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有四公子,那么大家知道“清末四公子”都有谁吗?

作者&投稿:茅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歌谣、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传记、诗篇、稗史、游记、剧本、小说、随笔、评论……繁多的体裁构成了文学,也构成了文学的历史。然而,并不是每种抒怀或记叙文字都能进入文学史。就每个具体时代而言,能以经受时光的筛簸,穿越后世历代的传述而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必是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实质上是精品文学的历史、经典文学的历史。
在一个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无限量提供资讯与娱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有哪一种文化样式的能力可在文学之上?答案是没有。文学无疑是表现力最为宽广最为强大的人类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远又蓬勃,自从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于口述年代以来,它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所是洪水滔天还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活在继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愫不断表达出来。面对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质-核心作品的价值亘古不变。尽管作家的写作技巧在不断提高,大众的阅读趣味也日新月异,但即使在已经进入电子阅读的今天,《荷马史诗》或唐吉诃德的魅力依然丝毫无减。

我们常听说民国四公子,那么你知道清末四公子吗?关于清末四公子的人选,目前争议仍然较大,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陈三立、谭嗣同、吴保初和丁惠康四人,他们不仅均为朝廷重臣之子,而且学识极为出众,而且均曾大力推动维新变革,因而也称“维新四公子”。

陈三立

陈三立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10月23日,其父陈宝箴乃是清末维新派骨干之一,官至湖南巡抚,也是清末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性格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

光绪八年(1882年),陈三立参加乡试,因痛恨八股文,故而以散文体作答,主考陈宝琛对其才学颇为赏识,破例将其录为举人。后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参加会试中第,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殿试,被录为中三甲第四十五名进士,被授予吏部主事,但他旋即又弃职,此后长期随侍在父亲身边,为其推行新政出谋划策。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陈三立移居南京后不久父亲去世,陈三立此后无心仕途,清廷和袁世凯均曾试图邀其出仕,均被其拒绝,平日里只是散居于金陵青溪畔。或许是受父亲影响,陈三立对于创新变革极为上心,曾赞助柳诒徵创办思益小学堂,也曾与李有芬创办江西铁路公司。

徐悲鸿绘的《陈散原像》

虽无心仕途,但陈三立对于家国大事仍然十分关心,“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他甚至曾在梦中喊出“杀日本人”之语,好友郑孝胥投靠日本,他则与其断交并痛骂其“背叛中华,自图功利”。“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陈三立拒绝逃难,并断然拒绝日军的招揽,最终绝食五日而亡,享年85岁。

谭嗣同

谭词同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其父为清末湖北巡抚、湖广总督谭继洵。谭词同自幼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而对传统的八股文风极为反感,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字,而且极为仰慕那些锄强扶弱的草莽英雄,曾与大刀王五结为挚友。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年30岁的谭词同满怀忧愤,由此激发爱国情怀,开始提倡新学,呼吁变法,认为只有彻底实行改革,才能救亡图存。次年,谭嗣同入京与梁启超、翁同龢等人结交。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短暂入仕的谭嗣同重新回到湖南,在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的支持下,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与总教习梁启超大力宣传变法革新理论,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机构,并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谭词同(右)

吴保初

吴保初之父吴长庆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鉴于清廷甲午战败之后遭受的屈辱,吴保初上《陈时事疏》,“以亡国之说,告之于皇上”,希望能够引起皇帝重视,进而“怵危亡”而“谋富强”,但却被刑部尚书刚毅压了下来,并未上报皇帝,吴保初得知之后,愤而引疾南归。结果,皇帝虽然没有受到这封奏疏,却被上海的报纸刊登了出来,结果吴保初就此成名。

戊戌变法爆发之后,吴保初不仅大力支持,而且发表文章痛论阻挠新法之害。变法失败,谭嗣同等人就义之后,他又写《哭六君子》诗并“为亡人讼冤”。此后,他不仅公然上疏支持光绪帝变法,要求归政于光绪帝,而且多次给袁世凯写信劝其“行桓文之事”。

吴保初的女婿章士钊

丁惠康

丁惠康生于同治七年(1868年),其父为福建巡抚、藏书大家丁日昌。受其父影响,丁惠康自幼便学识出众。丁惠康二十岁时赴京求学,得以与谭嗣同等人结交,受他们的影响,丁惠康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与众人研讨救国方略。

由于对朝廷太过失望,丁惠康不屑于科举之道,而是笃志于坟典,精于版本、目录学,曾与叶昌炽谈论版本,明眼能辩某书为宋刻,某书为元椠,某书是某家所刻、某书是何人所校,如数家珍。曾仿莫友芝、江标所辑《持静斋书目》之体列,撰《清经籍志》,惜未成而卒。

广东总督岑春煊曾派丁惠康赴日本考察学校,归国后在广州主办学堂事务。辞职之后闲居于北京,郁度晚年,最终于宣统元年(1909年)逝于北京,年仅41岁。




战国四公子典故
一、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 信陵君无疑是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排在第一位也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是四大公子故事中最闪耀的一个,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信陵君此次急人之困,千里赴义,以及前面礼贤下士的铺垫,都让这个故事有了足够的传奇性。这个故事因为流传广...

战国时期,被称为“四大公子”的是??拜托各位大神
平原君虽不识大体,但所谓庸人有庸福。孟尝君灭族,春申君灭族,信陵君才不得用抑郁而死。独平原君历相惠文王及孝成王,一生竟无大难。死后,“子孙代,竟与赵俱亡”。四公子中,以平原君结局最好,天妒英才,信不虚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绑架黄金荣,逼杜月笙下跪,民国最嚣张公子哥是谁呢?
怕别人报复,就离开上海去北京,中间学会了低调做人,途中还和溥仪的弟媳结唐怡莹有一段露水情缘,靠花言巧语哄骗唐怡莹,把溥杰大半家产据为己有。1946年,卢小嘉在台湾经商,虽然他这辈子做了那么多坏事,但也没遭太多的报应,因为生意还不错小日子过得很舒适,60年代末病逝。

古代多大的官才能称府?为何连张居正、李鸿章都没资格?
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相国(丞相),以及少数权臣才有开府建牙的资格。如战国时期的四公子,都有开府建牙的权利,家中食客数以千计。再以汉朝为例,只有太傅、太保、太尉这三公才有资格开府建牙。当然,历朝历代的丞相都有开府的资格。但在汉武帝废除丞相以后,出现丞相这个官职,绝大多数都意味着权臣篡位...

战国时为什么要挟持他国的太子做人质 能有那么大的限制吗
第四,士的影响力:养士之风起于春秋,战国发展到登峰造极。赵简主、魏文侯、齐缗王、齐宣王、燕昭王是诸侯中争养士人的突出代表,养士的数目成百上千。除诸侯之外,高官贵人也普遍养士,四公子是其荦荦大者,每人养士数千人。(见 刘泽华 《战国时期的“士”》)当时的士是有绝对自由的,而...

《穿插》战国四公子VS民国四公子谁才是真正的儿子?
对于这一批人,后人尊为儿子,即战国四子:信凌俊魏无忌、淳沈骏黄歇、田文、平原君赵胜;民国四子:张伯驹、张学良、蒲东、袁。那么问题来了,真正引领时代潮流的公子,战国四公子,民国四公子,到底是谁?这个话题恐怕会在两大阵营的粉丝中引起巨大争议,没有任何借口。这里总结一些资料供大家参考,判断...

非富即贵的民国四公子都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一生?
爱新觉罗·溥侗因为特殊身份颇受排挤,尽管大清王朝的统治轰然倒塌,但是大清王朝带给人们的伤痛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爱新觉罗·溥侗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白眼,一生无助。家世的天差地别 民国四公子的一生跌宕起伏,而他们的人生也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民国的文人圈子,不管你再有才华,背景不...

《民国四公子》是哪四位?
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 袁克文是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的次子,母亲为朝鲜人。袁克文作为当时最显赫的官宦子弟,与哥哥袁克定不同的是,他完全没有沾染上政界官场的恶臭,反而醉心于艺术事业,他熟读四书五经,精通书法绘画,喜好诗词歌赋,精于书画古玩,同时还是卓有成就的昆曲票友。袁克文生活放荡不羁...

大名鼎鼎的民国四公子是谁?他们的结局又怎样?
娱乐圈喜欢搞噱头,比如什么四大天王,四大天后,四小花旦,最搞笑的,是前段时间弄了一个什么京城四少,什么汪小菲之流,结果把首富之子王思聪笑掉了大牙。其实,要说京城四少,那就要说民国时的四公子,这四位,才是当时真正的京城四少。关于民国四公子,有几个不同的说法,但比较公认的一个说法是:...

民国四公子是哪四个?怎么定的?
同时也爱唱昆曲。第四位,溥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他从小在上书房读书,并在很小的时候就作诗,研究琴、棋、书、画,对京剧与昆曲也有一定了解,并精通各种乐器,可以说是无所不通,被世人称之为侗五爷,而且他还为当时的大清国制作了第一首国歌,也被历史上称之为第一首法定的国歌。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7053586301: 民国四大公子是哪四个 -
桓趴金振: 民国初年,京津沪的上层人士把当时四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统称为四大王孙公子.张伯驹、张学良、溥侗、袁克文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7053586301: 民国四公子是哪四位? -
桓趴金振: 对民国四公子也有一说: 民初时,孙中山之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段棋瑞之子段宏业、卢永祥之子卢梭嘉被称为民国四公子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7053586301: 民国四公子是谁? -
桓趴金振: 关于民国四大公子的说法,台湾大陆都不太一样.大致有两种说法.一,陈锦堂、袁克让、张伯钧、宋传兴二,袁克文、溥侗、张伯驹、张学良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7053586301: 谭嗣同是我国清代诗人,字复生,号壮飞,与林旭等人世称什么 -
桓趴金振: 谭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浏阳人,出身世家,与陈三立、谭延闿并称“湖湘三公子”.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17053586301: 风流倜傥的民国四公子的藏书有什么?
桓趴金振: 藏书多为清廷内府藏本,价值最高的有29种、116册,自署“皕宋书藏,坐拥书城,有凌驾黄丕烈“百宋一廛之意,放旷可见一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