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周游七国,夫母在不远游,下句什么

作者&投稿:度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孔子周游七国,总被人驱赶? 急啊~

因为孔子主张的儒家学说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格格不入。当时诸侯林立,国家并不统一,各自国家的统治者们野心勃勃想要征服,因此主张仁义、推崇周王朝的孔子就不受国君们的重用。因此流落于各个国家之间了。

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公元前497年,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这年春天,孔子到达卫国。十月,孔子受谄言之害,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路经匡地,被围困。后经蒲地,遇公叔氏叛卫,孔子师徒又遭围困。后又返回卫都。
57岁时,孔子返回鲁国。五月,鲁定公死,鲁哀公立。
59岁时,孔子见不能得到重用,又离开鲁国,再次来到卫国。孔子与卫灵公政见不一,只好离开卫国西行,经过曹国到达宋国。宋司马桓魋讨厌孔子,扬言要加害于孔子,孔子微服而逃。
60岁时,孔子经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首都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1岁时,孔子离开陈国前往蔡国。
62岁时,孔子离开蔡国往叶。后又离叶返蔡。
63岁时,在陈蔡之间,孔子师徒被围困绝粮,许多弟子因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到达楚国,楚君欲重用孔子,并欲封500里地给孔子,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只好离楚返卫。
67岁时,孔子夫人亓官氏死。
68岁时,孔子在弟子们的拥戴下,季康子派人用钱迎孔子回归鲁国。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至此结束。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p.s."方"指"一定的去处",这是不让父母担心的去处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无形装逼,最为致命


为何法家战胜了儒家道家成为秦国倔起第一个进来的是孔夫子老先生
因为当时的法家思想是代表了封建的生产制度,封建制取奴隶制在当时还是社会的进步,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得到了广大的农民支持,也符合有雄心要称霸天下君王的口味。孔夫子代表的奴隶制老制度,所以不合时宜。

周游七国,收获丰满猜十二生肖
银蛇舞江城美千帆竞发回过去 黄鹤飞楚地阔万物峥嵘迎岁月

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事件
七国争雄,天下纷扰,各国皆千方百计谋求富国强兵之策。社会的变革使文化走向民间,游说之士面对剧烈动荡...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 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

电影《孔子》观后感
与我们处于当今社会的普通相比,孔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七国争霸,战争频发,社会...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我们虽然不知道孔子决绝弃家,背井离乡周游诸国那一刻是抱着什么样的理想或无奈...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

鬼谷子的学生身上寄托了他怎样的理想报复?
一般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怀有大抱负的有志学者,却往往喜欢将自己的思想理念,寄放于自己的学生身上。鬼谷子和孔子就是在世道的变迁中逐渐感悟社会从政的不易,便将自己的思想理念寄托在自己的学徒身上,希望他们将自己的思维理念发扬光大。鬼谷子运用自己的才能,推广自己的思维理念。在战国时期...

有哪些历史剧值得一看?
简介: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景帝(焦晃 饰)着手解决王国问题,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治国有方的汉景帝沿用了黄老的无为而治,然而刚刚稳定的西汉王朝面对强大的匈奴入侵,不得不忍辱负重,通过和亲来维持边境安全。景帝去世后,年少的汉武帝刘彻在其有心计的母后王氏的精心策划和拉拢众人下被推上皇位。汉武帝一...

三皇五帝之前属于什么时期
三皇五帝之前是原始社会。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类产生的过程也就是原始社会形成的过程。它存在了二三百万年,是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极其低下是原始社会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劳动的...

有关孔子的故事 (只要故事的名字)急~~~
一、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

孔子传读后感800字8篇
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 ”答冉有:“闻斯行之。”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 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因...

孔子读书故事 急用...
《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则是一些假道学、伪君子,他们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实际上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对人、对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和...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他还周游列国呢?求解释 -
哈卷纽枢: 是因为他还周游列国时父母已经不在了.孔子父亲在他21岁死了,母亲在他13岁死了,所以他才出去周游列国.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这里的在家或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母因子女远游而担心,等等.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游列国的下一句是什么 -
哈卷纽枢: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游列国的下一句是什么
哈卷纽枢: 尽是礼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游列国下一句是什么 -
哈卷纽枢: 孔夫子游列国下一句是:【尽是礼】.这是一句歇后语.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周游列国 -
哈卷纽枢: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游列国下一句歇后语 -
哈卷纽枢: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理) 隔墙丢西瓜 —— 给别人解渴 高梁秆上点火 —— 一顺杆儿往上爬 裱糊匠止天 —— 胡云 盲人走路 —— 分不清东南西北 醋坛里酿酒 —— 坛坛酸 枯木搭桥 —— 存心害人 打柴人回山庄 —— 两头担心

师宗县18675619099: 孔夫子打呵欠的下一句 -
哈卷纽枢: 孔夫子打呵欠——满嘴文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孔夫子讲学 ---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不自量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师宗县18675619099: 歇后语孔夫子周游列国 -
哈卷纽枢: 孔夫子周游列国---尽是礼.

师宗县18675619099: 《格言》中的格言新说要原文,越多越好,谢谢 -
哈卷纽枢: http://www.geyan.com.cn/txgy/gyxs/格言新说父母在,易远游 无字仓颉 01-25 1 薄积厚发 路加 01-25 1 一山可容二虎 吴家凡 01-25 0 留得青山在,也怕没柴烧 谷雨 01-25...

师宗县18675619099: 1)孔夫子周游列国——(歇后语)
哈卷纽枢: 夫子游列国 尽是理(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