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作者&投稿:乌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思考来源于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
朱熹 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其大意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
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富有启发性、可思性、连贯性的提问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
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课堂中,提问尤其重要。然而在欣赏课堂上,似乎每个老师都在提问,都在做与提问相关的工作,可我们的效果如何?有多少学生能够参与到我们的问题中来,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少时候提问成为一个讨论的“导火索”?如果没有有效的提问,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往往一听而过,不留“痕迹”。
下面笔者试从音乐课堂应用实例出发,探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上的几种有效的提问设计方式。
一、回忆式提问
这类提问是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记忆来回答问题。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不需进行太深入的思考。例如,管弦乐有哪些你知道的乐器?倚音的写法正确吗?这类问题不需要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只需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经验。
回忆式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考,没有提供让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通过这类问题,可使学生回忆所学过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材料。因而,在课堂上,教师不应过多地把提问局限在这一等级上。
二、概括式提问
概括式提问是在课堂教授完新知识后,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利用所掌握的各学科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或看法的提问方法。概括式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想象力,该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发散的、不固定的。这种方法常用在课堂小结环节,对学生的知识面、语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六年级的民歌欣赏课上,在欣赏了江南小调、陕北信天游后,我要求学生为谱例绘出旋律线,学生绘完后惊讶地发现两条旋律线截然不同,此时我提问:“为什么我国各地的民歌差异如此之大呢?这种现象与哪些因素有关系?”绝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从地理、历史、风俗等方面谈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
三、分割式提问
分割式提问就是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小问题来提问。提出的问题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不容易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可以化整为零,采取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方式,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在突破教学难点部分或学生遭遇思维瓶颈时,分割式提问往往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在苏教版教材 “彼岸新潮声”单元有一首欣赏乐曲就是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学生听完这一现代音乐后完全摸不着头脑,此时如果直接问学生“现代音乐有什么特点”之类的问题,学生往往很难回答,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这段音乐里节奏和旋律哪个更重要?”“音乐的节奏是规整的还是复杂的?”“音乐的速度是快的还是慢的?”“音乐情绪是激动不安的还是平静稳定的?”等等,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就能很快地总结出现代音乐的主要特征。
四、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对比式提问不仅可以在同一首乐曲中进行比较,也可以将不同的乐曲、不同的音乐家、同一个音乐家的不同时期进行比较。
五、阶梯式提问
阶梯式提问,又叫递进式提问。递进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设问时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在所设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掌握知识内容和初步运用知识的目的。此方法在新课讲授环节运用较多。
六、激趣式提问
激趣式提问是由教师故意创设语言、情景趣味,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提问方法。该提问方式符合中学生追求时尚、求趣、求异,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适合在新课导入环节中使用。但应注意提问要以音乐为起点,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趣。
七、诱导式提问
诱导式提问既然可以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也可以用形象语言创设新情境,诱导对问题的理解。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疑问的某些闪光点,诱导出新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面对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况,以上几种提问方式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教师教学中要灵活机动,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进行调节。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学会富于自主性、创造性地学习。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仅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更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进一步优化的教学艺术。让我们每个教师都成为一名课堂提问的设计者,学生思维的引路人,精心设计、打造教学环节中的每个提问,为新课标改革下的新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思考来源于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 朱熹 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你对安全生产责任制有何理解
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指企业的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和在一定岗位上的劳动者个人对安全生产工作应负责任的一种制度,也是企业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一)企业单位的各级领导人员在管理生产的同时,必须负责管理安全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法令和制度,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的时候,同时...

对于:人之初,性本善。这句你有何理解?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_百度...
最近某大学就有关人性善恶的问题展开了一场电视辩论,两个相反的论点针锋相对,辩论异常激烈。其实人类自从有了文明以来,各个时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人之初性本善,有的说人之初性本恶,争论了数千年都没有结果,究竟人本性是善还是恶呢?人自从有了智慧、情感,有了语言与文字,便...

爱情二字如何理解
如何理解作品中爱情的“世俗”二字 世俗就是人世间的人和事。在爱情作品中,把世俗中的爱情有的赞美。赞美它的坚贞唯美。有的爱情却不堪一击。被物质蒙蔽了双眼,背叛了爱情,这就是世俗中的爱情。 什么是爱情?“爱情”二字该作何理解? 您好, 一 我觉得 爱情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与你爱的人相视一笑,默默牵...

男女对于情感的理解有何异同?
男女在情感认知方面存在一些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方式:男女在表达情感时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更倾向于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通过行动来表达情感。女性更注重情感交流,而男性则更注重行动和解决问题。2. 情感处理方式:女性更倾向于处理情感,而男性则更倾向于避免...

此情何解是什么意思?
“此情何解”一词出自唐代杜甫的《金错刀行》诗中“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此情”,意思是:“这种情感如何解释”。这句话表达的是人生中难以解释和理解的感情,有时候我们会很难说清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也许只能默默地忍受和承受,也可能是因为自己的情感被理解或者被接受的不够。“此情何解”也可以引申...

你对打工两个字有何理解
你对打工两个字有何理解 “打工”二字: “打”即:打算之意。 “工”即:工作之意。 “打工”应理解为: 打算通过为他人的事业,出力流汗做工作,挣点薪水,养家餬口或···你对寓言两个字的理解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

如何理解人生实难死如之何
“__我行,萧萧墓门,奢耻宋臣,俭笑王孙,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鸣呼哀哉!”陶潜已经给出了答案,答案着实有魏晋士人的某种伥惘之意和生死之辩。 求死易,得生难。正如《红楼梦》所言:却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

佛教如何理解“何期自性,本自清静;
1、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是指没有想到的意思,没有见性之前不知道啊!一见性才恍然大悟,没有想到自性本来这么清静,一丝毫染污都没有,那自性在迷的时候染不染呢?迷的时候也一尘不染,那个染是你自己无知,自以为染污,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染污。2、第二句话说:“何期...

何为理解辩证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看待两事物的关系,不能静止的看,不能孤立的看,不能片面的看 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普遍联系的,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对立统一的,要求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二、辩证否定观要求立足实践...

应该如何理解男人世界里的兄弟情?
男人世界里的兄弟情,实际上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中国孝悌文化,孝指的是对缝,悌指的是对兄弟。这个呢,就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可以玩在一起。假如上天能把欲望加到里边的话,男人是永远不能和女人在一起的,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爱好,也玩不到一块去。

樊城区18359494328: 如何理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
依民贝前: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即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问题”.思考是学习的源头,思考来源于问题;问题是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的活水源头. 朱熹 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樊城区18359494328: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什么意思 -
依民贝前: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和问总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对学生而言,就是要不懂就问、勤学好问:对教师而言,就是要精心设问、善于提问.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学生逆向思维、超常思维,激活和运转学生跳跃性思维.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樊城区18359494328: 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这句话中的学、问、思、行五者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反复要求“弗措”? -
依民贝前:[答案] 为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 思维之重要自不待说,关键是如何启迪思维锻炼思维呢?“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质疑问难是思维活动的发动机,“学贵有...

樊城区18359494328: 孔子对“学”与“思”的关系的认识? -
依民贝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樊城区18359494328: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句话是谁说的 -
依民贝前: 这个问题曾有人问过.这句话可能是:明代学者陈献章,也可能宋代张陆,或张载.或朱熹.已无从考证了.但肯定不是源自于《论语•为政》里的:思而不学则殆 .完全是两回事. 为学患无疑,是学而不思(疑); 思而不学则殆,是思而不学.两句分别所指重点完全不同,完全是两回事. 宋代张陆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另一位学者张载也说过“在有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 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樊城区18359494328: 《〈论语〉八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 -
依民贝前: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解释: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1)罔:迷惑而无所得. (2)殆:陷入困境. 这句话为孔子所提倡的一种读...

樊城区18359494328: 认真思考后回答学与思具有怎样的辩证关系 -
依民贝前: 最典型的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者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是需要互相结合的,相互促进的.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一味的读书,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自知

樊城区18359494328: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主张“学”与“思”结合,你认为如何?请联实际谈一谈?100字以内 -
依民贝前: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樊城区18359494328: 学与思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举出身边实例证明孔子的说法吗? -
依民贝前: 学和思是一个辩证关系,两个在生活中都不可缺少.比如:在乘方学习中,有一些乘方的法则,如果只去学习,而不去思考怎么得来的,那很快就会忘记;在做乘方的运算时,如果只去盲目思考怎样算,而不看课本所给的公式,就永远也解决不了.如果两者都融合在一起,有学习有思考,那才会学得好

樊城区18359494328: 学而不思则罔讲学习( )阐明了学与思之间的辩证关系 -
依民贝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会让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停滞不前,阐明学习古思考要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