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雪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谢谢~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
魏学洢在世时经历过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以后,便与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核舟记》被收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舟记

1、这是远在几百年前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近景描写。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2、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3、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1、这是远在几百年前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近景描写.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
2、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
3、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

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得逼真而又生动,这些都无不体现了作者细腻的文笔。

扩展资料: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参考资料:核舟记 百度百科



文中人物

编辑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赤壁赋》等。

黄庭坚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佛印

佛印禅师(1032~1098) 宋代云门宗僧。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法号了元,字觉老。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作者简介

编辑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其一生短暂,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 [11]  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学家。他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户仕宦人家,父亲是一位名臣。
魏学洢在世时经历过人生巨变、世态炎凉以后,便与与周边的普通劳动人们交往,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闷,这期间他写出了传世名篇《核舟记》,记载了一名微雕工艺师的高超技艺和敬业精神。
《核舟记》被收入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成为中国中学生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受到人们的喜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舟记

晋中之窗提醒您: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总结一下《核舟记》中的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谢谢!
1、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今义:简单,容易。(5)...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可是被选入到八年级语文教材,下面是的我为大家收集者整理的“《核舟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 《核舟记》原文及翻译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

核舟记原文+翻译+字词注释
《核舟记》是明朝文学家魏学洢创作的一篇说明文。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全文语言生动平实、洗练,“核舟”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其上的人物亦描绘...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王叔远的奇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作者三次写核舟小,又几乎通篇写所刻人、物繁细、逼真、传神。使人时时不忘其极小,又处处惊讶其极繁细,极逼真、传神,自然使人感到奇巧。(2)作者极言其奇又极言其真。如果奇而不真,出于虚构或传闻,那也就不使人觉得奇了。作者写“尝...

核舟记翻译及原文
创作背景 《核舟记》是魏学洢(约1596~约1625)所写的说明文言文。本文通过描写核舟的形状、构造以及舟上的人和物等,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赏析 文中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节奏划分是什么?
《核舟记》创作背景: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

核舟记 主要内容
此文细致地描写了一件微雕工艺品——“核舟”的形象,其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以及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的高度赞扬。明·魏学洢 《核舟记》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核舟记》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写?
这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创作背景及作者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的翻译
《核舟记》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雕塑工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精湛,特别是微雕工艺更是如此。明代民间微雕艺人王叔远,雕刻了这艘核舟,并将之送给作者,作者惊叹其技艺高超,而作此文。 参考文献: 1、(清)张潮辑.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 虞初新志 2、核舟记 3、雷群明编著. 明代散文 4、刘青文主编. 无障碍阅读 中国古代诗...

文言文《核舟记》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六、文题背景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 (急急急急急急 !!!!!!!!) -
祝月舒窗: 1、这是远在几百年前我们民间艺术的一种近景描写.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个典故也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文人雅事.2、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3、作者也体会到雕刻家把游览的全过程集中到“舟”上来加以表现的想法,形成“泛舟”的主题.其它略.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创作背景,简短点,一二百字即可, -
祝月舒窗:[答案] 1.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本文之所以写得如此精妙,使人能够通过它的文字想像出这件艺术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原因是作者对雕刻家的艺术构思理解得相当深.这要从这件作品的主题说起.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 -
祝月舒窗: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被人诬陷,说他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半年.次年贬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从课文可以看出,雕刻家虽然取材于这件事,却不受这件事自身过程的拘束,他讲求的是既具体生动又高度集中的概括方式;他力图再现人物的神情动作,又不把人物的塑造跟四周的环境分离开来.在他的艺术构思中,精心地设计每一个细节跟突出事物的整体形象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谢谢
祝月舒窗: 一、整体把握nbsp;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作者背景和但是写核舟记时的写作背景 -
祝月舒窗: 《核舟记》是明朝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出自清朝人张潮《虞初新志》 魏学洢(约1596—约1625),明末散文作家.字子敬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先写作者 再写写作背景 -
祝月舒窗:[答案] 作者是魏学洢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 简单的概括,100字左右, -
祝月舒窗: 魏学洢:(公元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市)人.其父魏大中,因弹劾魏忠贤被诬陷下狱,冤死狱中.他痛父奇冤,晨夕号泣,不久悲愤而死.他好学能文,是明代着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及主题思想 -
祝月舒窗: 文章的中心是要表现王叔远的奇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1)作者三次写核舟小,又几乎通篇写所刻人、物繁细、逼真、传神.使人时时不忘其极小,又处处惊讶其极繁细,极逼真、传神,自然使人感到奇巧.(2)作者极言其奇又极言其真.如果奇而不真,出于虚构或传闻,那也就不使人觉得奇了.作者写“尝贻余核舟一”,写舟上刻的时间、姓名、篆章,说明确有其物,课文删去的部分又写自己对核舟“详瞩”、“亲睹”,又强调了核舟的真实可信,这就使人感到雕刻者的奇巧.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的写作背景 -
祝月舒窗: 见下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96402.htm

茂南区18894259509: 《核舟记》写作背景 -
祝月舒窗: 晋中之窗提醒您: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