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当初为什么出山

作者&投稿:原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为什么呢?曹操那里人才太多,老荀、老贾、郭郭他们都是高手诸,葛亮去了不好出头。袁绍那个笨蛋,不用说了。孙权那边亲戚关系太厉害,主力再牛也难坐“第二把交椅”。刘表也不是诸葛亮眼中的明主,早晚必亡。
而刘备,有皇叔身份,有天下名望,有关张赵的武将,有雄心大志,就是缺谋士,缺地盘。而诸葛亮就是谋士,最擅长给人谋划地盘。
所以刘备就是当他老板的最佳人远。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
那如果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这样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葛亮为什么不投靠曹操,而选择刘备?
徐州大屠杀对诸葛亮的影响是很大的,在他出山之前诸葛亮以至都考虑过刘表、孙权等人,惟独对南方的大佬曹操没意思。其二,诸葛亮知难而进 曹操的气力弱小,部下的找事更是不乏其人。诸葛亮大白,即便投奔曹操也是难以发挥抨击,当诸葛亮晓得牛人徐庶在曹操部下也得不到大用时,也不能不收回“魏殊多...

3个葛亮出山后为刘备做的事情
按照《三国演义》,诸葛亮先是火烧博望,然后火烧新野,第三件事就是下江南舌战群儒,联络孙权都成功阻碍了曹操的南侵军事行动 根据《三国志》,第一功是刘备逃窜夏口后献计联络东吴。第二功应该是刘备军事集团取得荆西后调派官员钱粮发展荆西四郡,全力准备西征事宜。第三功应该是下益州援助刘备攻打成都...

褚葛亮出山后做了三件大事人们用什么赞颂他的一生
褚葛亮出山后做了三件大事人们用什么赞颂他的一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出山,就做了三件大事:火烧新野、火烧樊城、火烧赤壁,人们用:{初出茅庐,才华横溢 ) 来赞颂诸葛亮

诸葛亮战绩如何?为何葛亮是军师?刘备为何托孤于他?
诸葛亮公元207年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山,直到公元209年赤壁之后刘备拿下荆南四郡,才给了诸葛亮第一个官职,这个官职是刘备专门为诸葛亮发明的,叫“军师中郎将”,同时刘备给诸葛亮的任务是:负责调整零陵郡、桂阳郡、长沙郡赋税,以充实军资。刘备发明军师中郎将这个官职,应该有两方面的...

诸葛亮的故事?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诋毁诸葛亮?
这个世界,从古至今,谁没诋毁过人?谁没被人诋毁过?猪葛亮的创业史,事实在那里,他不是一个团队优秀的主管,他就如江湖坑蒙拐骗的江湖大师,没有混入政坛之前,他在江湖上纸上谈兵他骗术还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事实上在没有出山之前,只会纸上谈兵,认为自己的才能天下无敌,智慧世上无双,结果在...

谁有《我眼中的诸葛亮》的作文?帮我推荐推荐!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草庐对》)。刘备听了诸葛亮...

聪明军师朱葛亮的故事
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

历史上葛亮真是徐庶推荐的?
是真的。1,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是好朋友,和司马水镜的学生庞统为当时荆州后起的俊杰,三国志有明确记载。2,徐庶在投靠刘备之后,压根没提诸葛亮这些人,估计是不想让诸葛亮和他抢位置,这和诸葛不出仕北魏一样,说魏曹操麾下文臣太多,自己不容易出头,而且当时刘备麾下有徐庶,...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当时的政治格局而言,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当然是曹操。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放弃这一选择?我以为这并非因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诸葛亮要与“汉贼”划清界限。 诸葛亮弃曹的最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中原汝、颍地区人才济济《三国志》卷十四《郭嘉传》载曹操与荀彧书信曰:“汝、颍固多奇士。”《晋书》卷一百一十...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出山为官的原因 -
稻聪铁泰: 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听过之后,认为诸葛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其实还有个原因,死马当活马医,刘备当时什么都没有了,寄人篱下,地盘,军队,钱,什么都没有,有个人出了个看似不错的主意,当然要赌一把.寻求智囊团,同时通过诸葛亮的人脉团结荆州人文力量.原因:隆中对原文回答:“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背景: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当年为什么要出山? -
稻聪铁泰: 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呵呵对于一个都如此才能的人一定不会甘心默默无闻的,古人是很在意后世的评价的 谁都想名垂千古,出山是必然的 只不过得找好效忠的对象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为什么会答应出山辅助刘备呢?? -
稻聪铁泰: 对诸葛亮来说,躬耕于南阳,更是为了等待时机,所以他必定会出山,否则他不会迎娶黄月英,而当时,曹操手下谋士太多 ,去了只是锦上添花,孙权离他较远,刘表刘璋,张鲁,太过无能,而刘备,素怀大智,有皇叔之名,而且去了是雪中送炭相当,同时,看三国你会发现三国里存在诸葛家族,每个国家都有诸葛家族的人担当要职,所以说三国无论谁赢,诸葛家族都是赢家,这也是一个说法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为何在刘备三顾茅芦之后才肯出山呀? -
稻聪铁泰: 这部分历史在小说里写的太夸张了.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才出山,很大原因不是诸葛亮在试探,而是确实就不想出.刘备当时不说穷途末路,其实也基本差不多了.他跑去给刘表当客将,而刘表在曹老板眼里是冢中枯骨一样的存在.可以讲...

睢宁县19139467929: 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成功的原因 -
稻聪铁泰: 1、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刘备很诚心,而且声誉好,并且有能力争夺天下,不是不值得辅助的君主,所以打动了诸葛亮. 另一方面是刘备势力适合诸葛亮,刘备缺少谋主,而且肯放权给诸葛亮,诸葛亮能有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这是在其他势...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为什么会跟刘备出山?
稻聪铁泰: 贤臣择主而事,他没选择曹操孙权只能说明在他心里他觉得刘备可能是复兴汉室最合适的人员,而并不是说曹操孙权不如刘备.此时的曹操被称为什么?篡汉 孙权呢,守父兄之基业,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大事.相比而言,刘备是汉室正统,最起码有个皇叔的帽子,而且没什么根基,倘若助他成功何愁功名不就.

睢宁县19139467929: 为什么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 -
稻聪铁泰: 主要还是应为刘备求贤若渴,当时的蜀汉荆州已经被曹操包围,国家已经到了几乎快要灭亡的地步了,再不请个能人来当军师,江山恐怕就保不住了.所以当时刘备就诚心诚意的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保住江山.请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

睢宁县19139467929: 为什么诸葛亮出山早 -
稻聪铁泰: 展开全部1- 聪明,年少就学有所成2- 合适的老板盛情邀请:诸葛亮思想正统,不爱奸贼曹操,也不太喜欢军阀孙氏,皇亲刘备三顾茅庐通过了诸葛亮的面试3- 形式所逼:再不出山这个老板就可能完蛋了4- 时不待我:乱世才好建功业,当时正值天下混乱,越乱机会就越多,等局势稳定了再出山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才会出山
稻聪铁泰: 因为诸葛亮是人中之龙,不是常人所以他的待遇也就不一样了

睢宁县19139467929: 诸葛亮为什么在郭嘉死后才出山 -
稻聪铁泰: 这个不是说要在郭嘉死后才出山的,当时古代通讯不足,诸葛亮也不可能说会知道郭嘉什么时候会死,他不可能会怕郭嘉而不敢出山的,他只是自己自比管仲乐毅,不想随随便便去找个主公寄人篱下,他要的,是认定的主公,能为之效劳成就霸业的主公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