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国志的华阳国记

作者&投稿:郝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常璩撰写的记述巴蜀地区历史、地理的地方志,全书共有12卷,大约有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传说时期,下到成汉政权的灭亡。
前4卷主要记载了梁州、益州、宁州三州的历史与地理。第五道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后三卷则记载了三州的“贤士列女”近400人。
《华阳国志》把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者结合起来,是中国方志编撰史上的创举,保留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宝贵史料,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历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的常璩撰写。
《华阳国记》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至东晋永和三年巴蜀的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之一。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华阳黑水为梁州。”意思是说梁州东至华山之阳,西至黑水之滨。常璩在《华阳国志·序志》中说:“唯有天汉,鉴亦有光。实司群望,表我华阳。”且注释说将汉水作为华阳地区的标志。《华阳国志》所记地区为《禹贡》九州之梁州,其地因在华山之阳、汉水之南而得名为“华阳”。它记载了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前,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
《华阳国志》全书十二卷,约十一万字。全书内容,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一至四卷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历史、地理,其中也记载了这一地区的政治史、民族史、军事史等,但以记地理为主,其类似于“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西汉末年到东晋初年割据巴蜀的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刘备刘禅父子和李氏成汉四个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这一部分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了梁、益、宁三州从西汉到东晋初年的“贤士列女”,这部分相当于“正史”中的列传。刘琳在《华阳国志校注·前言》里指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说,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常璩将历史、地理、政治、人物、民族、经济、人文等综合在一部书中,这点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具备了方志的性质,但又明显区别于传统方志只偏重于记载某一地区的特点,这种区别,正是常璩之《华阳国志》在中国方志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华阳国志》千百年来能挺拔于方志之林并成为方志之鼻祖的主要原因之一。
《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唐代著名史评家刘知几在《史通·杂述》中说:“郡书者,矜其乡贤,美其邦族。施于本国,颇得流行;至于他方,罕闻爱异。其如常璩之详审……而能传诸不朽,见美来裔者,盖无几焉。”北宋学者吕大防在《华阳国志·序》中也说:“蜀记之可观,未有过于此者。”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当代人对于古代西南的研究,都把《华阳国志》作为重要的史料。尤其是攥写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方的史志,更是离不开《华阳国志》。
综上所述,鉴于《华阳国志》在研究古代西南史方面可提供重要的史料价值,以及后人因研究此书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而这些研究成果,得益于《华阳国志》中关于古代西南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物产资源、生态、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记载,其成果对于今人研究西南社会发展、探究西南经济发展规律等诸多研究领域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参考价值。 从前的目录书,或者把它列为霸史,或者把它列为伪史,也有归入别名或杂史的。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据它叙述古代云南、贵州、四川、重庆三省一市的历史地理情况来看,作为地方志比较合理。
国内学人对《华阳国志》的研究,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是停留在史料的引用上。从20世纪初至1979年,对《华阳国志》的研究比较缓慢,因为《华阳国志》自问世至20世纪前的一千六百多年间,竟未出现过一本注释,也没有出现过一部整理研究的专著。也就是说,对《华阳国志》的研究,确切地说是从20世纪开始的,但是前80年的研究速度相对缓慢,而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也不多。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有著名学者朱士嘉对《华阳国志》版本的研究论文《华阳国志版本考略》,有著名学者顾颉刚写于40年代的《<蜀王本纪>与<华阳国志>所记蜀国事》,有姚思廉《<华阳国志><晋书·地理志>互勘》等等。而这一时期,对《华阳国志》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当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史学家任乃强先生,他着手搜集资料并对《华阳国志》进行校勘、标点、考证、注释、辑佚等一系列工作,并于1961年就完成了初稿。
据《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跋》记载,十年浩劫中,其初稿第一、二稿分别留在川大历史系、川大图书馆。此初稿曾先后经冯汉骥、蒙文通、徐中舒,刘运寿、吕子方各位著名学者的审阅,第三稿经过张秀熟先生的批注。真正对《华阳国志》的研究和整理取得丰硕成果是从1980年到20世纪末的这20年间,尤其是1984年和1987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刘琳之《华阳国志校注》和上海古籍出版出版的任乃强之《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两部专著相继问世,成为《华阳国志》整理研究工作繁荣兴盛的标志。
特别是《华阳国志校补图注》,1991年荣获全国首届古籍整理一等奖,1993年又荣获全国首届国家图书奖。另外还是在198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重来之《常璩与<华阳国志>》。进入21世纪,对《华阳国志》整理和研究的专著有2007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汪启铭、赵静合著的《华阳国志译注》以及2008年巴蜀书社出版的由刘重来、徐适端主编的《<华阳国志>研究》,并出现了大量与《华阳国志》有关的学术论文。除此之外,另有大量硕士生论文以《华阳国志》为题材,不乏见解独到、颇见功力之作 。
《华阳国志珍本汇刊》第一次将《华阳国志》历代重要版本以及辑佚、校勘成果加以汇编,并以影印的方式出版,这既便于保存各种珍贵的版本,又有利于今人和后人能够参校各个版本作进一步研究,因而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和研究价值。书末附有《百年<华阳国志>研究论著目录》,将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华阳国志》论著成果目录按照一定的体例加以编排,为研究者提供方便。该丛书由李勇先、高志刚主编,李勇先撰写《前言》,高志刚作《序》,2014年12月成都时代出版隆重出版 。 《尚书·禹贡》称华阳黑水为梁州,所以这部书名为《华阳国志》。这部书叙述蜀汉史实较陈寿《三国志》为详。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三国志·蜀志》仅寥寥数语,而《华阳国志》却有长篇论述。晋代蜀中史事也较他书为详。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对西南地区史多取材于它。可以这样认为,他是研究古代西南各族人民历史、地理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文献。
根据文献记载,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吕大防在成都做官时,曾经刊刻过这部书。吕氏刻本现在已经看不到了。他为这书写的序现在还保存下来。南宋李(旡土)在宁宗嘉泰四年(1204年)又刻此书于丹棱,通常称为嘉泰本。明清以来刊印《华阳国志》都用这个本子为祖本。但是李(旡土)这个本子的原刊本流传不广,明朝钱叔宝曾经抄写过它,《四部丛刊》曾影印流传。清朝顺治年间,冯舒又抄录过这个本子,后来为校勘学家顾广圻所得,并加以雠校,孙星衍曾经倡议刊印。当时四川人廖寅表示愿意刻印这本书。因为他是蜀人,便让他刻了,这就是嘉庆十八年(1813年)的题襟馆本。《四部备要》就是用这个本子排印。上世纪初成都志古堂还翻刻过这个本子。 《华阳国志》属于史志类著作,其文字典雅古朴,很少僻字和生僻用语。但时代绵远,传抄刻写,出现了一些错讹,今天人们读它,文字障碍也是一个难点。
《华阳国志》,一作《华阳国记》①, 《水经注》赂称《华m记》②。是书十二卷.晋常璩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
此书记载地域范围为东晋梁、益、宁三州,当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三省一市及陕西、甘肃、湖北三省部分地区。书称“华阳”者,东晋梁、益、宁三州届牧《禹贡》梁州之域,谓“华阳照水惟梁州”,当为滥觞。又是“K《蜀志》云: “蜀之为邦,天文扑洛辉其上,地理顺、嚼铁其娩五岳则华山表其闲”。又白: “其地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 西奄峨、喂,地称大府,原日华闭。”此可见,华阳因取义丁自然地形,以地居华山之阳得名③,亦即以即《华阳国志》名目之来历。
作者常璩,字道将,纷郡江原县(今四川崇州市北)人,生卒不祥。成汉李势时官至散骑常侍,掌若佩人称“蜀史”。此职使其得以接触大量文献,进行广泛实地调查之便,为编纂是书提供了条件。东晋永和三年(347),桓温伐蜀,常琼劝李势降④,后任桓温参军。晚年或可在建康不得志,于《华阳国志》中每每借题发挥,牢骚溢于言表。掀今人刘琳氏考派此书成书年代当在东晋司马耽永和四年至十年(348—355)之间①。常蹿若述陈是书外,尚有《汉之书》笔 多记成汉民但传下来的难《华阳国志》而已。
《华阳国志》十二卷,本文约十一万字。其卷次为:第一巴志,第二汉今志(以J:梁州>,第三蜀志(益州),第四角中志(宁州),第五公孙述刘二牧志,第六刘先主志,第七刘后主志,第八大同志(记汉晋平蜀之后事),第九李特雄期寿势志,第十光贤士女总赞(晋前人物),第十一后贤志(晋代人物),第十二序志并益、梁、宁三州光后以来士女目录。是书记事范围,从时间上说,姑于开辟,终于晋水和三年;从地域况为梁、益、宁三州三十三郡一百八十县。全书包括三部分:一至四备写历史、地理,以地理为主,类似正史中的地理志;五至九卷,以编年体的形式叔述公孙述、刘焉刘璋父子、蜀汉、成汉割据政权以及西晋统一时期的历史,略似正史中的本纪,十至十二卷,记载自西汉迄东晋初年的“贤士贞女”,相当正史中的列传。这种写法,刘琳光生概括为,“从内容来说,是历史、地理、人物三结合,从体裁来况是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的三结合。”③这是符合是书实际情况的。然而归根结带,《华阳国志》是一部方志。
我国始有方志之依可溯之于先秦以因为主以文为辅的“土地之固”。汉魏六朝以后,以图文并重之图经体方志,抑或离开图的载言纪事的方志,应运而兴。先于《华阳国志》的各类方志已经很久仅见于文献记载的即达上百种,可惜或早已亡仇或只能片断地散见于他化唯独《华阳国志》转辗钞玑挺拔于方志之林,成为今日传世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方志。此当非属偶然,应归于它的史料价值和所独具之编祭特色。从历史地理价值氮前四卷是全书的精电正如刘琳先生所归纳的,记载着各州的历史,郡县的沿革,治城的所在,著名的山川,重要的道队一方的物产,各地的风俗,主要的民族,名宦的政筑各县的大姓,等等。所有这色为研究我国古代西南边疆地理、政治史、经济史、民族文提供了宝贵的史料。特别是:在古代西南地理方面有补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在政治史方面,有补于《三国志》,在经济史方面,有补于《史记.河渠书》、《汉书.沟砌志》,以及《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贷殖传》在民族史方面它对于西南三十几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特别是其中主要者的历史及其同汉族、中央政府的拄还关系所作记载,比史、汉等。《西南夷列传》详尽得多,更有许多为正史所缺失。上述足见此书博大精深,史料价值是很高的。它的内容上的三结合和体裁上的三结知对后世地志从唐宋时期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直至元明清时期的《一统志》和各地方各类方志,似乎都不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编纂特点大凡有五:
第一,是书内容上的历史、地理、人物的三结合,体裁上的地理志、编年史、人物传三结合,这是方志史上的一个创举。它比较前此一般方志小历史、地理、人物分离, 各执其一,只能反映地方史地的—个侧面来此是一种更完备纳全新的方志体裁。其实,这种写法正是编纂正史的基本要求。作者当是以正史《史》、《汉》为难修志,既充分发挥了方志记载地方的优执也俭达到了不亚于正史的史料价值。
第二,此书是专门记载包括几十种少数民族的西南边疆地区的方志。从时间说,包括了晋以前上千年历史;从地域范围说,包括了云、贵、川、渝和陕、甘、鄂部分地区。从时间范畴抑或空间范畴氰它都是非常博大丰富的,这在我国方志史上不仅是空前的,后世亦属鲜见。




《华阳国志》卷三(3)
太尉赵公初为九卿,适子甯还蜀,命为文学,撰《乡俗记》。亦能屈士如此。广汉王商、犍为杨洪皆见咏怀。及晋建西夷府,太守多迁为西夷校尉,亦迁益州刺史。成都县郡治。有十二乡,五部尉。汉户七万,晋三万七千。名难治。汉时广汉冯颢为令,而太守京兆刘宣不奉法,颢奏免之。立文学,学徒八百...

常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蜀记 李雄时期,常璩撰写《蜀纪》。此篇初名《蜀记》,曾单行。后来改为《华阳国志》之一篇,称为《蜀志》。《蜀本纪》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璩自己的见闻,而以《史记》、《...

华阳国志四库提要
常璩,字道将,江原人,曾官至散骑常侍。《晋书》记载,他曾劝说李势向桓温投降,与谯周相似。《隋书·经籍志》中记载,常璩曾撰写了《汉之书》十卷和《华阳国志》十二卷,但《汉之书》已失传,只有《华阳国志》留存,卷数与《隋志》和《旧唐志》一致,《新唐志》误记为十三卷。《华阳国志》...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出自哪里
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中的开山之作,由数十篇系列文章组成,每篇文章还配用了一些图片,有人文与名胜古迹,也有地理与山川形貌,增添了篇章的趣味性与观赏性,以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华阳国志》卷九(4)
”终如其记。先识预睹,何异古人乎!历观前世伪僣之徒,纵毒虔刘,未有如兹。每惟殷人丘墟之叹,贾生《过秦》之论,亡国破家,其监不远矣。初,氐王杨茂搜子难敌、坚头为刘曜所破,奔晋寿。晋寿守剿泐稚,荡第二子也,受其赂遗,不送成都。曜既腋晒,稚遣难敌兄弟还武都,遂即叛稚...

《华阳国志》是谁写的?
华阳国志》是记述巴蜀历史地理的历史典籍,作者为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的常璩.全书共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刘焉、刘璋)志》,《刘先主(备)志》,《刘后主(禅)志》,《大同(晋统一)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

华阳国志译注目录
卷九记载了李持雄和期寿势两位人物的事迹,展示了那个时代的人物风采。卷十上至卷十下则对先贤和士女进行了总的评价和论述,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风貌和人物风貌。卷十一是后贤志,可能收录了一些后续时期的重要人物或历史事件。最后,卷十二是序志,可能是对整个《华阳国志》的总述和编纂背景的介绍。...

华阳国志现行刊本
它最初由齐鲁书社于2010年1月1日出版,ISBN号为9787533323349,采用16开本,定价18.00元。这部书在学术界的地位独特,尽管早期目录将其分类为霸史或伪史,甚至列入别名或杂史,但现在普遍认为它是一部地方志,尤其对于研究古代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意义。《华阳国志》共分为十二卷,...

华阳国志名词解释
…儿犇忙入洞中, 绰 恐为虎所害,遂连呼,相从入,欲救之,行不三十步,见儿化作龙形,一手握三珠,填左耳中。 绰 素刚胆,以药斧斸之,落左耳,而三珠已失 所在 ,龙亦不见。” 唐 韩愈 《答道士寄树鸡》诗:“烦君自入 华阳洞 ,直割乖龙左耳来。” 明 杨珽 《龙膏记·酬咏...

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蜀志之汶山郡序
唐代吐蕃征服尼婆罗后,别棒子的名称可能由此而来,历史记载中的“六夷七羌九氐”可能有误记。阿坝州的草原特产丰富,如牛马、羊羧等,其中羧字可能是误写,应为狻或貜,代表藏犬。李贤的注释为这些词汇提供了更深入的解读。汶山郡的特产如杂药、名香,曾在魏晋时期主要从这里输出,但后来产地逐渐...

南丹县18774123926: 《华阳国志》主要内容是什么? -
才旦泡替硝:[答案]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共12卷,约11万字.

南丹县18774123926: 的作者是谁啊? -
才旦泡替硝:[答案] 华阳国志 作者晋常强《华阳国志》,一作《华阳国记》①,《水经注》赂称《华m记》②.是书十二卷.晋常强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此书记载地域范围为冒代梁、益、宁三州,当今四JII、云南、皮州三省及陕...

南丹县18774123926: 君子聪明,小人鬼黠.求出处. -
才旦泡替硝: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对成都人的评价:君子精敏,小人鬼黠.其民柔弱,民性循柔,

南丹县18774123926: 除了陆羽之外还有谁写过关于茶的书或文章? -
才旦泡替硝:[答案]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 西汉·王褒《僮约》 明代张源《茶录》 陈宗懋《中国茶经》 苍山牧云《茶赋》 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南丹县18774123926: 有谁知道剑阁的来历? -
才旦泡替硝: “剑阁县”之名,始见于《晋书》.何时置剑阁县,历来有三种说法: 一说“桓温入蜀置”.《晋书·地理志》载:“桓温入蜀后,┅┅又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后孝武帝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罢剑阁县”.《舆地广记》、《舆地纪...

南丹县18774123926: 夷国志古代有没有这本书 -
才旦泡替硝: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南丹县18774123926: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 -
才旦泡替硝:[选项] A. 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 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 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D. 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答案是C为什么

南丹县18774123926: 在夏朝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华朝,要 -
才旦泡替硝: 华朝就是华阳国,按《华阳国志》记载,是黑水、江水、汉水围成的区域.可能年代久远,作者空缺了汉水和江水交汇的地区.这个地区说西南官话,善于用辣椒做菜.考古也证实宝墩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的相似.蜀在华朝里面有特殊地位,结合...

南丹县18774123926: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这么说吧?四海、三江指哪儿? -
才旦泡替硝:[答案] 四海:古代儒家相传之地理观念,谓普天之下,皆为中国;中国之外,则为四海.而《山海经》之作者,以为四海之内为“海... 东江(已堙塞)为“三江”. 西晋史学家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是中国地方志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是中国最早的、...

南丹县18774123926: 杜宇是什么? -
才旦泡替硝: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