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省的历史

作者&投稿:江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 问题: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的职能各是什么? 三省六部制度具有什么特点?考试的 速度 跪求啊~

中书省
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
门下省
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
尚书省
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见卿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行省是元朝的政治制度,是现今“省”的雏形。
行中书省是行省的具体说法。
中书省是古代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
中书门下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宰相机构和官署
三省六部是隋文帝创立的,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丞相权力的机构或体制。其中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包括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 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的组织,历代均有变化。自魏晋至隋初,以监、令各一人为其长官。后隋又废监,置令两人。唐承隋制,中书令曾改称为右相、内史令、紫微令等,均不久即复旧称。监、令之下,有中书侍郎(魏晋时也有单称郎或通事郎的;晋宋以后,概称侍郎),为中书监、令之副,它与监、令的职责都是答复皇帝的咨询,负责起草诏敕及阅读臣下的表章。自晋至隋初,侍郎员额四人,后改为二人,唐因之。侍郎之下,有中书舍人,初称中书通事舍人,后去通事之名。中书舍人初掌呈进章奏,后掌撰作诏诰及受皇帝委任出使,宣旨劳问,受纳诉讼。其员额历代不同,唐时置六人。中书舍人之下,复有通事舍人(一度改称通事谒者)若干人,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此外,又有右补阙、右拾遗,掌谏诤,唐代所置;起居舍人,掌修起居注,隋代所置。
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撰作诏令文书。魏晋之初,监、令、侍郎多亲自起草,如曹魏时刘放为中书监,善为书檄,三祖(魏武、魏文、魏明)诏命多出自刘放。西晋张华为中书令,当时诏诰皆张华草定。其后,担任监、令的高门士族,崇尚清谈,厌亲细务,起草诏诰文书,多委之于舍人,于是机要之权逐渐下移。南朝时,草拟诏诰成为中书舍人的专职,其时皇帝为了便于驱使,多以低级士族或寒人充任舍人,“入直阁内,出宣诏命,凡有陈奏,皆舍人持入”,这样,他们就有机会参预决策。南齐永明(483~493)中,中书通事舍人权倾天下。梁武帝信任周舍、朱异,两人先后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虽官位多次升转,但不离舍人之职。陈时,“国之政事并由中书省。省有中书舍人五人”,“分掌二十一局事,各当尚书诸曹,并为上司,总国内机要,而尚书唯听受而已”,形成中书舍人专政的局面,监、令、侍郎反而成为虚位。这种情况在陈亡以后才有所改变。北朝的中书监、令仍然掌握诏命起草权,如北魏高允、高闾均以能文为中书监、令,诏令书檄,多出其手;北齐邢邵、魏收亦曾为中书监、令,亲作诏诰,与南朝由舍人起草诏诰的情况不同。隋代内史令与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仆射并为宰相之任,地位尊崇。下置内史舍人(即中书舍人)八员,专掌诏诰。唐朝也沿袭隋代,置中书舍人六员,以撰作诏制为其主要职责,又分押尚书六部,佐宰相判案。故舍人之职在唐代颇为显赫。
中书令在唐朝前期与侍中、仆射同为真宰相。宰相集议朝政的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此后,中书令执政事之笔,有出令之权,遂居宰相之首。其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者,多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为本官。至唐中叶以后,势力强大的藩镇和勋高望重的武臣常被加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等官衔,以示荣宠。于是,中书令也逐渐成为虚衔。与此同时,以他官掌诏命敕策的制度也发展起来,翰林学士逐渐成为重要诏令的起草者,中书舍人的职权渐被侵夺,只能草拟一些例行敕书,变得无足轻重。所以中书省到了唐代后期也大权旁落。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始采用中原官制﹐设立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其设官沿袭金尚书省之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未立皇太子时则缺。实际长官为右丞相﹑左丞相(元制尚右﹐故右在左上)﹐各一员﹐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率百司。平章政事四员﹐为丞相之副贰﹔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两员﹐为执政官﹔统称为宰执。又置参议中书省事四员﹐掌左司﹑右司文牍﹐参决军国重事。左司﹑右司﹐各置郎中﹑员外郎﹑都事等官。中书省领六部。中统元年初置左三部(吏﹑户﹑礼)﹑右三部(兵﹑刑﹑工)﹐至元元年(1264)分为吏礼﹑户﹑兵刑﹑工四部﹐七年始分立六部。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各地区相继分立行中书省﹐总隶于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则由中书省直辖﹐称为”腹里”﹐即内地的意思。至元七年至八年﹐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至大二年(1309)至四年三次设立尚书省分理财赋﹐亦置丞相及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宰执官。在这期间﹐行政权实际上归尚书省﹐各行中书省亦相应改为行尚书省。尚书省罢﹐权力复归中书省。
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一种特殊的行政专署,一种政府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来代指其辖区,后来再简称即地方上的省(但中书省本身并不代指其直辖区“腹里”)。
注意:中书省的直辖区(“腹里”)不是中书省,正如行中书省本来只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而不是行政辖区。有的说元朝中书省有两个义项,一个是“腹里”行政区,是错误说法! 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史家司马迁中年以后,因曾身受腐刑,并学识过人等原因任此要职。
曹魏后,宫内图书的整理逐渐不拘于宦官,也起用士人,从而演化成可以讨论政策的研究机构,其主官阶高者称中书监,次者称中书令。如西晋的中书监荀勖和中书令和峤。
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隋朝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叫杨忠,为忠避讳,改中书令为内史令,中书省为内史省。自唐太宗始,用其他官员以参议朝政等名义担任实际的相职。到了武周时期,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
其后演化至未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不是真宰相,不能主导全国政务。由此,中书令与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等三省官职转变成不实际总理政务的虚位,其功能大用于给重臣加官阶。五代十国、宋与之同。
元朝世祖忽必烈统制中国之后,恢复了中书令宰相的职权,但权限则大为扩充至地方行省。明洪武年间,中书令即当朝宰相。后由于胡惟庸案,原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的机构中书省及中书令一职皆遭撤销,权归皇帝。
明成祖以后,明、清朝内虽无相职,但有所谓“首辅”或内阁大学士等职接连替代中书令原有的角色,清朝中堂一词即由此衍生而来。惟与前期相较,内阁大学士等要职皆不复宰相威信。 中书侍郎,中书省的副官,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
中书侍郎在汉朝开始设置,称之为中书郎,魏晋时称之为通事郎。南北朝时,正式称为中书侍郎,设置四人。隋朝改名内史侍郎,隋炀帝设置二人。内史令空缺时,内史侍郎开始参与朝政。唐朝改回中书侍郎(7世纪60年代称西台侍郎,武周时期称内史侍郎、凤阁侍郎,开元初期称紫微侍郎)。唐代宗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真正的宰相,常常以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首席宰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南宋复置参知政事,废除中书侍郎。元代中书省的副官称为中书丞相,明太祖废除。 主书四人,从七品上。主事四人,从八品下。有令史二十五人,书令史五十人,能书四人,蕃书译语十人,乘驿二十人,传制十人,亭长十八人,掌固二十四人,装制敕匠一人,脩补制敕匠五十人,掌函、掌案各二十人。
右散骑常侍二人,右谏议大夫四人,右补阙六人,右拾遗六人,掌如门下省。
起居舍人二人,从六品上。掌脩记言之史,录制诰德音,如记事之制,季终以授国史。有楷书手四人,典二人。
通事舍人十六人,从六品上。掌朝见引纳、殿庭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则导其进退,而赞其拜起、出入之节。




古代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省级职能详解
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刺史省直接管理,称为“贝利”,意为大陆。元朝7年到8年,24年到29年,从第二年到第一年,第三年,第一年,第三年,第三年,第一年,第二年,第四年。这一时期,行政权实际上属于尚书省,各省的书省也相应改为尚书省。一旦废除尚书省,权力将回到中书省。到了元朝,远处还有一些...

何谓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三省六部”制,它是行政权力的一种划分方式,是蕞早从汉代开始,经隋朝确立,到唐朝完善的一种制度。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尙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每部直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唐朝三省为中央蕞高中枢政务机构,一般为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尙书...

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的原因
隋曾改中书省为内史省,中书令为内史令。随着社会矛盾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代的职官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使职差遣”逐渐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使得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发生了紊乱。他们占据了中央与地方的大部分权力。当时的局面,正如李肇《唐国史补》所说的“为使则重,为官...

历史时代的中书省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你问的应该是元朝的中书省吧?中书省在那个时期主要管理全国政务以及大都及其附件地区(今山西,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区)今天的贵州大致是当时的云南行省和湖广行省 两个行省的一部分吧 有一张图片,你看看!

福建省图书馆省图历史
福建省图书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起源可追溯至1906年,那时是清光绪三十年,作为鏊峰课士馆附设的图书馆。1911年2月,图书馆迁至越山书院旧址,正式命名为福建省图书馆,成为了首个独立服务于全省的公共图书馆。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不便公众借阅,图书馆在1912年迁至东街教育会会址,随后在1913年...

山西省图书馆历史沿革
山西省图书馆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10月9日,当时成立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这个名称见证了图书馆早期的发展阶段。在随后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改名,如"山西公立山西省图书馆图书馆(附设博物馆)","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以及"太原博物馆",每一次更迭都反映了其功能和定位...

山东省图书馆历史沿革
山东省图书馆,始于1909年,位于风景秀美的大明湖畔,是全国最早的一批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起初名为山东图书馆,后经历多次更名,至1952年正式定名为山东省图书馆。其馆舍建设与历史变迁息息相关,曾多次扩建和修复,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的困境与战后恢复。在王献堂的主持下,图书馆一度兴盛,收藏了丰富...

青海省书法家协会的发展历史
1995年——2003年的八年间,协会仅一人驻会,2003年4月,文联机构改革,恢复人员编制为2人,目前省书协在青海省博物馆租房办公,有办公室一间计30平方米左右 。

宋书 列传第三十一
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三省的历史演变 秦朝: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

浙江省图书馆历史
浙江省图书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馆舍分为两个部分。总馆坐落在大学路102号,而古籍部则设在孤山路28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8年),当时名为浙江藏书楼,位于大方伯里(现解放路东段),馆内藏书量已经达到7万卷。次年,图书馆改名为浙江图书馆。1912年,新馆舍在西湖孤山落成,同时...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是我目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 -
辉琴喜心:[答案] 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时哪个朝代设的 -
辉琴喜心: 晋朝. 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但是正经的三省六部,则是隋唐时才成型的.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是谁设的?又是谁废除的?丞相制呢? -
辉琴喜心: 历史上 有两个 “中书省” 第一个是隋唐发展起来的“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并列,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设有三个宰相担任其长官,使相权分散.是在隋文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第二个是元朝的中书省,替代了从前一直沿用的三省,属于最高行政机关,此外还负责管理大都周围的一大片领土,相当于元朝行省制度中的一个行省.总之也是行使的宰相职能. 历朝的中书省都可以看作是相权的一部分,它随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而消失.后来的明朝朱元璋设内阁,清朝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都看作是用来代替宰相职能的.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是什么朝代的?是谁提出的? -
辉琴喜心: 汉武帝时进一步强化君权,以主管文书的尚书掌握机密要政.为便于出入后宫,用宦者担任,称为中尚书,简称中书,又因兼谒者之职,故又名中书谒者.其长官有令、仆射.宣帝末弘恭为中...

莘县17336197072: 全国分为十个省中书省是哪个朝代 -
辉琴喜心: 全国分为十个省中书省是元朝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区?小女不才, 历史不会, -
辉琴喜心:[答案] 中书省在隋唐时期完善,是当时的中央决策机构,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与门下省(审核中书省决策)和尚书省(执行中书门下省的决策)并称为“三省”. 元代时期中书省一支独大,不仅是决策机构更是执行机构,当时中书省直辖区域很大,大概...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到底是什么时候设立的? -
辉琴喜心: 隋唐的时候 唐时就比较成型了 是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分别是尚书省 中书省和门下省 明朝不设宰相制,也取消了这些东西,加强了皇权 楼上,元朝是设置了行省制度!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这一制度的影响如何? -
辉琴喜心: 中书省是从隋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出现的,在唐朝到元朝之间,起到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集权的作用; 在元朝时,在中央只设中书省,故中书省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宰相,这对君权的集中就起了阻碍作用.

莘县17336197072: 中书省的设立是起什么作用的呢
辉琴喜心: 魏曹丕始设,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代因避讳改为“内史省”或“内书省”,唐代先后曾改称西台、凤阁、紫薇省,旋复旧称.在唐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同为中央行政总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