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作者&投稿:燕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海相油气盆地分析~

易荣龙1 舒文培1 易海2
(1.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2.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局第二海洋调查大队解释中心,广东广州 510760)
【摘要】 中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有新生代的陆缘裂陷、陆架前缘坳陷及走滑盆地;还有古生代的坳拉槽—台向斜、克拉通盆地、克拉通周边盆地及中、新生代的前陆盆地等。其油气系统各具特色,资源丰度与分布也有所不同。
中、古生界海相盆地历经了5种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及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油气系统具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与之相应,本文提出了改造型盆地的5种类型极其复杂油气系统的特点。
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及地下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是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潜力巨大,除中、古生界盆地外,应加强新生代海相盆地的勘探,争取战略突破。
【关键词】 中国海相盆地;盆地改造作用;油气系统;石油与天然气资源
朱夏先生1983年发表的“试论古全球构造与古生代油气盆地”一文,对于我国海相盆地的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九五”期间,受新星石油公司委托,我们编制了《中国油气资源预测系列图》,其中新编的《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分布图》反映了我国海相盆地的原型、成油气条件、油气系统及资源分布。现就中国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前景做一简要分析。
1 海相油气盆地的类型及其油气系统特征
1.1 陆缘裂陷盆地
如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琼东南盆地及东海陆架盆地,它们是发育在我国大陆架上的张性断陷-坳陷盆地。老第三纪为断陷型湖相及滨海含煤沉积,是重要的烃源层系;新第三纪为坳陷型海相沉积,大量的浅海暗色泥质岩也应是重要的烃源岩。据张启明等研究,琼东南深水层序中高位体系域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有机质类型,优质烃源岩出现在高位体系域下部。
陆缘裂陷中生成的油气通过输导层及断裂系统向三角洲前缘和碳酸盐岩台地运移、聚集成藏。
1.2 陆架前缘坳陷盆地
如珠二坳陷及东海陆架前缘坳陷。
珠二坳陷已位于陆架与陆坡的交接地带。老第三系文昌组、恩平组可能已属于海陆交互相区;新第三系至第四系为海进层序,可划分为8个亚层序,其中分布着陆坡半深海泥质沉积区—盆底扇—斜坡扇—陆架坡折带深切谷充填物—陆架上的前积层体,组成为一完整的油气系统。其烃源区应是陆坡深水低氧的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相区。在高压环境中,岩层内呈现压实流,油气应由陆坡向陆架方向运移、聚集(图1)。

图1 珠二坳陷第三系油气系统剖面图 (据CNOOC)

1.3 走滑盆地
莺歌海盆地是其典型,万安盆地也具走滑特征。大型走滑断裂的活动控制了盆地的形成与发展。走滑深坳中烃源岩十分发育。早期形成的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及输导层向斜坡上方运移;晚期热流底辟发育,形成“气烟囱”。油气从深部沿底辟垂向运移,并聚集在底辟上部或旁侧的多种构造及砂体之中。
1.4 坳拉槽及后期的台向斜
如塔里木东部的 —Z、 —O等。
其主要油源岩为中、上奥陶统海相泥岩、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优质烃源岩TOC≥0.5%,厚度为80~300m,Ro约为0.9%~1.2%;主要气源岩是下寒武统含磷层段的黑色泥质白云岩、白云质泥岩,优质源岩TOC≥0.5%,厚度约为108~400m。它们主要分布在台向斜的两翼斜坡区。
早期油气可沿斜坡向塔北、塔中隆起运移、聚集;晚期油气则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坳陷内的大型穹拱、断裂带及相关圈闭或地层岩性储集层体中聚集。
晚期加里东运动使塔北、塔中部分原生油气藏破坏,但后期石炭系膏泥岩的整体封盖有利于晚期成藏,形成为大型油气田区。
1.5 克拉通盆地
如塔里木中部的C—P1、鄂尔多斯中部的Pz和四川盆地的P—T2等。
克拉通盆地的主要烃源区是克拉通坳陷,烃源岩为浅海泥质岩及滨海煤系,台地相碳酸盐岩及膏泥岩是有利的储盖组合。隆起斜坡带伴生有滨海砂坝及三角洲沉积,为较好的储集层体。
油气自生自储,以岩性及地层油气藏为主。
1.6 克拉通周边沉降盆地
如塔里木北部的乌什凹陷及南盘江地区。
从台地边缘礁相带至斜坡带(含塌积相)至盆地相区,构成侧变式生、储、盖组合。由于上叠前渊沉积的整体覆盖,构成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
1.7 前陆盆地
例如川西北、塔里木西南部及北部等(图2)。前陆盆地发育的早期、中期、晚期以及前期都可能有海相沉积,因此陆相烃源与海相烃源并存是其特点。早期油气随地层水排出,沿前陆斜坡长距离运移,前渊快速深埋;晚期油气成熟—过熟,以产天然气、裂解气为主;后期冲断发育,上、下两个油气系统串通,油气垂直运移,选择性储集。

图2 塔里木北部地区油气系统剖面图

2 中、古生界海相改造型盆地
朱夏先生曾经指出,“大部分古生界盆地或是为中新生界盆地所叠加覆盖,或是受中新生代构造运动改造”,“中新生界盆地的几种形成与演化机制,同时也就是对古生界盆地的改造……”。
所谓改造型盆地,即盆地的原型(原始面貌和沉积建造)在后期遭到较明显改造的沉积盆地(刘池阳,1998)。张渝昌提出以是否经历变格运动来区分盆地的原型与改造型。我们从油气保存条件出发,进一步以区域盖层及油气系统的“大部破坏”或“部分保存”或“大部保存”来区分盆地改造作用的强、中、弱。
在我国,中、古生界油气盆地历经了5种重要的改造作用,即抬升剥蚀、叠加深埋、挤压褶断、扩张块断和热力变质作用。它们对原始油气系统有建设性与破坏性两方面的影响。
2.1 抬升剥蚀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2.1.1 轻微或弱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印支晚期的区域不整合面。泸州—开江古隆起控制了三叠系天然气的聚集,但是隆起顶部的轻微剥蚀使嘉四段膏盐盖层不复存在,因而嘉三气藏随之散失。
2.1.2 中等程度的抬升剥蚀改造
如四川盆地前二叠系的区域不整合面。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的广大地区,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遭受到一定程度的剥蚀,但还有大面积的保存;随之被二叠系、三叠系等覆盖、深埋。下志留统黑色页岩得以继续生烃,并运移到石炭系的岩溶裂隙—孔隙储层中聚集成藏,形成四川盆地东部的大气区。
2.1.3 强抬升剥蚀改造
乐山-龙女隆起、塔北沙雅隆起及鄂尔多斯中部隆起为较强的抬升剥蚀。这里志留系、泥盆系剥蚀殆尽,下古生界一度暴露,原生油气藏遭到较大的破坏;但在隆起低部位仍有保存,如哈得逊油田。同时,这里碳酸盐储层受到淋滤和溶蚀改造。在后期的区域不整合覆盖下,晚期油气聚集,形成大油气田。
更强的抬升剥蚀发生在米仓山隆起,寒武系白云岩古油藏已破坏殆尽。
2.2 叠加深埋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叠加深埋对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岩都有明显的改造。
(1)烃源岩随着埋深增加有机质将经历低熟、成熟、高熟和最终甲烷4个阶段。叠加深埋区烃源岩大体都达到高熟或过熟,并有裂解气发生。因而叠加深埋区主要提供CH4气,甚至CO2、N2等非烃气体。
(2)对于储集层,叠加深埋造成储层致密化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3)对于盖岩,深埋压实—增温—脱水导致泥质岩硬化、脆化。如南方下志留统页岩,在深部高围压条件下是细腻致密的盖层及变形层系中的滑脱层;而在围压降低或解除之后,则明显地脆化、劈理化,从而丧失了封盖能力。
2.3 挤压褶断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湘鄂西武陵山区被挤压褶断为隔槽式褶皱,这是较强的挤压褶断改造。晚近时期又抬升到海拔2000m,油气保存条件受到较大的损害。
川东南褶皱束为中等强度的挤压褶断造成的隔挡式褶皱,在宽向斜中的低背斜分布着三叠系、二叠系的大气田,在高陡背斜带分布着石炭系的构造—岩性大气田及下三叠统的岩性气田。
在川中地区除乐山-龙女古隆起外,均为低缓构造,以岩性油气田为主。
川西龙门山前属较强的挤压冲断推覆带,油气散失较大,仅在山前冲断构造带中有海相油气田保存,如中坝。
2.4 扩张块断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以来扩张改造作用十分明显,如华北地台被肢解为26个大大小小的块体。其中鄂尔多斯区块面积>10×104km2,属大型保存单元,海相油气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持。这是弱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沁水区块和东濮区块面积在1×104km2以上,属中等保存区块,石炭—二叠系的煤成气得到保存。这是中等扩张块断改造的例子。
若干面积在1000km2左右的小型区块及面积在100km2左右的微型区块是较强的扩张改造的结果,其海相油气系统支离破碎,由于剥蚀、淋滤较强,难于再次生烃成藏,但可作为古潜山储体存在。
2.5 热力变质改造作用的建设性与破坏性影响
强热力变质改造——海相沉积发生区域变质或大规模岩浆入侵当属此类。它对油气保存不利,如冈底斯、浙、闽、湘中。
弱热力变质改造——小型侵入体、局部火山岩夹层以及热液活动归入此类。
依据变盆改造作用,可相应地划分出改造型盆地的原型(表1)。
3 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
一个完整的油气系统应包括4个方面的内涵:盆地结构及其演化过程;热、重力及其他营力所构成的动力学环境;油气生成—运移—分异—聚集—保存或散失的全过程;油气流体赋存的岩石介质和圈闭。复杂油气系统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改造型盆地的复杂油气系统的特征可归纳为:
(1)多种烃源、动态生烃及幕次释放;
(2)多层位、多种类型的储集层体与改造型储层;
(3)复杂的输导网络,包括输导层、断裂系统、不整合面、汇烃脊等;
(4)不同类型、不同尺度的封盖体系;
(5)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流体赋存的特殊性;
(6)复杂圈闭、多套成藏组合及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复杂油气系统及其各子系统的深入研究与综合,对我国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4 改造型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我们认为,在改造型盆地的选区评价中油气保存条件应视为后决条件,即后天决定先天的条件。
(1)“浅部”区域性优质盖层是天然气区形成的必要条件。
如库车坳陷的第三系膏泥岩,川西中三叠统的膏盐层及上侏罗统顶部的“景福院泥岩”,还有苏北上白垩统浦口组的泥岩等。
(2)优质直接盖层与间接盖层可形成多个成藏组合。
如川东南嘉陵江组2、4段的膏盐岩层封隔了嘉1和嘉3气藏组合。
(3)断裂系统的发生、发展对油气具有双重作用。
如前陆冲断裂既促进油气的运移、聚集,也造成油气的散失。同样,走滑断裂的深切既促进油气的运移与散失,但其旁侧构造、岩性圈闭也可聚集油气。
(4)多种类型的保存单元与流体盆地,其油气水运动与聚集规律不同。
李四光曾经提出盆地的三重含义,即构造的、沉积的和地理的含义,认为石油天然气是活跃的岩内流体。
改造型盆地一般仅具有构造的和沉积实体的含义,而不一定是地理盆地。流体盆地的概念深化了地理盆地的含义。不同类型的流体盆地地下流体运动与赋存状态不同,如前陆盆地的重力流、冲断推覆带的驱动流、大陆边缘的压实流和克拉通坳陷的对流流,它们对油气水的运动与停积有重要作用(图3)。

表1 中国中、古生界改造型盆地分类表


图3 不同类型流体盆地的地下流体运动状态 (李明诚据Gaven图改绘)

a.前陆盆地中的重力水流;b.克拉通内坳陷和裂谷中的热对流;c.褶皱冲断带中的构造驱动流;d.大陆边缘超压体系的压实流
保存单元就是包含着若干已知的或预测的成藏组合的区块或区带,它具有良好的顶封盖层、侧封边界以及底封条件。
马力将保存单元划分为持续型、重建型、保持型、推覆型及残余型5类。我们进一步按保存单元大小的数量级划分出大型(>100000km2)、中型(>10000km2)、小型(>1000km2)及微型(>100km2)区块,进而对保存单元做出分级评价。
5 中国海相油气资源的分布与勘探前景
中国海相沉积区面积达455×104km2,陆上海相沉积区面积为330×104km2,海域大陆架面积为125×104km2。中国海相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四大海相油气区:
(1)北方古亚洲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吐哈、柴达木、伊宁、腾格里、沁水及东濮等;
(2)南方扬子中、古生代海相油气区,如四川、苏北-南黄海、江汉、楚雄、南盘江、十万大山、湘鄂西等区块;
(3)青藏特提斯中生代海相油气区,如羌塘、措勤等区块;
(4)我国大陆架新生代海相油气区,如东海陆架盆地、南海北部陆架盆地、万安盆地、曾母-北康盆地等。
我们估计,中国海相石油资源量在300×108t左右,海相天然气资源量在30×1012m3左右。油气各占一半的资源结构有利于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我们认为以往对中、占生代海相的变盆改造研究不够、对复杂油气系统的不确定性认识不足等导致资源量预测偏高;另一方面对大陆架新生代海相的勘探与研究较少并受到“生油门限”的束缚导致对新生代海相油气资源量预测偏低。
李四光先生早年就提出过新华夏系沉降带是巨型油气远景区的预测。
松辽盆地K2坳陷构造层早已成为大型油气田区,k1断陷构造层已经出现大气区的轮廓。渤海湾盆地的E断陷构造层已经从“破碎的盘子”跃升为全国第一大油气区。90年代渤海已显示出大型油气田区的轮廓,多个新第三系浅层大型油气田的发现提示我们新第三系坳陷构造层是重要的油气领域。正如朱夏先生所言,寻找油气工作必须从盆地整体出发……如断-坳的转化与结合以及先后期的叠加等,因而它包含着不同的结构单元与构造层次,具有个别的含油气性。我们认为,南海北部陆架前缘地带是新生代海相的重要油气远景区;东海陆架盆地的新第三系坳陷层和陆架前缘坳陷也是重要的新生代海相油气远景区。加强勘探、争取油气战略突破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我国西部地区在“西气东输”的推动下,努力在前陆盆地找气和在克拉通盆地找油,这必将创造油、气双丰收的效益。
总之,我国海相油气资源潜力巨大。虽然勘探与求索的道路艰难曲折,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关士聪.中国海陆变迁海域沉积相与油气[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3]翟光明.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16[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4]康玉柱.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气田[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

中国海相地层分布面积达300×104 km2 ,低丰度海相烃源岩分布面积广,但高丰度优质烃源岩分布相对比较局限。主要原因是海相层系多分布于叠合盆地沉积层序的底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发展中,大陆边缘盆地在多次的陆-洋敛合与陆-陆碰撞过程中多被破坏。而现今保存于盆地中的多是广大台地相的碳酸盐岩沉积组合,岩性岩相横向变化不大,烃源岩丰度普遍较低,而在陆-洋转换带上堆积的富有机质烃源岩多数在陆-洋敛合与后续的陆-陆碰撞过程中被破坏。仅有那些插入大陆内部的裂陷槽或边缘坳陷的侧翼与相对平缓的陆坡上倾部分被保留,形成了较高丰度的烃源岩。从其分布范围与广大的大陆面积比较而言,规模似乎小了一些,但从其质量和产烃潜力与总量来说又是相当可观的。同时,也应该承认,由于古生界海相层系处于叠合盆地沉积的最底层,所经受的热演化历史最长,经历的构造变动最多,油气自生成后,受到破坏和调整的机会也最多,因而发生部分散失和破坏的可能性是绝对存在的。因此海相层系从热演化程度、经历的变动次数与强度以及原型盆地被改造的程度来说,资源总量肯定比国外那些保存完好的一期或多期继承性的同类盆地要小。在我国,陆相盆地总数多,石油资源潜力也比海相层系大。但是海相层系找气的远景是很值得重视的。还应该指出,我国建国以来50 余年的油气勘探几乎都是在陆相盆地中进行的,对油气资源潜力测评的方法与参数研究和选择标准也都是基于对陆相盆地特征的认识进行的;相反对海相层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海相油气资源还有一个测不准的问题,难免会影响我们对海相层系油气资源规模的客观认识。
世界油气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分布的统计结果表明,75%以上的油气储量集中在中、新生界。古生界除二叠系外,其余各层系的油气储量丰度均不足白垩系的8%,而且时代越老,储量丰度越低。卡梅尔特和圣约翰(Carmalt和St.John,1986)统计了世界上509个大油气田,虽然存在一些明显差错,但仍是目前最详细的公开出版的资料。这509个大油气田的总储量约占世界探明总储量的80%以上,所以大油气田的统计数据对认识世界油气分布的特点有重要参考价值。从油气当量储量来看,中生界遥遥领先,达66.1%,新生界次之,为20.5%,而元古宇和古生界仅占13.4%。从油的储量看,元古宇和古生界的比例更低,仅为9.3%,而气的储量比例却达到了20.1%,充分反映了元古宇和古生界油气储量以气占绝对优势的特点,也就是说,多数元古宇和古生界层位以产气为主。
中国油气资源分层系预测的结果表明,总体趋势与全球分布特点基本一致。中、新生界合计石油资源量为813.8×108 t,占全国石油资源总量的86.6%,天然气18.08×1012 m3,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47.5%(图1-2)。世界上油气保存条件良好的古生代盆地,主要分布于东欧和北美两大古老克拉通区,其共同特点是后期构造相对稳定。如美国二叠盆地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生代含油气盆地。主要成盆期之后沉积的上二叠统和下侏罗统没有明显断裂,油气没有受到明显破坏,地表很少发现油苗。盆地边缘地表水冲刷作用虽然强烈,但没有波及到油田发育带。由于组成我国大陆的陆块规模较小,因而自古生代以来构造活动不仅频繁而且强烈,油气保存条件中等或差。塔里木盆地是古生界油气保存相对较好的盆地,但在海西期构造运动中,隆起区顶部被侵蚀,造成油气大量散失,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志留系沥青砂。中、新生代以来又经历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3期构造运动的改造,造成某些油气藏的进一步调整、改造甚至破坏。既有聚集于成盆层系的古生界油气藏,也有沿断裂或不整合面向上运移而聚集起来的中生界次生油气藏。

何治亮 王琳 罗传容 易荣龙

(中国石化荆州新区勘探研究所,湖北荆州 434100)

【摘要】 中国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海域区、东部区、中西部区、青藏区。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由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改造型”储层、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复式输导网络、复合圈闭、复式油气聚集区构成的复式油气系统是中国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中国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资源丰度差别很大,且天然气大于石油。海相盆地众多,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关键词】 海相领域;多旋回盆地;复式油气系统;资源潜力

21世纪初期,中国油气储量和产能的持续增长将依靠4个方面:东部陆上白垩系、第三系陆相盆地稳中求升;西部三叠系、侏罗系煤系地层的增储上产;海域陆相盆地的加速开发;海相领域的重大发现与突破。其中,海相领域的勘探成效将从深层次上影响中国21世纪能源供给能力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步伐。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领域已得到了国内外石油界的广泛重视。经过“六五”以来各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卓有成效的工作以及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各公司相关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勘探开发成果、勘探开发技术和地质理论及认识上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为今后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相地层展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型甚至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今后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但海相地层形成时代老,海相盆地经历的后期改造多,导致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的地表条件和勘探深度较大等,加之海相领域的整体勘探程度低,传统勘探评价思路存在局限性,使过去的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勘探效益不高。中国的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工作,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1 中国海相盆地的地质背景

据统计,我国海相沉积分布总面积大于4561800km2,其中陆上海相盆地数28个,面积3308530km2,海域海相盆地22个,面积1253270km2

中国海相地层形成于4个建造旋回,经历了4期主要改造事件,根据其发育展布和赋存方式可大致划分为4个大区。

1.1 四个建造旋回

1.1.1 Z—

旋回

属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开合旋回,是中国展布最广泛的海相层系。其消失的古大洋包括北天山、南天山—大兴安岭洋,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秦岭洋,华南洋,其间的地块广泛沉积了厚度不等的海相地层,其间包括多套优质烃源岩。

1.1.2 D—

旋回

属于古生代古亚洲洋体系。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开合旋回。由于整体属板块聚敛环境,早期的拉张不完全。在早期闭合的大洋处形成一些窄洋盆,块体内形成了小型陆内裂谷。不同地块海相地层发育差异性很大。华北地块以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为主,华南地区则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

1.1.3 

—k1旋回

属于特提斯洋体系。北部地区随着海水向东西两侧的退出转变为陆相环境。南部地区经历了较完整的开合旋回,形成了从裂谷-初始洋-聚敛体制下的弧后边缘海-残余弧后盆地-前陆盆地等原型系列。随着特提斯洋的闭合,海水向南、东、西3个方向退出,中国陆上大部分地区转化为陆相环境。

1.1.4 K2—N旋回

属于太平洋-印度洋体系。仅西藏南部、新疆塔里木等地存在特提斯残留海或近海短时间海侵形成的海湾环境。东南部及沿海陆架地区的裂谷及走滑盆地偶被海侵。晚新生代东海、南海转变为海相环境。

1.2 四大改造事件

1.2.1 加里东晚期事件

形成了多个加里东造山带。中国大部分地区发生褶皱、隆升,沿造山带发生了广泛的花岗岩侵入活动。加里东期形成的超过100×108t储量的油气田遭到不同程度的改造和破坏。

1.2.2 海西晚期事件

较加里东事件弱,形成了多个海西期造山带。岩浆活动较强烈。在经过挤压褶皱隆升后不久,下沉被多个前陆盆地叠加。所形成的油气藏遭到过改造和破坏,但程度相对较弱。

1.2.3 燕山事件

它是深刻地影响中国区域地质格局的事件。表现为造山带的重新活动、地块内部的多方式的构造变形及广泛的岩浆活动。主要由两期事件构成。中侏罗世末,西伯利亚板块向南的推挤形成向南突出的蒙古弧。早白垩世末,太平洋古陆向西的推挤形成向西北突出的华南弧。燕山事件总体来看东部变形较西部强。

1.2.4 喜马拉雅晚期事件

主要起因于印度板块向北的强烈推挤。西部以挤压变形为主。东部则由于块体向太平洋方向蠕散及深部原因,以伸展变形与走滑变形为主。是已形成油气藏的改造与再次聚集的主要时期。

1.3 四个大区

经过多旋回盆地的叠加和多期次的变盆改造过程,中国海相领域表现出不同的地层发育与赋存方式、不同的构造变形样式、不同的成藏系统,因而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重力图上所呈现的3条重力梯度带是多旋回演化历史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地质内涵的界线,可作为海相勘探领域的分区界线。

所分出的4个大区分别为:海域区——包括东海、南海等区域;东部区——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以东的陆地区及黄海及渤海海域;中西部区——西昆仑—祁连山—龙门山一线以北以东的区域,分布有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大型盆地;青藏区——新生代快速隆升的区域,包括滇西、川西、青海、西藏等。

2 海相盆地的基本特点——多旋回盆地

除了中国海域晚新生代的海相盆地外,其他海相地层大部分形成于古生代和早中生代,沉积后经过了多期次的抬升、沉降和复杂的褶皱、断裂、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多旋回的叠加与改造是中国海相盆地共同的特点,不同的只是叠加改造的方式[1~3]

中国的“克拉通”仅相当于北美、非洲板块1/20左右,显生宇以来经历了从南纬30°到北纬40°左右的长距离漂移及旋转。在与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西太平洋、印度、印支-南海等大大小小的板块以及更小尺度的地体间的分离、敛合、拼贴、碰撞过程中,形成了多变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这种背景是这些板块内部和边缘成盆与变盆、叠加与改造的内在动力。同时,导致了盆地演化历史中多变的热体制。

中国海相盆地具有条块分割的基底结构,发育网络状的断裂体系,具有极强的不均一性,构成了盆地演化过程中不稳定的边界条件。

在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南北分割性和中、新生代构造演化东西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叠加与改造方式。如塔里木盆地主体在古生代为整体沉降,间以弱改造的整叠加,产生了几个多期复合的古隆起。中生代则表现为盆地边缘沉降、沉积为主的镶嵌叠加方式。新生代又统一为南北两大前陆盆地所构成的大型复合盆地,呈披覆叠加方式。下扬子盆地在古生代与塔里木盆地类似,中生代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变形,新生代为强烈的伸展断裂活动。呈NE向排列的断凹和断凸呈雁形排列,将统一的古生界地层改造成条块分割的格局。统一与分割是两类海相盆地叠加方式的鲜明特点,相对稳定性与活动性成为中西部与其他地区盆地的两种风格[4]

油气盆地包括3种含义——构造原型、地层实体、油气水赋存的空间。就东部弱改造的新生代盆地而言,常常表现为三位一体。而对以古生界为主的海相盆地而言,构造原型盆地的部分可能已卷入到造山带之中或因抬升而被剥蚀。而保留下来地层实体盆地因构造变形分割、差异升降等原因,具有多个相对独立的油气水流体赋存单元——流体盆地。也正是这些流体盆地,构成了海相领域的具体勘探对象。它们具有较完整的海相地层的保存,变形改造较弱,整体具备顶封和封闭性边界,一般上覆有中新生界沉积。这是一个可能保存早期形成油气同时也具备后期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地质单元,既是一个“复杂”或“复式”的油气系统,当然也是一个油气的“保存单元”[5]

多旋回的改造与叠加过程导致了广泛存在的复合变形作用,形成了不同尺度的复合构造[6]。大至一个叠加的盆地(也称复合盆地),小至一组节理,组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构造样式。构造变形是把双刃剑。复合变形与复合构造控制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散失与调整过程,是海相盆地油气规模聚集和大量散失的主要因素。如塔河油田、五百梯气田所处构造都属典型的复合构造。江苏地区句容盆地深层的双重堆叠背形构造,苏北盆地负反转的控凹断裂,则属破坏性的复合构造。

3 海相成藏的基本特点——复式油气系统

3.1 复式烃源与多期生烃

从塔河油田所在的阿克库勒油气区产于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的油气性质来看,可能存在多区、多层、多期、多类型的油源,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塔河地区可能存在不少于3期的生烃过程。鄂尔多斯北部和川东地区油气藏可能也具有多期、多层系的烃源。有别于陆相盆地的复式烃源。

现有的干酪根热降解学说及相应的排烃理论的局限性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注意[7]。早期形成的大量低熟油和高演化的古老烃源所形成的正常原油均与传统的生排烃理论相悖。可溶有机质成烃、晶包有机质成烃、原油及沥青降解与热裂解成烃、热稳定性较高的有机质晚期成烃,均有学者提及[8]。有人认为五百梯气田的气是由印支-燕山早期形成的油裂解而成。而塔中北坡及哈拉哈塘等志留系近100×108t储量的古油藏可能是塔中及阿克库勒地区油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已压实的泥质岩及碳酸盐岩的排烃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构造抬升剥蚀减压、烃类形成所造成的高压、碳酸盐岩的压溶作用及晶析作用排烃,是有别于传统压实排烃的一些排烃机制。

在现在所开展的海相资源预测研究中,由于传统评价思路的制约,我们可能过低估算了部分Ⅰ类母质烃源的生烃量(实验证实,颗石藻产烃量是其他藻类的6~15倍),也可能过高估计了部分烃源二次生排烃的规模,特别是有效聚集的规模。

3.2 “改造型”储层

在海相领域的几个重大突破中,油气田储层的储集空间多为后期改造作用所形成。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属古岩溶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也属裂缝及古岩溶储层。川东石炭系是一套经过云南运动改造,发育次生裂缝-溶蚀孔隙的优质储层。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形成于一个多期复合变形区,发育多组裂缝系统以及海西早期为主的强烈的岩溶作用,形成了一种“小尺度”上具极强的非均质性,而“大尺度”(经酸化压裂后,探井、开发井的探索范围扩大)上则具相对均质性的优质储集空间。尽管该油田油质较重,但大部分井都能稳产。这些主要受控于构造变形及表生地质作用形成的层状或层控储层或储集体,我们称之为“改造型”储层。

由于年代老,埋藏深,大部分原生孔隙往往因压实、压溶、胶结等成岩作用而大大减少。因此,重视与不整合面有关的古岩溶储层和与褶皱及断裂活动有关的裂缝性储层的探索与研究,是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环节。

3.3 复式封闭体系与保存条件

海相领域的保存条件是公认最重要的成藏条件。由于成岩影响,早期泥质岩盖层封盖能力明显降低,加上断裂及裂缝的发育,导致海相地层的整体封盖能力急剧变差。

也有许多地区还存在优质的盖层。苏北志留系高家边组因伊利石化而呈脆性,但部分井段却钻遇软泥岩并发生缩孔现象。塔河下石炭统的巴楚组,开江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均属较好的直接盖层。

是否有具高压异常的间接盖层是海相油气大规模聚集的重要条件之一。塔河地区石炭—二叠系内存在的异常高压(压力系数1.2~1.4)是其下奥陶系规模聚集的必要条件。沿异常高压带的薄弱带和边缘,油气向上运移并聚集于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地层之中。开江地区嘉陵江组二段为一间接优质盖层,其下气藏压力系统为1.4~2.2,为流体异常高压层,构成了良好的区域封闭条件。南盘江地区上泥盆统存在低电阻泥岩,江汉沉湖地区下二叠统—石炭系存在地层异常压力,这些现象值得重视。由直接盖层和异常高压带能构成高效的复式封闭体系。

后期的变形及抬升往往使早期的封闭系统被部分或完全破坏,能否重建封闭是再次成藏的前提。塔河地区早石炭世的快速海侵导致了巴楚组泥岩直接覆盖于奥陶系之上,构成了良好的储盖配置。东河塘油田及雅克拉气田、川东、鄂尔多斯的气田也是重建封闭后的产物。苏北黄桥CO2气田,三水沙头圩CO2气田也都是重建封闭后发生的聚集与保存。

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的保存,即受控于区域的保存环境,更取决于局部的保存条件。就层状盖层封闭保存系统而言,油气的保存并不由最好的盖层分布区决定,而取决于同一封闭系统中差盖层的封闭保存能力,由层状盖层+断层和不整合面构造的封闭系统,其保存能力多由断层或不整合面的封闭能力确定(油气封闭的木桶效应)。

3.4 复式输导网络

海相多旋回盆地的多期复杂构造变形作用形成了复杂的断裂及不整合系统。它们穿越多个单一油气系统,是形成复式油气系统的必要条件。这些多期开启与封闭的构造形迹组合与渗透性地层一起构成了复杂的油气运移系统。如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区存在由多期断裂和不整合面所构成的输导网络,使多期多源形成的油气横向上沿断裂和不整合面成带成片富集成藏,纵向上沿断裂多层聚集。沿一些倾没于生烃区的构造脊和鼻状构造,常构成油气二次运移的“汇烃脊”,在油气资源丰度较低的地区,位于“汇烃脊”的圈闭充注能力高,而非“汇烃脊”上圈闭则充满度低或无油气。

3.5 复合圈闭

研究证实,塔河下奥陶统油藏属阿克库勒古隆起控制的大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陕甘宁大气田属中央古隆起控制的巨型构造-地层复合圈闭,五百梯气田则属开江古隆起控制地层-构造复合圈闭,川西地区新场气田也属典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鄂尔多斯北部上古生界的天然气主要聚集鼻状在构造与河道砂所构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川东地区针对71个石炭系不同类型的圈闭进行了钻探,发现气藏42个,成功率57.5%。其中断层圈闭钻探11个,因断层具开启性全部产水。而地层-构造复合圈闭钻探12个,发现气藏10个,成功率83.3%[9]

加强复合圈闭的研究,深入开展复合圈闭的落实、描述、分析与评价,对海相盆地的油气发现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3.6 复式油气聚集区

在渤海湾陆相盆地勘探实践中,我国石油工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复式油气聚集区”的理论[10]。在海相领域的油气发现中,在同一个构造区带内,常常发现多产层、多圈闭类型、多油气类型甚至多压力系统的油气田(藏),构成具有内在成因联系的油气田群(带)。海相复式油气聚集区与陆相“复式油气聚集区”即相似又不同,表现得更丰富多彩。如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川东开江古隆起、鄂尔多斯中部大气田均属形成于复式油气系统的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

4 中国海相盆地勘探潜力分析

4.1 油气资源量

油气资源量是开展勘探选区评价的重要参考资料。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由原中国天然气总公司和原地质矿产部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油气资源评价。随着许多领域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油气资源量又分别进行了调整和补充。由于勘探及研究程度的不同,加之所采取的资源量计算方法不同,同一区域或盆地的资源量往往差别很大。就一个盆地而言,甚至可能导致两种完全不同结论。1994年CNPC计算海相领域(不含海域)资源量为326×108t油当量。根据“八五”以来最近的计算结果,主要海相盆地的油气资源量总体达600×108t以上(表1)[11~13],几乎超过1倍。

表1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资源量简表

从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第一,海相油气资源量中天然气大于石油,勘探对象以气为主。第二,海相盆地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整体不富局部富甚至很富。第三,海相领域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

4.2 勘探现状与勘探潜力分析

中国几代石油人均对海相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海相油气勘探走过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曲折之路,既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挫折后的反思。经过艰苦卓绝的勘探与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丰富的勘探及研究成果。

(1)发现了一大批中型油气田,累计获石油地质储量大于10×108t,形成了2000×104t的油气产能,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不可或缺的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塔里木、四川、准噶尔等盆地一批优质储量的发现,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成了几个今后发展能依托的石油基地。

(2)对海相地层的发育展布与赋存方式已基本掌握,估算了海相领域的油气资源量,对不同地区和盆地的油气资源结构和油气资源丰度已形成初步认识,对坚定海相领域的勘探信心和今后的战略选区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3)在认识到海相领域复杂性的同时,已掌握了许多海相领域成盆、成烃和成藏的内在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批针对海相领域的地质理论和思路,丰富了石油地质学的内涵,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4)形成了一批先进有效的勘探技术方法系列,如山地、黄土源、荒漠及高陡地层、盐下的地震勘探技术,超深水平井,欠平衡钻井,高陡地层、巨厚盐层、多压力系统钻井技术及一批针对性的测井、测试技术,深井酸压技术,储层横向预测技术,复杂油气藏描述技术等,为今后勘探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

表2 中国主要海相盆地油气探明程度简表

(资料截止1998年,仅供参考)

勘探效果不甚理想,除了与认识不到位、采用技术方法不配套等原因外,宏观上海相领域的复杂性(事实上已超过中国陆相盆地)和勘探工作量的明显不足、勘探及研究投入不够,是最主要的原因。如中国南方共打井868井,但只有59口井大于3000m,真正打海相地层的480口井中、打古潜山的有166口。华北钻入古生界的井达1509口,但这些探井均以新生古储的古潜山为勘探对象,真正打原生油气藏的几乎没有[10、11]。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等重点盆地资源量的探明程度均不到10%(表2),勘探余地很大。关键是要在总结海相油气成藏及富集规律的基础上找准主攻领域和具体勘探目标,通过选择先进配套的勘探技术系列和构建一个高效的勘探及决策系统,去实现勘探目的。

中国海相可供勘探的范围极为广阔,盆地众多。中国海相油气领域不仅勘探程度很低,而且极不平衡。建议采用“整体分析评价、分层次动态部署、重点科技攻关与综合勘探,滚动勘探开发”等原则开展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工作。

“技术进步和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定期开拓新领域”[14]。事实上,关于中国海相领域的所有工作还只是开始,我们面临的领域还很广阔。

参考文献

[1]朱夏.多旋回构造运动与含油气盆地.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第9号).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2]关上聪.中国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与油气.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王金琪.小陆拼接、多旋回、陆内构造——中国大陆石油地质三根基柱.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8,25(2):182~190.

[4]刘光鼎.试论残留盆地.勘探家,1997,2(3).

[5]孙肇才,邱蕴玉,郭正吾.板内形变与晚期次生成藏——扬子区海相油气总体形成规律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1991,13(2):107~142.

[6]丘元禧.论构造复合.地质力学学报,1998,4(1):1~11.

[7]何志高.论干酪根热降解成油理论弊端.海相油气地质,1999,4(2):50~57.

[8]秦顺亭.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成藏条件及勘探思路.海相汕气地质,1998,3(1):6~11.

[9]胡光灿,谢姚祥,等.中国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石炭系气田.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0]邱中健.我国油气勘探的经验和体会.石油学报,1999,20(1):1~7.

[11]赵政璋主编.油公司油气勘探之路——新区勘探项目管理探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1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工作会议文集.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

[13]张寄良,等.塔里木盆地与油气资源.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14]A.佩罗东.石油地质动力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油气多期成藏特征
图4-27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油气系统晚海西期运聚格局图 图4-28 四川盆地开江古隆起天然气气藏成藏过程分析图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认识:(1)中国大陆板块是以塔里木、华北、扬子3个较大的前寒武系克拉通为核心,经多期次拼合而形成的。能够保存下来并具有油气勘探意义的海相盆地主要位于这3个克拉通...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重大进展
特别是1984年9月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我们设计的沙参2井实现古生代海相油气首次重大突破后,开创了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勘探新领域。经过攻关研究计算的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量为206×108t,其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油气资源量为160×108t,约占全盆地油气资源总量的4\/5;目前已发现26个油气田(其中以古生界海相为油源的油气田15个),其中大...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领域油气勘探评价——缅怀朱夏先生未尽遗愿,发扬...
2.1 海相改造型盆地油气成藏动力系统 随着我国海相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油气地质理论工作者发展了朱夏先生倡导的改造型含油气盆地分析学术思想,形成了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的盆地分析思想。 一般认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kinetic system for pool-forming)包括两个最基本的部分...

南方海相领域油气勘探历程
1972年之后油气勘探向石柱宽向斜、赤水地区、罗坪断阶、当阳宽向斜等有碎屑岩覆盖的地区转移。这次转移加速了赤水气田的开发,发现了建南气田。在研究中,开始运用含油气盆地找油理论,方法思路上开始引用岩相古地理及古构造控油等观点,采用地面地质调查方法寻找构造圈闭。这一阶段勘探和研究工作的突破性进展...

中国石化进行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选择
2002年成立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进一步加强南方海相油气勘探,并实现了勘探向上扬子地区的转移。2003年普光1井在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发现高产天然气流,发现了四川盆地海相最大的天然气田。以塔河大油田、普光大气田的勘探开发为标志,中国石化海相油气勘探进入一个新阶段。海相勘探从“不得不为到已...

我国海洋油气勘探技术有哪些?
一、海洋油气勘探技术形成阶段(1991—1995年)1.含油气盆地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评价技术在引进和总结国内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经过科技攻关掌握了一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油气资源评价新方法和盆地模拟技术。首次在国内建立了一套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少量钻井资料的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流程;研制了国内第一套在NOVA...

海相油气地质理论继承与创新
被动大陆边缘多次反转,同时上叠了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形成了更加复杂的构造复合,给海相沉积盆地的油气勘探造成较大的困难。在这种复杂构造环境下,盆地保存程度(或称残留程度),决定了油气形成的大小及规模。因此,必须加强盆地经叠加、改造后的有效性研究,以盆地动力学,盆山耦合,建造与改造关系分析为...

海相油气藏分布规律
应该说,中国石油地质学家在陆相油气勘探几十年的实践中所总结形成的“源控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也是适用于海相层序的。因为从石油天然气的有机成因说来讲,在有“烃源灶”的地方是最有可能找到油气聚集的,这与我国古代“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思想毫无二致。也正因为如此,含油气系统的思想才由西方人基于对海相层...

项目背景与方案介绍
其次,全国边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实施,深入改革、开放促使国家政局稳定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都为继续开展该盆地油气勘查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该盆地近几年来油气勘查初步成果起奠基作用,邻近的塔里木、柴达木、伦坡拉盆地等地油气勘查的经验与教训可供借鉴,中国...

盆地构造及石油勘探构造是油气地质方向吗
有利的地质构造条件;北羌塘凹陷发育万安湖向斜、半岛湖背斜、东湖向斜、阿木错向斜,南羌塘凹陷发育宁日圈闭、鲁雄错背斜、诺尔玛错圈闭、协德圈闭、崩则 错圈闭,羌中隆起下伏侏罗系和三叠系烃源岩,色林错下白垩统下伏古近纪湖相沉积,这些构造部位都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靶区。

巴州区19540122702: 中国海洋资源情况 -
扈仲吉加: 我国的海洋资源1、海洋生物资源 中国海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大陆入海河流每年将约4.2亿t的无机营养盐类和有机物质带入海洋,致使海域营养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20278种.根据长期海洋捕捞生产和海洋生物调...

巴州区19540122702: 中国还有多少石油 -
扈仲吉加: 我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潜力 我国石油资源总量较丰富.据2003年BP的统计,在世界103个产油国中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居第11位和第10位.截至2003年底,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总体属于石油勘探中等成熟阶...

巴州区19540122702: 石油还能开采多少年 -
扈仲吉加: 楼主您好!地下石油天然气资源还能开采多少年,目前还不能估计出准确值. 经常会在媒体上见到这类言论:石油再过40年就枯竭,天然气60年后就开采完了.实际上,油气开采未必会导致资源最终枯竭,上述言论显然是没有理解“储采比”...

巴州区19540122702: 简述海相沉积与石油气关系 -
扈仲吉加: 从世界范围看,有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大多数含油气盆地的生油岩是海相沉积地层;二是世界上产油量多,储量规模最大,最丰富的含油区在中东地区,石油产量、储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储量的70%以上,而这一地区生油岩也都是海相地层....

巴州区19540122702: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核心技术 -
扈仲吉加: 建院以来,围绕建设创新型一流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核心技术和特色技术研发战略,经过不断完善和调整,逐步形成了四项核心技术和六项特色技术系列.一、核心技术 ●海相层系油气成藏理论与资源评价技术 通过开展盆地构造动态演化...

巴州区19540122702: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及居世界第几位? 煤,水,石油呢? -
扈仲吉加: 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量列第7位.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全国人均占有森林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

巴州区19540122702: 6222021202044831874陈波松辽盆地青山区块勘探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其中D22 ,D23DS2等井主要于 -
扈仲吉加:[答案] 综合研究,D9 , D24 , D25和D32井于扶余油层获得工业油流,给该区油气勘探带来了良好的勘探前景.由于本区勘探程度低、探井成功率不高,很有必要对其石油地质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油气聚集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本区的勘探部署工作,使...

巴州区19540122702: 谁有关于海洋石油开发技术的资料?
扈仲吉加: 一、勘探的理论和技术 y|;8:b32 mE^tzyh RUk<=! U Naf`hE9 我国近海含油气资源盆地,多是断陷沉积、陆相为主的地层,只有南海北部和东海南部才有比较多的海相沉积层,且一般断裂比较发育,岩性变化大,给勘探工作带来了复杂性.同时,...

巴州区19540122702: 为什么油气资源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带 -
扈仲吉加: 地壳上的油气,因受大地构造及盆地内构造单元、沉积相控制,其分布规律呈现出区域性、群带性、级次性.所以油气勘探一般是从区域研究入手,解剖局部.根据盆地构造单元特征及油气聚集的区域性规模,一般把地壳上的油气聚集单元划分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