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因困惑而产生的问题的哲学分析

作者&投稿:双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当婴儿离开母体时,通常都会哭,这可能与婴儿来到一个与母胎不同的世界有关,环境中的空间介质、光度等的不同,令婴儿不适应,感觉到不舒适或者痛苦,因此,以哭声来表达。至于为何是以“哭声”而不是以“笑声”来表达,这可能与人类的发展历史,人大多以“哭”来表达不舒服或痛苦,而成为一种遗传基因有关。

当婴儿离开母体时,就进入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世界,进入了一条更加清晰的时间长河,进入到更加多的物质和精神范畴,也就是说进入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经验世界和精神世界。

面对崭新的世界,婴儿会去认识、去领悟、去体验,这就需要有认知、情感、行为的功能,而这些功能是已经内在于婴儿身上,而不是外界强加于其上的。

如果你在电梯里碰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你觉得好玩地盯着婴儿,你通常也会发现,婴儿也会盯着你看,而且会更加专注。你觉得婴儿好“萌”,但婴儿却是运作他的认知、情感、行为功能,来观察你,如果他随后笑了,那就是他认可你,情感上接受你;如果哭了,那就是他不认可你,不接受你。

虽然认知、情感、行为功能是内在的,但也需要经验的刺激,才会发生反应,才会运作起来,保持良好的状态。而且这些功能一般而言,是分阶段的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地发展起来的,因此,由于婴儿和儿童的经验所限,往往他们遇到一些比较复杂、比较抽象的事物时,会困惑而产生出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就是ᅳ些哲学问题。

以下继续摘录和整理么加利老师讲授的《儿童哲学》讲座中的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上《儿童哲学讲义最全整理版》),看看如何对儿童因困惑而产生的ᅳ些问题进行哲学分析的:

以下我们着重从儿童的各种困惑现象入手,来观察儿童和哲学的关系。这ᅳ讲的内容主要来自《哲学与幼童》这本书的第一章,作者给我们举出了五个故事,这些故事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常会不经意地问出来的。面对这些问题,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难以解答,或者解答得不得要领,儿童最终也难以理解。在本讲中,我们从哲学层面来分析这些问题,会发现在儿童的诸多困惑都与最著名的哲学问题紧密相关。而哲学之始,正是困惑与好奇。

ᅳ、是醒着还是在做梦?

蒂姆(大约6岁)正在忙于添锅子时问他爸爸:“爸爸,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不是在做梦呢?”

蒂姆虽只有六岁,但对梦是有过很多经验的。此时,他一定也知道自己正忙于添锅子,但如果是做梦,梦里的情景大概也是如此,(甚至我们可以推测他自己可能正好做过添锅子的梦)。所以,他想知道:1)真的添锅子和梦里添锅子,差别在那里?或者说 2)我怎么能确切地知道我现在不是在做梦? 更或者 3)我怎么能确切地知道我一直是处于清醒状态?

如果大家熟悉中国古老的故事“庄周梦蝶”的话,就能马上领会到蒂姆的困惑里含有典型的哲理。蒂姆的问题和庄周的问题在哲学层面完全是相似的,那就是,真实生活和梦境该如何区分?如何确信自己处于清醒状态? 蒂姆和庄周的问题,是对一个极其平常的概念——清醒状态——提出质疑。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大多数人对平时确信自己理解的事物是否真正理解产生了怀疑。疑心我们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有时是清醒的,并非终身都处于梦境之中。

哲学问题常常是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现象提出根本的质疑,都是些宇宙、人生和文化中最根本的问题,有时又被称作为“终极问题”。提出哲学问题需要非常朴素和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探究的冲动。儿童的心智在这一点上是充分符合哲学发展的需要的。而大多数成人,往往在分门别类的生活追求中,对日常生活有了见惯不怪的思维惰性,恰好提不出这些问题了。成人中的哲学家,正是在对日常生活的根本性的质疑和好奇上,和儿童还保持着一致,如庄子。

二 、归纳推理真的有效吗?

面对儿童的问题,我们成人总是想尽己所能地给他们一个精确的答复,免得在他们稚嫩的心中留下困惑,换句话说,总想给他们一个如科学定理般清晰确定的世界;而在这同时,又似乎悲壮地将自己感受到的世事难料的苦衷隐藏起来,对人生太多变数的一面避而不谈。皮亚杰的出现(其实,在他之前更早些,很多发展心理学家们都曾有过暗示),可以说给这些成人泼了盆冷水,儿童对教育的接受不是如一张白纸接受墨笔涂画一样简单,超过他心智发展水平的各种解释,差不多类似于一堆废话。所以,皮亚杰主张给儿童操作的机会,让儿童自己建构出知识。

从哲学的角度看,大部分的哲学问题都是不可解的。罗素曾说:“哲学即使不能解答我们所希望解答的许多问题,至少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增加对宇宙的兴趣,甚至在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下,看到事物的新奇和值得怀疑之处。”他认为哲学的主要作用是对日常生活最平凡事物的表面现象提出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而不是解答问题。另有一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说:“哲学问题的表现方式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而整部哲学史,就是不同的哲学家在不同语境下从不同角度对一些哲学问题做了相应的思索。有时,一些问题暂时得到解决,有人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推论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有时,至少在一个很长时间内,困惑是得不到解决的。

乔丹(5岁)在一天晚上八点上床睡觉时问到:“如果我八点钟睡觉,明天早上七点钟起身,我怎么能断定时钟的短针只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要整晚不睡,一直看着它呢?要是我望了望别处,哪怕是一会儿,短针也可能走了两圈?”

乔丹的困惑,部分原因时由于他感到了一种不安,因为没有充分的证据,或者类似的充分证据足以引出一个常识性的结论,即:从一个晚上到第二天早晨,时钟的短针是走了一圈,而且只会走一圈。这种不安是无法解决的,虽然原则上,乔丹可以确确实实的花费一整天时间专心观察,他可以要求把饭送进卧室,或者把始终带到餐桌上,总之,使时钟置于他的严密监控之下。但即便这样,也无法消解他的不安,他最后的说法是——“要是我望了望别处,即使是一霎眼的时间,短针也有可能走两圈。”也就是说,不论他观察到的证据是多么充分,也无法将观察到的时刻合理的推论到未观察到的时刻。

乔丹所以有这种疑问,也许来自于一些日常经验。比如在幼儿园里的同伴,当老师转过身去的时候这位小朋友就对着乔丹做鬼脸,老师转过身来的时候,他就不做了,也许多次这样的事件,一直只有乔丹知道他的同伴在做鬼脸,而老师一无所知。对于没有看到的事情如何相信它的存在?仅仅凭着过去的经验吗?乔丹在这里提出了这个哲学问题。

而我们学过归纳推理后,知道他的问题就包含在哲学认识论中所谓的“归纳法问题”的讨论之中,这个讨论的实质是:我们能否证明,可以将观察到的例证作为未观察到的例证的指南,如果能够,是在什么基础之上?(参考罗素《哲学问题》的第六章“论归纳法”)

归纳法问题的讨论在哲学上是个老问题了,从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到培根的《新工具》到笛卡儿《沉思录》,甚至现代的罗素的《哲学问题》,归纳法的有效性问题一直都还在争论之中。

三、现象和真实的矛盾

约翰(9岁)经常看见飞机起飞、升空,在远方逐渐消失。有一天他首次坐上了飞机,等飞机停止上升,安全带信号灯熄灭时,约翰转身向着他父亲,用一种松了口气但仍带着困惑的语气说:“这儿的东西并没有真的变小呀。”

我们依靠感觉经验来认识事物的形状、声音、颜色,但是这些感觉到的现象是事物本来的样子吗?约翰这里的困惑这是如此。

对这个问题,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曾作为大量研究。罗素在其《哲学问题》的第一章就讲现象与真实。他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看一张桌子为例,单就视觉经验而言,从桌面和远距离看桌子,人眼里出现的桌子在色彩和形状上是不同的,在绘画中就呈现不同形状和光影;在显微镜下观察桌子和裸眼看桌子,桌子也呈现不同形状。但事物本身是什么样子呢?是我们看见的样子?还是它独立于我们经验之外存在?

通常我们是相信自己的各种感觉的,总是以自己个体的感觉来认识世界。我们也出现过约翰的这种错觉,解除困惑的方法往往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当对远去或远来的物体具有了充分的经验之后,知道飞机不过是向空中远去,就根本用不着去推理或解释了。

可是,这样的话,又产生第二个问题,我们的经验总是这么可靠吗?那么,由经验得来的“知道”和直接的“感觉”之间肯定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在认识论上,对于知识(知道)的来源有迥然不同的两种倾向:

一种是经验论倾向,认为我们的感觉是难以改造的,我们能够毫无误差地认识那些我们觉得是怎样的东西,并且根据感觉接受的资料可以推论出隐藏在他们背后的真实存在(例如飞机实际是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结论)。所以,一切知识的来源都基于我们的经验。而谬误的发生,导源于我们的推理所根据的感觉资料是无可改变无可置疑的,或者说感觉资料不充分。

与之对立的是唯理论倾向,认为不可能将感觉经验的纯粹资料孤立起来,不能将这些感觉资料与我们由此所作的全部解释推理完全分开。在他们看来,人的理性能力才是最可靠的,感觉虽然必要,但不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而只有理性能建立可靠的规律。一旦我们对正在远去的物体有了经验,就知道物体的远去缩小,仅不过是远去而已。

“知道”与“感觉”之间总是会产生矛盾,人们的认识总是摇摆在“看起来像什么”和“是什么”之间。这种困惑的情绪在《艾丽思漫游奇境记》里的主人公艾丽思身上也出现过,当艾丽思由于以前吃小人国里的食物变小了(即有过经验),所以当她再吃小人国的蛋糕而看见自己身体没有变化时,她感到非常惊奇。而包括我们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种错觉和随即而来的困惑。

若用英语来区分这两个范畴也许更为形象,“知道”是“know”,而这里约翰的感觉是“see”。

(老李评注:眼见(“see”)未必为实,“see”和“know”相结合,亦即感性材料与理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洞察事物的真相)

回到约翰的问题,如果约翰在飞机上眺望窗外,会看见飞机起飞的机场以及在那里的人们和停在那里的飞机又“缩小”了,这样就可能导致他区别现象(看起来的样子)和真实的存在(实际的样子),并推论远去的物体即使实际大小不变,它看上去也似乎在变小,这个小小哲学家的思维也就进一步深入了。

四 、朴素的生物学理论

大卫担心苹果究竟是不是活着的。他断定苹果在地上时是活的,但带进了室内便不是活的了。

解答生命问题的一个常用的方法,是列出一些生命机能现象,比如消化、排泄、繁殖、运动,如果这种机能正常运行,就说这个有机体是活的。大卫心里明显没有这类生物学常识,那他是怎么思考的呢?这里提供两种可能的思考形式:

第一种可能,也许他会拿鲜花来类比,当我们剪下玫瑰花,带进室内,插进盛水的花瓶时,我们说那是为了使玫瑰花活着(至少等到花瓣开始脱落,叶片枯黄为止)。

我们并不把苹果养在水里,可能是放在阴凉的地方,不过我们不会说这是为了使苹果活着,也许只是说为了保持新鲜。那么,当我们把苹果拿进室内的时候,是不是它就不再是活的呢?

第二种可能,从树上落到地上的苹果是不是活的?也许大卫是根据苹果的生命循环认为它是活的。他可能知道苹果里含有种子和种子需要的营养成分。如果苹果掉在地上,种子可能会发芽并长出一棵苹果树,这棵小树会长出大树,然后自己也长出苹果。按照这种方式,循环不已。

也许有人会说,在生命循环受到干扰时便产生死亡,例如树苗枯萎了就长不成一棵树,或者把苹果带进室内,种子就发不了芽。尽管这些设想都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性,但大卫的想法的确代表了儿童对生命现象的思考,是儿童有趣而天真的朴素理论。

五 、为何没看见两个爸爸?

我正在给8岁的儿子约翰上床盖被子的时候,他仰望着我,相当突然地问:“爸爸,我有两只眼睛,每个眼睛都能看见你,为什么我没有看见两个你呢?”

这是一个对儿童而言非常真实的一个问题,孩子的这种突如其来常常让大人不知如何应对。对问题的态度,其实就是对儿童探索意识的态度。在《哲学与儿童》中,就这个问题,马修斯给我们作出了示范。

阶段一:类似问题

马修斯:“你有两只耳朵,为什么没有听到双重声音?” 约翰:“听到双重声音是什么意思?”

马修斯:“比如我的、我的、声音、声音、像这个样子、像这个样子。” 约翰:“可是两只耳朵是通向同一个方向的。??你只是向我提了另外一个问题,可我想的是我提的那个问题。”

很明显,这种转移话题的反问技巧轻而易举地被儿童识破,同时,上面的对话也反映出儿童对自己问题的执着。

阶段二:假设与实验

马修斯:“也许是因为你用左眼得到的影像和用右眼得到的影像并在一块的缘故。他们合到了一块儿,就成了一个影像。”

两人开始用两只手指做实验,把一只手靠近眼睛,另一只手指远离一些,我们试着一会儿注视这只手指,一会儿注视另外一只,目的是要看看当注视较近一只手指时,我们怎么会看出较远的一只手指成了两只,反过来也是这样。从这个实验得出的结果是:虽然两个图像经常合二为一,但并非总是如此。

阶段三:约翰的钻研

实验的结果并不令约翰满意,他开始悉心钻研,继续寻求解答。他从学校里学到关于视觉、网膜视像,以及映入眼睛的影像是颠倒的,需要再颠倒过来,再投射在被试者之前的视觉复杂理论。他对为什么没出现双像的这个问题操尽了心。

约翰的问题:“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我没有看见两个你?”这个问题是把光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和哲学搅混在一起。约翰在学校里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内容是一个小人爬进一个人的眼睛里,凝视着网膜视像。因为自从17世纪初发现网膜视像以来,人们曾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看东西不是颠倒的?因为网膜视像最后把所看到的东西颠倒过来了。在“看见”的这个事实背后,其实包含着一个很少有人提起的假设:真正在看的实际是网膜视像。

约翰对这个节目表示理解,但他认为他的问题的产生远远早于节目的播放,而且他说这是两个问题,他要弄清楚的是从两只眼睛里所得到的影像怎么能融合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此时约翰思路是多么清楚!

阶段四:无法回答

对于约翰的问题,历史上曾有科学家做过探索。中世纪的视觉学者阿尔海桑(Alhazen)与罗杰·培根(Roger Bacon)提出假设是:从每只眼睛来的影像通过视神经传导到两束神经的视交叉,两个影像就合而为一了。这种悬揣的产生正来源于约翰式的困惑,即两只眼睛各自接受影像,而我们却没有看到双像这一现象。

后来,约翰尼斯·开普勒(Johnnes Kepler)在他的光辉著作《对威蒂略的补充》一书中,激烈反对中世纪对视觉的解说,他认为光不是按照中世纪的理论所要求的那样表现(即两个影像在视交叉处合而为一)。开普勒放弃了一切其他抱负,为的是要阐明在视网膜上成像之后,究竟如何引起人们真实地看见了物体。这个问题至今可以说都是一个谜,对约翰来说,他想要寻找的,正是这个谜的谜底。

约翰想要解释,假设我们在前方设法投射一些视觉影像,我们怎么能够看见它们?如果我们认为影像是按这种方式投射的,有些像银幕上的映象,即等于没有解释,因为我们所要知道的正是投射的影像怎么能被看见?难道这里不是需要视觉吗?而这正是我们首先要解释的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前方投射的就是视觉,那么可能有一个进一步的解释。但同时我们又面临一个问题,“投射”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概念?

也许说到这里,大家也都被这个光学物理的话题弄得一头雾水。也许有人说,去查查现在关于这个问题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不就知道了,也许约翰的问题只是个假问题。如果是假问题,那么等约翰有朝一日充分弄懂了视觉的光学、神经生理学与心理学,他将不再为我们为什么不能看见双像而感到困惑了。

可是,我们知道,对我们成人而言,这都是一个难以实现的学术境界,何况儿童?再假设,如果有一天约翰针对弄懂了曾经困惑的这个光学问题,他可能又想知道为什么会一度错误地认为那是个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自己会那么愚蠢地想要看到两个爸爸?

生命总是充满困惑,对儿童和成人都一样,这些困惑,正是哲学思维的起点。在哲学史上,试图说出自己一度感到困惑的问题实际上不过是个假问题,这本身常常是一桩艰难的哲学上的工作,也是思维逐渐严密和清晰的成长过程,是钻研和怀疑精神的提高过程。这就是哲学的报偿。


幼儿教育问题与解决方法
最常见的是考试焦虑,因考试或学习而产生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把分数看得过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期望过高...对于教育来说,只要适合于孩子,孩子就不再感到困惑。 孩子要用十几到二十年来学习,如果学习使他们痛苦...我问孩子感觉到了什么?他们说:感觉软软的、凉凉的,特别可怜。 然后,一个一个传递下去。每当传给下...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3. 缺乏自我认同:乖巧懂事的孩子往往更多地为了取悦他人而行动,缺乏对自己真实需求和兴趣的认识与表达。当他们长大并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与他人不同,可能会产生困惑和自我身份建构方面的问题。4. 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乖巧懂事的孩子可能缺乏处理挫折和困难情况的经验,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去面对和...

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什么
(4)学校因素。教师素质不高、学校教育方法失当、应试教育理念使学生对学习和学校产生了厌恶情绪,严重的可能导致心理问题。(5)心理学因素。学生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等问题多是由于认知偏颇、情绪易激动、意志薄弱、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困惑。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

迷是什么意思
迷的意思 迷是一个汉字,其基本含义是模糊不清、失去方向感或者陷入困境。以下是关于迷的详细解释:1. 基本字义方面,“迷”是指对某事物模糊不清的状态或者因困惑而产生的分辨不清的情况。例如,当一个人陷入迷茫,可能是因为遇到了生活中的困惑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比如成语“迷路”,表示...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困扰?
3.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兼职等等也是会和一些社会人士有一定的交际。那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不能够衡量对方的意图和对方的想法,甚至是对方对项目的肯定程度,大学生可能完全分不清楚事情的表面和内涵,所以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多问而少言。4.最后是和对象的交往。这一点看着简单,其实...

小学生团体我心理辅导课主题有哪些
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目标中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运用解释时要注意:第一,要注意了解情况,准确地把握问题,根据来访者特点因人而异,确定解释的理论和...顶撞老师,不写作业等;也有些学生习惯于把那些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放在心里,不愿意让别人...

孤独症日——虽然我会有些奇怪行为,但我并不低人一等
更为甚者,这种无意义会产生焦虑。所以,在工作中,没有了解特教行业的老师有时候就会指责我是个冷漠无爱心的人。其实我真是冤枉啊! 当这些儿童反复追问同样的问题时,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困惑,他无法理解答案,即使他很聪明,即使他试着弄明白答案的意思。这也可能意味着,为了让声音成为承载意义的词语,必须针对其认知结构...

怎样学好英语和语文?
如何学好英语,提高英语水平,是当前很多中学生困惑的问题。 其实,学好英语并不是一件难事,关键在于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自然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兴趣是产生学习的动力。那如何产生学习的兴趣呢?当然 你必须要学会英语、懂得英语、会在生活实践中运用你所学习的英语知识。你懂得越多你的兴趣就会越浓。

许多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时,常产生一些心里的不适应,有些迷惘忧虑,请问...
另外自己还可找几本相关的科普书籍学习研究,以及时消除因对一些生理与心理现象的困惑而导致的心理压力。对待失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面对失恋的打击,大学生应学会理智对如积极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事其他事情诸如外出旅游、找知己倾诉等等以冲淡心理的压抑与痛苦。同时,失恋者应及时...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究竟是参加中考还是选择复读,薛某的家长陷入了困惑,同时意识到孩子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因而求助。分析:从表面上来看,薛某目前的学习状况,使他看不到升入重点高中的希望,而这与他童年固有的观念相矛盾。所以,他强烈要求复读以回避中考可能带给他的失败。然而,问题绝不是这么简单。从薛某简单的资料...

英山县18644248587: 儿童哲学论述 -
仲孙甘妇科: 儿童哲学首先在美国兴起,其主要的意义是为儿童提供哲学训练.这种训练的方法主要是以思想、思考为主,以及行事的方法.也就是哲学教育.因此,所谓“儿童哲学”,就是教导儿童如何思考思想的本质,让儿童亲自体验哲学讨论的过程,和众人一起做推理的活动. 美国的儿童哲学是以儿童为中心,去思考问题.但在欧洲的儿童哲学就与美国的儿童哲学不一样,欧洲的儿童哲学,是跳脱儿童的思想的窠臼,以鸟瞰的方式来看待儿童哲学,是理论探讨的方式.本书为求取平衡,兼采美国与欧洲两种方式来探讨. 儿童哲学建立的时间不很长,可以说还在起步阶段.这种刚起步的学科,比较有开创性,有发展的活力.为了使研究这一门学科的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英山县18644248587: 用所学哲学分析如何看待成长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
仲孙甘妇科: 这个比较简单了! 你首先选择的是什么样哲学原理.有两个供你选择,一个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原理,另一个是否定之否定原理.你最好的选择是将两个结合起来,做一个完美的回答. 对立统一告诉你,你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挫折和困难是必不可少的一面,而如何将它转化为你成长的力量,这个我想你应该可以知道怎么说吧!诸如化什么为什么,变什么为什么.然后使你更加有勇气面对什么. 否定之否定规律告诉你,挫折和困难只是一时的,当下的问题.只要你坚定你的力量,正确认识问题,寻找正确的解决方法.前途依然是光明的. 这两个原理实际上是有一致性的.呵呵,我觉得你可以这样写的!

英山县18644248587: 一个困惑的哲学问题 -
仲孙甘妇科: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不光想,不光光地去猜,而是接合自己的所想所思所幻去通过实际的行为和实际的事情去体会、去揣摩、去总结、去探索.所以,实践本身就是客观的,无论你去实践什么都是客观的.所以,当你在精神层面...

英山县18644248587: 如何理解儿童与哲学的关系 -
仲孙甘妇科: 孩子是自发的哲学家,他们不知什么是哲学,但他们的许多问题是真正哲学性质的

英山县18644248587: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期理论说明 -
仲孙甘妇科: 爱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爱里克森,犹太人,祖籍丹麦,生于德国,1933年定居美国.师承于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 爱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但他不主张把一切活动和人格发展的动力都归结为“性”的方面,而强调社会文...

英山县18644248587: 谈谈你对儿童哲学关系的认识,试分析儿童哲学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
仲孙甘妇科: 广义上的儿童哲学包括理论层面的“儿童的哲学”和“童年哲学”, 以及实践层面的儿童哲学探究计划.通常所说的儿童哲学则是狭义的,指的是李普曼所开创的儿童哲学探究计划.通过分析儿童哲学的三重内涵及其关系,探讨儿童 哲学的意义.儿童哲学的宏观意义,即社会意义在于有助于认识哲学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具有启发性意义,对改革现有教育制度有启示;微观意义,即个体意义在 于可以通过儿童哲学教育培养个体的思维,使儿童受到文化陶冶.

英山县18644248587: 二 简答题 1,为什么研究儿童的哲学 -
仲孙甘妇科: 因为儿童看问题比大人更纯粹.

英山县18644248587: 试用哲学上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一下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环境的影响 -
仲孙甘妇科: 一个人是个不段成长的过程.人出生时,他的内在行为只受到原始本能的支配.然后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不段的成长.从而形成所谓的自我. 这个自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自我也是在不断发展和成长的.昨天自我的内部因素跟外部因素产生冲突,有了一定的改变,形成了今天的自我.今天的自我与外界的事物的冲突会形成明天的自我. 这个时间长久的持续下去,你会发现前天的自我跟明天的自我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自我的不断成长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量变与质变的一个关系,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诞生接触外界环境之时,就已经在慢慢融入人类社会,开始具有了一系列的人的特征,这是外因对他的引导和塑造.

英山县18644248587: 儿童哲学 -
仲孙甘妇科: 这作业很有意义,真得好好对待.我认为要怀着如履薄冰的态度去对待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哲学教育尤为重要,小孩的想法、看事情的角度和成人完全不一样,成人最后不要随意强加自己的观点去强行“修正”孩子的想法.儿童的哲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将正确的宇宙观和价值观理念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的传输给孩子们,这对于孩子的未来太过重要,当然也要求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仁首先要有积极、正确、科学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孩子的哲学教育比起其它来说,更为重要.具体到实际问题,比如:自然、宇宙形成、时间问题、光、社会、家庭、友谊、快乐、难过、悲伤等等,要有目的的去引导他们.

英山县18644248587: 造成个体心里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原因来自哪些方面?造成个体心里困扰或
仲孙甘妇科: 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从其直接来源来看,主要有三方面: (1)发展不平衡 a、身心发展不平衡. 进入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其身体发育很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