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统治者恢复分封制的后果

作者&投稿:端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后果。~

周初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确立,使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得以巩固和发展。由于这两项制度的实行,老王去世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王子、庶子同时得到封国,各有一块天地,实际上等于在某种程度上与国王分享天下。这样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王位承继秩序,大大地减少了诸王子为争夺王位发生的争斗,缓和了王室内部的矛盾。西周的宗法制度,虽然后来崩溃了,但王位嫡长子继承制,一直影响到后世封建社会。

周初的分封制,还有在夏、商国家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国家形态进步的积极作用。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入受册封者的氏族宗族,由不同血缘的人们组织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原来各不相干的诸多氏族宗族有了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他们杂居、交流,久而久之,便完全打破血缘的壁垒,以新的地缘关系,融合成新的族体。周室衰败后,宗法制度崩溃,各诸侯国以强凌弱,由大吞小,到战国时期,西周数百个诸侯国并成了几个大的方国,最后由秦统一成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大国。这种统一能够成功并且得到巩固和发展,同西周封国时血缘族体的瓦解,重新融合成较大的以地缘为基础的新族体不无关系。

当然,分封制的历史作用也不全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作用,尤其是分封又暗藏着分裂的隐患。分封制之所以对社会发展有上述的诸多积极作用,是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政治条件的,其中周室王权的强弱是关键。若把王室比喻为“本”,把受周王册封的诸侯比喻为“末”,那么,当本强末弱时,末受制于本,国家能稳固,分封制便能发挥积极作用。倘若实行分封制的社会历史条件发生重大的变化,王室衰落,王权丧失权威,即本削弱了,诸侯强大了,末变大,就会发生本末倒置的现象,周王不能令诸侯,反而受诸侯的制约,国家就会处于危亡的境地。春秋初年,师服反对晋昭侯封其叔桓叔为曲沃伯时,曾说:“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 ,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15显然,当时就有人已明白了国王与诸侯的关系,只有当本大而末小时,国家才能稳固。自西周后期以降,王室日益衰落,诸侯反而日益强盛,这就使周王逐渐失去对诸侯的制约作用。诸侯不向周王朝觐纳贡了,诸侯之间还以强凌弱,相互争斗。至周室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这种斗争愈演愈烈。周室此时对诸侯国已不信任。如平王时对郑国不信任,要互换“质子”。后来,周桓王还亲自率领陈、卫、蔡等诸侯国联军与郑作战,结果还是周王失败了。这说明周室对诸侯的制约已不起作用,这样一来封国不仅不起藩屏作用,反而成为周王室的威胁了。周代的历史又证明了分封制对王权和国家的统一有着严重的隐患,其蕴藏着分裂的离心力,王权对诸侯的失控导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的出现。

西周的分封制为后世提供历史鉴戒,为秦汉王朝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铺平道路。从历史的发展看,没有西周的分封制,就没有后来的中央集权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绾等仍主张分封置王,而廷尉李斯则以西周分封的历史教训反驳说:“周文、武所封子弟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隹谁,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置诸侯不便。”秦始皇亦云:“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可见他们对西周分封所导致的诸侯混战的历史教训是非常重视的。于是秦始皇同意李斯的意见,坚持不进行大分封,而是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并实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匡饬异俗”等全国一统政策 16。虽然,在秦汉时期,皇帝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出现过对个别功臣进行封王的现象,那也只是中央集权郡县制这条大河中的小漩涡,或历史主旋律中的小插曲,已没有重大影响,从政体国体而言,分封制已永远地被中央集权郡县制所取代。显然,西周的分封制的实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曾有其历史的积极作用,然而对后世而言,西周的分封制已成为一种历史的鉴戒。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分封制已成为一种失败的鉴戒,后代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再适用分封制。在某种意义上说,失败的鉴戒,对于社会历史的进步而言,其作用也是积极的。

实际上郡国制并不能加强中央集权,当初实行封国制的是汉高祖刘邦,他无非是想给跟他打下江山的臣子和刘姓家族一个交代,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影响后来的大汉政权的稳定.
所以才有后来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和附益法,让诸侯名存实亡,跟一般的富室没有什么两样,这才真正解决了王国和侯国的问题.周代实行分封制,结果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
秦代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果王室失去屏蔽,导致速亡。
汉代初期为吸取周、秦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制。这是个探索期,分封又限权,诸侯权力不像周代诸侯那么大。但最后还是废除分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文帝时,“同姓王”势力迅速扩大,严重影响着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

导致了诸侯王叛乱,吴王、楚王等实力强劲的诸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七国之乱”,后来汉景帝启用了名将周亚夫,平定了叛乱。“七王之乱”后,汉朝虽然依旧有诸侯王,但是通过推恩制已经将封国的面积逐步缩小,诸侯王的权力也逐渐被侵夺。因此,西汉王朝的主基调应该是中央集权的。

地方诸侯王势力膨胀,导致后来发生吴楚七国之乱


汉朝建立后,汉出统治者是怎么做的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治国!汉帝国建立之初,利用民众对秦王朝残厉法制的不满,顺从民意,进行了政治改革。为与民休养生息,采取了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这也是道家思想第一次登堂入室。所谓“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原道》篇就阐述了这一思想原则。在...

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为了什么?
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为了巩固刘氏江山,汉初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分封同姓王到各地做诸侯.到汉武帝时,这些诸侯国的势力相当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

汉朝时的“郡县和封国”并存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也就是既实行分封诸侯的封国制,也实行由皇帝直接委派地方官员的郡县制。汉初刘邦认为秦亡是因为实行了郡县制,没有封国,导致孤立无援而亡,所以他实行了分封制,把他刘家的人全封了王侯。但汉初异姓王做乱之后,汉朝统治者发现分封制很不牢固,于是就实行了郡国并行制。而郡县的首脑,是地方...

从汉至元中央与地方是怎样争权的
汉初,诸侯王国的地域大于中央辖郡,地位高于中央辖郡,这表明汉初地方的基本性质是分封制为主郡县制为辅或曰复合制为主单一制为辅的地方分权制。这就是汉代推进中央集权化进程的历史背景。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曾采取过一系列改造分封制和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如剪除异姓王、分封...

西汉后期封国势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汉高祖刘邦而在西汉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形态发生了十分巨大的转变。在西汉初期的时候刘邦采用了分封与郡县制并行的国家管理策略。但是直到景帝一朝,西汉的中央政府都一直处在与诸侯王的争斗之中,这让西汉的统治者清楚的认识到分封制度并不能起到帝国屏障的作用,反而会成为帝国的隐患。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汉政府的...

东汉恢复了西周的礼乐制度为什么不符合史实?
西周是“分封制”,东汉是是“郡县制”的“朝廷集权”制度。政治制度不一样,礼乐制度野不一样。礼乐制度诞生于西周。这种制度在东周时期开始遭到破坏,并逐渐瓦解,至清末走向灭亡。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人口、地盘混战不已,这种局面持续了四五百年。而作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礼乐...

汉朝因何采取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治国手段?
一开始是项羽当王,但是项羽只是想要复国而已所以就把秦朝的郡县制改成了分封制。但是刘邦不只是想复国,他还想维持住自己的统治者地位。要想维持自己的地位,就要安抚好自己的功臣。如果安抚不好,那么下一秒就可能自己的地位就不复存在了,毕竟跟随自己的人不仅仅只是一开始的手下,还有中途投降的。所以...

西汉初年,分封制带来了什么问题
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西汉统治者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曾采取过一系列改造分封制和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如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颁布“推恩令”等。在吴楚七国之乱以后至汉武帝前期,诸侯王国是一种有限自治的政区实体。诸侯王在本封国内只有部分决策权...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所以才有后来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推恩令和附益法,让诸侯名存实亡,跟一般的富室没有什么两样,这才真正解决了王国和侯国的问题.周代实行分封制,结果诸侯争霸,导致王室衰微。秦代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结果王室失去屏蔽,导致速亡。汉代初期为吸取周、秦经验教训,实行郡国制。这是个探索期...

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采用了什么政治制度
郡县制与分封制同时并举,刘邦有感于秦末天下大乱,认为是异性王的缘故,故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兄弟为王,借以巩固汉庭,而在地方上,也同时实现郡县制,中央则借鉴秦朝中央制度。

海口市17857111647: 西汉统治者恢复分封制的后果 -
冀独依利: 楚汉战争时,刘邦迫于形势,分封7个异姓王,他们领地很广,握有重兵,有“震主之威”,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于是,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此后王国数量不断增加.文帝时,...

海口市17857111647: 汉皇帝略微恢复一点分封制带来了什么问题 -
冀独依利: 中央集权受损---七国之乱

海口市17857111647: 西汉分封制的内容,利弊,影响,结果,总结 -
冀独依利:[答案] 利于汉开始的统治,弊于后来藩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统治.影响:以后的朝代都喜欢亲属封王.结果:后面的朝代只要一封亲戚准出事儿,典例明朝.总结:封可以,但别给实权,就算给了,也要有长久效力的制约措施.

海口市17857111647: 分封制西汉造成的后果及解决的方法. -
冀独依利: 汉高祖开国初期,实施分封同姓王,以确保刘家天下的错误决策.结果诸侯国军事和经济日益强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造成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并最终爆发“七国之乱”.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这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导致封国越分越小,势力大为削弱,从此“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影响: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

海口市17857111647: 分封制有没有坏处? -
冀独依利: 坏处多了去了,最大的坏处就是国家的主体政权不再统一了.君主把城邦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城邦内称王称霸,君主根本管不了,一旦做大,肯定会威胁到君主的地位和权力,想想春秋战国,想想西汉初期的七国之乱,想想明朝时期的朱棣反叛,都是一样的.诸侯太牛,就不会把皇帝放在眼里.所以分封制带来的最大坏处就是邦联不稳,国家政权失衡.

海口市17857111647: 分封制的作用,最后结果怎样 -
冀独依利: 1.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2.王权衰弱

海口市17857111647: 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和影响
冀独依利: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连续数百年的强国.

海口市17857111647: 阅读材料二,汉初分封王国的目的是什么?后来产生了什么影响 -
冀独依利: 拱卫刘氏统治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七个异姓王.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请采纳~

海口市17857111647: 西汉时实行分封制的结果如何
冀独依利: 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对中央形成威胁,并最终爆发“七国之乱”.

海口市17857111647: 分封制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
冀独依利: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3)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