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写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作者&投稿:人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轼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处于他人生哪个阶段~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组诗。
这五首诗写作者游览杭州西湖,描述作者乘船在湖中巡游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杭州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第一首诗写坐船时所见,描绘了西湖的美丽雨景;第二首诗写乘船在湖中巡游的情景,表现在船上泛游的情趣;第三首诗以野生植物自况,隐含希望再受朝廷重用之意;第四首诗写越女的无忧无虑,对比自己的多愁失意。第五首诗反用古诗句意,体现了一种淡然与豁达之情。这组诗构思巧妙又不着痕迹,作者随笔挥洒,信手拈来,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

全诗至此六句直下,一气呵成。如何收尾,李白是颇下了一番斟酌的功夫的。果然,在结尾一联,诗人将笔锋一转,不再继续前面的描写,而是用了一个典故,以抒情做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这是借用了西汉傅子介的故事。楼兰,汉代西域国名,位于今新疆罗布泊以西,在通向西域的通道上,汉武帝通西域,使者经此地至大宛等国,现尚存古城遗迹。由于楼兰王贪图财物,屡次杀害西汉往来的使者,西汉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傅子介受霍光派遣,计斩楼兰王,为国除害立功。"愿"是一个情态动词,再加上"直为"一词,语气直截了当,充分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赤胆忠心,使全诗在极其高昂振奋的情绪中戛然而止。
  
  这首五律,完全没有按照一般律诗起承转合、两句一换的规律,而是随着诗歌内容本身的要求而展开的,分成一种十分少见的前六后二的结构。前面三联六句是全方位描写边关,第一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是恶劣的气象条件,第二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是战士的以苦为乐,第三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是残酷的战争洗礼,经过以上的烘托铺垫,结尾一联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更加显得慨当以慷,豪情万丈,前后呼应,相反相成,真有一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大无畏气概。
  
  《塞下曲》无疑是一首浪漫主义的英雄赞歌,但是我们知道,战场不像戏剧舞台,总能上演胜利大团圆的场面,失败和痛苦同样经常伴随着那些为国守边的无畏将士。那么当他们一旦遭到挫折与失败,我们又应该如何对待这些血战沙场或者是马革裹尸的将士呢,中国曾经有一句古话,叫做"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历史真的是应该如此功利地以胜负来评判边关将士的忠勇吗?对于打了败仗的将军,这在中国有关战争的诗歌文字中是少有流露的,让我们通过《从军行》来看看李白的眼光与思考吧。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作为一首边塞诗,全篇四句,没有一句描写边地风情,也没有一个字的豪言壮语,从头到尾都是叙述事情,交待过程,却让人读完以后,忍不住要掩卷沉思,实在可说是难得的上乘之作。《从军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但第一句却只写了他身上穿的铠甲,而且是一件"碎铁衣",他长期征战在祖国边陲,多年的风餐露宿,浴血厮杀,连身上的铠甲都已经碎了,身上留下了累累的枪伤箭痕,"百战沙场碎铁衣",这是一幅具有雕像性质的饱经血与火的洗礼的铁塔般的边将形象。虽然写的是破碎的铁衣,其实是在讴歌其铮铮铁骨。这一句先声夺人,为全诗罩上了一层悲剧色彩。
  
  此人戎马一生,经历过无数的死亡与冷酷,而此时此刻,又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城南已合数重围",诗歌语言极为简练准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眼下,一个久经战阵的将军,被敌人团团包围,从他那残破的铁甲,我们当然知道他是绝不可能俯首待擒、坐以待毙的;但是身处数重的包围中,面对敌众我寡,天时、地利、人和全无的困境,他又该采取什么行动呢?就在大家为他及其全军将士捏着一把汗而焦急万分之际,将军没有犹豫迟疑,也没有一言片语,只是当机立断地采取了最有效也是最正确的行动,"突营射杀呼延将",突营,就是突围,呼延,是匈奴中地位仅次于左右贤王的四大贵族之一,诗中代指敌人的中军主将。只见将军一声断喝,一马当先,溃围而出,身先士卒,在三军之中,直取敌人上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这真是有万夫不挡之勇,不禁让人想起当年项羽叱咤风云、所向披靡的霸王气概。不过,他不像西楚霸王有勇无谋,只知蛮干,最后只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而是"诚既武兮又以勇"(屈原《国殇》),在突营闯阵之际,擒贼先擒王,一举射杀了敌人的首领,使得气焰嚣张"数重围"的敌军一时间阵脚大乱,成了群龙无首的乌合之众,他却趁机杀出一条血路,"独领残兵千骑归",带着他的部队,杀出重围,夺路而归。李白并不讳言失败,所以他说这一支部队此时已经成为"残兵",带兵之人当然也是一员"败将"了,但那个"独"字,力挽狂澜,一字千钧,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的千军万马。面对这样一位"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顶天立地的英雄,怎不令人肃然起敬,发出由衷的赞叹之情!这就是悲剧的力量,也是这首小诗的魅力所在。正当人们紧张的心情刚刚松弛下来,准备迎接这位英雄之时,诗歌却无声地结束了,一切是那样的突然,而又是那样的寻常,一方面,结合诗歌"百战沙场碎铁衣"一句,这不过是这位无名英雄无数征战中的"百战"中的"一战"罢了,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另一方面,诗人是否也意识到,等待这位将军的恐怕也没有什么鲜花和掌声吧。
  
  为了把"残兵败将"及其忠勇之情显示出来,李白没有长篇大论,喋喋不休,而是选用了七言绝句这种他最擅长也是最为含蓄的体裁,秉笔直书,字里行间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用不着过多的煽情与渲染,只要把最主要的事实交待清楚,那么,其它的一切就都尽在不言之中了。这首诗全诗每一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第一个镜头是将军的"铁衣",它无言地诉说着将军的过去;第二个镜头是敌军的"重围",同样是无言地宣告着形势的危急;第三个镜头是突围的瞬间,表明了将军的勇冠三军;第四个镜头是归来的定格,他又完成了一次艰难的使命。而在这四个镜头的转换之间,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呼之而出了,这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的成就都很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词派的创始人,他的诗豪放自然,富有情趣。他做官期间关心人民疾苦,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过激措施,因此屡次被贬。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也是著名文学家,合称“三苏”。
  〖注释〗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的六月二十七日。当时苏轼正在杭州做官。
  望湖楼:又叫看经楼,五代时修建,在杭州西湖边上。
  醉书:在喝醉时写的诗。
  黑云翻墨: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
  白雨跳珠:雨点像跳跃的白色珍珠。
  〖解读〗
  这首诗描写了夏季西湖阵雨的情景。人们常说“六月天,孩儿脸”,形容夏日天气的阴晴不定、变化无常。诗人坐在望湖楼上饮酒,恰好看到了阴晴变化的整个过程。晴朗的天空忽然之间就乌云滚滚,电闪雷鸣。诗人使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翻滚的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群山在乌云间若隐若现,乱跳的雨点像白色的珍珠,乱纷纷地跳进船里。一阵大风吹过,满天乌云散开,雨过天晴,风平浪静,水天一色。形象的比喻,生动的笔触,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千家诗《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题解与鉴赏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1],白雨跳珠乱入船[2]。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诗人。他的诗比喻丰富,风格豪放,多含理趣。[题解]望湖楼,在杭州西湖昭庆寺前。本题共五首,这是第一首。诗人在酒醉中,生动如实地描绘了...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的意思
这首七绝的前两句,写出了湖上景色的随意自然。首句写动物,次句写植物,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后两句落笔题目的“醉”字,因为醉了,斜倒在楼上就像枕在水上,伏在桌上就像坐在船上,所以能想像出好似山在俯仰、与月徘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拼音版
此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此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苏轼的诗有哪些
《后赤壁赋》《石钟山记》《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 (此诗为作者苏轼观看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

苏东坡被称为什么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苏轼善书,被称为“宋四家”之一。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做不到隐居山林,暂时先做个闲官吧,这样尚可得到长期的悠闲胜过暂时的休闲。我本来就没有家,不安身在这里又能到哪里去呢?何况就算是故乡,也没有像这里这样优美的湖光山色。【出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代: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写过的关于读书的诗句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三月二十九日 [苏轼] 上元侍宴 [苏轼] 石苍舒醉墨堂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苏轼] 题金山寺 [苏轼] 题西林壁 [苏轼] 望海楼晚景 [苏轼] 雪后北台书壁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6.苏轼写过哪些诗句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意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 白雨: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 6.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7.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解说] “黑云翻墨未遮山...

苏轼的古诗有哪些
6、《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相关资料: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称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为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是河北栾...

苏轼简介
他在此地不但结识了许多知交,也作了不少的诗歌,如著名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于望湖楼醉书》等。政治上的挫败反而促使东坡以诗人的身份,体验了更丰富的人生,从此开拓了一片更宽广的文学领域。 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自愿调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县),那儿离苏辙任职的济南很近。他在密州也作了...

邙山区17690974504: 苏轼为什么写望湖楼醉书这首诗 -
语送复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 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宋代伟大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

邙山区17690974504: 苏轼为什么要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语送复方: 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一种古代文化样式的瑰宝,古诗学习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杭州后所作,且当时苏轼正值壮年,所谓壮心不已.因此,诗人描写夏日西湖上那场急来急去的暴雨,恐怕不是简单地要告诉我们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吧.他想借此希冀自己也能像眼前的那场疾雨,尽快得到朝廷的赦免,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重返仕途,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

邙山区17690974504: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
语送复方:[答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其中第一首最为著名,是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邙山区1769097450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的背景 -
语送复方: 当时苏轼被罢了官,心情非常郁闷,诗里的乌云和白雨都是指诬陷苏轼的坏官,卷地风是指好官.

邙山区17690974504: 苏轼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背景 -
语送复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3. 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

邙山区17690974504: 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意思 -
语送复方: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

邙山区1769097450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搂醉书>>为“三苏”中的什么所作 -
语送复方: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搂醉书>>为“三苏”中的苏轼所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一共有5首,其中以第一首最为著名.

邙山区1769097450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创作背景 -
语送复方: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个文章的时间 望湖楼:是说某个建筑叫望湖楼~~很可能就盖在湖边~~ 醉书:喝醉拉之后,趁着酒劲写下这文章!

邙山区1769097450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什么意思 -
语送复方: 意思是:黑云像打翻了的黑墨水,还未来得及把山遮住. 一、出处 出自宋代苏轼创作的七言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 二、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三、译文 黑云像打翻了的...

邙山区17690974504: 古诗 苏轼的望湖楼醉书的诗意???? 急用!!!!!!!!!!!!!!!!!!!! -
语送复方: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天,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首诗十分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夏天的一场大雨. 天上黑云翻涌,倾盆大雨直泻而下,雨珠噼里啪啦的在小船甲板上跳动,可以想见眼前尽是一片茫茫雨雾.忽然一阵大风卷过,雨势渐弱至无,从望湖楼上放眼望去,远处水天相接,使人顿生心旷神怡之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