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_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作者&投稿:军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

  1998年10月9日,国家邮政局发行JP72《第2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1999北京(二)》纪念邮资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绿东方”,主图和邮资图内容一致,均为一只色彩斑斓的飞鸟,背景为驿站和长城,表现了我国古代青鸟传书的传说。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

  1990年11月28日,原邮电部发行了J174M《中华全国 集邮 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姑苏驿,边纸图案为古代铜器上的鱼形铭文,这些鱼形铭文,用的是“鱼传尺素”的说法来象征邮政通信。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三:烽火传军情

  1994年11月7日,原邮电部发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一枚,邮票图案为新疆库车县克孜尔尕哈的汉代烽火台遗址,边纸上的文字为1974年在甘肃居延地区破城子烽塞遗址出土的东汉初年《塞上烽火品约》木简上的部分内容,再现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边陲“谨侯望,通烽火”的历史遗迹。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 方法 ,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 报告 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 故事 。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四: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古人传递信息的小故事

  在上林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揣鼎编刮妆钙表水勃惊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邮局的出现

  一般认为,邮局是波斯王居鲁士大帝创立的。居鲁士统治着一个疆土广袤的大帝国,由使者传递书信和信息已经不能适应帝国的需要。为此,他建立了一个由许多驿站组成的邮递行政部门,这便是最早的邮局。这些驿站间隔一定的距离,负责照料每日跑完一站路的驿马。

  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邮政制度,到唐代基本完善。元朝还整顿了连接东西方的驿站传递制度。

  公元前31年,罗马人在奥古斯都统治时期,仿照这样的机构,建立了公共驿站。站里备有喂足草料的驿马和供过往官员住宿的客房。

  在中世纪,罗马式邮局已经消失,修道院遍布欧洲。修道院之间的通信通过使用称为撀尥祭瓟的羊皮纸卷进行。第一个修道院在纸卷上写上他们的传言,送达的各修道院再加上他们的传言,从而使纸卷越来越长。例如,传送圣·维落尔修道院院长死讯的纸卷长达9.5米,宽0.25米。人们称之为修士邮局。

  大清邮局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1862-1875年),是清代上海地区十三家主要的通邮站之一。经历了民营的信局-外国邮局-文报局-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不同阶段。他是目前华东地区唯一留存的清朝邮局遗址,也是近代中国邮政历史的缩影。

  1878年(清光绪四年),烟台“华洋书信馆”在周村设立分馆,是为淄博地区大清邮政 机构的前身。1900年底,周村大清邮局开办。1902年,博山二等大清邮局设立,附 设八陡、西冶街2处代办所,并设信柜5处,有村镇信差2人,另有通沂水、王庄信差2人 ,通莱芜、泰安信差4人。1904年,临淄西关广顺号、卫生堂药店设邮政代办处。翌年 ,桓台设三等邮局,张店、索镇设分局。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设在原张店街里东四街,为商家 代办,办理信件和汇兑业务。时周村、淄川、新城(桓台)索镇、张店等局隶属济南总局, 博山、临淄、金岭、淄河等局隶属青州总局。

  辛亥革命以后,“大清邮局”改称“中华邮局”。邮局内部设邮务员、邮务佐、邮差、局役 四级。原张店大清邮政分局,迁至南北街。

  1919年1月,临淄中华邮局在临淄城建立,始为三等邮局,翌年10月升为二等邮局, 乡间设辛店、淄河店、孙娄店、西古城4处分柜。1920年8月设立桓台县邮局(三等局 )、张店邮局(三等局,后升为二等)、周村邮局(二等局)、博山邮局(二等局)。桓台 县邮局在北石桥、曹村扒头桥设信柜,属商家代办。

  1921年,博山邮局增设村镇巡外邮差2人,分南北2路,3日巡行一周。西河、源泉、 八陡、夏庄、邢家庄均设信柜。

  1924年,张店中华邮局改为二等二级局,租用民房3间,经营汇票、保价信、平信。南 定亦设邮政局。

  1926年,张店邮局迁至原张店二马路(今西一路),并增设包裹邮寄等业务。同时在福 胜里、卫固设置信箱,马尚、卫固分别设立邮寄代办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31年,辛店分柜升为辛店邮局。

  1943年,铁山、卫固、石桥设邮政代办所,后改为邮务所,办理小额汇兑业务。

  1945年,张店、南定均为二等乙级邮局。张店邮局配有局长1人,邮务值2人,信差3 人,苦力4人。昌城、马尚亦设有邮政代办所。

  1948年3月,淄博全境解放,“中华邮局”即被战时邮局接收。

猜你喜欢:

1. 古代的成语典故大全

2. 古代给朋友书信范文

3. 古代文明礼仪的典故

4. 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5. 古代成语典故故事大全




谁给介绍一下信的历史
羽 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我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牯族、景颇族等...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可以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

古代书信如何传递?
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3000里相当于今天的1362公里,北京到上海的距离也不过1200公里。在物流高度发达的今天,从上海往北京寄件也需要2~3天时间,这么说来,古代的书信一点儿也不慢,只是速度取决于紧急程度罢了。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鸿雁传书 雁是信使 。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

关于书信的唐代诗句
4. 与书信有关的诗句 古代书信的“美称” 河北 张木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大诗人杜甫...我乘醉写下家书,就请你为我传递。 5、《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但由于信息时代的来临,书信的格式变得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原有经典格式,有些甚至没有对象,即没有...

古人用于书信的雅称
书信,是人们交流感情、传递消息的工具,有关它的雅称,细说如下。古时候,在纸发明前,常见的“书信”是「木牍」,又称「尺牍」。后来「尺牍」也就成了书信的通称。古人还把写在绸子上,然后夹在一物中间寄出,叫做「尺素」的来指书信。「鲤鱼」也可代指书信。典出于汉《乐府》诗:「客从远方来...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法?
还有就是飞鸽传书,就是用信鸽,将信绑在信鸽腿上,再放飞,信鸽就会回到原来的地方,往哪写信就用哪个地方带来的信鸽 还有些比较不正规的就是传言,说书等等,人们相互传言将信息传播 或者说书的先生将某些事编成书词,用说书的方式唱出来,也算是信息传播.古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

关于书信传递爱的诗句
1. 古代有关用信件传递爱情的诗句 古代用信件传递爱情诗句如下: 《饮马长城窟行》 汉 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拿出一看,正是于佑所题。 二人认为这是红叶为媒,一时传为佳话。 3. 关于书信的诗句有哪些 1.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唐代:陈玉兰...

古代与现代传递消息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含有十万火急之意。还有比较常用的就是飞鸽传书!打仗时 军队用狼烟来告诉友军敌人进攻了!从以上古代传递信息的方个中方法上来看,现代信息传递的方法比古代信息传递的方法具有及时性,安全性,方便性,普遍性(古代好多书信只有官方才可畅通传递!),准确性!

古代传递信息的故2十字以内
古人传递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飞鸽,烽火,快马,暗号,手语,书信,旗帜等。主要有飞鸟传(飞鸽传书、鸿雁传书、飞雁传书),驿传(快马加鞭),烽火,狼烟,旗语、灯光(三打祝家庄、孔明灯)等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 -
粱文邦欣: 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 数月,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
粱文邦欣:[答案]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哪些 -
粱文邦欣: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鸿雁传书)

青秀区13678169304: 关于古时信的典故 -
粱文邦欣: (一)鸿雁传书 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 -
粱文邦欣: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凶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书信传递的故事.如:鸿雁传书、飞鸽传书等.最好字少一点,在五句话之内!急求求求求求求! -
粱文邦欣:[答案]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传递书信的典故有哪些 -
粱文邦欣: 鸿雁传书 鱼传尺素 驿寄梅花

青秀区13678169304: 把你了解到的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写下来50字 -
粱文邦欣: 鸿雁传书《汉书 苏武传》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节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辱使命,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奴修好,结为姻亲.汉朝使...

青秀区13678169304: 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小故事有哪些? -
粱文邦欣:[答案] 【概述】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青秀区13678169304: 跟同学比一比,看谁了解到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多,如: 鸿雁传书、鲤鱼传书、竹简传书、木采绍书、 -
粱文邦欣: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