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的祖师爷和戏神是谁?

作者&投稿:苑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地皮影戏班供奉的祖师爷都有哪些~

甘肃皮影戏班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河北和东北地区的皮影戏班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福建、广东和台湾的皮影戏班供奉的是“田都元帅”,在福建南部地区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据传在1300年以前,福建南安埔头乡苏员外的爱女苏小姐,因私出郊游嚼咽稻田谷浆而怀孕。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少女“未婚先孕”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丑事,因而苏小姐生下的男婴,被乳娘偷偷丢弃在稻田里。

有一家名为“雷家班”的戏班,在受聘外出演戏的途中,发现了田中的弃婴。于是,一名艺人就将他抱回家中抚养,并起名“雷海青”。雷海青自幼随戏班学艺,他天资聪颖,有“乐坛神童”之称。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在宫中演奏《霓裳羽衣曲》,下诏在江南民间征选琵琶高手,福建节度使王靖便将雷海青荐入宫中。雷海青入宫后,唐明皇赐他五品进士,由翰林院所供养。安史之乱时,雷海青因忠贞不屈,被安禄山杀害。

但其忠魂不散,在空中显出“雷”字大旗,帮助郭子仪平叛。因“雷”字被乌云遮往“雨”字头,只见下半部的“田”字,所以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李亨追封雷海青为“田都元帅”,总管天下梨园行业。

从皮影行祖师爷的诸多不同说法能够看出来,皮影艺术曾经在我国民间的流派之多,受众之广了。


答案是我抄袭来的。

是观音菩萨,民谚说: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开映等打头。大罗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共九流。其中的神佛就是指的观音菩萨。其实现在的皮影戏源自于唐代晚期的佛教活动,与当时盛行的“俗讲”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影箱箱盖的背面,还都贴有观音菩萨的圣象,每年过完春节准备演出前,影匠都有拜观音圣象的习俗。

那是很久以前,在我国冀东的滦州有一大嘎奔儿头长相出奇的丑,满面大麻子,一只胳膊长,一只胳膊短,家里非常的穷,还有个70多岁的老母亲需要他照顾,所以他后来直至40多岁了还娶不到媳妇。

不过,大嘎奔儿头虽然人穷,但心地善良,他又是个孝子,并且他还一心向佛,见庙磕头,逢佛烧香。有一年,南海的观音菩萨来东土劝人行善,来到冀东滦河边,见到给观世音知道大嘎奔儿头是个好人,就打算救助他,于是就变成一个白发老婆婆来到大嘎奔儿头面前,问道:“小伙子,想不想把日子过好点?”大嘎奔儿头说:“我的老奶奶,我能不想吗?可我这傻大黑粗的,又没个能耐,咋能过好呢?”老婆婆说:“你不是挺会唱的吗?就耍皮人儿吧!劝人行善,这不是挺好的吗?”“咋个耍法呢?”“用驴皮刻成人形,着上色,用线吊着,边唱边耍,教人学好行善,你也可以好好养活你老妈啊!”“我长得丑,又怕见人,再说我唱男的还中,要是唱女的,大老憨嗓子还不把人笑死?”“那不怕,搭个台子,前面支上个窗户,四面用布围上,人们从外边只看见皮人影儿,看不见你,唱女人时你掐着点嗓子,嗓音不就细了?”说罢,观音现了原形,大嘎奔儿头才知道见了菩萨,赶紧就拜。从那时起,大嘎奔儿头开始唱驴皮影戏,慢慢的,皮影戏由一人连唱带耍,发展到多人,也有了分工,耍法也由原来的用绳子吊着改成用细铁丝和细秫秸棍儿插着耍,还配上了乐器。

这就是传说中滦州皮影的由来,据说直至后来,在一些民间的皮影艺人箱子里还有个比一般影人高大一半儿的大嘎奔儿头作为祖师爷压着影箱呢!

而在河南商城和其他一些地方,人们把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小儿子作为戏神供奉着,也称作“老郎神”。

艺人每次出箱、封箱、开戏前都要把形象为一个方面大耳五六岁孩童的“老郎神”供在上边或前台。然后洗手净面,燃香烧纸,行三拜九叩大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唐王登基的时候,朝廷祝贺,文武将帅要排戏演唱,后宫嫔妃也剪纸弄影戏。因为女人不便抛头露面,遂挂纱点烛以影替代。唐王看后说影戏很雅,可给世人敬神了愿。从这之后,影戏传入民间,就把它叫做“还愿戏”了。

不过,后来又因小太子看戏入迷,一天睡在戏箱里被闷死了,唐王在悲伤之余,就封他为影子戏的老郎神,艺人们供奉的戏神,即指老郎神。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故事,实际上,人们往往把历史上对皮影戏的创新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艺人尊称为祖师爷或开山鼻祖,像明代的黄素志和清代的解长春等。

那还是在明代万历年间,在河北滦州城北安各庄有一个婴儿呱呱诞生了,父母给取名叫黄素志。

黄素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里,从他记事时起,屋里就摆着琴棋书画,墙上挂着“要通今古事,必须读五车书”的条幅。家中老人对他的教诲,也离不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

因此,黄素志很小的时候,就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那首《劝学》诗当成了他的座右铭: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的黄素志,资质聪慧,才智超群,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课程都不够他学的,所以,一有时间,他就看些话本小说等杂七杂八的闲书。他的肚子里,也就装满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茶余饭后,他跟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也总少不了让他讲上两段。

黄素志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看皮影戏。那时,三里五村的不管哪里唱皮影戏,都少不了他的身影,而且是天天必到,奉陪到底。所以,很快他也就成了村里有名的“影膏药”。

趣和爱好,使他俩成为好朋友。每天放学回到家里,俩人就在一起翻影卷、铰影人。

晚上刚一掌灯,他们就挤在窗子跟前又耍又唱,招得满院的孩子都来看。就这样,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也成了通诗书、喜绘画、擅长皮影的高手。

黄素志长得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后来,经过州、府考试,进入府学深造,成为一名生员,也就是人们所俗称的秀才。

这也是古时读书人晋身入仕的第一道门槛儿。如果再经科考得中,弄个举人进士的头衔,就可高官厚禄或光宗耀祖了。不过,黄素志偏偏时运不佳,几次科考,最后都是名落孙山。

1579年,黄素志再次府试落榜。这让他心灰意冷,郁闷异常,他想:“也许这是命里注定,天意使然吧!算了,他走他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从这之后,黄素志内心那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可是,他又觉得,从此待在家里撸锄杠,不仅一肚子墨水白搭了,也会让人家笑话。想来思去,他终于决定,那就远走高飞吧!

黄素志听说,一出山海关,就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那里民风淳厚,物产丰饶。心想,凭着自己的满腹经纶和过人才艺,在外边闯荡几年,不仅混生活不成问题,说不定还发财致富或衣锦还乡呢!

于是,黄素志带了些简单行装,开始了他的关东之行。他晓行夜宿,历尽艰险。有时大山横亘,有时骇浪惊魂,让他望而生畏。

每当这时,黄素志就在心里暗暗鼓励自己,人家唐僧西天取经,经历了数不清的生死磨难,才到达天竺,一住就是17年,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壮举。还是咬牙坚持吧!

于是,他又开始了与命运挑战,跟死神抗争的关东之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素志就这样凭着自己的毅力继续往前走。但是,出山海关没多远,从家里带的银子就所剩不多了。要把这种没有目标的旅行坚持下去,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一路的盘缠。对这个事儿,在出发之前,他也早有思想准备。于是,就开始了一路卖艺的游学生涯。每到州府重地或大的村镇,他就给准备科考的学子们讲学,或给小学生上课。

有时在风清月朗的傍晚,或在打谷场上,街巷的中心,他就给乡亲们唱几段皮影,很受群众欢迎,而且还常被挽留小住。有时十天八天,有时一两个月。

如果偶尔遇到有书院的地方,他会住得时间更长。因为,考场失意和长途跋涉的辛苦煎熬,需要他多歇息休整些日子。另外,大凡书院,都建在人文胜境,或是山水之乡。

书院内不但藏有众多群书,而且多廊柱妙对,文化氛围很浓,正是修炼自己的好地方。况且,在书院里,既可在讲辩研讨之暇,赏春花、延秋月,调适身心,登高舒啸,又可游山水、观胜迹,增进学识,启心励志。

黄素志在跟人们的接触中,逐渐地对东北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和人文历史等多方面情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他日后融入社会,发展自己,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俗话说,“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黄素志就这样边走边停,不知翻越了多少崇山峻岭,跨过了多少急流险滩,最后终于到达了沈阳,并在城里谋得了塾师一职,以图养家糊口,了此一生。

不过,时间久了,他又时常想起从儿时就已着迷的家乡皮影戏,于是,他又在闲暇时间做起了影人,开始唱皮影。

后来,他看到这里人也都非常爱看皮影戏,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便设馆授徒,组建影班,演唱皮影,慢慢地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梨园宗师。

不过,黄素志在演出的实践过程中,深深感到过去的传统大影,因为造型粗糙,情节简单,而且南腔北调,语言混杂,在不少方面跟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不相适应,于是他决定对皮影进行全面改造。所以,他一面开馆授徒,一面对皮影进行改革创新。

俗话说,三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虽然黄素志深知传统皮影的最大缺点是:造型粗糙,雕刻简单,行当不全,很难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深层情感。

但是,皮影戏有几百个剧目,这些剧目又多取材于历史故事,轶事传说,涉及的人物遍于社会各个阶层。有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商贾贵胄、士农工商,巫婆神汉、僧侣尼姑、游侠剑客、神仙鬼妖等。

从人们的思想情感方面看,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七情六欲,面面皆有。另外,还有山川云雨,鸟兽虫鱼,家具什物等。总之,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水中游的,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所以,如真要对传统皮影进行全面改造,是非常不容易的。就拿雕影用料来说,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成了黄素志改革的拦路虎,让他屡遭失败。

后来,有一个姓裴的学生,看见自己的先生整日在那里剪纸人,屡次失败,都是失败在不易耐久上。于是就异想天开,用羊皮刮净毛血,照剪纸样剪,剪成后,果然持久耐用。

这件事让黄素志茅塞顿开。他感到,要改造传统皮影,单靠几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他邀请老家的同窗好友曹振中等人,来到沈阳,参加了他的演出创作团队。他们一面演出,一面改革。

他们细化了行当分工,把影戏中的角色分为生、小、髯、大、丑、妖等;改革了雕影用料,由硬纸改成羊皮再改为驴皮。

缩小了影人尺码,把原先的影人尺码由原来的60多厘米缩小至30厘米左右,用细长圆滑的高粱秸秆操纵,滦州俗称“箭杆儿”,所以后来还一直把皮影行当里擅耍线者誉为“箭杆王”。

在唱腔上,黄素志在皮影中吸收了兄弟剧种的优美唱腔和当地的完美: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阳刻素面代表正人君子和贞节烈妇;粗眉环眼及阴刻、赘肉横生的脸谱象征奸邪恶霸;龇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代表趋炎附势或诙谐滑稽之徒。

经过这样的丰富创新后,从而形成了滦州影典型的“通天鼻,眉线高挑,眉梢弯曲回收与细长的丹凤眼相连,樱桃小口,下巴尖翘,五分脸,七分装”的审美效果。

影卷内容文辞典雅,通俗健康,借史讽今,针砭时弊,达到济世救人,启发民智,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音乐唱腔上,黄素志吸纳了滦州方音方言俚曲和地道的滦县老呔儿话,以及民间歌曲小调叫卖声都渗透其中,所以形成浓厚的地域特色,真正意义上的滦州皮影从而诞生,黄素志也被公认为滦州皮影的开山鼻祖。

后来随着一代代艺人的不断更新发展,遂演变成普及东北三省、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北方多数地区的大型民间艺术剧种。

解长春出生在清代的同治年间,他天资聪颖,10岁时就开始学习道情皮影了。他12岁那年,跟着师父三堂叔北上到宁夏大王爷府演出。跟以往一样,这次的演出,照样是三堂叔在前台挑扦演唱,解长春在后台打锣。

有一天晚上,解长春敲锣时困了,打起了盹儿,锣声合不了拍,音乐走了调。

这让一向持艺严谨的三堂叔非常生气,随手就抄起板子打了解长春几下,并骂道:“不知轻重的东西,给王爷唱戏还敢打盹!”

而且在散戏后,三堂叔又对解长春严厉地训斥了一顿,还进行了责罚。从这之后,自尊心非常强的解长春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演技上超过自己的师傅并尽快地“出师”,独立门户。

由于解长春秉性聪明,天赋极高,对道情皮影艺术有着超人的悟性和记忆力,一本戏只要听师傅唱一遍,就能够将剧本、唱词及皮影挑扦的一招一式全部背下来。所以没过两年,他就能够将师傅唱过的戏全部记在了心里。

有一天傍晚,王爷亲自点了解家的看家戏《石敬瑭拜刀》。按照以往的惯例,后台的解长春和师兄弟们搭好舞台准备好影人后,就去请前台的师傅开戏。可是,这天晚上,解长春他们把台子都搭好收拾好后,大王爷已经到了,可还没看到师傅呢。

“快去请师傅开戏啊!”师兄弟都着急地说。

“来不及叫了,让我唱吧!”解长春自信地说。

“你?要知道在王爷府唱戏唱不好要被杀头的!”师兄弟都劝道。

“我能唱好,你们给我鼓劲就行了。”

解长春说完后,稍微准备了一下就走上了前台,清清嗓子张口唱起了这部传统历史大戏。他嗓音洪亮圆润,刚柔相济,道白吐字清晰,声情并茂,皮影挑扦生动活泼,唱到动情处热泪盈眶。

再加上后台的人生怕出错,都使出浑身解数,让鼓乐配合得默契自然,所以解长春的演出吸引包括大王爷在内的所有观众,博得了阵阵喝彩,使得大王爷一边看一边不停地夸奖道:“想不到这小解比老解唱得还要好哩!”

再说吸足了洋烟过足了烟瘾的老解师傅等了半天也不见徒弟们来请他,最后等他来到后,锣鼓管弦也都响了,戏已开演半天了!

老解师傅快步来到戏场,耳闻目睹了侄子解长春的道情演唱和皮影挑扦,顿觉得其技艺已远超过自己了。他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这真是老天的造化啊!”

随后,没过多长时间,老解师傅就把唱戏前台交给了还稚气未脱的解长春,而自己则封艺息影,回乡下养老去了。就这样,10多岁的解长春在宁夏大王爷府“出师”了。

宁夏大王爷被解长春的演技深深地吸引住了,多次邀请他到府里演出,还赠送给他一副影戏箱具,一副水晶石眼镜和一件貂皮马褂,算是对他演唱的最高奖赏。

同治初年,解长春至陕西定边,加入到当地戏班,继续演唱皮影戏。他在陕西从艺期间,接触过不少民间戏班和艺人,艺术造诣大为提高。他广交艺友,留心汲取当地的艺术营养。

同时,他还将环县皮影戏的不少优秀表演手法传入当地,使两地的皮影艺术在不少方面得到融合。加之他高超的挑扦技艺及唱功,不久便被艺人们奉为宗师。

解长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一边带着皮影戏班去各地演唱,一边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艺的革新。

他先后对道情皮影的乐器和唱腔进行了改革,将胡琴由二弦改为四弦,增加了小唢呐、水梆等乐器;在唱腔上,吸收其他剧种与民歌特点,创造了一些新技巧、新唱法,使道情皮影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多彩,艺术感染力更为强烈。

与此同时,解长春还根据历史故事和其他剧目改编、移植了许多道情皮影剧本,如《忠孝图》、《日影塔》、《蛟龙驹》、《苦节图》、《善恶图》、《九华山》等,这些优秀的剧目到后来一直是陇东道情皮影戏的保留剧目。

另外,解长春也十分重视艺徒的培养,他吸收了不少学徒传授技艺,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敬乃梁、杜民华、韩得芳、魏国诚,被称为解氏“四大弟子”。

在他的传授和影响下,人才辈出,陇东道情皮影进入了兴盛时期,极大地推动了皮影戏的发展。




历史上各行业的祖师爷是谁?你知道自己的祖师爷是谁吗?
每样人类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有自己的发明者,每种思想也有自己的创始人,而每个行业也 同样也有自己的祖师爷。现在很多行业看似比较前卫,但其实如果追根溯源的话,说不定也能在历史中找到自己的祖师爷,而现在的很多工作可能也是从古代的很多行业当中新衍生出来的。那么,就一起来看看历史上各行业的祖师...

皮影戏的来历 皮影的由来简介
皮影戏来历:汉武帝爱妃李夫人去世,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不理朝政。李少翁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皮影戏(Shadow Puppets),...

湖北皮影戏的门神谱
沔阳渔鼓皮影艺人一致公认皮氏兄弟为沔阳皮影戏一世祖师,同时也和民间戏班一样,尊崇老郎王戏神,设牌位祭拜。沔阳渔鼓皮影制作经过了鞋壳、纸壳、牛皮与驴皮几个演变阶段。在形制上,沔阳皮影约两尺左右,造型较为写实。影戏内容丰富,有楚汉相争、三国、水浒、西游等100多个剧 目。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

古代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师爷
音乐行:洪涯(白眉神)。 戏法、杂技行:吕洞宾。 皮影戏祖师:西汉李少翁。 木偶戏祖师:西周偃师。 吹鼓手祖师:春秋师旷。 武术行:明朝张三丰。 小偷祖师:北宋时迁。 时迁在梁山被封为军中走报机密步军头领,人们说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为“地贼星鼓上蚤时迁”,难怪盗贼要奉他为祖师爷了。 媒婆祖师:月下老人。

皮影戏的历史起源在哪?它的发源地又在哪里?
还逐渐演变成小说、传奇、公案、史书话本等文学体裁。在宋代杭州,还有专门为影戏刻制皮影的职业行会组织,如“绘革社”和“簇影人”。9. 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汴梁市井游乐的场面,其中就包括了正在上演的皮影戏,显示了其在当时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
炒疙瘩的祖师:穆姥姥 水产业的祖师:龙王 干鲜果行祖师:王母娘娘 咸菜业的祖师:秦始皇 粮仓的祖师:韩信 典当行的祖师:赵公明 戏曲行业祖师:唐明皇 曲艺行业祖师:周庄王 相声行祖师:东方朔 说唱道情的祖师:张果老 吹鼓手的祖师:师旷 音乐行祖师:洪涯 戏法、杂技行祖师:吕洞宾 皮影戏的祖师:...

蒋国基的人物生平
13岁的蒋国基又开始学起了皮影戏操作,在他眼里皮影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他不喜欢;而那总是在伴奏时出现并不起眼的笛子却牵动了他的情感,他决心学这门手艺。可当时剧团里保守的老艺人不肯教他,于是背着团里的人他起早摸黑自学起了吹笛子。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一天吹笛子的老艺人病了,没有人...

皮影戏的由来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某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

台湾皮影戏的类型
皮影戏是利用影子和光影效果来表演的一戏剧,是民众调剂身心的娱乐,也常出现於寺庙庆典、节令祭祀的仪式中。皮影戏随先民传入台湾之後,历经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民俗艺术的环节。本书深入浅出介绍台湾皮影戏的源流、发展、表演形式、皮影戏神,以及目前各皮影戏团的组织,同时比较台湾与中国皮影戏...

皮影戏发祥于中国哪个地区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的透明颜料。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质,使得皮影人物及道具在后背光...

凤庆县18580933697: 传说中的中国皮影戏祖师爷 -
禹凯盐酸: 传说中的中国皮影戏祖师爷是观音菩萨,民谚: 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开映灯打头.大罗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共九流.圣佛,即是指观音菩萨.皮影戏班还有一个风俗,就是一过春节,开始演出之前,都要举行开箱祭祖仪式,就是祭祀影班供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的圣象一般都贴在影箱箱盖的背面.

凤庆县18580933697: 传说中中国皮影戏这个行当的祖师爷是谁 -
禹凯盐酸: 是观音菩萨,民谚说: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开映等打头.大罗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共九流.其中的神佛就是指的观音菩萨.其实现在的皮影戏源自于唐代晚期的佛教活动,与当时盛行的“俗讲”有密切的关系.现在影箱箱盖的背面,还都贴有观音菩萨的圣象,每年过完春节准备演出前,影匠都有拜观音圣象的习俗.

凤庆县18580933697: 各地皮影戏班供奉的祖师爷都有哪些?
禹凯盐酸: 甘肃皮影戏班供奉的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河北和东北地区的皮影戏班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福建、广东和台湾的皮影戏班供 奉的是“田都元帅”,在福建南部地区一直流传...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戏班的祖师是谁 -
禹凯盐酸: 唐山皮影的影班都是供奉观音菩萨.民间有“影戏本是圣佛留,未曾开映灯打头.大罗好似开山斧,劈开三教共九流”的说法.其中说的圣佛就是指的观音菩萨.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的创始人是唐山滦县的谁啊? -
禹凯盐酸: 滦州皮影创始人是明万历年间的黄素志.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著《滦州影戏》一文曾有记载.滦州皮影初用纸制,后改用羊皮制作,初制成名“影经”,配上说唱,则称“宣卷”.演出时,以木鱼伴奏,以弋腔(高腔)伴唱.清末,滦州皮影传遍冀东各县.滦州皮影分南北两路,南路主要分布在迁安、青龙、滦县、昌黎、乐亭等冀东东部地区.北路分布在玉田、遵化等唐山西部地区.南路北部演唱时不掐嗓唱,不分行当.南路南部掐嗓唱,用三弦伴奏.南路滦州皮影声细语轻,唱腔优美.北路口硬语重,朴实粗犷,唱腔雄浑激越. 1880年后,乐亭和滦州皮影戏传入唐山,此后经久不衰.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戏的资料 -
禹凯盐酸: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土影戏”,有的地区叫"皮猴戏"、"纸影戏"等.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它是我国历...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是谁发明的 -
禹凯盐酸: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 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戏 来历
禹凯盐酸: 皮影艺术堪称当今影视艺术的鼻祖,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义是我国皮影戏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皮影戏的...

凤庆县18580933697: 关于皮影的来历 -
禹凯盐酸: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

凤庆县18580933697: 皮影戏 来历 -
禹凯盐酸: 1. 来历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