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献之?

作者&投稿:厍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他是东晋的书法家、诗人,与王羲之并称为二王。那么,人们是的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对王献之的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他说的“从山 *** 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巨集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巨集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王献之的人物评价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将四贤并称。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储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着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储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王献之的述评
  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巨集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献之认为事贵变通,章草的字字独立以及波磔的生发,不能表现出更巨集大的气势、奔逸的律动。在深入研究之后,他认为藁草与行书之间可找到突破“往法”的途径,建议父亲应当“改体”。王献之对于传统书体的深刻研究,对于创新路数的用心探索,确有过人之处。

  创新变体的书学是灵魂主宰并导引著这位书圣的后代。他要突破往法,另辟一新天地,而且也想超越其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别树新帜。虞***龠禾***《论书表》载:“谢安尝问子敬:‘君书何如右军***指王羲之***?’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子敬答曰:‘世人那得知。’”王献之并非是不知天高地厚之辈,他的自我评价亦非无稽之谈。孙过庭《书谱》载,羲之往京都,临行题壁。献之偷偷地把它抹掉,另外写过,自以为写得不错。羲之回家看见了,叹曰:“我去时真大醉也。”献之内心感到惭愧。这传闻足见献之虽有志与父争胜,却亦有自知之明。献之学父书,又转学张芝,他不仅劝父“宜改体”,而自己也在实践另创新法。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在书艺上的创造:“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可惜他四十三岁便谢世,否则他在书艺上的成就当更为可观。虽然如此,他已将自己的天赋资质、独特的精神风貌、思想情感,一一融进他的书法作品中,在书艺中留下不朽的名声。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风流为一时之冠”。《书断》曾载:晋太康中新起太极殿,谢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世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事。子敬知其指,乃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知魏德之不长。”谢安也就不再相逼。有时别人向他求书,也罕能得到;即使权贵逼他,亦不为所动。

  沉酣矫变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遗墨储存很少,故只能从碑帖拓本中见其书艺。《宣和书谱》曾着录献之遗作近九十件,而王羲之则有二百四十三件法书为宣和内府所藏,可见当时献之传世之作就已比其父少得多。而且,“二王”墨迹均有真伪之争。今人沈尹默曾谈到:“献之遗墨,比羲之更少,我所见可信的,只有《送梨帖》摹本和《鸭头丸帖》。此外若《中秋帖》、《东山帖》,则是米***芾***临。世传《地黄汤帖》墨迹,也是后人临仿,颇得子敬意趣,惟未遒丽,必非《大观帖》中底本。……献之《十二月割至残帖》,见《宝晋斋》刻中,自是可信,以其笔致验之,与《大观帖》中诸刻相近。”

  “二王”父子书艺之比较

  王羲之与王献之的书法艺术的比较,书学史上众说纷坛,褒贬不一,这里略作介绍。

  一、“内***扌厌***”与“外拓”。“二王”在技法上的特点,书家往往以“内***扌厌***”与“外拓”标示。如明何良俊《四友斋书论》云:“大令用笔‘外拓’而开扩,故散朗多姿”;“右军用笔‘内***扌厌***’而收敛,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今人沈尹默也说:后人用内***扌厌***、外拓来区别“二王”书迹,很有道理,大王“内***扌厌***”,小王“外拓”。试观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用形象化的说法来阐明“内***扌厌***、外拓”的意义,“内***扌厌***”是骨***骨气***胜之书,“外拓”是筋***筋力***胜之书,右军书“一拓直下”,就是“如锥画沙”。“外拓”的形象化说法,可以用“屋漏痕”来形容,放纵意多,收敛意少***参见《二王法书管窥》***。用“内***扌厌***”、“外拓”虽可说明“二王”书艺中许多不同处,但也不能涵盖一切,细察也未必十分科学。大王能“内***扌厌***”也能“外拓”,当是“内***扌厌***”为主“外拓”为辅,小王能“外拓”也能“内***扌厌***”,当是“外拓”为主“内***扌厌***”为辅,而取向的不同是以各自的审美理想为转移的。潘伯鹰说:“有人说羲之‘内***扌厌***’,献之‘外拓’。这最多也只说得一半。”***《中国书法简论》***此言颇有见地。

  二、技法来源之辨。清包世臣《艺舟双揖》中曾述自己看法并批评米芾见解:“尝论右军真行草法皆出汉分,深入中郎***指蔡邕***;大令真行草法导源秦篆,妙接丞相***指李斯***。……米老‘右军中含、大令外拓’之说,适得其反。”今人侯镜昶认为:包世臣以为大王笔源于隶,小王笔源于篆,此见解值得商榷。侯氏以一语概括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三家真行书特点及渊源:钟善翻,大王善曲,小王善直;翻出于分书,曲出于篆书,直出于隶书***《论钟王真书和***兰亭序***的真伪》***。看来王氏父子书艺有两个主要来源,远源均出于秦汉篆隶,近源则出于钟、张,然后陶冶融铸,发展成各自的体势。

  三、草书联绵之辨。王羲之学张芝草书,从形势上突破章草的分割孤立,加以钩连,但一般不作多字联绵,仅二至三字一笔出之。他用张草的使转,发展为内向的、敛蓄的今草。王献之既学其父,也学张芝,突破王羲之联绵模式,成为更多字的贯通,为“一笔书”;由内向而转为外侈,由敛蓄而化为奔逸。所谓“一笔书”是指“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惟子敬明其深诣,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参见《书断》***。世称“一笔书”始自张芝,王献之则是以张芝为“杠杆”,以羲之草书为“支点”,完成一种“破体”的创造。

  四、骨势之辨。羊欣说:“献之善隶藁,骨势不及父。”张怀瓘《书断》中说:“惜其阳秋尚富,纵逸不羁,天骨未全,有时而琐。”王献之主外拓、奔逸,因而在快速流转中有时未能沉着痛快,而有轻滑之嫌;而王羲之主内***扌厌***、重骨气,故字势雄强。当然这是从高层次上的比较。王献之何尝不重骨势?如《洛神赋十三行》,清张廷济在《清仪阁题跋》中说:“风骨凝厚,精彩动人”;“然风神骀荡,气骨雄骏,固已无美不臻”。当然王献之中年去世,若再能锤炼多年,其骨势自能更臻胜境。

  五、媚趣之辨。王僧虔曾说:“献之远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羊欣也有同样的说法。王献之书艺体势似凤舞鸾翔,以纡回钩连为流美,以纵驰放逸为快意,以墨彩飞动为神逸。张怀瓘《书议》中说其体势“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同时也指出王献之“时有败累,不顾疵瑕”。其实王羲之书也多媚趣,因此曾有人非议,韩愈《石鼓歌》有“羲之俗书趁姿媚”之句。张怀瓘也说他“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晋人书法中的媚趣与时代风尚有关,这种“媚”,是一种雄媚,而不是柔媚。献之之媚在流动跳荡中、在险峻放逸中呈现得光彩照人,比其父更多媚趣。

  六、艺术哲思之辨。王羲之书艺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中和,在多种对立因素之中调和统一。他在书法的形质***如肥瘦、方圆、短长、骨肉等***方面能无过无不及,在书法的神采***如奇正、气度、韵趣等***方面无乖无戾。项穆《书法雅言》云:“逸少一出,揖让礼乐,森严有法,神彩攸焕,正奇混成也。”与突破其父草书模式一样,王献之也是有意识地改变其父的创作思想,他将“中和”转为“失衡”,走向以“奇”、以“险”争胜的新境界。项穆也认为“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

  七、书体之辨。先说章草,王献之承其父法家范,从《七月二日帖》等可睹其章草风采。此帖章草笔法古雅,然俯仰跳荡,大小错杂,也显示自由不拘的个性。再说楷书,南朝宋虞***龠禾***《论书表》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张怀瓘《书断》说,王羲之书写《乐毅论》给献之,献之“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其父。如大,则尤直而少态,岂可同年”。再说行书,王羲之情深调合,会古通今,创造卓越,《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开拓、立法,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而王献之在行书上虽也颇有贡献,但他的行书并未能走出乃父的规范,其凝练、器宇、才气都不及其父。在草书上,父子各有特点,羲之特出不群,颖悟此道,除繁就省,创立了新草制度,但是在“一笔书”方面却是子胜于父。吴德旋评论说:“大令狂草,尽变右军之法而独辟门户,纵横挥霍,不主故常。余谓大令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远之韵。”***见《初月楼论书随笔》***黄庭坚《山谷题跋》中又加以比较:“大令草法殊迫伯英,淳古少可恨,弥觉成就耳。所以中间论书者以右军草入能品,而大令草入神品也。余尝以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当然也有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唐太宗崇拜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其《王羲之传论》云:“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槎枿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羸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钦!”唐太宗的评论完全倾向于王羲之一边,竟至以《兰亭序》真迹殉葬。

  王献之书艺的独立价值

  历史上往往以“二王”并称,又往往以大王概括小王,但王献之书艺自有其独立价值。

  王羲之至会稽后,书法艺术成就达到顶峰。但誓墓不仕后因笔札多为代笔人所书,乃有非议。王羲之逝世后到南朝梁初,约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王献之书因其媚趣研润、逸气洒脱,学其书者盛极一时。其间名家师法小王者,如《书断》所载,即有桓玄、宋文帝刘义隆、羊欣等。特别是羊欣,被称为“入于室者,唯独此公”,所以时人谓“买王得羊,不失所望”。另外还有薄绍之、谢灵运、孔琳、邱道护、齐高帝萧道成、萧思话、范晔等,也各具小王意趣。这是王献之声誉日隆的一个原因。羊欣书艺独步于王献之之后,传授门徒,使献之的影响更为扩大。

  那么,唐太宗为何要贬低王献之?有的学者认为,在初唐李世民要学书,必是从王献之入手,因为那时王献之的手迹比其父的容易得到。后来李世民才看到王羲之的墨迹。李世民也许不甘心居于王献之之下,便把其父抬了出来。由于李世民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当时人士慑于皇帝的旨意,遂把有王献之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改为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但是唐人学小王者仍很多,特别是“唐人草书,无不学大令者”***吴德旋语***。欧阳询的真、行便既学大王,又学小王,而别成一体。近人沈曾植也说:“率更***指欧阳询***行草,实师大令而重变之。”虞世南和其他一些书家也学王献之,张怀瓘说:“虞书得大令之巨集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在焉。王绍宗,清鉴远识,才高书古,祖述子敬。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 *** 二王。”唐人对王献之的草书很重视,尤其是狂草。张旭的草书就从王献之化出。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草“雄逸气象,是为天纵”,“议者以为张公亦小王之再出”。怀素也皈依小王,其《圣母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见赵涵《石墨精华》***。由此可见,尽管李世民贬低小王,但终唐一代,还是有很多人向王献之学习的。

  五代后周杨凝式兼学“二王”,学习献之取得卓越成就。沈曾植说:“草势之变,性在展蹙,展布纵放,大令改体,逸气自豪,蹙缩皴节,以收济放。***张***旭、***怀***素奇矫皆从而出,而杨景度为其嫡系。”***《海日楼札丛》***

  宋代四大书家之一米芾称:“子敬天真超逸,岂父可比!”“大令十二月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米芾服膺王献之,并且心仪手追这种“天真超逸”的意趣。米书与小王书血脉贯通。另一书家蔡襄也说:“唐初,二王笔迹犹多,当时学者莫不依仿,今所存者无几。然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号为名书,其结约字法皆出王家父子,学大令者多放纵,而羲之投笔处皆有神妙。”蔡襄追慕晋韵,其媚趣研润则与小王近似。黄庭坚也称赞“大令草入神品”,黄书“运笔圆劲苍老,结体紧密纵横处,从颜柳诸公上接羲献”***笪重光语***。即如苏轼,其书面目虽与“二王”不类,但也有相通之处。姜夔对小王也多推崇,曾说:“世传大令书,除《洛神赋》是小楷,余多行草,《保母砖志》乃正行,备尽楷则,笔法劲正,与《兰亭》、《乐毅论》合,求二王法,莫信于此。”

  元明清以来学小王书法而成就卓著者有元代赵孟頫,明代祝允明、文征明、董其昌,清代王铎等,例子很多,不一一列举。

  总之,王献之的书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有独立的价值。以“二王”并称也成了书史上的专名。“父之灵和,子之神骏,皆古今独绝”,难怪人们称王羲之为“书圣”,称王献之为“小圣”了。


书中四贤王献之(344年-386年)
他以行书和草书著称,但楷书和隶书的造诣同样深厚。然而,与王羲之的众多作品相比,由于唐太宗对他的书法评价不高,他的作品留存不多,这使得他的艺术遗产显得更为珍贵。其中,《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民间传说中,王献之与妾桃叶的故事广为流传,他为表达对桃叶的...

洛神赋十三行的洛神十三行风格
5. 与王羲之相比,王献之的楷书有着不同的特质。羲之的字迹更加含蓄,更多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迹则更为外露,更频繁地使用“外拓”笔法。两位大家的作品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 宋代董迨在《广川书跋》中评价王献之的《洛神赋》:“字迹端庄,是书家难以企及的境界。”他的字迹偏旁...

东晋王献之行草书《集聚帖》,清峻有美誉,高迈不羁风流蕴藉!
王献之不仅在草书领域独领风骚,楷书和隶书亦功底深厚<\/,他的书法风格逸气过父,既有田野学士的淳朴,又不失朝列贵胄的典雅。张怀瓘在《法书考》中评价其法度流变于行草之间,神骏非凡,是古今独绝的书法艺术。王献之的行草代表作《中秋帖》、《洛神赋》、《地黄汤帖》、《敬祖帖》、《授衣帖》...

同为中国书法泰斗,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个人谁更厉害?
书法这门艺术形式,每个人有每个人感悟,王羲之是王献之的爹,但王献之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书学史上也是众说不一,褒啊贬啊从来就没消停过!虽然李世民极力推崇王羲之而贬低王献之,但从历史上证明,也不能说明王献之书法成就赶不上他爹王羲之。那么王家这爷俩在书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王献之《中秋贴...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什么关系呢???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既有王羲之的典雅清新,又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和创意。他的作品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失现代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他被誉为“小王”,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总之,王羲之和王...

王羲之 王献之父子的草书为什么好
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王献之书绝众超群,无人可拟,如河朔少年皆悉充悦,举体沓拖而不可耐。这些都是名家对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草书的评价!

王献之书法欣赏
王献之书法欣赏东晋书法家,不仅是“书圣”的第七子,书法也不如其父。因此,他与父亲并称为“二王”,他们父子因在书画方面的卓越成就,与张芝并称为“书上四圣”。虽然王羲之的家人都很擅长书法,但只有王献之最有才华,最有创新精神,他没有被父亲的风格和名望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体...

关于著名书法家的故事有哪些?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

《晋书》中的唐太宗《王羲之之转论》为什么扬王羲之而王献之贬
第二、二王书法的比较 “二王”的书法,现代人看起来好像差别不大,但在唐以前对“二王”的评价还是很有差别的。例如刘宋时期的羊欣,他对王羲之的书法认为“博精群法,特善草隶”,并且认为王羲之书法达到了“古今莫二”的高度。而王献之的书法虽然也很不错,但是“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

王献之与王羲之是什么关系
曾经对自己的书法成就进行过评价,认为自己超过了父亲王羲之,然而历史上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王献之的书法在某些方面超越了王羲之,但也有人认为王羲之的书法更加完美。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

宝山区15115256565: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被称为什么
费泰诺怡: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被称为“书圣”,王献之精习书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二王”,拥有“小圣”之称,正如李志敏评价:“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今草大成,高韵深情,百代服膺”.王献之书法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中王献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费泰诺怡: 王献之是一个超然洒脱,举止风流,超然物外.

宝山区15115256565: 对传主王献之做简单评价在《晋书 - 王献之传》中 -
费泰诺怡: 为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有记载之妻妾共有三名,元配为表姐郗道茂(舅父郗昙之女),夫妻感情甚笃,后因皇帝选上他为驸马,於是被逼与郗道茂离婚,娶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此外,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据《晋书》记载,王献之卒后,无子,以兄子王静之为嗣,官至义兴太守.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献之是怎样的人 -
费泰诺怡: 高迈不羁,风流倜傥,精于书法.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献之在书法方面的地位如何?
费泰诺怡: 王献之,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为王羲之 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 别创新法,自创一格.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 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 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 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 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与父齐名, 人称"二王”.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献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费泰诺怡: 书法家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献之书法有什么特点 -
费泰诺怡: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

宝山区15115256565: 王徽之,字子猷,性卓荦①不羁,雅性放诞②,好声色.时人钦其才而秽其行.王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高 -
费泰诺怡: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

宝山区15115256565: 后人是怎样评价王羲之王献之的呢? -
费泰诺怡: 大书法家,是贵族,不过可惜情商不怎么给力,怎么说呢,就是说书法方面无人能及,做事方面就是一渣!

宝山区15115256565: 从《王献之学写字》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
费泰诺怡: 一池水都练黑了,说明做事要有恒心毅力. 成为书圣,说明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努力. 入木三分,说明要精益求精,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总之坚持不懈,成功之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