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野色范仲淹和行色司马池

作者&投稿:舟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诗写野色,司马诗写行色……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你问的不清楚,我猜是范仲淹和司马池
直接给你找的,自己摘两句符合自己风格的吧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⑵。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⑶,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⑷?登高醉始回。[1]
白话译文
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白鸟飞来,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简单赏析
《野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把虚无的、难以名状的境界描绘得活灵活现,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那旷达、乐观的情怀。

结合诗句的赏析
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这些诗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行色(司马池七言绝句)
《行色》是北宋诗人司马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将行役之人的羁愁客思,种种难以描摹的心境,写得如感如见,显露行人对行役的厌倦,其中暗含仕途不甚得意的愁怨之情。

行色⑴
冷于陂水淡于秋⑵,远陌初穷到渡头⑶。
赖是丹青不能画⑷,画成应遣一生愁⑸

白话译文
行人心境比池塘水还更清冷,凄楚寒淡如同凉秋,旅程无穷无尽,才走完遥远的陆路又见到渡头。幸亏用颜料来描画,画不出内心种种感受,若是真能画成图像,怕要让人一生都充满忧愁

文学赏析
诗题“行色”说明是写行人的行旅生活和神色心情,而在神情之内隐蔽着的冷漠凄凉的心情,似乎很难用语言文字直接表现。所以此诗开头一句采用了迂回的构思,从行旅中随手拈来两个比譬。秋天的池水是清冷的,而行人的神情比这池水更清冷。秋天的景色是凄凉淡漠的,而行人的神情比秋景更加凄凉淡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比喻,而是进一步把两类毫不相干的事物作比较,行人的神情可以和秋景较短量长,只因为它们在凄凉冷漠这一点上有共同之处。这一比较,不仅渲染了“行色”的特征,而且让隐隐的写出了这“行色”体会到了行人的内心。接下去“远陌”一句补充点出了行旅的具体环境。长长的小路,刚走到尽头,却发现到了河边渡口。这具体鲜明的情景,是诗人旅途奔波的概括,它暗示了行人的孤独寂寞,暗示了旅途奔波的辛苦和不知归宿何处的茫然。这是对上一句的补充,更是对“行色”的加重渲染。就全诗的构思而言,这一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点明了诗中所写,乃是羁旅行愁,而不是其他什么别的内容。有了这一句,上一句才有着落,而后面两句也才有了生发的基础。
诗的后二句,还是从侧面烘托。意思是说,幸好这行色画不出来,若能画出,一定会使人一生发愁。本来,绘画可以画出人的表情,但是在诗人看来,“行色”所反映的内心的凄苦黯淡,无法通过绘画来表现。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对绘画的功能作判断。从一方面看,作者认为绘画不能表现这种“行色”,似乎是说绘画之所短;而从另一方面看,诗人的意图却是借绘画之所长来渲染行愁之重。绘画形象具体直观,假如把这行愁再现出来,将使人不胜其愁。这是以形式上的否定,来肯定行愁之重。简单两句中包含了形式与内涵,否定与肯定相反相成的妙趣,留下驰骋想象的空间,避免了正面用笔的重拙滞涩,足见构思之巧妙。
这首诗全从侧面用笔,实处让人体会到行人心情的凄凉冷漠,感受到行愁之沉重,虚处则含蓄不尽,余意悠长。空灵而不空虚,正是其艺术魅力之所在。此诗在宋代享有很高声誉,先是被司马光载入《温公续诗话》,诗人张耒认为此诗“甚工”,以致司马光“不敢以父子之嫌废也”。后来司马池之孙司马宏又把此诗刻于石上,张耒为作记,又借梅尧臣论诗句名评云:“诗之工者,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诗有焉。”(《张右史文集》卷四十八《记行色诗》)


希望帮到你,可以的话给个采纳

关于写景诗词的鉴赏:

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亲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而诗人们对亲情和友 情又看得很重,抒写了大量的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 节叹赏:“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的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的情谊包含在殷勤的祝福 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的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的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的语言 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的冰壶装下了理解和信任……

我们在解答赠别诗词问题时应着重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指出:“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正确理解一首赠别诗词,首先得从主题入手。开篇的一组排比句,说的正是赠别诗词的不同立意。立意问 题非常复杂,只能就比较常见的加以简要分析。表现离别的愁思,这是最为常见的,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 天风雨下西楼。)、冷朝阳的《送红线》(采菱歌怨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天无际水空流。),还有风格有之迥异的李白名篇《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硬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李白的诗境界阔大,爽朗高远,全诗一气流转,把别情写得豁达大 度,新颖别致,不落窠臼,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而许浑、冷朝阳的诗凄恻缠绵,情韵悠长,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李颀《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 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既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一片深情厚 意,更是对魏万的勉励。王安石《示长安君》(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 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则抒写了兄妹之情,言浅而情深,使人体味到亲人间的纯朴而真挚的感情,可谓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既是对谗毁的蔑视,又是对自身洁白无瑕品质的自誉,更塑造出孤介傲岸的自我形象, 其意义远远超出一般的赠别诗。我们可以用刘长卿的《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 湖南万里晴?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请将这首的尾联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个简要的比较鉴赏,谈谈其在立意上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在比较鉴赏时首先应注意到王昌龄和刘长卿相同的被贬遭遇,从“诗言志”出发,可见他们的主旨 基本相同;再从谴词造句上的差异,以区别其不同。然后就可以作出这样的回答:“相同的是这两联诗都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不同的是这一联诗的牢骚似 乎更甚,说得也更露骨些,愤激之情溢于言表;而王昌龄则说得更为婉曲蕴藉,更为优柔舒缓。”

因为赠别诗词是以抒情为主,而情景交融又是中华诗词独有的抒情方法,所以其次要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做深入的分析,才能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如李颀《送 魏万之京》的中间两联,颔联为魏万设想分别后的寂寞情怀和乡思之愁。出句写声,对句写色,用鸿雁的悲鸣和山中的云雾衬托出别情。颈联联想到魏万赴京沿徒所 见的极易触发羁旅乡愁之感的景物。出句写色,对句写声,用潼关树林的秋色和宫苑中的捣衣声来隐含别情。这两联诗虽然都没有从正面来写离情别意,但却使读者 强烈地感受到浓郁的情意,因为诗人完全将这些深厚的情意渗透在叙事和写景中,用诗的语言来抒情,不但含蓄,而且有味、有趣。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浮云 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采用比喻,“白云”、“落日”,形象鲜明生动,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且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 伤,有恰到好处之妙。诗人以景喻情,即景抒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我们可以用刘长卿《别严士元》(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 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固,题曰:“诗人在这首诗中怎样多层次地描绘江南水乡的景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 情?”答题之前首先要看出前三联全是写景,其次要懂得每联各写何景。在此基础上对每联诗意作简要的概括即可。其答案是:“首联总写江南水乡初春的特点—— 春寒料峭,乍阴乍晴,变幻不定;颔联具体描摹江南春景,主要抓住雨和花;颈联则分写现实和想象中的景色。以之寄托别情,并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

领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也是理解赠别诗词的一个关键。

例如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以三个古代立功边疆 的英雄人物比喻魏大,寄予魏大以很大的希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为国立功的宏愿。开篇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和魏绛消除边患这两个典故起,很自 然地切合送魏大从戎,希望他能像霍去病和魏绛一样杀敌建功,保卫边疆。而魏绛和魏大同姓,用这样的典故更显得有诗趣,古人写诗填词常用此法。接下以赵充国 喻魏大,《汉书》称其为“六郡良家子”,他抗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一典故用得很别致,不直接点出是用典,而是通过送别时的交谈透出,别有一番风味。最后 以燕然勒石的窦宪喻魏大,激励友人勇立战功。这四个历史上的抗敌英雄的典故,诗人在使用时,或用其言,或用其事,或直接点出其名,或只说出其出生地,个不 相犯,富有变化,表现出作者纯熟的技艺。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化用《诗经》中“萧萧马鸣”,点石成金,把马犹如斯,人何以 堪的缱绻之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来出一道题来加以巩 固,题曰:“从‘载将离恨过江南’和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中,你看到诗人们用 了什么样的思维来写离别的愁怨?请作较详细的分析。” 答题前要懂得:把愁、怨、恨“物化”——化虚为实,用形象来加以表达的创作方法,这是一个关键,再则,解答这道题要用比较分析法,既要异中求同,也要同中 求异。才能做出如下的正确答案:“诗人们都用了创造性思维,“载”是一个创新,他把愁恨搬上了船,后来李清照反过来说,这船“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又把 它搬上了车,用疑问句来表达,有继承,也有发展。”

抓住赠别诗中的细节描写,是深入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叫“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 想象的片刻,它可以使读者赏心悦目,得到一种美感的享受。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可以算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但遗憾的是,往往被许多人忽 略了。人们只注意“萧萧斑马鸣”这一典故的使用,称赞其达到“鬼斧神工”佳境,却只字不提“挥手”这一淡到极点的细节描写。其实,淡到极点,也就妙到极 点,你看,无论是行人还是送别的人,大家都沉浸在深深的别情中,尽管心中的有“不尽长江滚滚来”般的别情,但为如刀似的别愁所割断,心知“千万遍阳关也则 难留”,却只能“欲说还休”,欲哭无泪,把千言万语都融在这一“挥手”之中,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佳境界,要不然的话,这一细节动作何以流传至今, 千年不衰?还有,课本里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则更为典型,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苦的容态,凄恻的内 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你看,男女主人公紧紧握住对方的手,互相注视,泪眼汪汪,他们一句话也没说,已经到了哽咽不能语的地步。与李白的 “挥手自兹去”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可以用黄庭坚《新喻道中寄元明》(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获稻午风凉。但知家里俱 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来出这样一道题:“这首诗尾联的‘一百八盘携手上’中的‘携手’这一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一种感情?妙在哪里?”回答前就应该运用“有包孕的片刻”这一理论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如下的回答:“‘携手’ 非常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兄弟之间的深厚亲情。作者侃侃道来,充满亲情,不须雕琢,自见意切。”

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赠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这一点也很重要。先看一下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 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的最后一句就运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诗中的“丝”是“思”的谐音。诗人将“相送 情”和“散丝”“互藏其宅”,可谓“妙合无垠”,且富有创新。李白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写别情,或取其长,或取其深,言情深意长者, 白也为最,余者皆不足称。而韦应物则以细密的雨丝为比,且比中巧妙地蕴含谐音的手法可谓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虽不及李白,却也给人以崭新的形象,使诗句情 景交融,意韵悠长,堪称一绝。赠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等,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郑谷《淮上 与友人别》中的“扬子江头杨柳春”,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中的“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如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中的“明日巴山道,秋山 又几重”,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秋尽江南草木凋”等等,就不再一一详细阐述了。我们可以用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 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来出一道题来加深对谐音修辞法的认识,题曰:“诗中的‘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诗中哪些地方用 了谐音的修辞手法?有何深意?”解答之前只要理清谐音是谐何字,找到喻体和本体,即可迎刃而解,作出如下正确的回答:“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 生动而贴切,堪称妙喻。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 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领悟并背诵一些赠别诗词的名句可触类旁通,有助于深入领会同类诗词。杜甫有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佳句是一首诗的精华之所在,清朝的 何绍基曾经在《与汪菊士论诗》中说过:“诗无佳句,则温馨之致不出。”诗无佳句若枝头无花,似空中无霞。许多诗人因佳句而名垂千古,如宋祁因“红杏枝头春 意闹”,张先因“云破月来花弄影”,秦观因“山抹微云”,贺铸因“梅子黄时雨”,李清照因“人比黄花瘦”而名满当世,甚至因此而得“贺梅子”之类的令名。 且领悟佳句更有益于领悟全篇,这自是不待言了。从高考命题的角度考虑,佳句绝对是命题的重点,试卷中所选用的作品,只要有佳句,那就考你没商量,这绝对是 命题的原则,会出题的人哪个不是遵循这一原则呢?

以上六点仅是鉴赏赠别诗词的一些主要方法,而要掌握好,并能在实战中使用,还应深入领会,做到融会贯通才行。


古诗名句分类集成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杜甫《忸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锅《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遭中》
诗中冬
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亦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懦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自居易《冬至夜思塞》)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田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锝《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诗中日
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4.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舞《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8.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9.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0.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诗中风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3.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自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随风潜入夜,滑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7.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9.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0.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诗中花
1.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2.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5.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6.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7.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8,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9.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10.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诗中雨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螟》)
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8.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0.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诗中雪
1.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6.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0.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草
1.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5.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诗中柳
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寒食》)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陆游《钗头凤》)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诗中树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
5.忽如一夜春风来,干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灏《黄鹤楼》)
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诗中鸟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4.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5.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7.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9.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人若耶溪》)

诗中河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5.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8.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诗中江
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7.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9.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中云
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3.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8.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0.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中别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野色
网友评分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①。白鸟忽点破,斜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①。谁会山公意②,登高醉始回。
  
  【注释】
  
  ① 幂幂:浓密状。 ② 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语译】
  
  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白鸟飞来,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赏析】
  
  从诗题,这首诗是题郊野景色,主要着眼点是在“色”字上。而这色又不是指颜色,而是一种虚幻缥缈、难于名状的形象,只可通过意会而难以言传。因此,要赋野色,必须要有独特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及高超的表达技巧,其难度要超过一般写景咏物诗不知多少倍。
  
  范仲淹是怎样来描摹野色的呢?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让读者感觉到野色的存在,体会到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使你确实地感到野色就伴随在你的周围。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尾联以情语结,提出谁知当年襄阳守山简,为什么总喜欢登高远眺,喝醉了才回家。前三联是以景表示野色的存在,末联是从人对野色的迷恋,显示野色的魅力,通过想象的境地,无限地扩展实景,空灵剔透,趣味无穷。
  
  全诗把虚无的、难以名状的境界描绘得活灵活现,人们可以从诗中布置的实景,体会到野色,领略到野趣。用这样的手法写某些迷濛、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宋词中常见,一般用来刻画愁、怨,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范仲淹的这首诗用以写野色,是一个创举。值得一提的是,与范仲淹差不多时代的司马池作过一首《行色》诗,也是写难以名状的氛围,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艺术手法与范仲淹诗相仿。宋吴子良《林下偶谈》
  
  认为二诗不相上下,都达到了梅圣俞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一标准。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比拟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夸张

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打油诗是市井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打油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岛据实相告,韩愈沉思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和“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异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著称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著称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此诗为范仲淹监楚州粮料院时所作。唐代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等,似乎唐诗中的“野色”都可以理解为郊野的景色。然而,范仲淹此诗中的“野色”,却别有所指,即诗人在写郊外酒酣之后一种体验的东西:它非烟非霉,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只要在春日郊行,凝神四顾,便触目皆是。诗人借传统国画中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艺术手法,要画烟岚云气便常借助于山峰草树这类实的东西;草树山峰为岚气所遮,观者便知有岚气所在。此诗将楼台、白鸟、残阳、芳草、远帆这些实物,笼上虚无飘渺的看不清、摸不着的烟雾,把诗人笔下的“野色”衬托得有形有味。颔联两句诗便是化无形为有形。野色本无形、无影,非烟、非雾,但“点破”和“照开”两个动词短语赋予了野色以具体可感的形象,似轻纱又像薄幕、即将慢慢合拢的瞑色,被鸟儿忽然翻飞而上的羽翼点破,夕阳像一把把金色的剑劈开帘幕,而且白色与金色互相映衬,色泽明丽。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那旷达、乐观的情怀。
宋·吴子良《荆溪林下偶谈》卷一云:“司马池《行色》诗云:‘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得丹青无画处,画成应遣一生愁。’前辈称之。此诗惟第一句最有味。范文正公《野色》诗:‘非烟亦非雾,寞寞映楼台。白马忽点破,夕阳还照开。(略)’第二联亦岂下於池诗乎?此梅圣俞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也。”评价甚确。《历代诗发》卷二三:“三诗如绘荆关妙手,古色在渲染之微。”而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三则云:“宋初司马池《行色》诗,或谓范文正《野色》诗足以配之。然二诗皆一时伫兴,故佳,不比后人某声某影连类成题也。”(宋范仲淹著.范仲淹全集[上、中、下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09月第1版.第1365页])以上评论,在与司马池诗的比较中,非常准确地道出了这首诗的精妙之处。


范仲淹《野色》赏析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

宋范仲淹野色原文及赏析
范仲淹于句中用此典,仅取其游赏登览、会心自然的恣致神态,故诗酒留连,薄暮始乘兴醉归,自诩尽得前贤流风雅韵了。全诗前六句写景,无论正笔描摹还是侧锋烘托渲染,都是紧扣题目而发,至尾联始改用叙述式的总揽手法,揭出登高远望本事,并暗暗表明了徘徊至日暮的时间流程,那么,他赏心骋目的愉悦之...

范仲淹野色原文注释翻译及赏析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

野色 范仲淹 鉴赏
你看,这野色还不肯随着芳草歇一歇脚,可能是刚刚乘船来到这里,想到处走一走,尽情欣赏原野上的美好风光,恨不得一下看个够。今天,诗人仿佛变成了喝醉了酒的山简,登上高处,用朦胧的醉眼,饱览这扑朔迷离的野色。这首诗富有神韵,所谓神韵,说的是写景贵清远,写情贵朦胧,用词贵清俊,只透露一点...

野色作品赏析
野色,这个词语在诗文中常常代表郊野的景色,如李白的“芳草换野色”,杜甫的“竹风连野色”,姚合的“嫩苔粘野色”。然而,范仲淹在其诗中赋予“野色”一种特殊的含义,它并非具体的实体,而是难以名状的景象。春日漫步,诗人所见的野色如同空气、水汽或光的折射,难以分辨。梅尧臣曾赞誉此诗能“...

范仲淹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1、《江上渔者》宋代: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译文: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2、《野色》宋代: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

白鸟忽点破 残阳还照来的意思
《野色》赏析:1、野色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佳作。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大自然的色彩和动态,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2、诗中的白鸟忽点破描绘了白鸟飞翔的动态,给人一种轻盈、自由的感觉。这个忽字用得非常巧妙,表达了白鸟飞翔的轻盈和突然,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同时,这也形象地表现...

野色 表达了范仲淹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朦胧诗,景也朦胧,意也朦胧,朦胧得象海市蜃楼,朦胧得象隔着 纱窗 而看到的一幅原野风光 写意画 。但和现代的朦胧诗有霄壤之别,因为在朦胧中依然有形象可见,依然有诗意可寻。

范仲淹的代表作有哪些
范仲淹的代表作有《岳阳楼记》、《渔家傲》、《苏幕遮》、《江上渔者》、《出守桐庐道中十绝》、《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野色》、《御街行·秋日怀旧》等等。

古诗朗诵:范仲淹《野色》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莱州市18315205235: 古诗歌鉴赏野色范仲淹和行色司马池 -
辕竖盖胃: 野色网友评分 野色 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①.白鸟忽点破,斜阳还照开.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①.谁会山公意②,登高醉始回. 【注释】 ① 幂幂:浓密状. ② 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

莱州市18315205235: 十篇古代诗歌及鉴赏 -
辕竖盖胃: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

莱州市18315205235: 古代诗歌鉴赏五篇 -
辕竖盖胃: 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分析] 首联起得突兀,大有先声夺人的气势.颔联写发现猎物奋力追击的情形,生动而又逼真.颈联写猎罢归营...

莱州市18315205235: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中常用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都有哪些? -
辕竖盖胃:[答案]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动静结合 动静相衬等)不好意思,百度的⊙﹏⊙...

莱州市18315205235: 语文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要步骤? -
辕竖盖胃: 教你高考语文上130的技巧 语文答题有技巧的.当初高考语文一百三多,每次模考一百二以上,从未失手.现在给高中的学子传授答题经验~这些是只会念答案老师不会讲的,想听的进.保证语文成绩有提高.古诗看到题之后一定先分类,分成...

莱州市18315205235: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18
辕竖盖胃:⑴可分两层,前六句为第一层,叙事与写景,概括表现了山间的美景,详细描绘了山下的田野风光;最后两句为第二层,议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无限眷恋之情和独到的审美感悟.(4分)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无限眷恋之意,并抒发了生活中的一种审美体验:欣赏美景需要心境闲适,细细观摩,慢慢体味,只有这样才能深人认识事物美的真谛.(4分) ========================================================= 都是标准答案啊 好了 不早了 睡觉去了 谢谢采纳

莱州市18315205235: 范仲淹写的描写秋天的诗句 -
辕竖盖胃: 御街行·秋日怀旧宋代: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御街行 秋日怀旧 宋代: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雕鹗在秋天 宋代:范仲淹 秋汉寥寥迥,雄心肯木栖. 人间正摇落,天外绝攀跻. 月兔精应丧,阳乌影欲齐. 长河匹练小,太华一拳低. 下眄群毛遁,横过百鸟睽. 乘风俊未已,空阔玉关西.

莱州市18315205235: 古诗歌鉴赏高考用的,要全面的.包括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最好还带题, -
辕竖盖胃:[答案] 古诗鉴赏分析答题模式 一、 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 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

莱州市18315205235: 如何赏析古代诗歌作品 -
辕竖盖胃: 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这要求我们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如果连诗的本意都没有弄懂,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对一首诗进行分析和鉴赏呢?吴小如先生在讲到诗歌的鉴赏时,曾经提出“通训诂”、“明典故”,这是读懂一首...

莱州市18315205235: 古代诗词赏析方法及步骤有那些 -
辕竖盖胃: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是考虑诗歌的表现手法,1、直抒胸臆3、情景交融5、用典抒情7、叙事抒情2、借景抒情4、托物抒情 答题步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