理智的动物”,“人是会说话的动物”,“人是使用符号、工具的动物”等等,都不被认为是完满的,“人”甚至也不能归结为“社会的动物”,因为“人”本不是“动物”,在“动物”的前面无论加什么“形容词”都“概括”不了“人”的“本质”,“人类学”的研究不能使“人”自身缄默。

哲学的情形也不见得好一些。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然而不但从“我思”推不出“我在”,而且“我”也不等于“我思”,“人”不是“思”的“主体”,不是“精神的实体”。“人”不是“神”。所以海德格尔说,“我在故我思”。这里的“在”,当然不仅仅指物质性的、自然性的存在,所以“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活”,“我在”是我的活生生的存在。我的活生生的存在就是我的非生物意义上的“活着”,不是“植物人”、“动物人”式的“活着”,而是真的“活着”,这样,“我在”,就是“我活着”,而“我活着”,则必定可以“推出”“我思想”,这里已不是“逻辑”的推理,而是“历史的”、“现实的”推理,“我活着”是“我思想”的“历史”的“先天(a priori)”条件。“我活着”的“活”,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基本生活经验里的语词,是基本生活世界里的“度”,从这个“度”来理解胡塞尔的“先验(超越)的自我”、海德格尔的“Dasein”、雅斯贝斯超越性的“实存”,正是他们想说而没有完全说出或说好的意思。

“我在故我思”,我活着,我一定在思想,这里的思想是“活”的思想。什么叫“活的思想”?“活的思想”即“自由的思想”,“我活着”亦即是“我是自由的”。我的自由是从不自由来的。我之“生”是不自由的,所谓“身不由己”;我的自由终要归于“不自由”,我之“死”也是不自由的。但我活着,我就是自由的、自主的。“生”、“死”按某种意思来说,都不是“人的事”,而是“自然的事”,是无可选择的。“自杀”不是“自由”的“选择”,不是“自由”的表现,都是“被迫”的,常常值得同情,但哲人们(包括康德、萨特等)都是不提倡的。“生”、“死”既然不是“人的事”,则理应“置之度外”,人既不可孜孜以求“长生”、“不死”,也不应因“必死”而“烦恼”,海德格尔把“死”纳入“Dasein”的“Da”是很有问题的做法。其实“死”才真正是在“Da”之外的,是“超越的”,不是基本生活经验所能体验得到的事。

然而“人”毕竟是有限的存在,人都是要死的,“人”的这种有限性,是“他人”所提示给我们的。事实上,中文中的“人”,首先是指第二部分人及其世界——“人诗意地存在着”“他人”、“别人”。在“他者”的视野中,“生”、“死”又都当另一种意义。

在谈到“他人”时,我们首先还要回到以前讨论过的“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首先是“他人”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这个世界是“人的世界”,我们所谓的“世界”是包括了“(他)人”的世界,而不仅是自然界,二是“我”的一切“知识”,我对我生活的世界的“知识”,是“他人”“教”给我的。

“世界”像个大舞台,而不像一幅风景画。“我”自出生以来,就“参与”了这个世界的活动,与“他人”打各种交道。“我在世界中”根本上说就是“我在他人之中”;我跟世界的关系,就是我跟他人的关系。

我们说,“世界”、“天地”养育了我们,但主要是通过“他人”养育了我们。“他人”授我以生活的知识(科学)和技能,以及那相对独立的生活的能力,在这同时,也授我以人伦的观念,以协调“我”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使我成为“社会性的存在”。我的一切“尺度”,都以“他人”为基础,“人是万物的尺度”,首先是“他人是万物的尺度”。

同时,“他人”亦授“我”以“人”自身的尺度,“他人”使“我”成为“人”,使“我”与“人”“认同”。生活在“他人”之中,“我”才是“人”。“他人”塑造了“我”。“他人”是“我”的“创造者”,并施“恩泽”于“我”。

然而,“他人”却始终不可能是“我”,“他人”永远在“我”之外。“他人”在“我”“对面”,而且永远在“我”对面,但“他人”又不可能成为我的“概念”的“对象”,“他人”不是“我”用科学研究的办法所能完全掌握、完全理解的,要理解“他人”,必须和“他人”在实际生活中“打交道”,但即使是这种“交往”,也不可能使“他人”的“自在性”完全变为“为我性”的。“他人”对“我”永远为一个“谜”,“我”对“他人”的“理解”永远带有“猜测性”。“他人”这种不可归结为“我”的特点,使“我”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知识的主体,而必须保持着活生生的人的基本性质,“他人”时刻在提醒着“我”作为基本生活世界的一分子。世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包括社会科学家,政治家等等,都同时是有七情六欲的基本(普通)的生活中的“人”,而不可能成为“纯知者”。

“他人”不是“另一个自我”,“世界”不是由一个个“自我”组成,而是由“非自我”的“他人”组成,“自我”只有在“他人”中才能存在,“他人”掌握着“自我”的“命运”;“自我”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在,“社会”决定着个人的“命运”。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竟然可以说,“自我”只是“另一个他人”,“自我”、“个体的我”会不断地“异化”为“他人”,“我”经常处于“非我”的境遇中,因此,“自我”既非“纯知识”主体,倒也不可能是“纯意志”主体,“自我”不可能“为所欲为”。于是,“自我”会有“不愉快”、“烦恼”,因“他人”掌握着“我”之命运,而且并不总是“施恩”于“我”,“他人”也可以“加害”于“我”。“社会”总是会有“斗争”。社会上一切矛盾斗争,包括天灾人祸,都提示着一个基本的生活世界的存在,提示着“我”作为这个世界成员的身份。

“他人”授人以“知识”(包括关于“自然”和关于“社会”的),但却“隐匿”着自己,“他人”永不能“概念化”、“知识化”,甚至关于“社会”的一切“知识”也不能让“他人”真正“透明”。“我”清楚地意识到,无论“他人”在社会的舞台上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但却仍然“隐匿”着,永远保守着“自己”的“秘密”。

“他人”唯一不能保守的“秘密”是他的“生”和“死”。“生”为“秘密”之开始,“死”为“秘密”之结束。“生”、“死”本身并无“秘密”可言。“他人”只有在面对生死关头时,才“吐露”一些他的“秘密”,但最终还是把他的“秘密”带走。这样,生、老、病、死常是诗的主题,“病中吟”常可透露一些人生的意义。诗人、艺术家不是把生、老、病、死当作一种“自然现象”来观察,也不是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而是当作那基本生活经验的一种“提示”来体验,来吟诵,在这里,“生”、“死”都有一种“活”的“临界点”的意味。“大限”是说“活”的限度,这个限度因“活”而“设”,因此艺术中的“死”,是活人对死人的“悼亡(念)”。

从这个意义说,生活中的“人”,是以生、死为“始”、“终”的活生生的人,是有限的理智的存在者。活生生的人是有七情六欲、有理智、有感情、有喜怒哀乐的人,不是纯理智性的,也不是非理智性的。在基本的生活经验世界里,“人”就是完整的“人”,而不是“科学家”。他的所思、所想,不是纯概念的,而是“诗意的”,他的所作所为不是纯功利的,而是“艺术的”。所以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存在着”。真正生活里的人,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诗人、艺术家。

“诗人”、“艺术家”并不比别人多出什么“感官”,或有什么特别的功能,不需要“特异功能”。在这个意义上,对基本的生活经验有所体会的,都可以是“诗人”、“艺术家”。“诗人”、“艺术家”之所以为“诗人”、“艺术家”,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或“取掉”)什么“特别之处”;“人”本来就是“诗意地存在着”,只是因为人事纷繁,一般人常“忘了”这个“本来”之处,而“记得”这“本”的,反倒显得“特别”起来。


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理解:人生,就是无常的,起起落落,起伏不定。人生忽如寄,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无常,总会经历很多突如其来的事情,让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很惊慌,很无助,很害怕,却又只能无奈地接受,坚强地面对。我们每个人都人生,其实并不是一直都顺利的,总会经历一段时间的顺境,又出现了逆境,...

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你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300个字?
答案如下:首先人应该对自己负责。人生在世,虽然活着不全是为了自己,却有着对自己的责任,那责任是别人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的。对自己负责,就是要做一个无悔无愧的人。人活着,短暂几十年,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成名成家,也不是成名成家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以,对自己负责,远不是成名成家那样简...

如何理解自己的心理成长
眼前有一棵树,它是客观,人人都可以看到这棵树,自然之物刺激才会产生意识,在不同人的眼中或同一人的不同情绪状况下,这棵树或许象征的生命力、朝气,或许是年老体衰、走向死亡;在一个木匠的眼中,或许它是一个适合做家具的好料。在一位画家的眼中更多的看到了它的节奏、韵律与生命的美感,这就...

怎样才能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个啥样的人
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色彩,所以对我们提高自我的认识没有帮助。

如何理解人的“秘密的自我”这一概念?
理解人的“秘密的自我”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1. 外在形象与内在自我:我们在社交场景中通常呈现出符合社会期望的外在表象,这可能与我们真实的内在自我并不完全一致。我们可能出于各种原因选择隐藏或抑制自己的某些特质、情感或行为,以便适应社会环境,或者因为害怕被拒绝、嘲笑或批判。2. 情感的保护和隐藏:...

如何理解人活的很自我?
活得很自我,也可以说活的很潇洒!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太多牵挂,或者对家人,世事纷争已经没有太多兴趣。不畏人言,不碰是非!我行我素。就去现在娱乐圈里的王菲,很多人就评价她活的很自我,放荡不羁,自由!其实怎么说呢,想活的自我的情况下,前提是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否则自我也就演变成了...

如何理解人的心情,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呢?
心态放平一点,自己做人处事低调一点,灵活调整心态,思维方式和待人处事技巧,奋斗是必须的,否则面包和爱情都没有保障,逐步完善提升竞争实力,时刻提醒自己冷静沉着,做好自己,机会总会出现,至于他人信任与否,相处融洽与否,不是主观思想能够改变,所以,一切随缘,不合刚分,静待志同道合之人出现 ...

如何理解自己是自己 自己是他人 作文题目 速急 谢谢~~~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类似于人不可能两次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

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如何理解的?
做好本职工作,不但要以大局为重,以企业的利益为重;还应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放在前列。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做好本职工作起决定性的作用。即人的素质是做好所有事情的主导、保证。只有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不会影响他人的工作,不影响企业的发展。社会在突飞猛进的发展,...

应该如何理解自己的人生目标?
1、我要到哪里去?要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持之以恒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和自己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弃。 2、我需要什么?我们需要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 3、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人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了。

镜湖区13314362101: 如何理解自我 -
毓乐脑安: 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怎样认识自己,就会怎样要求自己,就会按自己认定的角色去生活.人正确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比如,人对自己的长相的认识,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镜湖区13314362101: 如何认识自己 -
毓乐脑安: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①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特点和长处.②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自我的人生价值主要在十对社会...

镜湖区13314362101: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的认识自己? -
毓乐脑安: 第一,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态和人际关系等的认识,即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如自己的身高、外貌、体态、性格、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伴随着情感体验,如由身高外貌等引发...

镜湖区13314362101: 如何认识自我? -
毓乐脑安: 因此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保证一个人的个性健全良好地发展.那么我们是如何自我的呢?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是通过两条途径来认识自我的,一是“自我比较”,另一是“社会比较”.1、自我比较 所谓自我比较,就是把现...

镜湖区13314362101: 人应该怎样了解自己
毓乐脑安: 俗语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其实,世界上最难的就是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很多“伟人”都不能做到这一点,何况作为普通人.但如果我们能理智的,清醒的多反思自己,大致上对自己有个判断,认识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生存在他人的眼睛里,每个人都会在他人的眼睛中留下或清晰或模糊的影像,这些影像的总和代表了社会对你个人道德情操和能力的判断.敏锐的寻找外在的蛛丝马迹,及时的调整自己,你才能在成功中不自满,在失败中找教训,不断的修正自己,你也就认识了自己.

镜湖区13314362101: 人怎样了解自己?
毓乐脑安: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很难.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看别人很清楚,却看不到自己,所以一定要有一面镜子来反照,才能如实看见.我们如何看到自己,了解自己?第一、我的心中有些什么?你可以检查一下自己的心,里面有些...

镜湖区13314362101: 该怎样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 -
毓乐脑安: 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人啊,认识你自己”,这说明我们正确认识自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所谓“当局者迷”,我们有时也不善于认识自己.我们对自己的形象、优点、缺点、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等,都不太能...

镜湖区13314362101: 一个人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呢? -
毓乐脑安: 这是个很有上进心的问题,想要更清楚的认清自己,可以认真的总结自己的所做的事情的出发点与终点是否一致,看看问题究竟出在那里?每天给自己一个可以前进的机会,历练的机会,不可意去做与内心想法不一致的事情.要能原谅自己的错误,但不可松懈对自己的要求,要认真总结犯错的原因,尽心而为.不要把过去的错拿到现在来惩罚自己.要能原谅自己,决不做没有意义的事情.凡事力争简单可行,不可意寻求捷径.有时间多给自己的心灵松松绑,看自己究竟是被什么东西给羁绊住了,是外界还内心?相信自己才能战胜一切!

镜湖区13314362101: 人该如何全面地认识自己?
毓乐脑安: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风度、谈吐、举止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4.日新又新我常新,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自己缺点来完善自己.

镜湖区13314362101: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毓乐脑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有三个途径: 第一,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 第二,从别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第三,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 认识自己,就是要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接受自己并不完美的现实,从实际出发,从自己现有的条件出发,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