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无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郅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到底指的是什么~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指的是戒、定、慧三学。
徐恒志大德开示:我们学佛的目的,在于坚持五戒十善,来断恶修善,净化自己;广修六度四摄,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转化烦恼习气,彻证常住真心,从而彻底解脱生死流转和世出世间的一切苦厄,这是我们生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缘,是学佛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我们必须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精进修学戒、定、慧三无漏学

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
素食之风,古已有之,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十分盛行。古时吃素,倒不是由于当时经济落后,没有肉吃,只好以瓜菜裹腹。而是那时,已经出现了“养、助、益、充”的饮食观念,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这在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就有详细记载。但主要的原因,还是老庄清静无为哲学思想的影响。一大批隐逸的文人,崇尚自然,认为吃肉使人气浊,吃素使人气清。追求清气,极力奉行素食的原则。

吃素本是一件好事。但发展到后来,就走火入魔。可见凡事不宜太过。《汉书》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叫周泽的人,餐餐吃素,以致营养不良生病。老婆怪他,讲何苦这样把自己折磨。周泽一听,火冒三丈。马上以“干犯斋禁”的罪名,把老婆送进监狱。“干犯斋禁”,当时可不是小罪,大概和现在的“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差不多。至于“坐斋不谨”,则要杀头。“坐斋不谨”到底是什么罪?不详细考证,绝对猜不出来。其实好笑得很,不过就是吃素的时候,不小心放了屁。放屁而被杀头,恐怕谁也料想不到。

吃素的优良传统,后来竟被从外国传入的佛教,一把抢过去了。

和尚原来是可以吃肉的。佛经《戒律广本》写得很明白:佛教没有吃素的规定。佛家禁止吃的,是“荤”。这个荤,不是我们现在的概念,指鸡鸭鱼肉一类的动物食品。我们现在讲的荤,佛教叫做“腥”,而不叫“荤”。佛经里荤字不读hun,要读成xun,熏的意思,指气味熏人的蔬菜,“荤乃蔬菜之臭者”。《梵网经》讲得更具体:“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葱、慈葱、兰葱、兴渠是五辛”,荤就是这五种蔬菜。荤字从草头而不从肉旁,说明荤的原始意义,是植物而非动物,至于荤为什么从植物变成了动物,三言两语说不清,以后单独介绍。佛教认为吃了荤,耗散人气,有损精诚,难以通于神明,所以严加查禁。有两次,我到庙里吃斋,看到菜里有葱有蒜。可见庙里的和尚,佛经还没有读通。那么多的斋,算是白吃了。

和尚可不可以吃肉,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不搞一概而论。佛教分为大乘与小乘。大乘是一心度人,以自度为度人手段,所以什么肉都不能吃。小乘但求自度不求度人,允许吃三种“净肉”(“三净肉”为“一我眼不见其杀者;二不闻为我杀者;三无为我而杀之疑者”)。对于“比丘患病者”,即生了病的和尚,实行人道主义政策,特殊照顾,什么肉都可以吃。如今,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的洋和尚,中国蒙、藏、傣等少数民族的和尚,都允许吃肉。

佛教在引进中国的初期,还来不及形成中国特色。所以那时,和尚还可以吃肉。和尚不准吃肉,是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先提出来的。

在中国历史上,萧衍可以算是最可爱的一个皇帝。他笃信佛教,自称“三宝奴”。想当和尚,想得几乎发疯。竟然先后四次,擅离职守,跑到同泰寺,把身子舍给庙里,去当和尚。一个皇帝,自动放弃一切合法权益,连身体都舍掉,变成了同泰寺的庙产,当然不会再管朝廷的事。可是当时,没有副皇帝,可以在皇帝不能履行职责时,依法代行皇帝的职权。那时又不兴临时任命代理干部,萧衍不驾崩,谁也不能当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事情简直麻烦透了。满朝文武,不知开了多少大会小会,进行过多少紧急磋商。讨论来,研究去,惟一的办法,还是只能把皇帝赎回来。于是马上从国库提出现款,找同泰寺洽商有关购买事宜。同泰寺有利可图,当然进行配合。终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用等价交换的办法,把萧衍收购回来。立即恢复他的人身主权,让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萧衍坚决舍身,怎奈级别太高,还是身不由己。仅仅有利于同泰寺,一次又一次地创收。假如不是无限忠诚于佛教事业的萧衍,换成别人这样做,那只能认定是为了得回扣。

萧衍手不释卷,一部《大般涅经》,烂熟于心。经书里规定:“戒杀生”。萧衍想,就杀生管杀生,肯定管不彻底,还是要从根本上抓起。活学活用,干脆不准吃肉!肉不能吃,看你杀生还有什么用?一经决定,立即行动。紧急传旨:臣民提倡吃素。和尚一律不准吃肉。天地神明祖宗,享受和尚待遇。何谓和尚待遇?即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准再用三牲猪头,统统改成面粉做的猪头猪肉。金口一开,一呼百诺。一时,素食者“天下户口,几去其半”。

可见,和尚不准吃肉,完全是萧衍从“不杀生”的观点演化出来的规定

  佛教“三无”思想,即敦煌本《坛经》中的"三无"理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慧能对于“禅”的一种重要理解。
  一秋尝试做一个抛砖引玉的简短解释:
  无念是指不依境起,不由心生,无欲、无求、不思、不想;无相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亦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物本无相,相由心生。无念为宗,是为禅定之中,入无想之境;无相为体,是开心眼、观世界,不执念于三千凡尘。
  无住为体,这个讨论的是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私心以为,其观念意义在于:
  万法有路,何谓一路?万法皆休,何谓一休?诸行无常,是故万物皆流、万物皆变,世间无可停住之物,故而轮回不止才是诸法之本,心不可存执念,无一念住心,心不受一念系缚。简单地讲,可以理解成“世界是处于绝对运动中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
  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由本识体,辨体化宗。念念不住,然后开心眼观世界;览遍三千,然后入禅定生无想,超脱轮回,臻于化境。

  ***************************************
  什么是三性三无性?
  三性是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关于诸法的三种存在形态或层次的理论学说。三性亦名三自性、三相、三自相等,具体指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唯识理论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佛教一直对存在问题予以充分的关注,并将人生痛苦的根源归结为无明,也就是对存在真实状态的无知。中观学派,运用“离四句、绝百非”的双遣辩证的中道空观契入实在,却未能回答存在之空何以在人们的经验上呈现为有的问题。唯识学派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要解答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寻存有之根。三自性就是唯识学派提出的剖析存在的三个概念。
  一、遍计所执性,意谓世界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而是人们周遍计度、虚妄分别而执有实我、实法的结果。犹如绳本非蛇,人们妄执为蛇。《成唯识论》卷八中说:“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意思是,众生对种种因缘和合的事物,计执为“实我”、“实法”,以为心外有实体存在。从唯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将名言概念所表示的现象视为各有自性差别的客观实在的世俗认知是错误、不真实的。
  二、依他起性,这里的“他”,指众缘,即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等四缘,特别是指作为因缘的阿梨耶识种子及其能够引起心识变现万法的活动。依他起,就是“依他众缘而得起”,意谓世界万法虽非真实,但也不是绝对的空无,作为“假有”还是存在的,如绳依麻等因缘而生。《成唯识论》卷八中说:“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唯识学的理论侧重点决定了依他起性是特别针对心、心所有法而言的。
  三、圆成实性,意谓于“依他起性”上远离“遍计所执性”的谬误,破除妄执,便能体悟到万法既无“人我”又无“法我”的真实本性,如绳亦空,由此显示的真如实性即为“圆成实性”。圆成实性,其实就是诸法实相的别名,它既是认识的极致,也是实践的依据。
  瑜伽行派和法相唯识宗强调,“三性亦不离识”。众生的“识”是变现万法的根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因而“实无外境,唯有内识”。依他起指的主要就是诸法依识而起。诸识生起时,现似“见分”与“相分”,意识于是周遍计度,执着为“能”与“所”,此即遍计所执;而远离有、无二执,我法俱空,便显万法唯识,此即圆成实。
  三性可以被理解为认识由谬误而达真实的三个步骤,这是从现象“存在”或“有”的角度展开的。如果从现象“非存在”或“无”的角度看,瑜伽行派又提出了“三无性”作为三性的补充说明。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世俗认识的虚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破除人们对“三性”的不正确执着。《成唯识论》中云:“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依三性而立的三无性为:

  一、相无性,此依“遍计所执性”而立,意谓世俗认识把因缘所生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其实,“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二、生无性,此依“依他起性”而立,意谓依他起的万法乃“托众缘生”,如幻如化,只有假相,而无妄执自然之性;
  三、胜义无性,此依“圆成实性”而立,意谓“圆成实”这一胜义性已经“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此即远离世俗认识所达到的“诸法真如”,也就是“唯识实性”。唯识实性说明了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而显的诸法实相,真如于一切位常如其性。
  《成唯识论》引《唯识三十颂》说:“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上述“三无性”被认为是佛的“密意说”,而非“了义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三性”中的后二性乃“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也就是说,在瑜伽行派看来,真正“无”的只有“遍计所执性”,至于依他起性,虽无实性,但有假相,故非“全无”,而圆成实性,更是真有、实有,非“性全无”了。假说为无,只是为了否定世俗所执持的那种实性而已。三无性其实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三性思想的表述。


刑释解教三无人员指什么
三、无技术、无文凭、无特长,如工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 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在判决生效后十日以内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监狱或者其他执行机关。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依法将该罪犯送...

教师晋级三无是指什么
无资格、无资质、无资历。根据查询万象客作文网显示,教师要想成为教师行业光荣的一员,首先要有教师资格证。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从事教师职务的人员必须要有教师从业资格证。教师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加之对教育的重视,家长们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态的影响下,于周末之际。

什么是“三无”教职人员
无教牧证、无神学毕业证、无委身教会

三无课堂指的是什么
三无课堂即“无零食,无迟到旷课,课上无手机”。活跃课堂气氛的十五种方式:1、情绪感染法: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合作是十分重要的,但起决定作用还是教师,因此,不管生活中遇到多么大的问题,只要走上讲台,教师就应该保持情绪饱满、精力旺盛。2、兴趣培养...

三无课程是什么意思
“三无课程”一般指没有课程名称、教师和考试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不在正规的教育计划中,也不会被列入大学的课程表中,因此被称为“三无课程”。这种课程通常由学生和教师自发组织,主要在课余时间进行。它们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因为这些课程的内容多样性和灵活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三无课程类型...

...三无、三假,五涉、四史、三无、三假分别是什
毒品,邪教 四史:吸毒史,袭警史,脱逃史,自杀史 三无:无处可去,无业可就,无亲可投 三假:假姓名,假地址,假身份 五独:蒙独,疆独,藏独,港独,台独 六类:感情有矛盾、经济有纠纷、就业无门路、家庭遇重大变故、性格偏怪异、身体有重病 涉及以上条件之一的刑满释放对象大多需要重点帮教。

屠呦呦的“三无教授”是哪三无?
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教授。

原始社会教育三无一目一结合是指什么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人员,没有独立的形态,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方便记忆,简记为三无一目一结合,所以原始社会教育三无一目一结合是指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

教育宝宝的“三无原则”
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会使幼儿不知应该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会什么也不做,丧失应有的自我行为主动性,长大后会表现出退缩、自卑、缺乏主动性等个性问题。对0岁-3岁的幼儿来说,说理性批评是有好处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听懂。因此,教给幼儿正确的行为方式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安全三无两控六达标是什么意思
1、三无是操作无违规,现场无隐患,安全生产无意外。2、两控是年重伤率控制在百分之0.06以内,年轻伤亡率控制在百分之1.2以内。3、六达标是指全员、相关方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率,规定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率,隐患整改落实率,安全生产费用计提合规率,员工安全教育普及率,工前会安全交底实施率都达到百分...

双牌县19198675654: 《坛经》的“三无”指的是什么? -
公怪立加: 《坛经》三无 无念 无相 无住从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开始,佛教便开始了由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转变的历程.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教中的三学 -
公怪立加: 佛教中的三学 ,指戒定慧三学,又称三无漏学,专门对治众生贪嗔痴习气的.《楞严经》云: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教中的三无漏学到底指的是什么 -
公怪立加: 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三学,因为修习戒定慧三学,能得无漏道果,故称三无漏学.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教所说的法无常苦是什么意思? -
公怪立加: 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一、生苦: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

双牌县19198675654: 三无漏学是指哪三无漏? -
公怪立加: 按佛经所解释没有错,不过我想补充说明一下自己的看法. 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 戒,定,慧分为登堂级和入室级. 登堂级属于有为法,持戒,得定,生慧,达成的过程依赖努力修持,其实属于前期阶段,是不究竟的. 入室级属于无为法,自性戒,自性定, 自性慧,达成的过程依赖泯智合觉,乃至有无不立,其实属于后期阶段,是究竟清净. 登堂级和入室级的基础是见道. 至于人体的精气,是修道的基础,是其中的材料之一.佛法讲心物一元,所修的心兼包万有,并非只是意识.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法的三学是什么? -
公怪立加: “三学”是指佛教修持的戒学、定学和慧学,“三学”包括了佛教思想的全部内容. 戒学,即戒律之学,泛指佛教为出家僧尼和居家信徒所制定的一切戒律仪规.按内容可以分为止持戒和作持戒两种.止持戒是指“止非防恶”一类的戒律,包括...

双牌县19198675654: 忘语 何为忘语(妄语)佛曰不打妄语 但忘语取 -
公怪立加: 妄语,读作"wàng yǔ",意思是虚妄不实的话、谎言;说假话.出自《后汉书·王霸传》.与中医、佛学相关. 妄语是佛教五戒之一,又十恶之一. 《智度论》十四:"妄语者,不浄心,欲诳他,覆隐实,出异语,生口业,是名妄语." 妄...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教中的空是什么?空再哪里? -
公怪立加: 佛经说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万千大世界一切都是色都是空但又有因果 一切事物皆有因果!因果是建立在空上.这是一个辩论关系!南无阿弥陀佛………

双牌县19198675654: 佛教中的“不近女色”是什么意思? -
公怪立加: 因为淫欲是六道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如果断除了淫欲,则就了脱了生死轮回.不再生生死死.在楞严经中详细说明: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

双牌县19198675654: 给佛祖上香可以上四根吗 上四根是什么意思呢? -
公怪立加: 给佛祖上香不可以上四根,要上三根.第一根檀香用左手拈起,右手接过送入;第二支则利用右手拈起,左手送入;第三支又和第一支一样.观想默念的方法都要和上长香时一样.要用双手大指和食指拿着香的两头,中指、无名指、小指都张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