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的起源地点、时间?

作者&投稿:陈没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扩展资料:
从生成环境来看,黄梅戏艺术最初孕育在鄂、皖、赣三省交界地区。后来在安徽省安庆地区形成并迅速向全国扩展。这个地区恰恰是当年青阳腔、徽调发生成长的地区。
这个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流,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为黄梅戏艺术孕育、成长提供了优生的环境。
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在这块土地上更是源远流长。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徽调,也是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生一方艺术,这块艺术营养极其丰富的土壤,为黄梅戏艺术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生优育条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

扩展资料
1、曲子以《前月调》、《后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在剧终唱词中报剧名,一唱到底,唱词的长短句式及宫调,具有元曲、宋词遗风。保留了曲艺向戏曲蜕变的痕迹。剧目全为短小折戏,情节简单,演出时间上只在正月初五至二十三,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演出,至今仍保持自演自乐性。
2、黄梅文曲戏的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又叫“板唱”,无论街头巷尾、茶馆酒楼、庭院居宅,有一条板凳就可以演唱,有一人清唱(自拉自唱),二人对唱(男兼奏胡琴,女兼操牙板),三四人或五七人分角色演唱,演员兼奏胡琴、四胡、月琴等。
3、于民国初年搬上舞台,逐渐形成戏曲。这样台上的戏曲形式唱些大本头戏,台下的曲艺形式唱些小段,形成简便随时可唱,从此文曲即以曲艺与戏曲两种不同形式并行不悖地向前发展。均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 黄梅戏(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黄梅戏起源地有安徽怀宁、桐城,湖北黄梅,安徽宿松四种说法。王兆乾(黄梅说的提出人)晚年承认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缺乏理性的思考。四种说法中,以宿松说最为可靠,后在清末传入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一度被称为“怀腔”、“皖剧”。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是与徽剧、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成为演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布地以安庆为中心,遍及中国。

  历史溯源
  黄梅戏,是中国名闻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黄梅戏起源地有四种说法。
  ● 安徽怀宁说
  安徽省黄梅戏发展基金会副会长柏龙驹说,如果“戏因县名,县因山名”,湖北黄梅县有个黄梅山,就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那么,安徽怀宁也有个黄梅山,两个“黄梅山”,究竟哪个“黄梅山”与黄梅戏有瓜葛呢?柏龙驹先生进而考证,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而与湖北黄梅县地方话大相径庭。
● 安徽桐城说
  黄梅戏是在桐城县罗岭镇严凤英的一出《天仙配》唱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个剧种的。严凤英是黄梅戏的开山鼻祖,桐城罗岭(安庆市郊区)的山水、风俗人情孕育了这位杰出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没有严凤英就没有当代的黄梅戏。
● 湖北黄梅说
  湖北省黄梅县在“黄梅概况”中自称该县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的故乡”,其理由是:黄梅戏在黄梅采茶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因县名,县因山名”(黄梅县西二十公里处有一山曰“黄梅山”)。此观点最早见于汤金城在《黄梅戏艺术》1989第二期增刊上发表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一文,在这里作者把县名“黄梅”与戏名“黄梅”划为等号。
● 安徽宿松说 
  安徽省地方学者廖理南认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黄梅戏发源地。他说,据考证,黄梅戏渊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代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戏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黄梅一带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吟唱的一种曲调艺术形式。两县毗邻,有很长的边界线,很多东西是无法分开的”。廖理南先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在黄梅戏发展史上,宿松有十几项第一,如:1、第一个专演黄梅采茶戏。从明代中叶,宿松人就开始在松梅岭街上专演黄梅采茶戏;2、第一个将黄梅戏剧目写入戏台楹联。清代道光年间,当地人把《送香茶》、《西楼会》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戏剧目写入廖河戏台楹联;3、第一个进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将黄梅戏由草野请进官方的县城公演,比《黄梅县志》记载的“黄梅戏1934年进黄梅县公演”早81年;4、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记载了“黄梅戏”这个名称。
  传说清朝乾隆时期,在黄梅戏发源地四地之争中,以安徽怀宁说最为可靠,黄梅戏的语言和声腔是以安庆、怀宁地方话为依托,与怀宁黄梅山一带民歌小调完全一致的,后传入安庆,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当时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早期的黄梅戏。其后黄梅戏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19世纪初至解放前)的发展,黄梅戏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黄梅戏流行区域正在萎缩,各级黄梅戏剧团特别是县级剧团的生存日益艰难,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关心与扶植。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早期的黄梅戏多是把当地的民歌小调直接搬上舞台,表现当地生活尤其是农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猪草》说的就是一个农村男孩与一个女孩因打草损坏了农作物产生矛盾,通过对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观灯》,通过一对青年夫妇元宵节观灯的见闻,描绘了市井生活的丰富多彩。不久,黄梅戏在搬演大戏上也有了成绩。这些大戏主要是受青阳腔、徽调的影响而产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戏,像《乌金记》,《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几经磨砺修改,最终定为《天仙配》,成了黄梅戏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黄梅戏,基本上是农民自娱自乐的一种文艺形式。

从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也逐渐走上了职业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标志之一即是演出地点从农村走上了城市舞台。先是在安徽怀宁一带出现了专业班社。怀宁素有“戏乡”的称号。这里唱黄梅调十分兴盛。从演出一方来说,戏目多、人才多、班社多;从观者一方来说,观众多、市场多。于是,一批戏班应运而生。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寿(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跃于安庆市区,此后在这里扎根。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是在安庆地区融合皖、鄂、赣三省间诸多民间音乐而形成地方戏种。

黄梅戏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这些音乐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形成“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萌芽于怀宁县,正式形成于安庆。

黄梅戏是由,先在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是在安庆地区融合皖、鄂、赣三省间诸多民间音乐而形成地方戏种。

黄梅戏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青阳腔、徽调,这些音乐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形成“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萌芽于怀宁县,正式形成于安庆。

黄梅戏是由,先在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一个剧种。

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那还是近代的事。在这段时间内,他吸收了汉剧、楚剧、高腔、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姐妹艺术的精华,使自己逐渐完善起来而成为一个名剧。在谈说这个名剧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表演这个剧种的团体,同样经历了这么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也可以说,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他的表演团体的形成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纵观黄梅戏的表演活动,从业余性到专业性,大略可分为四个阶段.

(1) 萌芽阶段的表演活动:
只有表演者,没有表演团体。这时期的黄梅戏

(2)早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相对固定、人员很少、形成业余或半职业的班社黄梅戏从山歌、茶歌、采茶灯、风阳花鼓调的演唱,发展到有简单故事情节的二小戏、三小戏的时候,演唱者们,便不能如先前那样随意演唱了

(3)后期阶段的表演:
班社迅速发展,走上正规、固定,剧目增多,行当全,从农村进入城市黄梅戏到了清末民初,兼收并蓄,已经发展成比较完整、成熟的剧种。

(4)近期阶段的表演活动:
从职业班社转为政府管理的职业剧团黄梅戏于1932年进入城市,到全国解放,20多年间,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到周围各县以及江南的铜陵、青阳、贵池等县镇,都有黄梅戏的班社活动。

湖北省黄梅县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我国梅曲、梅戏知多少?
最早的梅花古曲应是《梅花落》,李白有诗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落梅花”即“梅花落”。唐代梅曲还有《大梅花》、《小梅花》等。古琴曲《梅花三弄》,初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相传原系晋代桓伊之笛曲,后反谱于琴,又名《梅花引》。全曲分引子、暗香浮动、笑傲霜雪、凌...

列举三种地方戏剧剧种.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

我国地方戏与其对应的地点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

2019太湖西山梅花节1月18日至3月28日
一、苏州太湖西山梅花节举办时间:1月18日上午 地点:在林屋洞景区举办、为本届梅花节拉开序幕 梅花节持续时间:1月18日—3月28日 西山梅花节介绍梅花节活动亮点:非遗傩[nuó]戏 旅游的核心灵魂是文化,今年太湖西山梅花节加入了全新的元素——非遗傩戏,傩戏以梅花为媒介,现场邀请稳坪傩戏团队带来...

二度梅戏曲越剧
《二度梅戏曲》源于越剧的传统幕表戏,其改编版本由汤学楚和高平在1956年根据艺人口述本和同名通俗小说进行改编。改编后的剧本删去了冗余情节,聚焦于陈杏元和梅良玉两位主角,讲述了他们从逃难到揭露卢杞阴谋的故事,直至最终团圆。故事发生在唐朝肃宗时期,梅伯高因卢杞陷害,其子良玉化名避难,陈东初为怀念...

苏州去哪里看梅花2019苏州赏梅时间+地点+门票价格
香雪海香雪海是中国梅文化的中心,也是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素有“香雪海梅花甲天下”之誉,康熙皇帝三次探梅、乾隆皇帝曾六度赴香雪海赏梅踏春。著名的“邓尉探梅”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距今已有二千余年历史,现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如今的香雪海梅花节...

武汉春节活动攻略
活动当天,邀请50个“三代”赏梅家庭相聚东湖梅园免费游园,共照“最美全家福”,并特邀书法名家兰干武现场书写“福”字及春联,为赏梅家庭送上新春大礼包。 送春联进社区时间:2月1日上午地点:六角亭街 迎新纳福送春联活动时间:2月1日上午地点:东湖宾馆 楚剧元宵惠民广场演出时间:2月21日-24日地点:蔡甸广场 春节...

为什么叫梅开二度帽子戏法
“梅开二度”,指同一件事情成功地做到了两次。所以把一个球员在一场比赛里进了两个球称为“梅开二度”。“帽子戏法”指的是连续三次击中门柱或横木使对方3人出局的投手奖励一顶帽子,以显示其出神入化的投球技巧。“梅开二度”这个成语则出自传统戏曲剧目《二度梅》。“帽子戏法”起源英国童话《...

用200到300字介绍无锡的地方戏——戏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_百 ...
随着出场的演员增多,戏的场次也增多了,剧中的环境、地点、时间转换上的限制也消除了。到了清末民初,进入了后一阶段叫“大同场”,即多数演员同时登台,甚至增加到十多个演员演出。“小同场”是在农村演出时的产物,“大同场”则是进入城市以后的产物。进入城市后,演的戏大多采用宣卷(宝卷)上的故事,对弹词故事的...

一个戏曲。将一个皇帝微服私访的时候,和一名女子相爱。后来皇帝回宫,女...
是梅龙镇。皇帝是明朝正德皇帝,女的就是开酒店的李凤姐。故事出于正德皇帝下江南里。后来皇帝回宫后把这事给忘了,李凤姐的哥哥李龙去京城找皇帝,等回到家时李凤姐已经死了。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发源于哪里?据实回答,谢谢! -
伍琴迈恩: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起源于哪里? -
伍琴迈恩: 黄梅戏源于湖北省黄梅县.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一般人习惯认为,黄梅戏发源地是安徽,这是不确切的.黄梅(县)本身就在湖北,不过,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区.一百多年以前,这里流行“黄梅调”也叫“采茶戏”.这种小戏中的一个支派逐渐东移,在安徽安庆地区成了气候,形成了后来的黄梅戏.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发源于何地? -
伍琴迈恩: 黄梅戏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 黄梅戏是我国名闻天下的五大戏剧种类之一.它起源于明朝黄梅县的民歌小调(特别是采茶调)和鄂东地区流行的“山歌畈腔”.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并享誉全国.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来调剂生活.就在这种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黄梅采茶戏孕育成熟. 黄梅采茶戏在自身不断地发展过程中,积极向外地拓展,约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黄梅采茶戏随着黄梅县的逃荒难民和说书艺人大量入赣而流传到安徽鄱阳湖一带,并形成成熟的黄梅戏.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起源于什么地方? -
伍琴迈恩: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发源地(关于黄梅戏发源地的基本详情介绍)
伍琴迈恩: 1、黄梅戏之乡,在安徽安庆和湖北黄梅县均有此称呼.2、一种说法: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另一种说法:安徽安庆是黄梅戏的起源地,被称为中国黄梅戏之乡.3、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4、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5、2006年,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最早产生在湖北的什么地方?
伍琴迈恩: 湖北黄梅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黄梅戏是...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
伍琴迈恩: 湖北省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现流布于安徽省安庆市、湖北省黄梅县等地.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来源于那里 -
伍琴迈恩: 一.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源于湖北黄梅地区,因人民的社会交往逐渐向东流传到安徽. 黄梅戏形成于安庆,是在安庆地区融合皖、鄂、赣三省间诸多民间音乐而形成地方戏种. 黄梅戏吸收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采茶调、江西调...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发源地是哪里?起源于哪年? -
伍琴迈恩: 湖北省黄梅县 ,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

黄陵县18830611619: 黄梅戏的最早发源地在哪里? -
伍琴迈恩: 黄梅戏的发源地是湖北黄梅县.地方曲调来源于山野小曲,一般用于牧牛歌,打猪草,迎亲调,调情曲等,喜庆活泼,朗朗上口,清未流传于安徽,在安徽的安庆地区也形成了当地民俗的黄梅调,由于地域方言的特色,安庆地区的方言唱黄梅调觉得比湖北黄梅县方言唱黄梅调更好听,更悦耳,更流畅,因此,黄梅戏的独白也用安庆方言讲,显得更活泼,更具地方特色,久而久之,安徽黄梅调比湖北黄梅调唱得更响,更广泛,后来又流传到江西,江西方言唱黄梅戏也不如安徽方言好听,因而,皖,鄂,赣三地区流传黄梅调家喻户晓,都是以安微黄梅调为蓝本,民间小调,张嘴就来,喜闻乐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