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作者&投稿:门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秋季里天高气转凉,登高赏菊过重阳。本期我们一起来欣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仄起式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国庆节假期已经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繁忙的生活中。希望大家都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虽然我的很多同学在国庆期间都去了“学而思三日游”,但我去到了陕北游玩。在那里,我真正感受到了浓浓的秋意。早上起来看日出,能感觉到当地人和领队说的陕北的风非常硬。中午虽然艳阳高照,下了车仍然能感觉到丝丝寒意。路旁的叶子也都开始变色了,早晚甚至需要穿上薄棉袄了。我觉得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寒露叫寒露吧,跟白露凉爽的感觉真的很不一样!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7日-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所以,我国传统将寒露作为天气转从凉变冷的表征。实际上,虽然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将水汽凝结现象作为最主要的特征,但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一个节气比一个节气冷,深秋的气息越来越浓了,冬天好像快要来了。寒露时节,我国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也已经开始降雪。

      从寒露节气的三个物候来看,我们似乎也能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一候鸿鴈来宾。鸿雁大概是24节气中出现最多的物候了,中国古人对大雁寄托了许多情思,比如说我在白露节气的时候跟大家分享的《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还有王维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高适的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张若虚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等等,都足以说明古人对大雁的重视。大雁主要集中在仲秋向南迁徙,季秋后迁徙者称为宾。寒露时节,恰恰是最后一批大雁大举南迁,大雁南来为宾,古人细心留意,随时准备尽宾客之礼。二候雀入大水为蛤[gé]。雀,小鸟,这里指黄雀。大水指的是海。蛤就是蛤蜊。《国语》中说:“雀入大海为蛤。盖寒风严肃,多入于海。变之为蛤,此飞物化为潜物也”。就像我之前给大家分享《鄂州南楼书事》这首诗提到过的“腐草为萤”,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这和古人认为雀鸟变成蛤蜊一样,是古人的一种误解。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雀鸟变成蛤蜊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是其中却隐含了古人对天地的认识,他们认为此时节天地阴气重了,飞在天上的动物自然应该变为潜在水底的动物,如果雀鸟依然十分活跃,那意味着在阴气该重的时候阳气却很重,这是不正常的,说明季节错乱,将会有灾祸降临。三候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其他的花一般是在阳气盛的时候开放,唯独菊花是在阴气盛的时候开放,所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桃桐之华皆不言色,而独菊言者,其色/正应/季秋/土旺之时也。”就是说桃花还有桐花的花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面说到的时候都不会说到他们的颜色,而只有菊花,在说到这个物候的时候会把它的颜色说出来。这是因为它的黄色正应了五行中的“土”旺盛的时节。著名的写菊花的诗,比如说元稹的“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郑思肖的“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等等,都反映了不与百花同芳这一特点。

      虽然天气渐冷,但这时也出现了不少秋天独有的美丽景色。特别是北方,寒露时节已经出现了深秋的景象,蓝天白云,树树秋色,那一树树色彩不同的叶子,仿佛是最高明的画家,用最丰富的色彩,涂抹出的一幅最美丽的画,一层层的,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红,有的褐。这些颜色在光影的映照下,也更加眩人眼目了。所以在这个时节,人们自然就特别喜爱到郊外去观赏美丽的秋景,因此,人们自古以来就有寒露登高的习俗。所以很自然的,寒露时节的重要传统节日九九重阳节,一个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登高望远。北京的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

      重阳节,之所以叫九九重阳节,当然是因为这个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什么又叫“重阳节”呢?这个说法是从《易经》中来的。“重阳”也叫“重九”,《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而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这和我之前给大家分享过的端午节和七夕节一样,是一种数字崇拜的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元日、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fú]禊[xì]登高。”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到郊外畅游的春天节日,那么重阳大约是在寒冷将至,人们将要在室内度过漫长的冬天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的习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感受展开。

      不过像每一个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的风俗也有一个传说故事来解释它们。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这个传说故事就解释了重阳节人们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但这毕竟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重阳这个节日,《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应的记载。可见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她的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宫廷里的重阳活动带到了民间,这些活动就已经包括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等等,目的都是为了祈求长寿。到了魏晋时期,重阳节的气氛就日渐浓郁了,倍受文人墨客吟咏,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láo]靡[mí]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可见魏晋时重阳节就已经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其实,重阳节这个名字也是到了魏晋才出现的。曹丕《九日与钟繇[yáo]书》中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说的就是人们之所以喜欢重九这个节日,是因为它代表着长久,长寿。不过,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从唐宋人的诗词中可以看出重阳节的风俗最主要的就是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等等。比如说,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都写到了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时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qū]病的目的。而饮菊花酒则是因为这时候菊花开的正盛,并且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消灾祈福。当然,除了饮菊花酒,美丽的菊花也是人们在重阳节最喜欢观赏的一种花。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题目就说到了重阳登高的风俗,而是诗句也写到了赏菊花,饮菊花酒这些习俗。杜甫的《九日蓝田会饮》:“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苏轼的《西江月·重九》:“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都说到了佩茱萸的习俗。重阳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风俗就是插茱萸。因为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不过,写重阳节最家喻户晓的一首诗恐怕还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个题目非常通俗易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山东可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地区。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山东”最早始于战国时期,是秦人用来指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的。比如说,战国七雄之中,除秦国以外的楚、燕、韩、赵、魏、齐、六国都在崤函以东,所以有“山东六国”之称。在古诗文中“山东”一般都是用的这个意思。这首诗有一个原注:“时年十七岁”。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王维,字摩诘,也是和李白杜甫一样著名的唐朝诗人。不过,王维跟李白杜甫还有所不同。王维是一个全才型诗人,它不仅诗写得好,还精通音律,擅长绘画,在佛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当时在唐朝名气还非常大,是人人心目中的偶像。尤其是在王公贵族中,特别受欢迎。

      但和李白杜甫不一样的是,王维曾经高中状元。这样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物,中状元本不足为奇。但据说当年王维参加科举考试,走的并不是寻常路,而是动用了岐王以及玉真公主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走了后门。故事是这样讲的:据说王维年轻时心高气傲,曾夸下海口:若参加科举考试,必得第一名,否则不参加。应该说王维确实有这个实力。但在当时,状元几乎都被有关系的人内定了。所以,凭王维的才华,中进士不成问题,但中状元就很难了。

      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那年,他听说另一个考生张九皋已经走了玉真公主的门路,内定为第一名了。王维很不甘心,于是就托特别赏识他的岐王李范帮忙。岐王告诉王维,玉真公主势力很大,不可硬争。玉真公主是一个文学艺术爱好者,于是岐王就把王维化妆成一个伶人,让擅长琵琶的王维在公主的宴会上弹奏了一曲《郁轮袍》,赢得了满堂喝彩。再加上王维年轻俊俏,风姿优美,自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借此机会,岐王向公主大力推荐王维。玉真公主现场考察,在听了王维的几首诗后,大加赞赏。在岐王的话题引导下,玉真公主询问王维为什么不去参加科举考试。岐王说:“他发誓如不得第一名,就不参加考试。不过听说公主您已经推荐张九皋了。”公主说:“张九皋我也不熟,这是别人托我的。”然后又对王维说:“你要参加考试,我可以帮忙。”王维连忙感谢。于是公主给当年的主考官打了个招呼。这样,王维果然高中了状元。

       这个故事非常吸引人,流传的也很广,但是它不是真的。因为从历史记载上看,在王维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并没有一个比岐王势力还大的公主。而且,王维确实写过跟玉真公主有关的诗,但是从那首诗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关心比较疏远。另外,故事里的张九皋,就是唐玄宗开元时期著名的宰相张九龄的弟弟。史书记载,王维中状元之前,他早就已经明经及第了,根本不可能在参加这个进士考试。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真的,但王维有才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还有一个故事特别能说明王维的音乐才华。《唐国史补》记载: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那人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

      王维中状元以后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不过最最为大家感叹的还是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至德元载(756年),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因为名气太大,所以不幸被捕后,安禄山就强迫他做官。他不愿顺从,所以故意吃药让自己拉肚子。但安禄山还是不放过他,王维最终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交付有司审讯。按理投效叛军当斩,但因他被俘时曾作《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了亡国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他的弟弟刑部侍郎王缙平反有功,请求削籍为兄赎罪,王维才得宽宥[yòu],降为太子中允,后兼迁中书舍人,最终官至尚书右丞。 所以王维也被称为“王右丞”。

      这一段被迫投降叛军的经历对王维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他原本就自幼信佛,后期更是一心学佛,看空名利。所以,他的诗风清冷幽邃,远离尘世,无一点人间烟气,充满禅意,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含义而进入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必然体现。这也是为什么王维被称为“诗佛”。实际上,他名维字摩诘就是来源于佛教的《维摩诘经》。

      说完题目和作者,我们来看这首诗本身吧。“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异乡指的是他乡、外乡。为异客是说作他乡的客人。佳节意思是美好的节日。这句就是说: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此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写这首诗时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的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古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被什么东西触动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最容易触动人这种情绪的就是“佳节”,因为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常常和很多家乡的美好记忆联接在一起,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警句。这就是“人人心中皆有,而人人笔下全无”啊!

      这首诗的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画蛇添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太平铺直叙,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自己这一位兄弟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韵味,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就使得它让让每一个读它的人都感叹不已,回味无穷。

      重阳节快到了,这个重阳节你们打算怎么过呢?你是否也要像王维的兄弟一样登高插茱萸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参考反馈题目

1.你能感觉到“寒露”节气和之前的“白露”节气有什么不同吗?

2. 对于古人“腐草为萤”、“雀入大海为蛤”这样的误解你怎么看?会不会觉得古人怎么这么笨啊?

3.重阳节的风俗你最喜欢什么?你见过茱萸吗?能介绍一下吗?

4.你对诗人王维有哪些了解?你喜欢他的诗吗?能分享一首吗?

5.古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爸爸妈妈这些成年人也都有过这样的感受。那么小朋友们,你们每逢佳节都有什么感受呢?

开课啦!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原来长这样!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加拼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拼音: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每 逢 佳 节 倍 思 亲。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 遥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自己的话写出前一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前一句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白话意思就是孤身一人漂泊在外地,作为一个外乡人,每次到了过节的时候就会比平常日子更加思念亲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直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直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的诗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唐)王维 王维才华早显,既是诗匠,又精禅理。生在一个虔诚佛教的家庭里,据其《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主旨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赏析】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人们称其为“重阳节”。《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重,即为“重阳”。重阳节在古人眼中是个吉祥的日子,民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第一句翻译
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第一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翻译是:独自一人流落他乡,成为他乡的客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解题 重阳节来临的时候,思念那远在山东的兄弟(亲人)。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是什么?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的字面意思:独自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过佳节的时候就会倍加思念亲人。遥远地感知到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望远时,插遍茱萸后会发现少了一个人——我。全诗赏析:农历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东指的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一个地方,并不是咱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华山之东的地区。原文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九 月 九 日 忆 山 东 兄 弟 (唐) 王维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 独 在 异 乡 为 异 客,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全文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文翻译如下: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下一句是什么
7.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8.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出处】唐代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

凤城市19314582473: 九月九日忆往昔山东兄弟的古诗 -
舒德赛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便加倍思亲.遥想兄弟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少我一个亲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

凤城市1931458247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的全诗? -
舒德赛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解题】 [编辑本段] 独自在异乡闯荡,每到过节时就会思念自己的兄弟,知道兄弟登上高处插上茱萸作重阳节纪念时,少了一...

凤城市1931458247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诗 -
舒德赛格: 是抒情诗,抒发作者思乡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注解】:1、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2、茱萸:一种植物,传说重阳节扎茱萸袋,登高饮菊花酒,可避灾.【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评析】:

凤城市19314582473: 三年级上册语文重阳节那天,王维思念在山东的兄弟们对与否 -
舒德赛格:[答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评析】?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

凤城市19314582473: 诗歌鉴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① 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② 后人评价“... -
舒德赛格:[答案] 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

凤城市19314582473: 王维是怎么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 -
舒德赛格:[答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

凤城市19314582473: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作背景是什么? -
舒德赛格: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在唐代中期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当时,唐朝已经进入了黄巢起义后的动荡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士人和文化人士都离...

凤城市1931458247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千古名句是哪一句 -
舒德赛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千古名句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想亲人按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诗中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名句,打动了无数游子离人的思乡之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 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凤城市1931458247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山中送别完溪沙的诗 -
舒德赛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全诗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全诗如下: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浣溪沙》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代表作.全文如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凤城市19314582473: 9月9日忆山东兄一抒写的思念亲人的千古绝音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当时诗人在长安恰逢佳节倍感亲人非常写出? -
舒德赛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游子思乡之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