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的地理环境

作者&投稿:韩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榆林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榆林市地质构造单元上属华北地台的鄂尔多斯台斜、陕北台凹的中北部。东北部靠近东胜台凸,是块古老的地台,未见岩浆岩生成和岩浆活动,地震极少。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

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面积约15813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36.7%。得到治理的沙滩地郁郁葱葱;海子(湖泊)星罗棋布。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沟壑纵横,丘陵峁梁交错,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面积约22300平方公里,占榆林市面积的51.75%。梁状低山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白于山区一带无定河、大理河、延河、洛河的发源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 占榆林市面积11.55%。地势高亢,梁塬宽广,梁涧交错、土层深厚,水土侵触逐步得到治理。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南部最低。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榆林市境内有大小53条河流汇入黄河,均较短小,较大的河流主要是四川四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无定河。汇入黄河的河流以黄河为侵蚀基准,流向由西北向东南(其中无定河上游流向三折),支流呈树枝状并从下游到上游增多。较大的河流下游为基岩峡谷,比降较大,支流少而短直;中游一般河谷宽阔,漫滩阶地发育,河道宽浅,较大的支流多在中游汇集。上游多发育在老谷涧上,河流深切成黄土(部分底部切入基岩)峡谷,比降大,多跌哨,流向受古地形的谷、涧走向控制,支流较多,但一般较直。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的最北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东临黄河与山西省隔河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系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西南部平均海拔1600--1800米,其他各地平均海拔1000--1200米。最高点是定边南部的魏梁,海拔1907米,最低点是清涧无定河入黄河口,海拔560米。地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位置境域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环县、宁夏盐池县,北连内蒙古准格尔、伊金霍洛、乌审、鄂托克等4旗,东隔黄河与山西河曲、保德、兴县、临县、柳林县、石楼等7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吴旗、志丹、子长、延川4县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为府谷县古城乡刘家坡村,最西端为定边县刘峁塬乡,最南端为定边县白马要乡铁角城。东西最大长度309公里,南北最大宽度295公里,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21%,居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之首。 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4小时,东北部最高2898.7~2914.2小时/年,西部次之2739.9~2803.0小时/年,东南部较低2710.3~2731.7小时/年,南部最低2593.5~2698.4小时/年。一年之中5~8月日照较多,12~翌年2月份较少。平均日照百分率59~66%,榆林市差异较小,一年中以降冬(12~翌年1月)最大,春夏逐月缓慢减少到夏末秋初(7~9月)最小,中秋到冬迅速增长。
气温四季明显,春温大于秋温,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受北方冷气团控制,气压高、天气晴朗,多高云,冬季平均气温-7.8~4.1℃,气温变化梯度大,梯度方向东南~西北。10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为大地封冻期,一般年份冻土深度1~1.2米,入春以后,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日增温0.2℃左右。但由于西伯利亚极地干冷气团仍不断南下侵袭,使得春季温度很不稳定,5月中旬局部亦可骤然降雪,到夏天受大陆气团和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的影响,气温高,天气炎热,各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日最高气温≥30℃的日数,多年平均为22~68天。气温梯度小,梯度方向近东~西;秋季在极地气团的侵袭和稳定控制下,迅速降温,尤以10~11月最为剧烈,平均每天降温0.27℃。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经济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地下资源发现较迟,国家大的产业项目未在榆林布局,这里仍为全国经济发展的滞后区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以及靖边天然气田的探明,榆林的经济从单一的农业型经济模式向综合型经济模式转变,其中煤炭、化工、电力、纺织、机械、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较快。1988年以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体系。到1992年,榆林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1.68亿元,比1980年增长218%;国民收入17.57亿元,增长177%;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11亿元,增长150%;财政收入1.51亿元,增长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71元,增长10倍。
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大关,达3005.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5.04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94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808.76亿元,增长7.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8%、68.3%和2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89005元,约合14546美元。 从各区县来看,神木县、榆阳区和府谷县生产总值(GDP)领先,吴堡县生产总值(GDP)最低;从人均生产总值(GDP)来看,神木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为32737.03美元,位居第一,府谷县和靖边县分列第二、第三位,人均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6921.55美元和15527.68美元,佳县人均生产总值(GDP)最低,为2809.85美元。截止到2013年,榆林市仍有半数县人均生产总值(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榆林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为游牧区域,农业不发达。秦、汉两代王朝对这一地区采取屯兵守卫和移民实边的垦殖政策,这里遂成为农牧交错发展或亦农亦牧地区。
东汉末年,战乱纷繁,陕北地区因汉族南迁,农业又退居次要位置。西晋以后,历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榆林地区仍然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唐朝时,奖励农垦,榆林农业得到发展。北宋时期,延安、绥德、神木等地实行屯军募民,垦植耕种,农业生产继续有所发展。但唐、宋两代榆林地区仍是农牧交错、亦农亦牧之地,尚有一些森林资源。人口虽较前增加,但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垦植尚未过度,大体维持生态平衡。
明王朝建立后,明政府为解决部分军粮,陆续扩大开垦规模。到明万历年间,榆林地区北部6县境内就开垦屯田345万亩,相当北6县现有总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延、绥两地军垦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农业成了社会经济构成的主要成分,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破坏。
清朝在榆林地区境内也推行移民实边政策,允许农民在长城内外开荒种地。随着长期移民和军屯的增加,内地的农业技术也随之传入;晚清和民国时期,以开荒扩耕为增产手段、广种薄收的不良做法没有改变,植被继续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更加严重。由唐宋开始特别是明清以来的过度垦植,形成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建国以后,农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但因合作化运动发展过快,不少农民适应不了形势的迅速变化,农业增产实际效益不高。特别在1958年开展的公社化运动中,由于“左”的影响,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加上历年自然灾害,农业生产水平徘徊不前,农村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变。1978年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振兴农村经济的政策,改革农村经济体制,建立各种类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由1980~1988年榆林各县先后出现了许多科技户、专业户、专业村(重点村)。农业生产已开始由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转化,由封闭式自给生产向开放性商品生产过渡,全地区大部分农户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1989年,榆林伏旱连秋旱长达80多天,粮食总产量仍然达到5.44亿公斤,仍比1987年增长26.7%。
2012年,榆林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25.88亿元,比上年增长5.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9.72亿元,增长5.8%。在总产值中,种植业产值109.48亿元,增长7.0%;畜牧业产值85.60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5.94亿元,增长13.2%;渔业产值0.84亿元,增长3.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86亿元,增长6.9%。
2012年末全市耕地总资源1439.55万亩,常用耕地面积870.94万亩。 新中国成立前,榆林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国民党22军开办的几个小厂外,其余均系私人开办的小手工业作坊,生产工艺落后,质量差。1949年榆林有各类工业企业62个,总产值323.9万元,主要产品仅有原煤、食盐、陶瓷、地毯、食油、纯碱等6种。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年代的恢复和发展,60年代的调整,70年代的重点发展和80年代的全面改革,现已形成纺织、皮革、卷烟、食品、化工为主的30多个行业门类,产品达千余种。1990年有企业714个,职工42835人,固定资产原值54448万元,工业总产值69204万元(乡以上企业),是1949年工业总产值的212.6倍,实现利税4745万元。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有7个产品获部优质产品,37个产品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
2012年,榆林完成工业总产值3126.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工业增加值1991.41亿元,增长13.6%。其中,全市62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99.17亿元,增长17.9%;增加值1952.01亿元,增长13.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27.71亿元,增长9.3%;增加值39.40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重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959.37亿元,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8.7%;轻工业完成产值39.80亿元,增长36.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 榆林商业活动开始较早,在尧帝时人们就在井边进行交易,在战国时期榆林就有交易场所——市、市内有各种各样的“肆”,秦时榆林肤施已成为秦都咸阳与西北地区联系的冲要。晋义熙9年(413),赫连勃勃征发岭北各族人民10万人在今靖边县白城子营筑统万城,此后一个时期,统万城成了“九域贡以金银、八方献其珍宝,万方辐辏,集于辇下”,财富集中、商业繁荣的城市。
宋淳化3年(992),占据榆林西北部地区与宋朝抗衡的党项拓跋部物资匮乏,首领李继迁请宋朝解除陕北边禁,设立集市,得到宋廷的允许。党项人以“马、牛、驼、羊之产”,宋朝则以“金银、缯帛之货,互通有无,各得其所”。次年,宋朝又取消了不许党项人所产之青、白盐入境的禁令,允许党项人在宋朝沿边以青、白盐交换谷物。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党项拓跋部首领李德明请求宋朝在陕北等地、宋与拓跋部交界处设“榷场”,得到宋朝的允许后,在榆林今榆林市碎金驿村、佳县通秦寨、神木等地相继设置了榷场。
西夏建国后,除沿边互市、榷场的贸易外,西夏常常通过派遣使节,深入宋朝内地进行贸易。乾顺时,“夏国进奉使入边,辄鬻其所乘马,边人以价值贱,争市之,于是使者带马日多”。西夏、宋朝即使在两国进行战争期间,边民间的贸易从未停止过。
从元代直至民国时期,榆林市一直是西北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经济贸易交换的重要通道。明代,在榆林长城沿线,先后设立有红山市、神木市、府谷皇甫川等市。从清朝直至民国时期榆林的蒙汉互市都非常活跃。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在榆林镇川、鱼河、神木、安边等地设立物资“统制”站,置哨卡禁止物资进出陕甘宁边区。但陕甘宁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力更生,发展了经济,并制定优惠政策,使边区商业日益兴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由于国家对市场统得过“死”,榆林商品流通不畅,商品经济发展缓慢。1980年后,国家逐步开放市场和下放一些商品的管理,榆林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市场日益活跃,商品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商业日益繁荣起来。
2012年,榆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0.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餐费收入30.30亿元,增长11.1%,商品零售239.90亿元,增长17.0%。批发业实现销售额1243.90亿元,增长10.9%;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60.30亿元,增长31.1%;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3.60亿元,增长27.6%;餐饮业实现营业额35.90亿元,增长22.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2.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2.5%。 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榆林高新区”,前身为“榆林经济开发区”)。2011年,陕西省政府批复,榆林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更名后的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享受省级高新区的相关政策,园区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型加工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和环保产业;将设立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榆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对培育一批增长极、以点带面引领区域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国务院批准榆林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是陕西省获批的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
榆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一部分。上世纪80年代国家对榆林开展大规模勘探,榆林全市已发现矿产8大类48种,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且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1998年7月榆林能源化工基地总体规划获原国家计委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正式启动。为了开发陕北富饶的能源化工资源,国家计委于2003年3月正式批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在榆林启动建设,这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为榆林、延安两市,面积8万平方公里。




湖南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
这里溪水清澈,负离子含量达106900个\/立方厘米 ,是一个空气清新的天然氧吧。 该景区主要有高大粤松铁杉林相、将军石、镇山神针、瀑布、仙人道、点将台、迎宾松、世外桃源、人间仙境、木鱼石等自然景观。 崖子石景区崖子石(又名天台山),山势雄伟,气势磅礴,...

森林气候的特点
森林气候通常指森林地区的局地气候,由林区地理位置、环境条件、面积大小、地形特点、林木种类、林型结构等综合影响而形成,属中、小气候范畴。广义则指地球上森林地带的气候类型,包括不同气候带中各种森林气候,如热带雨林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温带针叶林气候等,属大气候范畴...

林海雪原的地理环境
地理老师为你答疑解惑。林海雪原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北部,黑龙江一带的景观描述。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有大兴安岭部分山地,小兴安岭等山地,这些山地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有林海之称。黑龙江省纬度比较高,冬季寒冷漫长,降雪不化,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的景色,因此有雪原之称。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很有利的自然因素之一。———地形:其实不一样的坡度适合不同的物种生长。比如,0-15度,适合发展农田 15-25度,以林地为主,部分为梯田 25-35度,主要为林牧用地 35度以上,为封山育林区 因为坡度较大,土层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中国森林面积达220万平方千米占其国土面积的多少?
11\/48 分析:中国森林面积达220万平方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可得:220\/960=22\/96=11\/48

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
已鉴定的植物有1390种,分属273科679属,属中国特有的16属,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异形玉叶金花、秃杉、水青树、马尾树等18种珍稀植物。尤其是活化石植物 ——秃杉及秃杉林,起源古老,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面积约15公顷,最大一片面积约2公顷,...

12种地带性气候 型别 分布 特征 及其成因
地表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主要非地带性 1.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纬60°附近缺少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成因:南纬60°缺少大陆 2.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沙漠中的绿洲 成因:冰雪融水和地下水的分布 3.地带性自然带...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形成的基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虽然这种作用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终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开始能动地利用地理环境,于是地理环境对人类具体活动的决定作用就逐渐减轻。生产力越发达,人类对...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地理环境
鹤伴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但是在地形较高尤其是坡度较大而土层贫瘠的地方,则发育成针叶林或者针叶、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公园只有小面积的次生林,绝大部分都是遭受严重破坏以后发展起来的灌草丛。鹤伴山针叶林主要有黑松、侧柏;落叶阔叶林主要有刺槐、枫杨和胡桃等。 鹤伴山国家森林...

环境的类型有哪些
3. **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指某一种生物在其生命周期中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源、天敌、气候等。不同物种的生物环境会有所不同。4.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某一地区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和物理条件,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等。5. **社区环境**:社区环境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

剑川县13579149574: 榆林市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
无彭五维: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西邻甘肃、宁夏,北连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与陕西省延安市接壤.地理座标:北纬36°57′~39°35′,东经107°28′~111°15′.榆林市行政区划版图形似三角形.榆林最东端为府谷县皇甫乡段寨村,最北端...

剑川县13579149574: 关于榆林的地理常识
无彭五维: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与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相邻,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地男部边缘,黄河以东,平均海拔1000-1500米,是温带季风气候,以丘陵地形为主,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是著名的产煤地,有煤炭专线,基本是黄土高原的特征.

剑川县13579149574: 请问大家榆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怎样啊? -
无彭五维: 我是榆林本地的,自然环境就是黄土高原边上的沙地.夏天在太阳底下热,但不是那种湿热,冬天的话天气会比较冷,我记得小时候有过零下30度的感受.不过习惯就好.春天偶尔会有沙尘天气.秋天还是比较舒服的.人文方面可能是因为地域问题,人的平均素质不是非常高.但是一般人都比较豪爽,北方人吧.外地的话如果是南方的话,冬天有点难以适应,平常还好.希望来榆林投资欢迎.

剑川县13579149574: 陕西的榆林在什么位置?
无彭五维: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还有榆林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值得一去. 地理位置:东经107°28′-111°15′,北纬36°57′-39°34′之间

剑川县13579149574: 榆林地区气候情况? -
无彭五维: 候情况: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东经107°15′~111°15′,北纬36°57′~39°34′.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11.3℃,≥10℃的积温为2847.2℃~4147.9℃.无霜期平均134~169天,年日照时数2593.5~...

剑川县13579149574: 榆林地区的气候情况 -
无彭五维: 气候:榆林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年均气温8.1℃,年均降水量414 毫米,主要的气候特点是日夜温差大,春季多风沙、夏季多雨,所以旅行时一定要备足御寒衣服和雨具.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位...

剑川县13579149574: 简述榆林地区的地形特征 红碱淖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但近 年来湖 -
无彭五维: 简述榆林地区的地形特征 1、以高原为主; 2、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分析引起红 碱淖湖水变化的原因? 1、入湖河流修筑水库蓄水,淡水汇入减少; 2、周边煤矿开挖,地下水位下降,补给减少及湖水渗漏; 3、工矿、农牧业发展以及居民增多,取水量增大; 4、气候变暖,干旱加强,蒸发旺盛; 5、入湖水量减少,湖水自净能力降低; 6、沿河、湖工矿业发展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污染. 与鄂尔多斯相比,榆林经济增长速度较(慢),试分析主要原因: 1、资源的开采与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2、城镇化水平较低;人才缺乏; 3、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或第三产业比重小).

剑川县13579149574: 陕西省榆林市的土地气候适合种植烟叶吗?
无彭五维: 陕西省榆林市的土地气候适合种植烟叶. 一、陕西省榆林市的土地气候: 1、榆林市是中国日照高值区之一,在陕西省,日照时间最长,年平均日照时数2593.5~2914....

剑川县13579149574: 榆林与鄂尔多斯哪个城市更发达?更好?比如:经济~人文~卫生~环境~就业方面的. -
无彭五维: 经济方面,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储量更大一些,年产量(五亿吨)比榆林多,而且其他的天然气、铁矿石、高岭土、天然碱等资源也比榆林丰富,因此gdp高于榆林市. 环境方面,榆林地处黄土高原,鄂尔多斯地处鄂尔多斯高原和黄土高原,榆林天气比鄂尔多斯更暖和一些,鄂尔多斯北部有库不齐沙漠和毛乌素沙漠,沙漠化严重. 人文方面,榆林地理上靠近古都西安,更靠近中原文化,历史在这发生了很多事情,到了近代陕北更是中共抗战的中枢,鄂尔多斯较榆林地处更北,历史上是匈奴等少数民族和汉族王朝周旋的地方,人文气息淡一些. 至于就业,这两个城市都是北方新型能源城市,就业前景都不错....

剑川县13579149574: 为什么叫榆林 -
无彭五维: 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榆林,秦长城从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市,将市分为南北两半,北半部全是风沙滩地,南半部则为丘陵沟壑.地理条件不好、气候环境恶劣.然而,在这块苦焦的土地上,却流传着一个久远的传说. 远古时候,这里曾经是一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