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夜》的 诗意

作者&投稿:毕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明的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从语境出身而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诗句本身不是强调天地万物此时的生长的气息与季节氛围.而是通过万物此时草木青染之季.借喻清明时节已到,该到清明节祭拜先祖古人的时候了,更暗语那种古人流传而至的敬念古人,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高尚中国传统品德
谢谢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两字会使人想到阳历四月五日或六日扫墓祭祖的“清明节”。不过在本诗第一行“清明”两字后面接着“时节”两字,可见这首诗所要写的是“清明”这个季节,而不局限于“清明节”这一天。此外,诗中第二句的“行人”因绵绵细雨而愁苦,他们的愁苦和已故的亲人似乎无关。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肯定这首诗里的“清明”牵涉到的不是清明节这一天的扫墓活动,而是清明时节的天气——清明节前后是梅雨季节来临的时候。

不过,即使这首诗所关心的是天气,我们还是有些疑问。例如:为什么第三句出现了“酒家”一词呢?“酒家”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此外,第四句的“杏花村”一词在这首诗里又有什么作用呢?为了彻底了解这首诗,我们必须先回答这些问题。

在声韵方面,这首诗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依照唐人的发音,这首诗可以标注如下(先根据“广文编译所”出版之《国音中古音对照表》找出各字的中古音声母、韵母,然后再用董同 龢《中国语音史》中的拟音改写成国际音标):

第一句的第一字及第二字的韵母相似(—jεη、—jη)第六字及第七字相同。此外,第一字、第二字、第六字、第七字都有鼻音韵尾(—η或—n)。 这一形态重复出现在第二句里,只是有点小异而已:第二字及第三字有相似的韵母(—jaη、—η); 第六字及第七字韵母也相似(—uan、—un);而且第二字、第三字、第四字、第六字、第七字的韵尾都有鼻音(—η或—n)。此外,第一句及第二句的第五字又有相似的韵母(—juo、—juok)。在这两句里,这些相似或重复的音韵使得诗句的节奏有一种快速及连续感。反观第三句及第四句,由于没有这种现象,速度显得比较缓慢。这种节奏上急速与缓慢的差别,对这首诗的主题会有什么作用呢?

为了解答以上的问题,我们再把这首诗细读一遍。这次我们超越诗句表面的字义,去寻找“酒家”和“清明”时节天气之间的关系。结果我们发现在“雨”和“酒”的不同作用之间似乎隐藏着一个暗示:第一句诗里的绵绵梅“雨”有使人们沮丧的作用;和梅雨相反的,第三句诗里的“酒”则有使人兴奋或温暖的效果。于是诗中的主人翁(我们可以假定他也是行人之一)为了驱散梅雨给他的沮丧,在第三句里便打听哪里有酒店,以便沽酒取暖振奋一下。这一个线索表示这首诗虽然表面上描写的是生动的自然和人类的情景,但它却含蓄地表达了两个相对的主题:梅雨给予行人的沮丧和沮丧的行人寻求解脱的企图。

根据这条线索,不但前面我们所遇到的那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答,就是全诗其它的各个成分也都变得很有意义:第一句展现一幅连绵不停的雨景;第二句显示行人那种由于绵绵梅雨所引起的抑闷心情;在第三句里我们看到诗中主人翁急切地向人打听附近有没有酒店,以便买酒提神;然而在第四句里我们却体会到他对牧童的回答是何等的失望——因为酒店不但在遥远的地方,而且是在一个“杏花村”里。这里的“杏花村”一词,有着很特别而且对表现主题很重要的意义。它不见得是一个专有地名,而可能只是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而已。由于杏花通常在清明前后的梅雨季节开放,所以它令人想起绵绵的梅雨。尤其提起一个到处都是盛开着杏花的村庄,梅雨的意象就更加显著了。所以“杏花村”在本诗中有帮助表现主题的作用:诗中主人翁忍不住梅雨的烦苦,急着寻找避难之所,然而他所遭遇的却是更多更恼人的梅雨——结果是梅雨处处,使他无法逃避。

这个烦躁沮丧的意识可以解释先前我们所指出的声韵方面的奇异之处。本诗前半部某些字里相似或相同的声音所造成的急速节奏,表示连绵不断的梅雨以及梅雨持续地给予人们的那种压迫感。相反的,本诗后半部的诗句中,由于缺乏前半部那种重复的字眼或相似的韵尾,节奏缓慢下来,这就隐约地表示问路的行人难于获得解脱的挫折感。于是,我们在初读本诗时原来认为奇怪的那些声韵方面的问题,现在都显得很有道理了。

谢榛在《四溟诗话》里说:“‘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作宛然入画,但气格不高。或易之曰:‘酒家何处是,江上杏花村。’此有盛唐调。予拟之曰:‘日斜人策马,酒肆杏花西。’不用问答,情景自见。”黄永武教授也认为杜牧原来诗中虚字太多,句调柔弱。他赞扬谢榛改写的句子用字比较精简,强度倍增,所以比原诗有力。黄教授对本诗上半部“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二句也批评起来。他附和前人的见解,认为:“‘时节雨纷纷’已经可以知道是‘清明’了,‘行人欲断魂’当然是在路上,减成五言已经够了,层床架屋,反显得拖沓而缺乏精神。”显然,谢、黄二位所关心的是“实字”的多寡问题,他们改诗的目标就是要增加诗中的实字而提高诗句的“强度”。然而,诗评家所关心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字的虚实或诗句的强度。也就是说诗之优美与否不是单靠一个因素来决定的。由于谢、黄两位只注意到一方面而没有考虑其它重要的因素,他们的批评便显得琐碎,对原诗的了解并没有什么帮助。

本诗描写清明时节的景象,更重要的,它还表现行人心中的抑闷和挫折。从这个观点来看,诗中的每一个成分都是必要的,不可删减的。前半部为了表现连绵恼人的梅雨和行人抑闷的心情,原来所有的字句都该保留(不该象谢榛及黄永武所提议的那样把“清明”及“路上”去掉),这样才能造成一种急速及连续的节奏。后半部为了表现行人的挫折,原诗的口头询问和手势回答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这个问答里,问者企图就近找个酒店振奋精神,然而答者却说酒店在那遥远而且象征蒙蒙烟雨的杏花村里。这个问答显示了问者焦急的心情以及对于回答的失望。如果我们依照谢、黄两位的意见,把“清明”“路上”四字以及整个问答都去掉,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特殊效果就会全部消失,而原来的主题也就无法表现了。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接受谢、黄所改换的句子(“日斜人策马”等),这首诗就可能变成一串勉强堆砌起来的词句,而与杜牧原来所要表现的主题无关了。

《清明夜》的诗意: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原诗全文: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赏析:

《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间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此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①,碧砌②红轩刺史家。
独③绕回廊④行复歌,遥⑤听弦管暗看花⑥。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①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②砌(qì):台阶。
③独:独自。
④回廊:回旋的走廊。
⑤遥:遥远,远远。
⑥看花:赏花。

白话译文: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文学鉴赏:

作品赏析:
第一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第二句,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第三句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第四句,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名家点评
《中华活页文选》: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见长,平淡中意味深远,直白中绵绵情长。这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
《语文教学与研究》:红绿这两种暧色调,渲染的不就是喜庆的气氛吗?“好风”一词此“好”与“好雨知时节”的彼“好”岂非同义?
《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综合天地》:隔膜的消除,去雅还俗是一个庶几可行的契合点:拿他们熟知的场景类比,将他们的经验植入诗意,用生动幽默的语言,适时恰当地补充和点化。古诗词中这种声韵、节奏、格律等语言之外的隔膜,成因在于一个“境”字。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新乐府》 等。

《清明夜》的诗意: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原诗全文:
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 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新乐府》 等。

我爱古诗词,如果大家喜欢,记得关注和分享,谢谢大家。




合作市18749011560: 白居易清明夜的中心思想? -
呈狱千安: 此诗表现了诗人的闲适心情.《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间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第一句,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

合作市18749011560: 关于唐代诗人白居易《清明夜》诗的意思 -
呈狱千安: 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由此可见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在当时已是一种普遍风气. 清明节习俗很多除了上述四种主要活动以外,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射柳、打秋千、踢蹴鞠、斗鸡走狗、放风筝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极盛.

合作市18749011560: 《清明夜》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呈狱千安: 清明夜表达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清明夜》是白居易在唐朝元和年间所作的七言绝句.此诗主要描写了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着歌,听着远处的弦声,欣赏着眼下的花.白居易的诗歌以平易见长,平淡中意味深远,直白中绵绵情长.这首即景小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

合作市18749011560: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
呈狱千安:[答案] 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

合作市18749011560: 白居易 清明夜 赏析关于白居易的《清明夜》的赏析,说明各种写法、美点以及最后说明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或是学会了什么···(总之全面一点)400字... -
呈狱千安:[答案] 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白居易《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由此可见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在当时已是一种普...

合作市18749011560: 《清明夜》表达的思想感情 -
呈狱千安: 清明夜唐.白居易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歌,遥听弦管暗看花.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 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合作市18749011560: 白居易 清明夜 赏析 -
呈狱千安: 《清明夜》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赏析:(1)整首诗妙在虽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流露出无尽的幽情.(2)“情、致、景”相辅相成,相得益...

合作市18749011560: 白居易为什么要写清明夜这首诗 -
呈狱千安: 《清明夜》主要描写在清明节的夜晚,白居易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表现了的是一种闲适心情. 清明节夜晚时,清风习习,月夜朦胧,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步行在回旋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声,默默的欣赏花. 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

合作市18749011560: 清明夜这首古诗怎么写?? -
呈狱千安: 古诗《清明夜》:《清明夜》唐代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翻译:清明节的夜晚,清风习习,朦胧的月色,用碧玉做成的栏杆和用红色的砖砌成的墙是刺史的府宅.独自游走在缠绕的走廊中唱歌,远远的听到弦管声音,默默的欣赏花朵.诗人白居易,剩余772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为太原,在白居易曾祖父的时代,迁居到下邽,白居易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诗人刘禹并称为“刘白”.

合作市18749011560: 《清明夜》创作背景和意义 -
呈狱千安: 白居易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