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八贤王”吗?

作者&投稿:苍梧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人?~

爱新觉罗·胤禩(禩同祀,为祀异体字;1681年-1726年),清朝宗室,清圣祖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异母弟,生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扩展资料:
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跃跃欲试。但是康熙帝对胤禩利用张明德相面为自己立嗣的行为深恶痛绝,导致胤禩在他心里的形象大损。胤禩的个人威望和私党势力元气大伤,但胤禩本人并不肯认输,康熙朝的最后十年里,他都没有放弃对太子之位的争夺。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烨驾崩,本以为自己的同党胤禵能入承大统的胤禩,见胤禛嗣位如五雷轰顶,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雍正上位后,将其改名为允禩。为稳定人心,先进封其为和硕廉亲王,命办理工部事务,兼理藩院尚书。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帝坐稳根基后,找各种借口削其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萨保”。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文学人物。
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石玉昆《三侠五义》里,“八王爷”小说第一回就出场了,他是真宗的亲弟弟,又叫八大王、贤王爷,未署名,他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历史上真宗的亲弟弟、被称为“八大王”的 、有“贤王爷”之称的、是太宗第八子赵元俨。三侠五义里的八王爷是赵元俨。
《万花楼》、《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爷”的故事与历史人物赵德昭、赵德芳、赵元佐的生平不符,他可能是由宋初宗室赵元俨(人称“八大王”)、赵元佐(宋真宗赐他带剑上殿和诏令上书不称名的待遇)等人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八贤王”这个虚构人物不仅增加了“杨家将”、“包青天”等故事的戏剧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贪的心理要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爱新觉罗·胤禩 百度百科-赵德芳 百度百科-八贤王

没有,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晤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补充: 是虚构的,有宋一代,就只有一个庞太师,庞籍,宋仁宗年间曾任宰相,是韩琦、范仲淹等人的好友,司马光、狄青等人的恩师。仁宗即位初,太后临朝,是他力主仁宗亲政。并建议皇帝用人应辨邪正,防止朋党,按照公论和政绩提拔晋升官吏。他的行为得到了朝野的肯定,被誉称为“天子御史”。

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的原型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981)病亡,才二十三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因此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不会发生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他聪明英武,喜愠不形于色,深得太祖信任,曾“赐金简一柄,如不法之属得专诛戮”。太祖传位给皇弟太宗,德昭失去了当天子的机会,太宗虽然封他为武功郡王,朝会时位列宰相之上,但内心对这位颇有韬略的侄子存有戒心。尤其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出征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太宗得知,更为不满。回朝后,当德昭提醒他论功行赏时,他以充满怀疑、忌恨的口吻说:“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闻言,退而自刎,因为他深知在猜忌心极重的太宗手下,决不会得到善终。人们对这位失去皇位又死于非命的皇子十分同情,就让他化为公正无私、一忠二孝、有上殿不参、下殿不辞,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特权的八贤王,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但是,德昭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怎么会平白无故地与八贤王沾边?

因此,又有人认为,八贤王之称得之于太宗第八子元伊。此人“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时入呼之日“八大王”。虽然,这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甚远,但他的事迹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还是有可能的。

总之,“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民间传说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宋王率郡主柴媚春往边关射猎,辽将巴若闻报,袭击,挑宋王落马,并擒柴郡主回国,适杨延昭返家探母,路经潼台,救宋王,并将柴郡主救回;大臣傅丁奎亦至,宋王误认丁奎为救己之将,乃将郡主许婚。而郡主慕延昭英俊,赠诗寄意,并赠以珍珠衫。延昭回京,谒八贤王求教,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即奏知宋王,宋王问延昭姓名,始知误会,郡主乃向宋王力证救驾者为杨延昭,并请在金殿辨明真假。杨继业、傅龙各率子上殿,吕蒙正令延昭及傅丁奎当面奏明救驾经过,真假立判。宋王宣称:先王遗训,获取得郡主珍珠衫者为郡马,延昭立献珠衫,乃与郡主成婚。

如此的声名远播,这个八贤王在历史上可有其人?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病亡,才23岁。他在世的时候,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还活着,六郎杨延昭也未任边关统帅,这个赵德芳与杨家将没有发生什么关系。也有人认为,八贤王应是宋太祖的皇位继承人赵德昭(德芳之兄),可是后来他的叔叔(就是宋太宗)继了位,赵德昭被迫自尽。还有人认为,八贤王是太宗的第八个儿子元伊。此人作风严厉,当时人送外号“八大王”。可这个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全不搭界。

可见,“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戏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京剧对八贤王的来历自有一番解释,程派名剧《贺后骂殿》便为此证。故事里的事如此这般: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

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

不知道宋太宗这么做是出于内疚还是权力平衡。不管怎样,如此安排,我们得到了一个出彩的八贤王。民间也有一句很骄傲的歇后语,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可见,“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戏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京剧对八贤王的来历自有一番解释,程派名剧《贺后骂殿》便为此证。故事里的事如此这般: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弟即兄之位。匡胤皇后贺氏,让长子德昭上殿质问,光义大怒,要斩杀侄子,德昭气愤,撞死金殿。贺后带着次子德芳上殿责问。光义谢罪,赐贺后尚方宝剑,封入养老宫,加封德芳为八贤王。

在赵光义赐封赵德芳时有几句唱,很好的解释了八贤王的权力范围: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压定了满朝的文武大小官员哪一个不尊,你是个八贤王,代管朕躬。

不知道宋太宗这么做是出于内疚还是权力平衡。不管怎样,如此安排,我们得到了一个出彩的八贤王。民间也有一句很骄傲的歇后语,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可见,“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在戏中,他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性的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康熙朝 皇八子 胤禩 人称“八贤王”


《包青天》八贤王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包青天》八贤王历史上真的存在。八贤王(清朝爱新觉罗·胤禩)一般指爱新觉罗·胤禩(康熙的第八子)。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17岁的时候即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康熙帝曾命其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等。一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

八贤王是历史上的哪位王爷?
八王爷是赵德芳,历史上的确有。不过在包拯年代他早死了,是后人杜撰的,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住在南清宫,妻子狄娘娘,其子为六合王,曾经在《三侠五义》里第一回出场,未署名,狸猫换太子的时候陈琳救下小仁宗抱到南清宫交给八王爷抚养,后来过继给宋真宗继承皇位,是三侠五义里的太上皇,...

北宋 得 八贤王 原型 都有 可能 是谁?
明代小说《北宋志传》中,“八贤王”的名字叫做“赵德昭”。赵德昭在历史上也实有其人。他是宋太祖的第二个儿子。因为宋太祖长子夭折,他也相当于宋太祖的嫡长子。宋太祖在位的时候,一直没有立太子。花蕊夫人曾建议宋太祖把赵德昭立为太子。可是不久,花蕊夫人就被赵光义“失手”射死了。赵光义继位...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吗
你所说的“八贤王”如果指的是康熙末年雍正初年的,我可以解释。1、“八贤王”这个词确切的来历为二月河所著小说《雍正王朝·九龙夺嫡》的杜撰,目的是为了渲染小说的可读性。历史上的黄八子有能力是真的,但是还不至于拥有这个名号。2、历史上,由于雍正得位的突然性,其次其嫡亲舅舅隆科多又为九门提督...

历史上究竟有几个八贤王,赵德芳是不是其中之一呢?
历史上有两个八贤王,但是,赵德芳不是八贤王之一,而且和八贤王也没有任何关系。真实存在的八贤王分别是宋朝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及清朝康熙皇帝的第八个儿子胤禩。在很多戏曲和现代影视剧里,一直把赵德芳尊为八贤王,但真实的历史上赵德芳从未被封为八贤王。真实历史上的赵德芳是宋太祖的第四...

在宋代真的有八贤王这个人吗?
舞台上的八贤王形象,是张冠李戴,实际上应是宋太宗第八子,俗称“八大王”的赵元俨。真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广陵郡王等。仁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镇王等50多个官职。1044年,他病故在京都王府,年60多岁。赵元俨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对宋朝的安邦治国,发展科学文化,都做出...

历史上是否真有“八贤王”这样一个人物存在呢?
八贤王在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名字,真实的人物有赵德昭、赵德芳、赵德崇等人,还有文学作品中,八贤王没有实际的名字,只能追溯到故事发生的宋真宗和宋仁宗执政的时期,存在不存在被封“八贤王”、之类的人物。结果没有。所以,只能猜测可能是在兄弟中排行老八,被封王,民间称为&ldquo...

八贤王的原型到底是谁呢?
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就是后来的八贤王。但是小说演义终究是人们想象出的美好,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呢。其实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确有其人,在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先灭北汉,然后想要乘胜收复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梁河之战大败,朝中一度失去太宗生死的消息,在这时有人便提拥立赵匡胤长子赵德昭...

八贤王:为包拯和杨家将撑腰,但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其实答案非常肯定,历史上没有八贤王这个人。八贤王的历史原型在演义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八贤王的原名叫赵德芳,如果按这个名字来说的话,他应该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封秦康惠王。据《宋史》记载,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急令太监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然而王继恩却拿着遗诏径直跑去晋王赵匡义府上,...

历史上真实的八贤王是什么样的人
八王爷,被人称为“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三侠五义》、《杨家府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 [1] ,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八贤王”? -
昌夏谷氨: 这几年,清朝戏充塞电视荧屏的时候,我认识的一个老太太断言,宋朝等其他的朝代也快上电视了.果然,不久之后电视上就呈现出大宋的天下,《少年包青天》《凌云壮志包青天》《大宋提刑官》《李后主与赵匡胤》等剧带着热乎气儿播出了...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有没有八贤王? -
昌夏谷氨: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是宋真宗的堂兄.其三叔宋太宗继位后被封为兴元尹. 病逝后,谥康惠,赠中书令、岐王,后加封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其六世孙为宋孝宗. 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被虚构为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谢谢

南川区17156451096: 古代的老八是不都称之为八贤王呢? -
昌夏谷氨: 古代有两个八贤王,一个是戏文里的,一个是康熙第八子. 戏文里的一说是太祖四子赵德芳,一说是太宗八子赵元俨,少年包青天里,杨家将里,都有出现,历史上基本来说没有这个人,民间虚构…… 康熙第八子大家都熟悉嘛,老八胤禩啊,排行老八,康熙封他为贤王,故称八贤王.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有八贤王吗,原型是谁? -
昌夏谷氨: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吗? -
昌夏谷氨: 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这位八...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八贤王”?
昌夏谷氨: 八贤王在历史上可有其人?从八贤王的名字赵德芳来看,他应是宋太祖的第四子.《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第四子德芳被封为秦王,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等重要职务,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病亡,才23岁.他在...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有没有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 -
昌夏谷氨: 确有此人.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时年23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 六世孙为宋孝宗赵眘,七世孙为宋光宗赵惇,八世孙为宋宁宗赵扩.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是正义化身,出现于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故事中.

南川区17156451096: 杨家将中的八贤王究竟是谁?有多大的权力? -
昌夏谷氨: 在杨家将的故事里,八贤王名字叫赵德芳,在宋太祖的儿子中排行老八.他手持一把金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周旋于皇帝、奸臣和杨家将之间,往往在危急时刻,正义且机智地帮助杨家将渡过难关,因此他是深受民间百姓喜爱的一个故事人...

南川区17156451096: 宋朝的八贤王到底是谁 -
昌夏谷氨: “八贤王”有关杨家将的故事或戏剧中,总有一个正气凛然,仗义执言的八贤王,他诙谐、机智,周旋于皇帝、奸臣、杨家将之间,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刻助杨家将一臂之力,似乎是当时朝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杨家将的故事是有一定历史依据...

南川区17156451096: 历史上真有八贤王吗,他到底是谁啊,与赵匡胤的关系是?
昌夏谷氨: “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人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