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作者&投稿:孙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处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诗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师》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毛泽东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诗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大型诗词书籍
  1、《全唐诗》   2、《全宋词》   3、《唐诗三百首》   4、《宋词三百首》   5、《玉台新咏》   6、《乐府诗集》   7、《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1—4卷)   8、《百年绝句大典》   9、《百年律诗大典》   10、《当代中华诗词选》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在这里谈到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谈及戏曲,人们难免就会联想到一个“俗”字。当然,这里所说的“俗”,并不是指俗气、鄙陋,它们相对于高雅、雅致的“雅”而言,是指通俗、质朴。戏曲不只有俗的一面,同时也有雅的一面,是有雅有俗、雅俗共赏的。   元曲与唐诗、宋词和汉赋并称为中国文学艺术百花园中最绚丽多彩的四株奇葩。在经历了宋元时期的繁盛后,明代的戏曲出现了“雅化”的趋势,由于创作中心的南移和南戏的再度兴盛,明代杂剧和传奇的发展都呈现出南曲化的倾向。尤其是在明代中期以后,“昆腔代弋”的变化更使得戏曲的创作走向案头,逐渐成为一种文人文学形式,步入典雅的道路。清代由于地方戏曲的兴盛,传统意义上的杂剧和传奇都由盛而衰,但是也出现了洪?N和孔尚任这样的大家。到清代后期,地方戏曲的发展更是一曰千里,中国戏曲最初源于民间,最终亦在民间再度勃兴,形成了更为广泛的艺术形式。

【古典诗歌的体裁】
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
古典诗歌中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体,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绝句有五绝(一句五字)和七绝(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歌体,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限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分。是在宋金时期形成的新诗歌体。与词相比,曲可以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情达意。
【古典诗歌的题材】
1.写景: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洁;刘禹锡的《石头城》在对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抒写胸臆,表达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等。
3.咏史(怀古):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多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和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只叙述和做对比而不加议论的。咏史为题的诗歌以东汉班固的《咏史》和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
4.咏物: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怀。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咏物诗的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朝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
5.山水田园: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生活的诗歌,或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将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都是边塞诗的佳作。
7.送别:送别诗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古人很重视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激励劝勉,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伴,又称“山水送别诗”。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
8.哲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则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开始,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相思之苦。如,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
【解题规律】
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考试大纲》有两点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分析形象
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独”“佳节”“遥知”等词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游子形象。
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判断诗中描绘的是哀景还是乐景。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
二.品味语言
鉴赏评价古典诗歌的语言,既包括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也包括赏析语言的风格。
品味诗人炼字的妙处和诗中重要语句的作用,就是抓住“诗眼”(诗眼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词),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种。
1.动词
(1)“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羌笛何须怨杨柳”中的“怨”字使用拟人手法,既表达了曲中之情,又表达了吹笛人的心情。
2.颜色词
(1)“映阶碧草自春色”中的“碧”字写出了草的碧绿,增强了色彩感和画面感。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活用作动词,不仅活泼,还有色泽感和生命力。
3.叠词
叠词的使用能增强不仅增强语势,而且增强语言的韵律美。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的“寻寻觅觅”写行为,“冷冷清清”写状态,“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与“萋萋”,写出了远望所见树木、芳草的清晰和茂密。
4.拟声词
拟声词使诗句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中的拟声词把琵琶声描写的生动逼真。
三.评价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修辞手法、行文构思、表达方式等。
1.表现手法:包括联想、想象、象征、渲染、铺垫、伏笔、照应、抑扬、虚实关系、动静关系、情景关系等。
(1)烘托渲染:借鉴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用周围景物来烘托渲染画面上的中心事物以深化意境,渲染氛围,突出主题。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用一连串的意象烘托渲染出“断肠人”的相思之苦。
(2)象征: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相似,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含蓄的表现。
(3)虚实关系:这是古人论诗常用的概念,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拖为虚。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写。
(4)动静关系: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往往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就是用蝉的鸣响来衬托山的幽静。
2.抒情手法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等表明爱憎态度。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慷慨激昂的调子,直接表达了作者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事抒情。作者对景物或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表现出来,借景或借物抒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就是借梅花的高洁来抒写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3.修辞手法
掌握常见的修辞手法,特别要注意典故的运用。因为典故可以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丰富内容,增强生动性和含蓄性。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紧密联系,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古诗中多用的是描写和抒情。
四.分析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判断文学作品的政治内容和思想倾向。我们可以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事。古典诗歌表现的主题多为: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古伤今、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忆友怀旧、昔盛今衰等。

  http://post.baidu.com/f?kz=115769325
  http://post.baidu.com/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
  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
  第六句相粘。可见粘的规则的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
  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
  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
  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
  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的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
  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

  特定的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
  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
  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
  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
  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
  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
  式的律诗。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
  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得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
  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
  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
  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补上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⑴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
  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
  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⑵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
  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
  (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平”。这是对句相救。
  ⑶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
  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⑴⑵的严格性稍有
  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⑴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⑵或⑶。这样即构成本句自救,又
  构成对句相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关于律诗的平仄,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
  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
  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
  析问题是不全面的,因为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
  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
  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
  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
  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
  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
  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中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
  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
  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
  “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五言)来看,第四字并不一定“分明”;
  又依“仄仄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
  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
  了。七言由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诗词的对仗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
  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
  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
  等字也算数目。⒉颜色自成一类。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
  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
  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
  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
  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
  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
  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押韵八戒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俗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同义这韵

  韵中有数字同义者。

  八戒字同义异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灯塔市17569458285: 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
啜忠牛黄: http://post.baidu.com/f?kz=115769325 http://post.baidu.com/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

灯塔市17569458285: 有关古诗词曲的知识 -
啜忠牛黄: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灯塔市17569458285: 诗歌的基本知识都有哪些并解答 -
啜忠牛黄: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1.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

灯塔市17569458285: 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
啜忠牛黄: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作为诗歌的一种,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曲,一般称元曲,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灯塔市17569458285: 求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
啜忠牛黄: 诗: ①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 【诗的实质】诗的实质就是:有节奏感的话语.很多诗都押韵,不压韵...

灯塔市17569458285: 写好诗词,需要哪些基本功.
啜忠牛黄: 第一步———把握各类诗歌的特点 这里重点谈谈古典诗歌鉴赏.应从掌握律诗、绝句的基本格式和特点入手,至少弄清什么是七律、五律,什么是七绝、五绝;什么时候押韵,什么时候可不押韵;律诗共有几联,哪两联要求对仗;绝句的第3句...

灯塔市17569458285: 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
啜忠牛黄: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

灯塔市17569458285: 如何写诗词,应该懂的那些知识,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诗 -
啜忠牛黄: 如何写诗,首先要多读一些经典的长篇小说,然后多背诵一些古典诗词,唐诗宋词一些经典名篇要记,然后慢慢试着自己写一些.目前比较适合模仿的诗歌类型莫过于当今最为流行的方文山的《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比较好,毕竟是当今时...

灯塔市17569458285: 学写诗歌的技巧 -
啜忠牛黄: 要学习如何写诗,是一件好事,值得赞扬的,爱学习.该文献中他们最喜欢的诗,有很强的阅读能力,不切光写不看.我们应该看作品的人,经验的不足,理解别人写了一首诗技能.诗四个要素:1,独特的,2,准确,生动,4,和简洁.现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