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卷(一)开头如下 1.589年 2.唐太宗 3.唐朝 4.下列各 5.原居住 6.中国古 7.考古工

作者&投稿:钟离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名叫(),他是唐朝第()代皇帝。在我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听取()的一个皇帝。~

唐太宗名叫(李世民),他是唐朝第(2)代皇帝。在我国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最善于听取(群臣意见)的一个皇帝。

唐朝李世民有14个儿子,分别是:
1、太子李承乾
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唐太宗即位,立为太子,时年八岁,聪明可爱。但是年长后,由于有腿疾,稍微不良于行,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夺长之念,兄弟交恶。
2、楚王李宽
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李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为后宫生宽。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将李宽过继给了唐太宗的五弟李智云为嗣。李宽早薨,贞观初追封为楚王。
3、吴王李恪
妃杨氏,母隋炀帝女杨妃。李恪(619-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升元三年(939年),南唐烈祖李昪追谥李恪为孝静皇帝,庙号定宗。
4、魏王李泰
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第四子,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 史载宠冠诸王,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5、齐王李佑
妃韦氏,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643年(贞观十七年)举兵谋反于齐州,四月六日被唐太宗废为庶人,赐死于长安太极宫内省。同年以国公之礼葬于长安,今墓志已出土。
6、蜀王李愔
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地巴州。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广制封建时,改封蜀王,转益州都督。贞观十三年(639年),赐实封八百户,授岐州刺史。李愔时常无故殴打官员,打猎不知收敛,多次非法,在太宗朝与高宗朝数度被贬官作为惩罚。
永徽四年(653年),因吴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后又被改封涪陵王。乾封二年(667年),死于流放地。
7、蒋王李恽
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李恽生年不详,根据异母弟第八子李贞生于贞观元年(627),异母兄第四子李泰生于武德三年(620)推测,李恽应该生于621——626年之间。

8、越王李贞
母燕德妃。后来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官至太子太傅,被先后封为汉王、原王、越王。武则天当政时,李贞因起兵失败而饮毒自尽。开元五年(716年),唐玄宗将李贞、李冲重新改葬,追谥号为敬。
9、唐高宗李治
母长孙皇后。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10、纪王李慎
母韦贵妃,妃陆氏。垂拱四年(689年),越王李贞起兵推翻武则天政权,李慎受牵连下狱,后被流放领表,又说巴州,途中逝世。享年61岁。
11、江殇王李嚣
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生年不详,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一子,燕德妃所生。631年,李嚣进封江王,632年去世,谥号殇。李嚣无后嗣,死后封国江国被废除。
12、代王李简
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子,生母不详,史书记载后宫生简。李简封代王后同年薨,无子女。
13、赵王李福
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贞观十三年(639年)进封赵王,累加秦州都督、右卫大将军、梁州都督等职。咸亨元年(670年)去世,赠司空、并州都督,陪葬昭陵。
14、曹王李明
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李世民

  (1)世袭制 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2)科举制 隋炀帝 1300年
  (3)门第不高的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藩镇。威胁中央统治。科举。片面。

我想楼主你说的第一一个材料是“明代考生看八股文”、材料二是“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禁锢了文人的思想、科举制度是在隋炀帝是创建的、科举制度一直被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仕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题及答案
(二)“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历史信息:词中的“天下事”指南宋时期的 斗争。 七、列举题(5分) 47.列举5项以上本学期所学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中的世界之最。 八、问答题(12分) 48.明朝前期从哪些方面加强君主的权力?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大题参考答案 一、1.A ...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1)589年隋文帝灭掉南方哪一个政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一统?(1分)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明末清初却被荷兰殖民者霸占,当时是谁收复了台湾?(1分) (3)自唐朝到清朝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形式多种多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各举一例史实):(4分) ...

人教版七年级下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A.唐太宗 明太祖 B.苏轼 辛弃疾 C.毕升 郑和 D.戚继光 郑成功 19.下面关于宋元历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毕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著名的女词人 C.元朝建立者是 朱元璋 D.元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 20.学习了唐朝到清朝的历史,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自由讨论。下面是同学们讨论的内容,其中阐...

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18.在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迅猛扩张的今天,越来越彰显出郑和下西洋的伟大意义。下列与郑和下西洋史实不相符的是( )。 A.郑和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 B.郑和到过亚欧30多个国家和红海沿岸 C. 郑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9.1785年的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唯一特...

九年级历史下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历史下期期末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要研究这一地区的悠久历史,还应该能释读其古老的文字。请你指出这一地区的古老文字是 A.希腊字母 B.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D.拉丁字母 2.“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试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编的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试卷,大家快来看看吧。 八年级下历史期末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2013年9月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开张,上海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 大步。在近代,上海曾因为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成为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 A.《辛丑...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学业水平测试选择题 一、 选择题(以下各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计25分) 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一发现,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 A.会使用火 B.种植水稻 C.烧制彩陶 D.铸造司母戊鼎 2.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为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D D C A C B A D C C B A B 题号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选项B A C A A C C D A C C D 26 (1) 错误:( 《农政全书》) 改正:(《天工开物》 ) (2) 错误:(...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卷,仅供参考。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线是 ( ) A.黑河一腾冲一线 B.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 D.昆仑山一祁连山一横断山一线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自然景观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9分。请把答案填在第1页的答题卡中。) 01-06:AAADBB 07-12:DDBBAA 13-18:DDABAB 19-23:CCDDD 二、材料分析题(共15分) 答:(1)会议:万隆会议。(2分) 方针:求同存异。(2分)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或:中国重返...

昌都县156774262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
侨衬高聚: 1.A 2.B 3.C 4.B 5.A 6.A 7.A 8.B 9.A 10.B 11.D 12.B 13.A 14.D 15.B 16.B 17.D 18.C 19.A 20.D 21.B 22.C 23.A 24.B 25.D

昌都县15677426224: 七下中国历史期末试卷
侨衬高聚: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44/sort064/sort0897/down-13275.html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复习提纲http://www.zhaojiaoan.com/soft/sort044/sort064/sort0897/down-15321.html 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期末复习 人教版http://www...

昌都县15677426224: 川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侨衬高聚: http://wenwen.sogou.com/z/q751881332.htm?si=1

昌都县15677426224: 初一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
侨衬高聚: 08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考生认真阅读试卷,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考试完毕只须交答...

昌都县15677426224: 初一历史期末试卷 -
侨衬高聚: 一.1杜甫——李白 2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八股是明朝> 3北京——长安 4交子——银子 交子是北宋 5景德镇——官窑 景德镇是宋朝 二.商 唐 三.蒙古 女真 元 金 四.2 五.不正确,电视剧为故事需要有一定夸张成分

昌都县15677426224: 求初一下册历史的期末复习题!!! -
侨衬高聚: 一.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隋朝灭亡的原因的是 A隋炀帝的残暴骄奢 B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C农民起义的打击 D老天爷不助隋朝2.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 A房玄龄 B杜如晦 C姚崇 D魏征3.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 ①大力...

昌都县156774262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急!!!
侨衬高聚: 一、历史游艺园(一)事件接龙1.A.开元盛世 B.活字印刷 C.玄奘西游 D.戚继光抗倭 E.郑成功收复台湾(二)知识擂台2.世界三大饮料是指_______________、...

昌都县15677426224: 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 -
侨衬高聚: 2. B3.D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