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的法制史汉

作者&投稿:况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法制史,汉朝法制指导思想发展变化~

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意思。我就我的意思随便说说吧
法制是在秦朝,由于法制不适合封建人治社会,所以后来造成苛政酷刑。汉朝立邦就休养生息宽柔治国抛弃法家,制定了适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政策得以恢复生产力,以黄老道家无为思想治国。到了汉景帝时期,黄老无为思想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儒家有为思想由于更能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渐渐取代了道家无为的治国思想。只到汉武帝时期,一个叫董仲舒的大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整个封建社会开始了儒家治国。

我们先说什么是整合。

整合就是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汉代以前的中国是战火纷争的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制系统,有自己的历史价值观。秦王朝虽然吞并列国,完成统一霸业。但是短暂的统治时间根本来不及对诸子百家、诸侯列国法制系统进行富有成效的整合。不仅如此,秦朝甚至排斥列国法制系统,打压诸侯国的一切对民影响。汉朝建立后,汉代统治阶层鉴于秦亡的教训,努力吸收诸子百家、诸侯列国的法制系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并整合出一套完整的法制系统……

“汉承秦制”,秦汉的政治与法律制度都处于封建国家早期发展阶段。汉朝在继承秦朝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之上又有所发展。尤其是立法指导思想与秦有很大不同。
1、汉初黄老思想的流行
2、汉武帝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转型
3、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确立
   刘邦与民“约法三章”发生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前,但从此事的意义及其与汉代法制的关系来看,却可视作西汉立法的开端。
公元前208年,各支反秦义军的首领相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不久以后,刘邦统率大军攻占咸阳,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为了在未来的斗争中取得主动,刘邦旋即还军霸上,同时鉴于“父老苦秦苛法久矣”。为了顺应民心,除秦苛政,遂“反秦之敝”,“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这项在楚汉大战将临,胜负难卜的情况下采取的权宜措施,收到了笼络民心,争取支持的效果,一时“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现飨军士”,它对刘邦集团安定关中、打败项羽、一统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种。
2、汉律六十篇
《九章律》九篇,是汉朝一部重要的法典,为汉律之核心,以《法经》为基础,吸收可秦律中合乎当时统治需要的部分加以编纂而成;
《傍律》十八篇,是叔孙通参照先秦和秦代的礼仪而制定的维护皇帝尊严和权威的礼制;
《越宫律》二十七篇,是有关宫廷警卫的法律;
《朝律》六篇,是有关朝贺制度的法律。
四、三种制度 1、上请制度
上请制度就是在贵族官僚犯罪后,一般司法官员无权审判,必须奏请皇帝裁断,皇帝可以根据犯罪者的具体情况——如与皇室的关系亲疏、现任官职的大小以及功劳大小等,来决定如何减免其刑罚。它源于礼之等级名分,是“尊尊”、“贵贵”原则的体现。
2、恤刑制度
恤刑是指对老人、小孩、妇女、残疾人等有特殊情况的人,在定罪处刑时给与特别宽宥的做法。
3、亲亲相得首匿
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作证。
这一原则首先限定在一家之内,即祖孙三代,夫妻之间;
其次是卑幼首匿尊长一概不论,尊长首匿卑幼犯罪者,一般犯罪可不负刑事责任,死刑案件则上请廷尉,由其决定是否追究首匿者罪责。
这个刑法原则一直延续到清代,并时有发展。
五、汉文帝、汉景帝刑制改革 1、汉文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用徒刑、笞刑和死刑代替黥、劓和斩左右趾三种肉刑。
黥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即五年劳役;
劓刑改为笞三百;
斩左趾改为笞五百;
斩右趾改为弃市(死刑)
2、汉景帝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斩左趾的笞五百减为笞三百,后来有减为笞二百;
劓刑笞三百减为笞二百,后来又减为笞一百;
颁布《箠令》,对执行笞刑的刑具和执行方法做了具体规定;
对劳役刑作了改革,即决定将终身服役的劳役刑制度改为有期限的劳役刑制度。
3、刑制改革的意义
肉刑制度本事奴隶制的刑罚,在汉初之所以采用,是奴隶制残余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文景二帝废除肉刑,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保护社会生产力。
改革后的汉朝刑罚,除死刑外,主要是劳役刑和笞刑,这为封建制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文景二帝改革刑制是由奴隶制五刑向封建制五刑过渡的重要标志。
六、推恩令、左官律、酌金律 为了维护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在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继续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削弱和打击地方诸侯割据势力的法律。
1、推恩令
将先君分封老侯王的恩典,推及他们的子孙,即原来只能有嫡长子继承的封地,允许由诸侯王的众子弟分享。
2、左官律
左官是指在诸侯王手下当官。
汉朝尚右,如果舍天子而仕于诸侯,则同降秩、降级,故称左官。
左官为外附之臣,受到各种限制。目的是使诸侯不得私自任命官吏,别人亦不得擅自仕于诸侯。它对削弱诸侯国势力,剪除诸侯王的羽翼,起了重要作用。
3、酌金律
酌是一种醇酒。金是帝王酌祭宗庙时诸侯所献的贡金。皇帝召集诸侯祭祀时,大祀日饮酌酒,诸侯现金助祭。凡诸侯在酌祭宗庙时所献贡金的斤两、成色不合标准,就要受到处罚。
七、“读鞫”、“乞鞫” 1、读鞫(jū)
案件调查结束之后,审判官要对审理得出的违法犯罪过程与事实加以简明的归纳总结,并将其内容向被告宣读,称为“读鞫”。
2、乞鞫
又叫复审。读鞫之后,如果被告对宣读的内容没有异议,就将于判决后穿上赭衣,并将罪状或书其背,或张贴于都市,“使四方明知为恶之罚”。如果被告或其家属不服,可以要求重审,称为“乞鞫”。
汉代被判两年徒刑以上的,被告本人及其家属都可以请求复审。
八、录囚 录囚是封建时代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罪囚的复核审录,监督和检查下级司法机关的决狱情况,平反冤狱及督办久系未决案件的一项制度。
录囚制度对平反冤狱、改善狱政和统一法律的适用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是古代实行审判监督的一个途径,因而被后世所沿用。直到明清,才由秋审、朝审等制度所取代。
九、“《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 1、春秋决狱
缘起
春秋决狱,又称“引经决狱”、“经义断狱”。它是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等人提倡的一种断狱方式,就是以儒家思想为断狱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过程中,用儒家经典、特别是《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作为分析案情、认定犯罪的根据,并按经义的精神解释和施用法律。
原则:原心定罪。
依据《春秋》的精神审理案件,应当以犯罪事实为根据,考察行为人的动机。如果某人动机不纯正,即使尚未作为或犯罪未遂,也要予以处罚;对共同犯罪的首犯更要从重处罚;如果行为人的目的、动机纯正,即便已违法犯罪,也可以“赦而不诛”或减轻刑罚。
董仲舒提倡春秋决狱有两点可以肯定:
一是他倡导的“原心定罪”,在很大程度上时想矫正汉武帝时期酷吏横行、“务求深文”的现象;
二是在定罪量刑时,强调分析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有其合理的因素。
从史料上看,董仲舒用《春秋》来判案一般都是由重改轻的。
影响
由于儒家经典并非法律,不具有法律条文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其简约的文字和深奥的含义常使人作出不同的解释,而且司法官也不可能完全通晓儒家经典。在审案中一味注重行为人的主管动机,就必然给不法之吏舞文弄法、上下其手提供条件,造成司法的随意性,导致“同罪而论异”的发展后果。
春秋决狱除了对律学的推动、对审案原则的修正外,更主要的是它促进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以儒学为核心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通过春秋决狱等途径不断影响法律实践,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在法制中的地位。这一引礼为律的过程,从汉代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到了隋唐,法律儒家化的任务已经完成,礼法合一的法典正式形成,春秋决狱也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法制舞台。
2、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是指中国古代将死刑的执行安排在秋冬两季进行的制度。
这一做法起源于先秦。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对罪犯执行“天罚”必须合乎天意,讲究时令。
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家的德刑时令说。董仲舒将阴阳五行说进一步神化,认为天为本,人生于天,天人感应,二者之间有着必然联系,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符合天意。法制也是如此,刑杀应在秋冬进行,如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就会触怒天神而遭惩罚。
除了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外,也与考虑不误农时有关。因为秋冬一般为农闲季节,此时断狱行刑,不致耽误农业生产,对巩固统治秩序有利。




求中国法制史名词解释
亲属相为隐,这是汉朝的法制中关于定罪量刑的一大原则,它是反映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原则,又称之为“亲亲得相首匿”,它是指亲属之间可以互相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这种主张亲属间首谋隐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儒家孔子“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思想。

中国法制史之封建社会的法律制度(一)
封建制前期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制指导思想 一、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制思想 1. 以法治国:国家应制定法律作为全社会的基本准则,统一法律对社会生活各方面作出规定,将全社会纳入法律秩序,以法律作为普遍的行为标准。国家应依照所制定的法律处理事务,反对因人而制。以法律作为统一的取舍标准,强调“事断于法...

中国法制史,比较秦汉两朝诉讼与审判制度的异同
在诉讼制度方面,汉朝的告劾制度类似于秦的自诉与公诉等。在审判制度方面汉朝的鞫狱类似于秦的读鞫与乞鞫,审问时会采用刑讯方式等 在诉讼制度方面汉朝多了录囚、春秋决狱和秋冬行刑的制度

中国法制史之重要法典
主要法典演变历程 战国魏国《法经》(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成文法典,6篇)—>汉初《九章律》(9篇)—>三国魏国《曹魏律》(“八议”入律)—>西晋《秦始律》(《晋律》,五服制入律)—>北朝《北齐律》(“重罪十条”入律,12篇)—>隋《开皇律》(封建法律定型化,“五刑”“十恶”“八议”,...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这门课程有多少章节?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这门课程有12章内容,包括:第一章夏、商法律制度、第二章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第四章秦代的法律制度、第五章汉代法律制度、第六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第七章隋唐法律制度、第八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法律制度、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第十章...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五章的知识点有哪些?
《中国法制史(第二版)》这门课程第五章的知识点包含章节导引、汉代法制指导思想与立法、西汉中期的刑罚改革、法律原则的进一步发展、汉代的司法诉讼制度、参考资源。

07“中国法制史”讲义: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中国历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奴隶制社会 传说的成分较重。西周的内容较肯定,西周的大司寇,小司寇,士师。(二)封建制社会 战国时期:秦的廷尉;齐的大理;楚国的廷理。秦朝至南北朝的北齐前:基本上是廷尉。北齐改为大理寺。在隋、唐、宋时期,主要是三法司,大理寺负责审判,刑部负责...

我国法律的发展史是什么?
中国法学历史法学产生的两个基础性条件。1、律发展到一定程度 。2、一批专门研究法律的人。中国法学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先秦时期。2、秦汉至清末。3、清末至中华民国。4、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秦朝到清朝的法律思想概述---以律学为主干·从公元前211年到19世纪中叶,两千多年历史中,...

中国法制史
通过中国法律史的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色的法律制度在西周统一的礼法,礼是法律和法律精神是儒家,尽管事实上,儒家思想并没有真正出现。春秋,法家思想更符合实际,法家取得的立法指导思想,法律精神在此期间,主要是法家的地位。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始于汉代,汉在法律...

中国法制史主要讲得内容有哪些?
中国法制史 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法制 一、 唐律与中华法系 (一)《唐律疏议》——礼法统一的法典 1、《唐律》的修订过程——从《武德律》到《永徽律疏》。唐高祖李渊(公元618---62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奏上,是为《武德律》,这是唐代首部法典。《武德律》共12篇500条。唐太宗即位以后...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汉朝废除肉刑的历史意义.
萧胆湿毒: 中国在汉代由于社会进步,于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在世界上率先废除了肉刑(改用笞刑(打竹板)代替肉刑),与肉刑一同废除的还有秦朝的“连坐”罪.这在...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汉代法制改革的原因有哪些?
萧胆湿毒: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 1.社会条件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为改革刑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2.直接起因文帝十三年缇萦上书.3....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中国法制史五刑 -
萧胆湿毒: 隋、唐时期,商周以来的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制度,终于为笞、杖、徒、流、死的五刑制度所代替,直至明、清沿用不改. 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北魏律的五刑是死、流、徒、鞭、杖, 北齐律的五刑是鞭、杖、耐...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表现 -
萧胆湿毒: 董仲舒主张德治,以阴阳学说作为其理论根据.阳为德,阴为刑,有主次之分.刑者,德之辅也.礼法必须并用.董仲舒的理论学说是在先秦儒学基础上,吸收各家学说中有益的成分,而形成的以儒法合流为特色的一种新的封建思想体系.他的“德主刑辅”思想是对孔子宽猛相济、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来源于先儒又高于先儒.这一思想被汉武帝采纳后,便构成了与秦朝严刑峻法和汉初无为而治迥然不同的一种新的治国方案.作为一种法制指导思想,它影响了汉武帝以后的刘姓王朝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法制实践. 加楼上的1,2,3,4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秦汉的法制区别是什么?急需.... -
萧胆湿毒: 不同的立法指导思想,秦朝统治者崇尚法家思想,汉朝则是儒学独尊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
萧胆湿毒: 汉代司法儒家化过程中,作用最大的是董仲舒及其“春秋决狱”.“春秋决狱”指司法官在遇到律无正文或虽有条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时,据《春秋》经义断案,实际赋予《春秋》经义极高的法律效力.它的触角首先伸向司法领域,后又...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中国法制史 -
萧胆湿毒: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中国法制史 各个朝代的立法指导思想 -
萧胆湿毒: 夏:对奴隶酷刑,奴隶主则用宗法.商:加强法制.周:奴隶制法制完善,宗法礼法确立并影响深远. 春秋战国:君主权力加强,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国家机器空前强大. 秦:法家霸道思想.汉:黄老思想----儒家思想(内法外儒形成,以后基本没变,有时较任,有时较酷.)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秦到清的法律形式变迁 -
萧胆湿毒: 1,法典逐渐完善.秦朝开启以法治国的先范,汉萧何制定九章,唐有《大唐律》,宋《宋刑统》,明《大明律》,清《大清律例》. 2,汉文帝废除肉刑,至唐代刑罚逐渐稳定为五刑:斩、绞、流、徙、笞.宋以后又加入凌迟一条,对于谋反大逆及大逆不道. 3,清代末期开始参照西方法律,改革古代法律,逐渐向现代化过渡.著名的人物有沈家本. 4,对于谋反的处罚越来越残酷.

陇南地区18340188608: 为什么汉代法制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
萧胆湿毒: 刘邦曾经是秦吏,对秦律之利弊皆有所了解.当他一统天下后,一方面顺应秦之律法,因为应秦之天下一统和法制思想在当时还是非常先进的,律法也是比较完善的,所以汉才要承秦法制,另一方面,他对秦律之中比较极端的部分有所改善,用以维护他新王朝的形象.其实不光是汉代,即使到了鼎盛的清朝时期,其法律也是由明代法律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说秦律之我国律法的源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