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关外乃苦寒之地,为什么关内百姓还要闯关东?

作者&投稿:钟离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时期东北是苦寒之地,山东人为何自发去闯关东,而不南下江浙?~

清朝时期东北是苦寒之地,山东人之所以自发去闯关东,而不南下江浙,既有东北的原因,也有江浙的原因。之所以闯关东,是因为关东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土地肥沃;之所以不南下江浙,是因为江浙人口众多,地少人多,劳动力过剩,甚至江浙人都要外出讨生活。

闯关东,主要是因为2008年的电视剧《闯关东》,而如让人熟知。闯关东,主要是指晚晴时期中原百姓大规模往东北三省大规模迁移的过程,主要以山东、河北人为主。闯关东,是我国三大人口迁移之一,另外两个是以山西人为主的走西口和以福建人为主的下南洋。

闯关东,其实是个无奈之举。中华民族是一个安土重迁的民族,如果在当地能生存下去,都不会到处迁移,到处迁移就是因为无法生存了。之所以选择东三省的关东,是因为那里地广人稀、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只要有手有脚肯去做,就不会饿死。关东之所以地广人稀,是因为清政府的移民政策,关东作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一开始他们是不允许汉人移民过去的,而他们又全部迁移到北京 了,所以地广人稀。至于物产丰富、土地肥沃,就不跟大家解析啦,学过地理的知道的。

之所以之所以不南下江浙,主要原因是南下江浙,基本上没有出路,尽管江浙比较富有。江浙一带,人口众多,人多地少,根本无法容纳大量的外来移民,按照当时的经济条件,也没有办法提供大量的劳动岗位,无法养活这些移民。
因此,南下江浙其实也只是死路一条,反而去东三省还有出路。

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为可以有效地控制蒙古地区,所以弱化了长城的军事作用。但是,却派重兵驻守长城的近海关口:山海关。山海关,顾名思义,有山有海,山是北边的燕山,海是南边的渤海。一个山海关,隔开了关内与关外,也隔开了满清故地与在原。闯关东就是闯过山海关到达关东(关外)地区。


▲山海关
关东是满清的龙兴之地,所以山海关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镇守关东,严格限制人口流入原来的女真地界。皇太极、康熙、乾隆三朝管制尤为严格。皇太极时,尽管没有入主中原,但严格限制外来人口;入关后,康熙关闭了山海关;等到乾隆时,甚至要求所有关东地区的汉人全部迁出,不听号令者,或下狱,或格杀。所以,关东地区人口稀少,主要是少量满人。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公元1855年前)
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进入内忧外患、多灾多难的近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兰考县北部)决口,已经南流七百余年的黄河改道,向北注入渤海。黄河在兰阳至张秋的几百里范围内,南北迁徙摆动达二十余年,鲁西平原粮田遭到灭顶打击,众多河道被冲断淤废。


▲铜瓦厢决口
黄河流域持续多天的大暴雨,不但让中原大地哀鸿遍野,还冲垮了京杭大运河,破坏了南北方之间最重要的漕运通道。一时间,河道总督、山东巡抚、河南巡抚等大吏的案头急报无数。


▲太平天国历程
同时,鸦片战争拉开了列强入侵的序幕,古老的东方巨龙遭到西方殖民者前所未有的挑战。外患的同时,内忧不断,南方的太平天国达到高峰,处处是烽火狼烟,江南富庶之地,尽是兵丁。


▲《闯关东》剧照
此时的中原地区,随着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在1877年爆发了“丁戊奇荒”,人地矛盾越发尖锐,大约有1000多万人饿死。为了生存,安土重迁的他们,只能选择离开家乡。去哪里成为首要问题,当时主要有两个选择:一是江南富庶之地,二是关东苦寒之处。看似江南是首选,但江南战火纷扰,且土地早已分配一空,少有荒地可以开垦,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随着人口增加,外界环境复杂,清朝设立东三省总督
另一个选项关东地区,尽管气候寒冷,但是因为之前的限制,地广人稀,荒地很多。关东与山东,在明朝时便有渊源,曾被统一管理,贸易往来也不少。再加上此时的山海关,已经不像清朝前中时期那样严格管制。所以,山东与直隶等地百姓跨过山海关,闯荡关东。另外还有一大批人通过海陆方式来到关东。


▲大连
因为地理原因,今天的营口、丹东、大连等处,成为当时闯关东的第一站。在今天的辽宁很多地方,可以看到明显的山东特色,风俗饮食也深受山东影响。1840年,关东人口300多万。等到20世纪40年代末,人口已经暴涨至4,000万,其中山东后裔的比例最高。根据数据显示,大连60%的人祖籍都是山东。闯关东也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潮之一(另外两次是走西口和下南洋)。

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中国历史上有着多次的人口迁徙事件,闯关东算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事件。


所谓闯关东,闯的意思代表着突破限制,关东则代表着山海关外的辽东地区。所以闯关东的意思就是关内的百姓往关外迁徙。

为什么要说“闯”呢?

东北本身地广人稀,清军入关,更是倾族迁入,更导致东北人口急剧减少。所以地广人稀的东北长期都是荒芜之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清军刚入关的一二十年里,清朝出过一些关东移民的政策,其目的是利用关内的人口劳动力,去开垦辽东。当时甚至还出台了按照招募人员的多少来奖励官职的政策。

“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

但当时天下初定,对于满清这样一个外来者的政策,以及对于关外未知地的莫名恐惧,并没有多少人迁徙。


到了康熙朝,则是完全停止了这一政策。清政府严禁关内人民向东北迁入,皇帝视东北为“龙兴之地”,“祖宗肇迹兴王之所”,设置黑龙江将军、吉林将军、盛京将军,实行军事管理,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严禁内地人迁入,而仅仅把犯法之人发配东北,进行劳教。

清朝还沿着原后金边境修筑了长达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即历史上所说的东北长城。

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土地的诱惑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当初那些移居辽东的人,传回来消息,这里有着大量的耕地,人们心里就开始痒痒。当时处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东与河北,常年遭受水患,土地被淹,饥民遍野,为了生存,许多人不顾禁令,“冒险”进入关东。

由于这样的行为是违背朝廷规定的,所以就用了一个“闯”字来概括。

尽管清政府严苛的封禁政策,但关外广袤肥沃的黑土地,丰富的物产已深深烙在山东人心中,朝廷虽然封禁,依然有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当地的驻防士兵也非常乐意把土地以低廉的价格租给山东人,到了乾隆中期时,闯关东的农民超过200万人,所以乾隆发布了更严厉的封禁令,并进行了大普查,黑户的一律遣返回籍,但闯关东这条路,山东人也越趟越熟,禁不绝。


当然,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清朝东北地区面临着沙俄的侵扰。为了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黑龙江将军特普钦提出建议,希望开禁移民充实东北,以加强对东北的控制。1860年清廷接受这一建议,取消了部分禁令,默许汉民去东北屯垦,由此掀起了“闯关东”的热潮。

1881年,吉林将军辖区首开招募屯垦的先河,设立了珲春招垦总局,从山东、辽南等地区招揽汉族农民来垦殖,这意味着从默许移民到鼓励移民的转变。

此后关内特别是河北、山东等地的大批居民出关谋生。以黑龙江的人口为例,1887年黑龙江只有40.7万人,而到1895年,黑龙江已经有150万人口。到1908年奉天、吉林、黑龙江撤销将军辖区改省时,东北人口已达1583万,远远超过了远东沙俄移民人数,对于稳定东北边疆起了极大的作用。

至于为什么闯关东,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两个字——生存。

古代平头百姓一般不出远门,只有家里出了大的变故,活不下去了才背井离乡,山东人也是这样,闯关东就是由天灾人祸引起的。


清朝时,黄河下游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次数和严重程度居全国之首,先是黄河改道的涝灾,经常出现旱灾,弄不好就是特大旱灾,全省各县无一幸免,道光、咸丰更是连年频发,此外,风暴、冰雹、蝗虫、海潮等,灾害种类多,外国人也入侵这片地土,德国人、日本人,战事连绵,民不聊生,灾害和战争破坏了社会秩序,各地匪祸丛生,大批大批的难民只能离开家园,另寻出路。

当时的东北地区无疑是最佳的去处,广袤的土地分布着极少量的人口,而且大部分土地都可以进行耕种工作。与江南相比,东北的黑土地都是未开发的上等好田。虽然东北的粮食只有一年一季,但直到今天,黑龙江的粮食产量依然远远超过了江南各省。

而且,东北平原的土地极其辽阔。即使东北人口发展到今天,在吉林、黑龙江等地很多农民依然拥有人均几十亩的耕地。对于当年的闯关东移民来说,耕地只有种不种的完,根本不用考虑数量。相比之下,江南的人口十分密集,人均耕地甚至只有几分地,哪里还容纳的了外来人口呢?

而且除了农业基础以外,关东地区还有很多珍贵的产物,像鹿茸、野参、黄金、貂皮、鹿茸等,这些资源无疑让处于困境中的群众看到了希望。


而当时的东北,相比于关内而言,是非常安全的。

在同治年间,江南有太平天国,中原有捻军,西北有回乱,各处都有战乱。除了战乱以外,帝国主义在江南和中原进行了长久的渗透与掠夺,因此在光绪年间出现了反帝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因为百姓难以忍受帝国主义的欺压。

除了战乱、帝国主义以外,清朝政府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中原地区,清政府的大官小官们层层盘剥,压榨百姓的民脂民膏。而当时的东北由于没有人口,清政府根本没有建立基层组织,百姓基本自治。拥有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与宽裕的生活条件,中原百姓又怎么能不来东北呢?

当然,相对便利的交通也是华北地区人民选择东北的主要原因。

当时若是山东人要去江南一带,那么怎么都得上千里地的路程。对于交通工具落后的时代来说,有没有命到达尚且不知,就说拖家带口的搬迁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但是若是坐船到辽东半岛,仅仅需要两天的时间。陆路只需要绕过渤海以及穿越山海关,就可以到达广袤的关东,在实际“操作”层面比较容易实现。这般比较下来,东北自然成为了不二选择。不过山东人以为交通工具便捷,可以落叶归根。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一迁徙就再也没有回来。




长相思(纳兰性德)意思
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的天气引发了词人对家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这首词。【作者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凉州词王之涣的简介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

王之涣凉州词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一、原文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

求凉州词的诗意
凉 州 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注释]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6....

长相思中心思想
长相思中心思想: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出自:《长相思·山一程》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原文:长相思·山一程 清代: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凉州词》的作者是哪个朝代?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赏析...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

凉州词的译文是什么
且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无际黄沙直与白云相连,已令人生荒远之感。再加第二句写其空旷寥廓,愈觉难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闻羌笛吹《折杨柳》曲,不能...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

急需凉州词全集!!!
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赏析...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

《长相思》译文
《长相思》译文: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外面风声不断,雪花不住,扰得思乡的将士们无法入睡,在我温暖宁静的故乡,没有这般寒风呼啸、雪花乱舞的聒噪之声。原文: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

东厂、西厂、锦衣卫在明朝覆灭时候为什么没有与李自成决一死战呢...
东厂太监的记载比较散乱,因为当时的局势太复杂,资料不全面。但整体来说很多太监都投降了,比如说崇祯帝寄予厚望的监军太监杜之秩与唐通守居庸关,结果杜之秩先投降了。李自成攻至内城时,剩下的太监要么投降要么大难临头各自飞了,最后崇祯帝自缢时就剩下提督太监王承恩了。再说说崇祯朝时期的厂卫特殊情况,...

江源区19518104995: 人们为什么闯关东 -
弘融羟甲:[答案] 简介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

江源区19518104995: 为什么清朝的皇帝得天花的很多? -
弘融羟甲: 满清原居住在北部比较寒冷的地区,这里原来较少发生天花,因此人们缺乏免疫力. 入关之后,生活环境、气候温湿都发生了变化,北京已经是当时的天花多发地带,所以迁于此地的八旗乃至皇室都受到天花的袭扰.第一个得天花的是顺治帝...

江源区19518104995: 清朝为什么不让汉人到它的“龙兴之地”去开发 -
弘融羟甲: 关外(东北)是满洲人的龙兴之地,是他们留着作退路的存在.他们想着有一天,在中原混不下去了,还回到关外去.蒙元在中原被大明推翻后,在漠北(外蒙古地区、内蒙古地区一带)仍然坚持了较长时间.事实上,满清末代皇帝宣统在逊位之后,也确实回到了关外,在日本的扶植下,建立了傀儡国.也仅仅是傀儡国,完全受日本国的操纵的.

江源区19518104995: 关东与关外的区别是什么?
弘融羟甲: 实际上,现在的关东有2种含义,原先在战国时期,秦国在函古关以西,就把另外6国叫做关东6国;后来清朝入关以后,把山海关以外的地方叫做关外(就是东北三省),到了民国以后,又叫回关东,所以关东有2种含义

江源区19518104995: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
弘融羟甲: 闯关东称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活动.山海关的城门,就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从清朝到民国,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开始往关外寻求活路.从十九世纪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天灾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顾不得朝廷的禁令,...

江源区19518104995: 为什么清朝时常把人流放到满族的发源地东北? -
弘融羟甲: 有两层含义:一是惩恶与扬善,让犯了罪的人背井离乡受尽磨难,到关外去自首、自思、自悔,接受风沙洗涤;二是为清皇族的老家,改善人类居住和生活条件. 清朝时,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可清王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

江源区19518104995: 关中是指哪里关外又是指哪里? -
弘融羟甲: 1.关中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所以有渭河平原、渭河谷地,关中盆地,关中平原等称呼,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

江源区19518104995: 关外指的是现在哪里 -
弘融羟甲: 关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说法:1、秦、汉是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2、唐初开始,指山西雁门关以外的漠北之地.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

江源区19518104995: 闯关东的时代背景介绍 -
弘融羟甲: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