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语,我亦不说出自哪,怎么理解

作者&投稿:羊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佛学里面,佛有六个问题不说,是哪六个?~

补充一下:
佛陀为什么不回答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呢?首先,这些问题与佛陀的教诲没有多大关系。在早期佛教教义中,佛陀特别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有漏皆苦三法印。佛陀不止一次地说,“比丘,我所讲的法只有两件事:苦和苦之止息(即涅盘)。人类充满了痛苦,我们当务之急的任务就是要去除痛苦,所以我解释这些法,因为它们有用处,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有根本上的关系,可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我解释这些法……。”而在以上十个形而上学的问题中,前四个问题是有关宇宙的期限和广度的问题,这是宇宙论,它们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不管世界是永恒还是非永恒,有限还是无限,它们都无益于人类对痛苦之解脱。接下来两个问题是有关身与心方面的问题。根据佛陀的教诲,诸法无我,这是三法印之一。事实上,无我的教义是佛教的一大特色,所以若有人问身与心是同一物还是不相同,对佛陀的教诲而言,这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对佛教来说,这些问题根本就无从说起。最后几个问题是有关佛陀悟证的境界问题。佛陀悟证的超凡境界只能通过修行而悟证之。对普通人来说,他们永远也不会明白这种超越现世的境界,即使佛陀为他们解释。所以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与佛陀的教诲关系不大,它们与修炼身心的梵行根本无关,它们不能令人厌离、去执、入灭,得到宁静、深观和涅盘,因此,佛陀没有解答这些问题。所以每当有人向佛陀请教以上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时,佛陀总是保持沉默。

其次,形而上学的问题会把人们引入歧途,使人迷失方向。

佛陀时代,一位比丘名叫曼童子,有一天,他午后静坐时,忽然起来去到佛所,行过礼后在一旁坐下,就说:“世尊,我正独自静坐,忽然起了一个念头:有十个问题你从来没有给我们明确的解释。每当人们向您问起这些问题时,您总是将之搁置一边,沉默不语。我不喜欢这种做法。世尊,今天您若跟我解释清楚这十个问题,我将继续修梵行;如果世尊仍对这些问题保持沉默,我便会失去信心,不再修梵行。如果世尊知道世间是永恒的,就请照这样给我解释。如果宇宙不是永恒的,又为什么?如果您对这些问题也不知道,就直接说:‘我不知道。’”

佛陀说:“你这愚蠢的人啊!你当初出家修行就是为了了解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吗?你跟随我修梵行时我答应过你将会回答这些问题吗?”曼童子回答说:“世尊,没有。”佛陀说:“在你还没有得到如来的答案之前就要死掉了。曼童子,假使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毒箭拔出来,除非我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姓、婆罗门种姓、吠舍还是首陀罗种姓;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色、白色、棕色还是金黄色;他来自哪一个城市或乡村。我不愿取出此毒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哪一型的箭;箭是哪种毛制的;箭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曼童子,这人在未弄清这些答案之前早就死了。同样,如果有人说,我不要跟随世尊修梵行,除非他回答我,宇宙是否永恒等问题,此人还未得到如来的答案就已告死亡了。”由于人生是短促的,如果某人整天为这些形而上学的问题所困扰,穷追不舍,追根穷源,这便误入歧途,终将一无所获。

再次,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凡夫无法通过语言明了这些问题。

语言是人类创造的,用以表达人类由感官与心灵所体验到的事物、经验、思想和感情。它代表我们所熟知的事物与意念的符号。它局限于时间、空间和缘起法,语言不可能超越这些范围。换句话说,人类只能在时间、空间和缘起法允许的范围内用语言表达一件事、一种境界。有时,人类的语言甚至不足以表示日常事物的真实性状。例如经验告诉我们,有时我们会有一种激情或感受,但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所以人类的语言不是万能的,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了知真理方面,语言更是不可*而且易致差错的。因为绝对真理(例如涅盘)超出时间、空间和缘起定律的限制,人类只能体证之,而不可能用语言描述之,即所谓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事实上,这些问题永远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而获得充分而圆满的答复,没有任何语言文字可以表达这种经验。就像在鱼的词汇里是没有形容陆地的字眼一样。乌龟对他的朋友鱼说,它刚到陆地上散步回湖。鱼说:“当然你的意思是说游泳了。”乌龟想对鱼解释陆地是坚硬的,不能在上面游泳,只能在上面步行。可是鱼却坚持不可能有这么一样东西,陆地一定也是液体,和它住的湖一样,有波浪,可以在上面跳潜游泳。同样,在普通凡夫的词汇里,不可能找到适当的词句去描绘涅盘。可是目前有不少人用世界上最美妙的词语去描绘涅盘的崇高境界,有人甚至不惜绞尽脑汁,长篇累牍地论述佛陀入灭后的奇妙境界。其结果正如《楞伽经》里所说愚人执着语言文字,如大象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说出这句话的人可能是误解了古代汉语中“三”的内在含义。在古代汉语中,“三”绝大多数时候都表示的是一个概数,意思是很多、多次,而不是一个确数。比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子曰:三思而后行。还有许多成语如三令五申、三番五次等等

佛不语,这种说法还是第一次听说。
倒是有“子不语”的说法。
1.“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2.《子不语》清袁枚著,内容似《聊斋》。

佛于迹门法华止舍利弗请之语。法华经方便品:‘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如果你确实是指这句话说的,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停、停下(别问了),我悟到的宇宙实相,不是靠头脑思辨能够获得的。


你不言我不语有古诗怎么说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 一作:美景)《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的出处,有前后句吗?
因此,当孔子与子路谈论学而不厌的治学精神时,沉思不语,以“子不语”概括,并非特例。“怪力乱神”之“怪”,此为动词,而非名词,意谓责怪、疑惑、惟恐。《淮南子.说林训》:“知者不怪”。《注》曰:“怪,惑也。”而“怪力乱神”之“力”,指力气、力量、功夫,是名词,却不是“勇力”。这在《论语》中,亦...

不想说的成语有哪些?
不想说的成语有哪些? 吞吞吐吐 难言之隐 支支吾吾 欲言不语 有苦难言 守口如瓶 有口难言 欲说还休 难以启齿 都是可以的、比喻想说又不想说的成语有哪些? 欲言又止 吞吞吐吐 难言之隐 支支吾吾 欲说还休 释义:欲言又止:想说又停止不说。形容有难言的苦衷。吞...

形容不要乱说话的古文
【译文】:钱万选听了,沉默地思量着,不说话。三、鸦默雀静 [ yā mò què jìng ]【解释】: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没有一点声息。【出自】:陈建功《找乐》第五章:贺老师说完了,三个人鸦默雀静地戳在路灯底下。四、一言不发 [ yī yán bù fā ]【解释】:一句话也不说。【...

不期而遇的温暖优秀作文5篇
母亲不语,我亦不语。我低着头,眼里已噙满了泪水。突然,母亲把我拥进怀里。轻言道:“没事的,孩子,努力过就好。”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回拥着母亲,感受着母亲独有的温暖。 母亲的怀抱好温暖,好温暖,真的好温暖,我哽咽道:“谢谢妈妈。”母亲笑而不答。 我第一次感受到母亲的温暖,,我不舍得放开。母亲...

心若相知,无言也默契;情若相眷,不语也怜惜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两个人如果内心相同相知,心有灵犀,即使不说话也很默契;两个人若是相互对对方有感情,不说话也会感到怜惜。这句话用来形容两个人之间心有灵犀,即使不用语言的交流也能够读懂对方的心理活动。通常来讲,两个人的感情越深,默契程度也越高,因此,这句话表示的意思就是两个人的感情深厚,...

我不言不语用文言文怎么说
吾默然 我,吾也;不言不语,默然不出声。

履园丛语文言文答案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B.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C.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开轩面场园,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下面句子节奏与停顿错误的一组是:()A.天下事\/有难...

形容不胡乱说话的成语有哪些
不言不语 不说话,闷声不响。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出言吐语 犹言谈吐。指说话。多言多语 指不该说而说。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风言雾语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风言影语 捕风捉影的话语。甘言...

季羡林《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问题》
10.对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对友谊,对人间一切美好的事情,我仍然是非动真感情不行的。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ps:万物无言亦动人!11.一看到它,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温暖。我这位终生陪伴我的老友,忽然变得大了起来,大到充天地塞宇宙。它是我这个望九老人一生坎坎坷坷的见证人。ps:感情...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不妄语出自哪里呢?佛真的不会妄语吗? -
甘沾盖瑞: 学咒先要正心诚意,若心不正,学什么咒都是邪的;心正了,学咒才有感应.心正了还不行,还要诚意.诚意就是念兹在兹,丝毫都不马虎,不敷衍了事,或苟且塞责,这样才有感应.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
甘沾盖瑞: 佛理本体是广大的无量的,没有语言可以表达出来或传授,一切只有自觉悟,所以是不可说不能说的,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得东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

南川市18755018045: 有谁知道这段话的出处?以及故事的前后内容,谢谢! -
甘沾盖瑞: 这段故事应该不止在一部佛经里面提到,比较常提到的出处应该是《楞严经》.佛在《楞严经》第六卷里面说,经文上「末劫之时,去佛渐远」,距离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我们中国古人讲三千年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说明「值法者亦少...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是什么意思呢出处 -
甘沾盖瑞: 佛曰:不可说,意思是说语言表达不究竟,不是不可以说,其实佛教的经书文字说的已经不少了. 通常在佛经里出现“不可说”是表示无法用语言说出,如“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比喻时间如尘数,不可计数,亦不可以语言说出其数量,后来高僧大德引用其义,表示佛法是心法,甚深微妙,而语言所能形容的实为有限,无法尽数表达佛法真谛,心法需以心悟,悟后实无可说,故曰不可说.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曰:不可说 出自哪里? -
甘沾盖瑞: 金刚经

南川市18755018045: 怎么理解佛祖说 我这一生什么法也没有讲.这句话? -
甘沾盖瑞: 佛祖一生确实什么法也没有讲过.因为真正的佛法是不能说的,这一点,如果你能开悟就会明白,因为本自具足,不假他求.当年,如来认为佛法太深奥,不一定能有人懂得,是不打算传给别人的.后来,大梵天下凡恳求,如来才同意试试.既然是不能说,那么又怎么来使人明白呢?如来是因缘说法,根据有所求而说法,实际如来说法是根据情况而说的悟入方法.他是根据具体情况说的,不能生搬硬套,把某一句话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

南川市18755018045: 怎么理解这段佛语? -
甘沾盖瑞: 1 答:观自在菩萨修习般若功夫,功行已达深久而纯熟的地步,其大智如同明镜,无一物不尽显其中;其智光犹如太阳,无一物不能尽照.所谓五蕴,亦即作为物质的色境、随境的感受、因感受而起的思念、内心的意志取向以及针对世间所有万...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曰:不可说”...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 -
甘沾盖瑞: 佛说“不可说”,是因为凡夫无法真正理解佛表达的真实含意.连等觉菩萨尚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何况凡夫 【不可说】 又称不可言说,或单称不说.谓真理可证知,然不可以言说诠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深奥品〉与《大方等大集经》...

南川市18755018045: 佛学十句话解读佛家最经典的十句话
甘沾盖瑞: 1、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一切皆为虚幻,应出自佛法大般若部.般若部卷数众多,据说浓缩的精华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刚经》.金刚经...

南川市18755018045: 下面这句佛偈的出处 -
甘沾盖瑞: 出自《古尊宿语录》卷四.《古尊宿语录》共48卷.南宋禅僧 赜藏 主编.“尊宿”,即“长老”.书中汇编了自中唐至南宋前期几十家“尊宿”的语录.道流:有一般秃子便向里许着功,拟求出世之法,错了也.若人求佛,是人失佛;若人求道,是人失道;若人求祖,是人失祖. 大德:莫错.我且不取你解经论,我亦不取你国王大臣,我亦不取你辩似悬河,我亦不取你聪明智慧,唯要你真正见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