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勾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述晚清民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从1912年到1949年的中国,可以称为中华民国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属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关系上,则属于半独立半殖民地国家。也就是说,它属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开始的那个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时代中的一个阶段。中华民国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同晚清时期相比,只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少了一些,而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一些,从而显现了中华民国的历史面貌与晚清帝国的差别。我们的使命就是指出这些差别,并进一步分析这些差别,或许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怎样导致延续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独立半殖民地时代的结束。
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中国社会处于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半殖民地时代。史学界多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将这个时代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这种划分有合理性,便于从人类活动史的角度考察这百余年间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在研究社会形态的变化时,笔者不打算将1919年作为本编的起点,而是以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一个历史区间。理由有两个,首先是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经济的社会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质的改变;第二是1912年资产阶级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皇朝,从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开始建立共和民主政体,使中国社会上层建筑中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虽有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但已无法改变这一历史结果。这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事件之一。同时,辛亥政制遽变,明显打破了中国社会原有的价值系统与政治系统的高度整合,使政治对文化和经济的控制有所放松,造成文化相对自由发展的可能性。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都与民初社会文化的更新有深刻的联系。
1912年到1949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曾经出现过比较明显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生产力的性质没有重大变化,对社会形态的变化所起的作用不大。而从事历史活动的人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未完成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决定了中国社会开始由半封建半资本主义向新民主主义演进。所以,各主要政治集团力量的消长,成为观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形态发展趋向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对“黄金时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育程度的估计不应过高

19世纪60年代以后,从西方直接引进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性生产工具,引发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现代性变革。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外资企业和官办企业外,以民族工业的壮大最为引人注目。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投资设厂的热情空前高涨,人们认为这是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继清末出现一次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法制建设高潮之后,民国初年又一次形成了经济立法热潮。南京临时政府在“振兴实业”的方针下,在存在的3个月内,颁布了30多项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接收辛亥革命成果的北洋政府,在先后担任农商总长的国民党人刘揆一和著名实业家张謇的主持下,又陆续颁布了40多项“振兴实业”的经济法规,不但范围扩大了,而且条例规定也趋于完备。如袁世凯当政时期,陆续颁发了《民业铁路法》、《矿业条例》、《矿业注册条例》、《征收矿税简章》、《审查矿商资格规则》、《特准探采铁矿暂行办法》、《查勘矿区规则》以及《铁矿公司监督权限章程》等多项法规。《矿业条例》中所规定的矿税,较清末大为减轻。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劳动立法肇端于这一时期。1923年农商部制定的《暂行工厂通则》,被誉为中国“工厂法的第一声”。以它为代表的一系列法规,涉及工人的工作时间、休息时间、工资给付、劳动条件、福利待遇、补习教育及童工、女工的保护等方面,加上拟议中的《工会条例草案》,基本上涵盖了劳动关系的各个领域。这些法规与清王朝直接把封建刑罚援用于厂矿企业之内的做法相比是有所进步的。当然,制定法规和实施法规之间,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自清末立宪运动时期开始的制定和颁布各种资本主义经济法规的工作,没有因辛亥革命而中断,在北洋政府时期初步完成,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提供了一定法制保障,这是有进步意义的。我们虽然不能简单地说北洋政府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但至少可以说这个军阀政府还没有阻断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出现“黄金时代”,本国工业在1912~1920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3.4%,反映了生产与资本积累的发展。1913年,本国资本开办的现代工业企业(不包括矿业)有698家,拥有创业资本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59家工厂,拥有创业资本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1。个别企业家的资本积累十分突出。如荣宗敬兄弟的申新纱厂和福新面粉厂两大系统的资本,在1923年以后迅速增长;简照南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资本,在1920~1927年的8年间,由1500万元上升到2011万元。民初的公路建设引人瞩目。1913~1927年间,全国各省公路的修建里程,其中包括绅商和海外侨胞集资修建的,将近3万公里2。在航运业中,本国资本的轮运企业资本1921年比1900年增加了8倍多,达到8899.7万元;轮船吨位增加了6倍多,达到489190吨。有的企业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如虞洽卿的三北轮埠公司在1921年以后的10年间,资本由20万元上升到320万元,增加了15倍3。中国银行资本的发展似乎比工业资本更加迅速。1912~1927年间,新设银行多达313家,资本总额高达20602.8万元,是1911年的8倍。钱庄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以上海为例,1912~1926年间,钱庄数目由28个上升到87个,资本额由106.4万两增加到1341.1万两。原来和产业界联系较少的钱庄,此时开始面向本国资本的工业企业。上海著名的福源钱庄,在1925年到1927年3年中,做过31笔工业贷款,总额达219.4万元4。
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赶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机遇。战争使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也使世界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增长,而中国正处于能够满足这一市场需求的有利地位,这种需求一直保持到战后建设时期。1919年上海的出口值比1918年提高了30%。全国的对外贸易值1918年是10.4亿两,1923年增至16.7亿两。中国资本家在西方市场购买纺织设备所花费的资金,1918年是180万两,1919年增加到390万两。全国的纱锭数从1919年的658748枚增加到1922年的1506634枚,其中的63%属于中国厂主。自1917年至1922年,新开办了26家面粉厂,还购进了一些原来由外商拥有的榨油厂,证明了中国食品工业的增长。烟草和卷烟业也有相当大的发展5。1912~1927年,全国新设银行313家,资本总额高达20602.8万元,是1911年以前的8倍6。
还应指出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特别是袁世凯之后,由于一再出现政治权力危机,政治混乱,内战频繁,所以北洋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和控制能力相当弱。在一定意义上,一个政府如果不能有力地操纵社会经济,也就同时意味着它不能轻易地破坏社会经济,这反倒给本国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当然,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多次开展的抵制洋货的反帝爱国斗争,也有力支持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扩大和国内工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也有一定变化,这就是富农经济、经营地主、新式农垦企业在一些地区的产生和发展。据北洋政府农商部的统计,1912年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河南、吉林、察哈尔等8省注册的农牧垦殖公司共有59家,资本总额286万元;而1919年已经发展到100家,资本总额1245万元。经营范围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其中种植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较多。投资人主要是军阀、官僚、买办商人、华侨,也有少数工业资本家。20年代前期,租地农牧场经营就已经大量出现,例如,1915年,广东一杨姓商人在江湾租地60亩,仿照西法种植靛青,经营获利,第二年租地200亩扩大经营。在其带动下,一些“农业资本家”纷纷用自己的资本,向一个或数个地主租地,雇佣农民耕地,自己完全属于监督地位,少数农垦公司大量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成效颇丰。如1915年,一宁波人在黑龙江经营的大农场,资本达80万元,面积36万亩,有大型拖拉机5台、25马力拖拉机2台、打谷机3台、割禾机8台、播种机8台、大型犁3台、雇工45人,主要种植小麦和燕麦,并附设面粉加工厂,产品行销县内外。广东的香山县,1919年也出现规模较大的种植粮食的农业公司和种植水果的公司。[1]这些公司在引进近代农业机械、新品种种植和先进生产技术,以及促进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刺激,农村手工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如在织布业较集中的河北高阳、宝坻,江苏南通等地,一些织户已经属于资本主义作坊或手工业工厂性质;随着农户手织业的商品化,织户与商人之间成为实质上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于是工资织户不断增加。1912年,高阳的工资织户占总织户的34.5%,1917年增长到69.2%,1927年达到88.6%[2]。  
但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些微发展,远远达不到动摇封建生产关系的程度。辛亥革命后,封建地主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在北洋政府的“振兴实业”计划中,农业振兴不占主导地位;即便有所谓“兴农”主张,也没有更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关系,根本无力改变农业生产的局面。北洋政府实行过所谓的移民放荒政策,把官有荒地、海滩、湖荡的沙田、林地以及寺庙等各种公有土地丈放出卖,封建官地和公地加入了私有化的行列。但这些土地基本上被地主商人以及大小军阀乘机包揽,他们大量圈占荒地,由此出现了军阀地主和官僚地主阶层,这是民国以来封建土地关系变化的一个显著特点。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的自由买卖更加频繁。除了军阀、官僚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权和军事暴力侵占土地以外,商人、高利贷者也通过自由买卖兼并土地,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趋势。
综上所述,对这一时期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育程度不应估计过高。首先是这一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不能否认内因的作用,但“黄金时代”的出现主要是外因的作用。其次,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性质决定了民族资本的发展空间一定会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民族资本的,即便在它有所发展的时候,也潜伏着难以挣脱厄运的危机。作为中国民族工业中坚的棉纺织工业的历史,就是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外国资本对华商纱厂的兼并和控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一个相当突出的现象。……令人惊异的是:华商纱厂被外国资本的侵蚀过程的开始,却是紧接在它获取高额利润的大发展之后乃至就在大发展的过程中,出现在被人们所共称的民族资本棉纺织业的黄金时代。……天津两大华商纱厂——华新和裕元,一个在1919年一年之中盈利150万元之多,一个在1918~1922年间盈利达600余万元之巨,然而就在它们营业鼎盛之秋,日本资本集团的贷款,就开始登录在他们的负债表上。而一旦洋债缠身,最后便落得一个被接管或拍卖的结局。上海申新纱厂是华资纱厂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它的盈利,在欧战期间,几乎是直线上升。一个以30万元资本起家的申新一厂,在1920年的盈利竟高达110万元。然而就在这个空前的繁荣期中,申新公司下属各厂中,已经开始有以自己的厂基、机器向外国资本多次进行抵押借款。其中有的工厂后来甚至险遭拍卖。这一发展基础的脆弱是可想而知的。而华商发展基础的脆弱和外商压力的强大,又是不可分的连档裤。”[3]再次,中国农村经济的资本主义因素是在外国帝国主义侵略基础上产生的,完全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支配与控制之下,农业生产力自身无力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因此,中国农业经济的商品化很难有持久的繁荣。不论是富农经济、经营性地主经济,还是资本主义股份制的新式农场,都保留着封建根子。在面临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压时,它们就会向封建地主经济逆转,失去向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可能。

社会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扩展资料:

民国成立的意义

1、政治上:中华民国的成立宣布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中华民国政府宣布焚毁刑具,停止刑讯,严禁买卖人口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人民自由和权利。

2、经济上,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们兴办实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实现了自身的第二次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3、民族关系上,中华民国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由红、黄、蓝、白、黑组成,分别象征中国汉、满、蒙、回(穆斯林)、藏五大民族。

4、文化教育上,中华民国政府主张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禁止用清政府颁行的教科书,有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在这样的教育下,民主共和的观念占据了人民的大脑,封建帝制的思想被逐步抛弃。中国人的身份开始由臣民向公民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民国



时代背景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由模仿日本、移植欧美教育制度到逐渐本土化的转折阶段。在学校考试制度建设和实践上,受社会政治、教育变革和文化传统诸因素的影响,形成新的特征。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各类学校考试,资产阶级政府培养和选拔人才服务。适应学校入学与学业考试内容、类型获得新的发展。民国后期,国民党政府曾试行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和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各级学校,在招生、学业考试等方面有新的探索。这些都为中国现代学校考试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自从清末确立新式学校的独立地位后,招生考试备受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关系到广大读书人的出路,而且与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发展需要直接相连。民国初年改革学制,大、中、小学校取消封建特权等级和繁琐的入学资格限制,扩大了招生对象。在招考形式和录取方式上,继承清末办法,由各校自主招考,教育部仅制定相关招生原则,进行协调。这种招生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级学校培养人才的实际需要。随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学校单独招考的消极影响日益显露。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以高校计划与统一招生为取向的新一轮招生考试改革逐渐兴起。另一方面,苏维埃政权所兴办的各类学校教育,根据革命战争时期培养各种人才的需要,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招生考试模式。
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结束、民国建立,政治制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剧变,社会经济相应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异。这些冲击着城市传统社会结构,传统婚姻制度也受到挑战并开始出现变动。本文试图对民国时期婚姻制度的变迁及人们实际婚姻生活状态进行考察,从而揭示民国社会深层的变异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
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 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及联合国五个主要创始会员国之一。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统一之后,民国进入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
  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
  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三个代表”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是:
社会关系背景:探讨该时代的社会结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阐述它们对时代背景的影响。国际关系背景:分析该时代的国际关系状况,包括外交关系、领土争端、贸易纷争等,阐述它们对时代背景的影响。在撰写时代背景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准确性:要确保所引用的历史事件、数据等准确无误,避免误导读者。全...

盛唐时期什么的社会背景
史学上的盛唐时期指唐朝从唐高宗继位的永徽时代到唐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唐朝在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后,唐高宗秉承贞观遗风,开创了永徽之治的治世局面。这时的唐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文学上的盛唐时期指唐代自开元年间。盛唐...

我想了解一下1769年~1844年的俄国社会背景。给我发一些重点内容可以吗...
当然可以。1769年至1844年的俄国社会背景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时期,涵盖了多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以下是一些重点内容:1. **农奴制度的存在与发展**:这一时期,俄国社会仍然是基于农奴制度的。农奴制度对俄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限制了农民的自由,使得农民成为贵族地主的依附。这种制度导致了...

宋朝的社会背景的概括
宋朝社会背景的概述如下:1. 北宋成立背景:在五代十国时期末尾,中国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唐朝灭亡后,中国分裂,多个政权并立,战乱不断,人民生活困苦。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建立了宋朝,即北宋,史称宋太祖。虽然他的行为违背了传统的忠诚理念,但这一举动结束了长达五十多年的...

20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状况
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社会背景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刻的内部变革,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逐步提升自己的地位。随着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的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认可,也为其后续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期,中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急)
提出这一战略任务的时代背景是:1.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平均每年的增幅在9%以上,这在各个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罕见...

1962年的社会背景
这些运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变革和动荡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不稳定、文化冲突等。综上所述,1962年的社会背景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期。经济复苏、政治对抗、社会变革和动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图景。在这个背景下,人们既享受到...

什么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的高峰期,其间曾先后出现过文论史上的若干个“第一”,这是由于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学术成就和文论理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如祖冲之的圆周率的计算、郦道元的《水经注》等。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

詹天佑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
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清朝统治之下的各阶级开始了反抗和探索,农民阶级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严重打击了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势力。同时,晚清时期的文化可发生了转变,开始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探索。2、民国初期背景资料 中华民国初期的建立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

五代宋辽金时期的社会背景如何?并且隋唐时期进行对比
北宋与辽在宋真宗时期达成澶渊之盟,形成对立局面。当时还有一个西夏。后来金慢慢壮大,灭掉了辽、北宋。南宋建立,与金对峙。后来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灭亡了西夏、金。成吉思汗死后,忽必烈继位,灭了南宋,完成统一,改蒙古国为元朝

拜泉县19143214416: 民国时期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社会 -
解宁坤宁: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是半殖民地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时期,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控制,中国的领土、经济和政治都受到了外国的控制和影响.同时,中国的封建制度也没有完全被废除,许多地区仍然存在着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关系.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国既有殖民地的特征,又有封建的特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

拜泉县19143214416: 1920年中国处在怎样的大背景之下? -
解宁坤宁: 总体: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但出现专制复辟,军阀割据混战,黑暗时期. 经济上,由于辛亥革命的提高资产阶级地位,加上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思想文化上,提倡“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这阶段,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化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

拜泉县19143214416: 李大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解宁坤宁: 李大钊所处时代是清末晚期,民国早期.中国的老百姓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贫穷、落后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特征.所以生活在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不断的在苦苦探索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走出贫穷,走出落后的一种社会背景.

拜泉县19143214416: 民国时期社会发生哪些变化 -
解宁坤宁: 开始西式化,如西式婚礼,西式的洋房,西餐,西装礼服等等.另外服饰开始简单化,长袍马褂开始被中山装等所取代,传统的旗袍被改良,可以体现女性之美,或穿上衣下裙.三跪九拜被握手鞠躬所取代.

拜泉县19143214416: 民国初年高等教育产生的背景 -
解宁坤宁: 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经历了由传统封闭向被迫,开放的转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传统教育的摒弃与集成、否定与弘扬,对西方教育的接纳与拒斥、移植与抗阻,对民国的构思与运作、试验与调整等等,交织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教育变革系统.清末新学堂的出现是高教育萌芽发展的尝试,科举制的废除为高等学校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废科举、兴学堂,不仅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最终得以实现,而且奠定了此后高等教育发展的根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这一时期开 始由封建社会的务虚、封闭向近代社会的实用化、平民化转变,从而走上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道路.

拜泉县19143214416: 民国二三十年代 -
解宁坤宁: 民国元年从1911年开始,你说的这个时后就应该是1930-四几年这段时间吧!正是日本鬼子横行的年代,一句话:水深火热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