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

作者&投稿:仍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圆周率的历史发展~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
最后,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阿基米德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侧数值逼近的概念,称得上是“计算数学”的鼻祖。
南北朝时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
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不知道是祖冲之先知道密率的,将密率错误的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e的iπ次方加1等于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扩展资料:
魏晋时,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即“割圆术”),求得π的近似值3.1416。
汉朝时,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8,即π等于10的开方(约为3.162)。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但它简单易理解,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 王蕃(229-267)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这就是3.156,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   
公元5世纪,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求出圆周率约为355/113,和真正的值相比,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   
印度,约在公元530年,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算出圆周率约为√9.8684。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算术平方根。
圆周率(Pai)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中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π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 x = 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字母 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3.141592654),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
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3.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3.141592654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周率

π=Pài(π=Pi)
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pi=(4/3)^4≈3.1604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最新的纪录。至今,最新纪录是小数点后25769.8037亿位。

π 的 历 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 (约为3.16)。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 值。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 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 值已到4.8亿位。π 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没有比我全的了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1) | 我的空间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圆周率的历史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3 天 23 小时
和六年级数学书上的不一样

提问者: 498640412 - 实习生 一级

我来回答:

您还可以输入9999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插入地图 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4 条
π 的 历 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 (约为3.16)。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 值。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 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 值已到4.8亿位。π 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没有比我全的了

回答者: XWZQXWZ - 武卒 三级 2009-9-18 20:52

π=Pài(π=Pi)
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pi=(4/3)^4≈3.1604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最新的纪录。至今,最新纪录是小数点后25769.8037亿位。

回答者: FatFriar - 举人 四级 2009-9-18 21:00

埃及金字塔:日本人在建造途中因为下雨而休息,休息中看马拉松比赛知道的(途中经过考论)

回答者: CzWcZwOookkk - 实习生 一级 2009-9-18 21:09

π 的 历 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 (约为3.16)。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 值。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 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 值已到4.8亿位。π 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π=Pài(π=Pi)
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pi=(4/3)^4≈3.1604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最新的纪录。至今,最新纪录是小数点后25769.8037亿位。

  π 的 历 史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 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 (约为3.16)。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之后,西方数学家计算 π的工作,有了飞速的进展。1948年1月,费格森与雷思奇合作,算出808位小数的π 值。电子计算机问世后, π的人工计算宣告结束。20世纪50年代,人们借助计算机算得了10万位小数的 π,70年代又突破这个记录,算到了150万位。到90年代初,用新的计算方法,算到的π 值已到4.8亿位。π 的计算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它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标志着技术和算法的革新。
  π=Pài(π=Pi)
  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到的结果,如古埃及纸草书(约公元前1700)中取pi=(4/3)^4≈3.1604 。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
  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的方法被后人称为割圆术。他用割圆术一直算到圆内接正192边形。
  南北朝时代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无穷乘积式、无穷连分数、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ENIAC)计算π值,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突破了千位数。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2型和IBM-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8亿位数,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1亿位数,创下最新的纪录。至今,最新纪录是小数点后25769.8037亿位。




圆周率的历史(我国古代)
中国 古算书 《周髀 算经》(约公元 前2世纪)的中 有“径一 而周三”的记载,意即取π=3。 汉朝 时,张衡 得出π的平 方除以16 等于 5\/8,即π等 于10的开方(约 为3.162)。这个值 不太准确,但它简单 易理解。公元263 年,中国数 学家刘徽 用“割圆术”计算圆 周率,他先从圆...

圆周率是怎么得来的
圆周率是指平面上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ratio of the circumference of a circle to the diameter) 。用符号π(读音:pài)表示。中国古代有圆率、周率、周等名称。(在一般计算时π=3.14)圆周率的历史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有多少种计算方法?
密率:圆径一百一十三,圆周三百五十五。约率,圆径七,周二十二。” 这一记录指出,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两大贡献。其一是求得圆周率 3.1415926 <π< 3.1415927 其二是,得到 π 的两个近似分数即: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 他算出的 π的8位可靠数字,不但在当时是最精密的圆周率,而且保持世界记录九百多年。以致...

张家口的宣化都有什么历史渊源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柔玄镇人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自上谷起兵,攻没郡县。公元613(隋大业九年),炀帝幸上谷,以供费不给,免郡太守虞荷等职。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王须拨自上谷起兵反隋、失利。公元617年,又有王子英率起义军攻破郡城。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

关于圆周率的计算方法?谢谢!
这种论证“合径率一而弧周率三也”,即后来常说的“周三径一”,当然不严密。他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都有一个差,用有限次数的分割、拼补,是无法证明《九章算术》的圆面积公式的。因此刘徽大胆地将极限思想和无穷小分割引入了数学证明。他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

金成有那些论周率作品
金成的论周率作品有《金成论周率精简版》。此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一、概括介绍 《金成论周率精简版》是一本探究周率的理论与实践的书籍,由中国数学家金成编著。书中通过讲述周率的历史背景、定义、性质等方面,以及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际测量的方法,探索周率的一些神秘和奇妙之处。二、独立推导周率...

求东晋420年灭亡到隋朝581年建立之间的历史
杜洛周起义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北魏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人杜洛周聚众反对北魏统治的起义。 是年八月,北魏柔玄镇人杜洛周于上谷(今河北怀来)聚众起义,改年号真王。义军攻陷附近郡县。当时,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人高欢、尉景等都响应杜洛周。杜洛周率义军围攻燕州(治今河北涿鹿)刺史崔秉。九月,魏帝...

鲁姓的历史发展
再数传至鲁绪周,在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回民起义,鲁绪周率所部御贼,阵亡,其子鲁熹袭职。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鲁熹之子鲁服西袭职。自鲁服西以上,世袭掌印土司指挥佥事。鲁之鼎,与鲁典同族。明时朝时期世袭土指挥副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随鲁典归附满清政府。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

张家口的宣化都有什么历史渊源
公元525年(北魏孝昌元年)柔玄镇人杜洛周率“六镇降户”自上谷起兵,攻没郡县。公元613(隋大业九年),炀帝幸上谷,以供费不给,免郡太守虞荷等职。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王须拨自上谷起兵反隋、失利。公元617年,又有王子英率起义军攻破郡城。公元894年(唐乾宁元年),...

急求,2012年济宁历史、生物、地理 结业考试复习总提纲
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2)祖冲之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家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郦道元和《水经注》:北魏的郦道元是...

潜江市17081054983: 有关圆周率的历史?(急) -
裴芸巧特:[答案] π=Pài(π=Pi) 古希腊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期大都是通过实验而得...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 -
裴芸巧特:[答案] 【圆周率的历史】 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的记载,也认为圆周率是常数.历史上曾采用过圆周率的多种近似值,早...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我国古代) -
裴芸巧特:[答案]中国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263年)时只用圆内接正多边形就求得π的近似值,也得出精确到两位小数的π值,他... 南北朝时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是什么?
裴芸巧特: 圆周率一般用希腊字母π表示.1500多年前,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π的值... 并且得出了两个用分数表示的近似值:约率为22/7,密率为355/113.圆周率的历史...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圆周率的创造人. -
裴芸巧特: 圆周率不是某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同的数学家经过无数次的演算得出的.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公元48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结果,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

潜江市17081054983: 200字左右的圆周率的历史 -
裴芸巧特: 圆周率,一般以π来表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它定义为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在历史上,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托勒密、张衡、祖冲之等. 在中国,《周髀算经》中就有“径一周...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割圆术) -
裴芸巧特: http://baike.baidu.com/view/3287.htm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289760.html?fr=qrl3 圆周率的历史 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约公元前3世纪初)中提到圆周率是常数,中国古算书《周髀算经》( 约公元前2世纪)中有“径一而周三...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历史和小数点后1000位 -
裴芸巧特:[答案] 很早以前,人们看出,圆的周长和直经的比是个与圆的大小无关的常数,并称之为圆周率.1600年,英国威廉.奥托兰特首先使用π表示圆周率,因为π是希腊之"圆周"的第一个字母,而δ是"直径"的第一个字母,当δ=1时,圆周率为π.1706年英国的...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来历 -
裴芸巧特: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 = 25/8 = 3.125. 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 Mathematical 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3.1605.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

潜江市17081054983: 圆周率的起源 -
裴芸巧特: 发明人:祖冲之.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圆周率,一般以π来表示,是一个在数学及物理学普遍存在的数学常数.它定义为圆形之周长与直径之比.它也等于圆形之面积与半径平方之比.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