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化的考古发现

作者&投稿:米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夏朝的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

  夏朝的遗址集中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处,学界称“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早于1952年在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发现,1956年发掘洛达庙遗址的时候,人们注意到它在文化面貌上具有若干特色,一度被称为洛达庙类型。1959年起在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以后,发现二里头遗址更加具有典型性,故将这种类型的遗存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于1953年首先在河南省登封县王村遗址发现,当时出土的遗物不多。自1954至1957年,在洛阳东干沟村附近又曾几次发现这种文化的墓葬与灰坑。这个遗址的晚期堆积中发现有青铜小刀和青铜锥,器形和铸造工艺都很原始。从地层关系上可以清楚地判断出这种文化的年代晚于人们熟悉的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商代,这种文化的特点及其所处的时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文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
  20世纪80年代,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发现不仅遍及河南全省,而且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西南部和陕西省东部各地都有发现,已达100多处。这些遗址中既包含早期的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也有一些铜器冶铸、制石制陶、制骨的手工业作坊,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外国考古学家认为夏朝是古代人想像出来的类似乌托邦的过渡。外国人不愿意承认华夏的文化有这近5000年的文明。在他们的眼中中国只有不到4000年的文明(3000多年)。其实夏朝遗址已经发现了,给你一段夏朝遗址的介绍:

夏朝的遗址集中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处,学界称“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西南9公里的二里头村南,伊河与洛河之间,遗址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1.5公里,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 1957年被发现。30多年来共揭露地面1万平方米,发现有宫殿建筑基址、作坊遗址、一般居住地、陶窑、窑穴、墓葬等一大批遗迹和铜、玉、石、陶、骨等遗物。

已发掘保存较好宫殿基址两座。在宫殿基址的周围还发现面积大小不等的若干块夯土台基残迹。这些建筑基址反映出当时宫殿建筑群的规模,成为该遗址具有王都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此外还发现水井多眼,水井长约1.95米,宽1.8米,深4米多,平面近方形,四壁修整得平直光滑,或在两壁挖有对称脚窝若干对。另外还发现有水沟。

根据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研究工作者认为二晨头文化早于郑州二里岗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遗址可分为一脉相承的四期。第一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接近,第四期和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接近,所出土的陶器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呈浅灰色,器形有罐、鼎、盆、尊、鬲等。第二期出土有铜刀、铜爵等,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青铜器。第三期发现大型宫殿基址,面积1万平方米,还发现不少墓葬,墓坑大小,随葬物多少,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考古界认为二里头一期、二期属于夏文化。二里头的地理位置,恰与古籍记载中的“太康仲康居斟”“桀居斟”相同,并发现有大型宫殿遗址和文物,因而它应当是夏的一处帝王都。

经过几十年考古工作的辛勤探索,特别是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启动以来对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偃师商城遗址新的发掘和研究,学术界在以下几个重要问题上已基本取得共识:
1.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二、三、四期遗存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2.分布在豫北冀南以河北磁县下七垣遗址为代表的一类遗存是与夏文化基本同时的先商文化。
3.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岗文化是早商文化,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均是早商都邑遗址。郑州商城宫殿区的始建和偃师商城小城的始建可以作为夏、商分界的界标。
以上述论断为依据,比较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二里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 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晋南一带,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主要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两者以沁河为界,分处东西,虽存在文化交往关系,但面貌基本不同,是两支各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
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两者虽有一定的内在文化传承关系,例如均以鬲、甗为主要炊器,反映出基本的生活习俗没有改变。但从总体来看,两者之间的文化构成因素还是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文化分布的地域,二里岗文化已大大超过了下七垣文化分布的范围,覆盖了包括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在内的更为广大的区域,两者应是存在文化蝉联关系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
至于作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和作为早商文化的二里岗文化之间,多处地点包括郑州商城宫殿区在内,均发现了两者在层位上的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两者在时间上一早一晚,紧相衔接。在文化内涵上,二里岗早商文化确也从二里头夏文化接收了诸如铸铜、琢玉技术等先进因素,但整体面貌却大不相同,很难认为二里岗早商文化是二里头夏文化的自然延续。
显然,无论是从下七垣先商文化到二里岗早商文化,还是从二里头夏文化到二里岗早商文化,都出现了文化中断现象,产生了文化性质上的突变。出现这种夏文化急剧衰亡,先商文化飞速膨胀转化为早商文化并取夏文化而代之的原因,只能是实现夏、商王朝更迭的大规模战争行为。正是从汤开始的“十一征”到夏桀被推翻的激烈战争,才造成了如此空前的文化突变。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最后一位国王夏桀的都城所在地,偃师商城是汤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之一,相距仅十多华里,两者一兴一废,其间反映的文化变迁之剧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商、周政权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权的更迭一样,也是通过大规模战争实现的。但分析其对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影响却不像夏、商政权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变迁影响之强烈。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是“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后期国都遗址,从 1928年至今已进行了七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其文化面貌早已为大家所熟知。引起大家关注的是在殷墟迄今尚未发现西周早期的遗存。有人认为,殷墟文化第四期偏晚遗存的绝对年代有可能已进入西周纪年。如果事实的确如此,则表明武王灭商,商都并未被毁,《史记·殷本纪》所云武王“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间,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是确有其事。即使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诛,成王也只是砍了武庚的头,另封微子启于宋续殷后,对商都未“扫穴犁庭”,也未派周人武装彻底占领。这应该是殷墟范围内迄今没有发现西周早期周人遗存的根本原因。
在其他地点除叔虞所封的晋,通过天马一曲村遗址的发掘,证明晋文化是西周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外,成王在洛阳兴建的东都成周、召公封燕的北京房山燕都、康叔所封的淇县卫都、周公之子所封的邢台邢都等,却是另一种情形,与殷墟颇有某些相似之处。考古发掘资料显示,在发现的贵族墓地中虽可以分辨出代表典型周人礼制和习俗的因素,但居址和手工业作坊址中占主导地位的则是由商代延续下来的代表商人习俗的因素或当地土著的因素,代表周人的西周宗周文化在这些封国中并不像商灭夏后代表商人的早商文化彻底排斥夏文化那样,到处居于统治地位,而是星星点点,与后商文化因素及其他土著文化因素共处一域,看不出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种文化格局是怎样形成的?我认为,一方面可能是灭商前先周文化发展水平远低于商文化发展水平,但更为重要的恐怕是与灭商后周人未将统治中心直接建在殷人的腹心地区有关。夏商王朝更迭抑或商周王朝更迭,都是通过异族入侵和大规模战争而实现,但政权建立后,推行了不同的统治方略,却对考古文化变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是很值得细细玩味的。
由汤伐桀、武王伐纣引发的夏、商王朝和商、周王朝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带来的不同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夏王朝建立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将十分有益。
二里头文化一、二、三、四期遗存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桀的都城遗址,现已成为学术界多数人的共识。但二里头一期文化是否是最早的夏文化,学术界仍存在争论。过去我曾提出过二里头文化是“后羿代夏”、“少康中兴”后形成的夏文化,以临汝煤山二期为代表的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有可能是早期夏文化的观点。现在重新予以审视,这种看法似乎仍有一些道理。
考古发现的层位关系证明,二里头一期遗存常常叠压在河南龙山文化遗存之上,二者时间上紧密相接,其间不可能再有什么缺环。但比较它们的文化面貌,却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许多人都有觉察,我们在文章中也有具体的论证。事实情况是:从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出现过文化中断现象,产生过突变。二里头文化不是河南龙山文化的自然延续,河南龙山文化也不是形成二里头文化的全部来源。
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这种文化突变现象,原因可能很多,但从夏商王朝更迭、商周王朝更迭对考古学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来看,恐怕只有大规模的战争、部族迁徙等重大社会变动才能如此。而正如前面我们曾经指出的,根据《史记·夏本纪》等史籍记载,夏王朝的建立是社会历史自然发展的必然,是部落联盟首领职位由禅让制过渡为传子制实现的,即使曾经发生过矛盾和斗争,但也是本族内部的事情,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异族入侵和战争。因此从这一角度分析,由河南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之间发生的文化突变,不会是夏王朝建立引发的结果。而更大可能则是我们曾经主张的是由“后羿代夏”这一夏初历史上最重大的政治事件所引起,二里头文化不是最早的夏文化。
否定了二里头文化是早期夏文化,惟一的可能就只有从河南龙山文化中去寻找了。河南龙山文化从早到晚一脉相承,以划分考古学文化的标准,我们很难将河南龙山文化一刀两断,像区分二里头夏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商文化与西周文化、下七垣先商文化与二里岗早商文化那样,将其区别分为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但河南龙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不断出现了许多新事物,聚落分级趋势愈演愈烈,冶金术逐步得到推广,大型显贵墓葬和设防的城市不断涌现,每一位研究者都强烈地感到龙山时代正处于社会重大变动时期。在这里我们不能不重视在众多新现象中,位于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龙山城堡的发现。这座城堡在同时代出现的城堡中的确不能算大,但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为这正是先秦古籍中“禹居阳城”的所在地,而且恰恰就在其东不远处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阳城城址,过去安金槐先生首倡王城岗龙山城堡“禹都阳城”说,不少人以该城面积太小,时代过早而加以否定。不过细细研究有关文献记载,说的都是“禹居阳城”、“禹都阳城”、“禹避商均于阳城”,还没有一处是说“禹筑阳城”。因此我们不能排除禹受舜禅之前阳城已经存在的可能。如果允许作这种推测,那么将王城岗古城使用期的晚期遗存作为最早的夏文化,便不无道理。作出这一推论,从夏王朝的建立与考古学文化变迁的关系角度考虑,可能是更符合实际情况的。
由于夏文化定义的不准确,在推断何者为夏文化时,研究者们所指的对象就不会完全一致,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周密,在夏文化的讨论中,各家的结论都无法使对方折服,认识的分歧自然难以消除;由于研究重点的偏颇,夏文化研究者争论的中心主要是伊洛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中的夏和商的分界,从而忽略了一些本来应当首先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
夏文化问题是中国考古学中的重要课题。参加探讨的学者之多,发表论文数量之多,都是其它考古学研究课题所不及的。然而,在这热烈的外表背后,我们却不能不看到,目前的夏文化研究在基本概念和定义上,在理论和方法上,在研究角度和重点上,都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夏文化定义的不准确,在推断何者为夏文化时,研究者们所指的对象就不会完全一致,难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周密,在夏文化的讨论中,各家的结论都无法使对方折服,认识的分歧自然难以消除;由于研究重点的偏颇,夏文化研究者争论的中心主要是伊洛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中的夏和商的分界,从而忽略了一些本来应当首先加以讨论的基本问题。有见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夏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求得某种程度上认识的一致,以利于今后夏文化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行。




最早的考古学文化
最早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以及相同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以著名的仰韶文化为例,其以1921年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考古学文化 在对仰韶文化遗址的认定上,通常将以磨制为主的石器、彩陶、农业...

水洞沟文化发现过程
也可能是传承文化的东方人。值得注意的是,西亚、北亚发现了与水洞沟类似的文化遗址,而在中国东部,水洞沟以东则未再发现类似遗迹。在解读水洞沟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历史时,一个显著的事实是,许多遗址的发现者是外国人,特别是传教士。这反映出在那个时期,国际交流与探索对考古发现的重要影响。

宝墩文化的考古发现
在宝墩文化的8座古城中,位于大邑县的高山古城遗址历史悠久。高山古城遗址发掘出的史前墓地,人骨保存完好。高山古城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原三岔镇赵庵村古城埂,地处成都平原的西南边缘。2003年发现遗址后,一直未进行正式的考古调查。直到2012年,考古队进行了详细勘探,总面积近200万平方米。2015年度...

青龙白虎考古发现
1987年,在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一段远古的秘密。在一处墓室的中心位置,一位壮年男性的遗骸两侧,发现了两个用精细蚌壳制作的艺术品,它们分别代表了青龙与白虎的象征。青龙图案全长1.78米,高0.67米,形象生动,龙首高昂,身躯弯曲,尾部延伸,前爪紧握,后...

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什么?
仰韶文化,得名于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首次发现,是考古学上最早的文化之一。遍布中国的龙虬文化、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上千处遗址,均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仰韶文化的识别,通常依据磨制石器、彩陶、农业经济和家畜饲养等特征。遗址的命名方式多样,...

夏朝的考古发掘与文化遗址
很快,在洛阳偃师灰咀和二里头、郑州洛达庙、巩义稍砦、渑池鹿寺、陕县七里铺等地都发现了这类古文化遗存。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洛阳二里头遗址的大规模科学发掘,资料越来越丰富,许多碳14测定数据集中在公元前21—前15 世纪。考古界遂把这种文化定名为二里头文化,并做为夏文化的主要讨论内容。20世纪80...

陶寺遗址是哪个时期的考古发现?
许多专家认为,陶寺遗址可能是帝尧都城,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苏秉琦先生更是将其视为红山文化后期后的“方国”中心,对应着古史记载的尧舜时代,为华夏文明的根基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了一个超大型聚落,甚至可能是一个早期国家的形态,其丰富的遗存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

考古发现最早的时期
史前文化指的是那些尚未有文字记载的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文化。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史前文化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旧石器时代以使用打制石器为特征,新石器时代则以磨制石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而青铜时代则以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为依据。在中国,史前文化的研究主要依赖于考古学的方法,...

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广富林遗存的陶器具有鲜明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以往分布于该地区的所有其他文化。第四次考古发掘时间是2008年3月至7月,发掘面积六千平方米。首次在上海地区发现了春秋早期的鼎制青铜礼器残件,表明松江广富林地区礼制规格之高,非同寻常。同时,又发现了八座广富林文化墓葬,进一步显示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的考...

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
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据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学界统称为“良渚文化”。据对有...

陇西县15810183955: 考古学家找到传说中的夏朝了吗 -
衡扶枯草: 否定夏朝存在的学者的依据是文字,夏朝没有发现文字.但夏朝的存在,在业内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从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和东下冯遗址反馈,有大面积的宫殿群、城垣遗址、各种珍器美玉,也发现了青铜鼎.据《史记.夏本纪》、《诗经》、《尚书》、《世本》、《竹书纪年》和《帝王世纪》反馈,里面有夏朝的记载和评述.我认为,文字并不是判定一个国家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实际上在夏代出土的很多陶器上,已经发现了很多表意的文字,这些文字的成熟程度,在外行看来,和甲骨文没有区别.

陇西县15810183955: 现在是否找到了可以证明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 -
衡扶枯草: 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

陇西县15810183955: 存在我国夏朝后期都城遗址的是什么 -
衡扶枯草: 夏朝的都城有过多地,考古发掘的主要是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的夏朝都城,目前发掘过的有偃师二里头遗址夏墟. 年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720年).1959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

陇西县15810183955: 考古发掘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是什么遗扯 -
衡扶枯草: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根据众多史料记载,夏都斟鄩的位置大致在伊洛平原地区,洛阳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也基本证实了这一点. 经碳14测定,二里头遗址绝对年代,在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总面积为3.75平方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众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斟鄩的所在地. 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陇西县15810183955: 如何证明夏朝的存在 -
衡扶枯草: 参照商朝的证明 1 找出夏朝城邦的遗址 就像河南安阳殷墟的发现证明商朝文明的存在 2 找出夏朝的系统性的文字 夏朝现在找到的一些文字过于分散 而且不够系统只是符号级别 如果能找到类似于甲骨文的文字就最好了

陇西县15810183955: 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容器是什么 -
衡扶枯草: 二里头遗址清理的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 、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清理出大量青铜器、玉器、骨器、陶器制品.其中青铜爵、青铜甲形制古朴庄重,这是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这些青铜器的铸造,标志着我国...

陇西县15810183955: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
衡扶枯草:[选项] 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 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

陇西县15810183955: 夏朝是否存在有人说夏朝不存在,因为没有考古证据来支持它的存在. -
衡扶枯草:[答案] 中国历史上究竟是否存在过夏朝?由于有关夏朝的史实资料较少、及迄今未发现有说服力的考古文物,夏朝的存在与否,主要还是有《尚书》和《史记》等历史典籍详细的描述.目前世界上承认的是:中国最早的文明——商文明,开始于公元前1500...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