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对鲁迅作品进行教学

作者&投稿:撒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

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作品几乎是作为第一批现代白话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此后,几乎所有各套中学语文课本都入选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文革”初期,鲁迅作品曾一度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后来也很快恢复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中学语文课本中,其他任何一位现当代和外国作家都可以缺席,惟独鲁迅不能缺席。于是,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怎样解读鲁迅作品,不同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怎样教学鲁迅作品,就成为一个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民国以来中学语文课本鲁迅作品选目

关于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选目问题,可分以下五个阶段来考察。

1.20世纪20年代初~1949年

鲁迅作品一诞生就注定成为日后的经典。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目前所知最早收入鲁迅作品的中学语文课本,是20年代初北京孔德学校编印的《初中国文选读》,其中收录了《风波》《故乡》《鸭的喜剧》《社戏》等鲁迅作品。1924年,叶绍钧主编的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30年代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国文教科书》,夏丏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40年代叶绍钧、朱自清合编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等,都选入了相当数量的鲁迅作品。这一时期中学语文教科书选入鲁迅作品,主要目的有二:一是显示白话文学的实绩,推广白话文,二是传播反封建专制的思想文化,培养时代新人。

这一时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作品篇目如下:

散文:《秋夜》《雪》《风筝》《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藤野先生》;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风波》《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

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最先和最后》。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共产党解放区为培养自己的文化干部,也开始编写体现共产党意识形态的中学语文课本。胡乔木主编的《中等国文》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套中学语文课本。据统计,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以下鲁迅作品:

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节选)《非攻》;

杂文:《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我们不再受骗了》《不识字的作家》《大众并不如读书人所想像的愚蠢》《中国语文的新生》《〈且介亭杂文〉序言》《最先与最后》。

我们看到,解放区的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作品偏少,鲁迅散文完全被排除在外,所选大多为充满现实政治倾向性的杂文。值得注意的是,《阿Q正传》第一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显示了编者的思想视角和艺术眼光。《非攻》作为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入选解放区课本也有它特定的时代意义。

2.1949~1966年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切纳入新体制的轨道。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人民教育出版社1950年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编辑大意”说:

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要通过语文科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不能单靠几篇说理的论文。一种思想内容或一个政治道理,可以用一篇说理的论文来表达,也可以用一篇小说,一首诗歌,一个历史故事,或者一个自然科学的故事来表达。……要这样,才能够完成通过语文教学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才能够使学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对学生发生切实的作用。

这段话,不仅鲜明地把开设语文课的第一任务严格定位于政治思想宣传,而且暗示了选文的范围和标准,当然也给鲁迅作品的入选提供了理由。最重要的是,这段话明确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即政治思想教育。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好的故事》《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记念 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鸭的喜剧》《祝福》《铸剑》《理水》;

杂文:《〈呐喊〉自序》《灯下漫笔》《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我们不再受骗了》《“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胡涂始》;

诗歌:《自题小像》《自嘲》《为了忘却的记念(诗)》。

以上共计31篇(首),数量比解放前的24篇相比,又有增加。说明这一时期的鲁迅作品在新的政权体制下得到进一步认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加强。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鲁迅杂文被大量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从政治目的看,表明新政权需要利用这些现实批判性很强的杂文,来清算被业已推翻的旧政权,并证明现行体制的合法性。如1955年初中文学课本《社戏》一课的教学参考中的说明文字:

讲授这一课,教师应当指出,今天的学生在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再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地去找寻乐趣,应该珍视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

这一时期的文学阐释,类似上面这样的说法非常普遍,几乎成了诠释鲁迅作品的常用格式。《我们不再受骗了》一文的教学参考是这样写的:

讲授这一课,目的在使学生认识帝国主义欺骗人民和诬蔑社会主义国家的罪恶阴谋和反动本质,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的憎恨,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以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

从上列篇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即便是现在这样一个思想不断解放、文化渐趋多元的时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也难以超出这一范围。如这一时期新选入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都有相当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为后来各阶段所编辑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

3.1966~1976年

“文革”期间,“左”倾思潮登峰造极。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强调政治思想宣传,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政文课”。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专门从事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各地自行编写五花八门的语文课本。据了解,“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等鲁迅作品。

4.1977年~90年代初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 “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以下是这一阶段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目情况:

散文:《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

对以上选目,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二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三是与实现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5.20世纪中后期~现在

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大量保留,而杂文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

上世纪末,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鲁迅研究界部分专家介入了这场讨论。讨论自然涉及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目问题。主要意见有二:一是中学鲁迅作品中有些选目不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应退出中学语文课本;二是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篇目太多,师生普遍持反感态度。对前一个问题,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争论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文章已经被撤换。对后一个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和鲁迅研究专家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最后,课本编者更多地听取了鲁迅研究专家的意见,维持中学语文课本中15篇左右的鲁迅作品。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作了很好的解释。2002年,他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接受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为此,王富仁教授得出结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的这番谈话,打破了人们对中学鲁迅作品的一些惯常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认识。

鲁迅作品选目问题的讨论同时涉及选目标准问题。正如有些专家所说,中学鲁迅作品选篇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需要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界通力合作。就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载《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据掌握的资料显示,港台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编的鲁迅作品很少,它们包括《孔乙己》《一件小事》《阿Q正传》《风筝》《伤逝》《非攻》等。台湾中学课本则几乎不选鲁迅作品,在最近出版的国文教科书中,只有《风筝》入选。

通过以上各阶段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先生数量繁多的作品中,其中的一部分作品穿越了历史的迷雾,经过了不同时代的考验,为不同的教科书编者所认可,它们在各个时期都被编入了中学语文课本,作为中学生的必读课文。这些作品主要是指鲁迅的小说和散文,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风波》《阿Q正传》《社戏》《祝福》《秋夜》《风筝》《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无论什么时候的教科书编写,我们都应重视这些白话文学经典,它们将与文言经典一样,是我们中华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瑰宝。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少年闰土》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社戏》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阿长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鲁迅自传》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藤野先生》、《孔乙己》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呐喊》自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祝福》、《拿来主义》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节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药》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阿Q正传》
基本信息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21年发表中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1918年5月15日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他的作品有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并有多部小说被先后改编成电影。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样一句话,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可以说鲁迅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事实上,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问题,其关键和实质在于:如何在中学语文的平台上给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教学定位?作为“文学经典”“文学名篇”的代名词,鲁迅作品的解读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和教学实际,又要激发学生对作品的丰富性感受和创造性理解。惟其如此,鲁迅作品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接受性和操作性。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纠正僵化的模式,以学生接受为主体,强调师生对作品本身的解读和想象,以作品为中介走进作家,从而不断发现新意境和新角度,使作品讲授久讲久新。

首先,消除学生对作品的生疏感,距离感。

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学生的面前,无论教师怎样强调鲁迅作品的文化性价值性,强调鲁迅作品语言如何的含蓄晦涩,主题如何的深邃意蕴,都无法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亲切,更无法透过作品更深的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海德格尔深刻指出:“教难于学,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独立,主动的阅读是前提,教学实施中师生一起更为广阔的背景性资料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可以反过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的阅读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得到拓展,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由于鲁迅的作品在不同的视角具有不同的理解,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有更多的自己思考的空间,对作品有自己的创造性的阐释,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拉近了与作者之间的距离,其实也就体现除了阅读中的体验性和主动性。加上教师的引导,达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双重的自我,以自己的视角发现作者同时也发现自己。

另外,除了“让学”消除学生对作品的生疏感外,可以利用鲁迅在作品中的儿童视角来拉近学生与鲁迅,与鲁迅作品的距离。例如在《风筝》一文中,鲁迅说弟弟从小躲在屋里制作风筝,被自己发现就踏扁了,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后来读过外国儿童教育专著,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就自责当年对弟弟粗暴。体现出了鲁迅对孩子的童真天性的理解,这就去掉了鲁迅在学生心目中冷峻的脸谱,让学生更全面立体的认识鲁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

其次,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要求学生“统一见解”。

对于求知欲望特别强,创造意识活跃的中学生来说,要扭曲他们自己对某一事物独到的看法无疑是在扼杀他们的思想,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社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思维模式不断变化,对作品的理解,也会因为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的不同而有差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能引导,不能硬性的反驳某位学生的观点,也不能要求统一见解。课文的解读,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见解力,唤起和启发学生阅读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讲解,不但要注重“有用”“有益”“有力”,还要注重“有趣”“有味”“有度”,要避免陈旧、狭窄,力求新颖、丰富。例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说,可能“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和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的内心世界”这一题旨,会比“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说法更具有说服力、沟通力和亲和力。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自己学会“占有、挑选、拿来”,并且“放出眼光”,这就需要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要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入手,从他们的性格特点、思维习惯、兴趣爱好出发。否则,“封建制度”“国民劣根性”将成为他们面前的黑是名词

术语的堆砌而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更不要说领悟和文学鉴赏了。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一种先入为主的经验思维,潜意识的把鲁迅的作品与战斗檄文捆绑在一起,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忽略学生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向,强硬的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从而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消减了教师的积极性。

再次,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分析探讨鲁迅以及鲁迅作品中的人物,从而获取更多的收获。

鲁迅的作品,往往意蕴丰富深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把鲁迅作品与现实问题的思考进行“链接”,挖掘鲁迅作品中最现实的主题,启发学生对自然、社

会和自我的深沉追问。例如过去我们批判阿Q的“精神胜利法”,仔细想来,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这样一种思想元素,自我调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修辞艺术。问题在于阿Q自身的精神胜利法并没有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自我解嘲。换言之,仅仅停留在精神胜利法的批判并不能承载起鲁迅所批判的国民劣根性的深沉内容,恰恰需要反思的应该是:对阿Q奴隶意识和投机思维的体认与把握。鲁迅无非是通过艺术画面昭告人们:救国必先救人,救人必先启蒙。如此分析,主题可以迎刃而解。再比如“《故乡》到底是反映辛亥革命的失败还是折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寻找什么?”“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等等,教材的提示和教参的阐释并非不对,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出发,从他们的自身出发理解和把握。如果从人的生存、生活的方式、状态的角度,不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华老栓、康大叔、夏瑜、红眼睛阿义、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的生存勇气、生命信仰、生活理想各自是何以体现的?为何如此体现?怎样体现?这样的问题不仅有深度,也有力度,而且触碰到了学生心灵的最深处,会引发学生对人生有了更新更全面的思考。

最后,
要让学生不再惧怕周树人以及周树人的作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懂得:对作品的讲解,目的不仅仅在于把握某篇课文的意义,而且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作品的方法,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要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达到思维的敏捷,准确,而且还要新颖,深刻。


浅谈新课改中如何开展作文活动课教学
如何开展新课改模式下的作文教学 从三个维度构建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 维度一:教学计划方案评价; 维度二:教学指导过程评价; 维度三:教学指导效果评价。 维度一: 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教学计划方案的评价是对新课程课堂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多大程度上与新课程教学。 浅谈如何开展初中化学活动课 我区水污染的...

[速求答案〕当代初中生作文写做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从课程设计及学校教学管理方面而言,中学作文教学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严重失衡,导致作文处于附庸地位。我国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中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读带写,读写结合”,而中学语文教材设计上却体现了“以阅读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语文课本只有阅读教材,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其从属地位...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卢梭)投身中学语文教学十多年来,我却惊奇地发现中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语文了,中学语文教学受到社会的指责越来越多了,许多教师也感觉到中学语文越来越难教了,原因何在?答曰:“奴隶式”“包办式”的教学方法破坏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冲淡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某些现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反思现状一:以“庖丁解牛...

文言文对中学生的重要性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二)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水平 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我国是一个文...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把舞台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不再是一个套子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就是教师主动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个套子式的过程。而要打破这种机械、沉闷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得把“舞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充当“导演...

我想要的语文课堂500字作文
作文:有趣的语文课堂720字 一、实实在在教语文 1、把握课文基本的人文内涵,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 2、了解学生实际,在学生原有基础上教学; 3、课堂上多安排全体学生参与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 4、每节课安排练习,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有实效; 5、习作重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

初一学生应该怎么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反面来说,随意草率地朗读,小声地只读给自己听,在对课文没有作任何技术处理的情况下朗读等,都是有待改进的。我个人经过长期观察、体会,总结出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尤其是诗歌朗读的三个要领,一是投入情感,二是把握抑扬顿挫,三是在课文上做技术标记。这里针对中学生提出的要领,如果对朗读专业人士来说...

初中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研讨论文
此外,论文的字数要求通常不包括摘要、参考文献等部分。这些部分虽然不计入正文字数,但仍然是论文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真撰写和整理。综上所述,学期末的课程论文一般要求的字数在2000到3000字之间,但具体字数要求还需根据课程大纲或作业要求来确定。

语文教学反思的
高中语文教学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

高中语文课程实验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几个问题 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结合高中课改实践,特别是对来自课改实验区与非课改区学生的调查对比分析,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向前发展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和勃勃的生机: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百花齐放;语文课程结构...

曲周县19547162021: 结合鲁迅作品及中学语文教学,谈谈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
谷奇鼻渊: 鲁迅小说的复调叙事艺术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巴赫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复调小说.这是从音乐理论借用的术语.复调的原意即指在一首曲子中,有着两个以上的主旋律.如果一首音乐作品在整体上是和谐的,那么,这两个主旋律就不是各自...

曲周县19547162021: 鲁迅《雪四人谈》如何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
谷奇鼻渊: 展开全部.《雪》四人谈•备课参考 《〈雪〉的联想》学习要点本文是1963年王蒙在当时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时所写.作者对鲁迅先生的《雪》进行了富有特色的研究, 发表了独到的见解.避开一般的研究套路, 王蒙从联想的角度, 谈...

曲周县19547162021: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越来越少,有些人赞同这样的做法,因为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太难懂了,也有人不同意,因为他们认为鲁迅的作品有教育意以,而我觉得只要适当的留一点就行了. -
谷奇鼻渊: 鲁迅的作品是那个动荡时代的尖锐写照.他的杂文写的血肉丰满,人们说是刀枪匕首,个人认为一个作家对社会真实的痛苦的无奈的刻画,折射出的是中国的良心,应该让中学以上的学子吸收,认知历史,摸索当下.

曲周县19547162021: 怎样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
谷奇鼻渊: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就是实现师生之间充分的情感交流和融合.笔者认为,要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建立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探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和谐共振问题.一、“换位思考”备...

曲周县19547162021: 鲁迅的读书法阅读短文 -
谷奇鼻渊: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现学生读者介绍数种: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 ...

曲周县19547162021: 初中语文怎么教 -
谷奇鼻渊: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1.把握课题,引...

曲周县19547162021: 如何讲解鲁迅的杂文?因为鲁迅的生活时代离现在已经很久远,学生对于
谷奇鼻渊: 应付考试当然要按大纲上的教.纯欣赏的话,建议从语言的运用方面入手,还可以欣赏其惯用的讽刺、正话反说,甚至还有标点的使用.

曲周县19547162021: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
谷奇鼻渊: 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声、形动感手段,采取图画、摄影、幻灯、 音乐 、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

曲周县19547162021: 怎样学习鲁迅的文章 -
谷奇鼻渊: 鲁迅先生的作品入选初中的有小说,有散文,也有散文诗.这些作品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就比较容易了. 首先,要了解时代背景,以求正确理解作品.例如学习《藤野先生》,要了解鲁迅先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