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西方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与道家思想的借鉴与融合

作者&投稿:周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司外揣内”与西方心理学中的认知行为治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司外揣内法,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亦有人称作“以表知里”。这个词我记得是处子黄帝内经 其实就是中医在对待一些肝脏疾病时由于探测不到实物转而从另一个方面去探查的方法。
而认知治疗手段恰恰是对我国这一古老中医思想的一种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反应(情感行为生理)的观察——即司外揣内法中通过观察实物外在表象,从而对患者的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进行分析,并通过一定的情节对其信念进行塑造,从而达到使患者自己意识到症结所在。
希望能够帮到你!!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安徽大学史向前教授针指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思想基础。道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比其它任何古代哲学都可能更接近于现代物理学的微观和宏观领域中揭示出来的科学真理,道家所提倡的怀疑精神与直觉认识也是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的致思方法之一,被誉为最具魅力和自由创造力的现代思维方式。”②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将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比如现在的生命科学也都是在到家的气功、养生、医药等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一直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道家思想对现代经济的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道德经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论述,这里就体现出一种“无为”的哲学思想,“自然无为”即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规律,不要强制去干涉、改变事物的发展进程,这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为政者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启示,在经济活动中,为政者不能过度的去干涉一些正常的经济活动,能够让经济体在市场中合理的竞争,以求得生存与发展,从而避免扰乱经济活动的规律,促进经济的繁荣。有人指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老子的《道德经》也是一部管理书,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之一,很多企业家都把它奉为管理学经典,对于企业来说,“无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软性管理”,这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另一方面,道家提倡“为而不争”、“少私寡利”等思想,对这些思想的领会,有利于在市场经济下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弊病的防治。这对于当前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道家哲学对生命健康的启迪
追求生命健康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能够为生命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二是身体健康,强健的体魄能够真正体验生命的过程。道家思想的深刻之处体现它对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人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启示
道家将体悟大道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目标,而道的特性是“朴”,“道常无名,朴”(《老子》第三十二章),故抱朴守真乃成为道家价值观的核心内容。“真”、“朴”即未经雕凿的自然状态,也即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和规定性。从这一价值目标出发,道家强调人各有性,因性而为,各尽其宜:“大小修短各得其所宜”(《淮南子主术训》),“性之所能,不得不为也;性所不能,不得强为”(郭象:《庄子外物注》)。在道家看来,世俗的尊卑贵贱并不足介怀,每一个人只要认识并发挥了自己的“真性”,根据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来做事,尽自己之职分,也就获得了人生的意义。这乃是人性在更高层次上的复归,是“自己与自己的融合”(黑格尔)。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社会普遍的“熙熙皆为利来,攘攘都为利往”的激烈的竞争中,在物欲横流、人为物役的现实世界之外为人们寻找到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这无疑为当今社会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们,开辟了一个比现实世界美好得多的精神世界,也给人们物质之外的心灵满足,为人们从现实社会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指明了方向。道家思想的不争、不有、贵柔、守静等价值追求是对生命最深邃的洞察,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在充满欲望的社会里,能够保持一份独有的心绪宁静,保持一份自信、乐观,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超越境界。另外,庄子逍遥游的思想对世俗观念的大胆批判,不仅有助于人们开阔胸怀,拓宽视野,从而打破精神枷锁,从传统观念和世俗困扰中超脱出来,而且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消融苦闷,在逆境中求得心理平衡,从而形成逆境中的稳定心态的途径。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执著追求,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心灵港湾,给人们一种物质以外的精神安慰。这无疑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开阔胸襟,拓展视野,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良好心态,从而更好地安身立命,安心立命。只要拥有一颗平常心,拥有坦荡的胸怀,就能在任何情况下从容自如,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就不会为荣辱所困扰,被祸福所左右。这样,人们就能潇洒一生,成为独立不移、品格高洁的现代人。   (二)道家的养生观和休闲观对当代人们身体健康的启示
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问题面前,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对健康的启示是不容忽视的。道家拥有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它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道家所崇尚的养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③老子提出“清净无为”、“反朴归真”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任其自然”,并编制了“熊经孚申”的导引、吐纳等方法。其流传的导引术,可谓五花八门,现在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正如陶渊明“置身于田园”,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对“自我”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以养气守神等健身方法为辅的良好的生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生哲学,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④。这种人生哲学实则早已成为中国人休闲观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实上,现代“休闲”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家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心理疾病与文化环境密切有关,在文化巨变时容易发生,现代社会就是如此。中国人的心理疾病与中国文化背景有关,而目前使用的心理疗法都来源于西方文化,所以治疗的意义有一定的限制,形成了治疗冲突。此时应用产生于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方法更有意义,中国人更适合于这种方法,治疗后回到原来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更容易适应,这是道家认知疗法的意义所在。
道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是哲学,区别于道教这种宗教理论。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仍然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心理治疗方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念与心理健康
价值是人们对事物意义的评价。作为社会心理现象,价值既反映了事物的客观效用特征,又反映了人们的一定的价值观念,即人们关于事物价值的观念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在稳定的价值观的基础上,个体形成判断具体事物的利弊,是非和美丑的一定价值标准。又在一定价值标准的基础上,个体对各种事物的价值确定一个主次,大小地位,形成价值体系,从而决定个体对事物的态度,情感和行为反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个人价值观念的选择作出了可贵的思索,至今仍有重要影响。
1、有为与无为: 人生能否有所作为,是否应该有所作为,这涉及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它既是个人价值观念,又是其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儒家主张有为,道家主张无为。
1) 儒家:孔子提出“仁”的概念,把仁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说“仁者不忧”,“仁人志士,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宣传“礼乐”和“仁义”,并期望建立一套伦理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说“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有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有所为,义也。”人本性善,而仁,义,礼,智是人的必要规范。旬子把“有为”理解为“制天命而用之”,旬子认为“自然”有二,一为外部自然界,二为内心的性,“有为”即:“制天”,“化性”。
2) 道家:老子认为有为带来失败和烦恼,“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道是对天道的顺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顺其自然,对事物不要人为的干预,无为就是让事物自然发展,“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要无为中有为,“为学日益,为道人损,以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庄子认为善恶皆属有为,都免不了为其所累。要求人不为物喜,不以物悲,不以物挫志,不以物伤情,达到忘己入天的境界。庄子理解为无所作为。事实上绝对无为是不可能的。道家反对的“有为”是违背客观规律的“为”,而对顺应规律的为,则可视为无为。
2、利与义:义是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一定标准,即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社会需要的反映,利是物质利益,功利,是个人需要的反映。
1) 儒家尚义反利,重义轻利。儒家认为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乱。做人首先要崇尚道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强调:“惟义所在”,“先义而后利”,“舍生而取义。”“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旬子认为:义和利为人之属性,利是人之本性,尚利是性恶的表现。
2) 墨家义利统一,利义并重。认为“天下莫贵于义,”百姓之利为最高义,其利为公利。
3) 道家义利皆斥。义利皆为“有为”,庄子认为义利是社会强加于个人的东西,是背人性的。应该抛弃。道家也承认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和不择手段地摄取,“利而不害”。
3、欲与理:欲望是思想上明朗地意识到并企图实现的需要。欲为人欲,是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欲望。理是控制和调节欲望满足的社会规范。
1) 儒家的节欲观念:节欲称寡欲,部分承认人的欲望是存在的。孔子说:“人生则有欲,欲而不得,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2) 理学家“存理去欲”,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如宋明理学家朱熹。把理和欲对立起来。理学家也有部分学者提倡理欲一致。还有认为理存在于欲。
3) 道家无欲,寡欲的观念:老子说:“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提倡“少私寡欲”,道家强调欲望对人性的害处,无欲不是消除欲望,而是要求人们知足知止,这才能得到快乐,就是降低自己的期望水平。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4) 纵欲的观念。
4、利己与利他:人生活在社会,个人究竟应该以自己的利益还是以社会和他人利益为最高利益,历史上有争论。
1) 墨家“兼爱天下”的利他主义思想,墨子推崇大禹的自我牺牲精神,“自苦为乐”。
2)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主张忧国忧民的利他主义,孔子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但是不如墨家。孟子要求量力而行,这“独善和兼善”的态度更现实和符合处世原则。
3) 庄子“为我”的思想:阳子的极端个人主义,孟子说“阳子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庄子认为恶固然不为,善也不必为,人最重要的是保身全性,“修身养性,以尽天年”。
5、结语:价值观念是在个体的需要,利益,志趣,知识等个性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塑造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家马斯洛认为:基础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个人需要之间常常有冲突。需要还受到社会的约束,这导致多种价值观念的产生,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一致,或社会需要能够满足个人的需要,个人价值取向是稳定的。可是没有一个社会可以满足所有个人的需要,所以必然存在心理冲突,带来痛苦和烦恼,影响心理健康。我国的改革,传统价值观念和现代价值观念,西方价值观念和东方价值观念在人们心理产生矛盾。

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所谓认知一般是指认识活动或认识过程,包括信念和信念体系、思维和想象。具体来说,“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很不好。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认知疗法是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在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Ellis)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辩论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肯鲍姆(Meychenbaum)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期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道家认知疗法——适合东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法
中国道家认知疗法,是中南大学杨德森、张亚林、肖水源等教授基于中国道家哲学的处世养生之道,并参考现代心理治疗的方法而创立的。
道家哲学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哲学派别,道家哲学思想提倡: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反璞归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
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10卷的作者,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中国人的特性很多,最吸引人的地方,都来自道家的传统。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学说给中国人心灵一条安全的退路,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心灵的止痛药膏。”
道家哲学中的许多处世养生之道,无论过去或者今天,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保健方法。它能缓解精神应激、抚慰精神创伤、调整心身状态,对于与精神应激相关的疾病,它是一付对症的良药。
这里介绍一下道家养身哲学的基本原则,对养身保健会有帮助。
(1)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此条由《老子》中的“不争之德”引申发展而来。利而不害,意思是说只做利己利人立天下之事,不为害己害人害社会之举。为而不争,是指做事尽力而为,且不争名不争利,不与人攀比,不嫉贤妒能。前句属起码要求,应从现时做起,后句为崇高境界,需长期修炼。
(2)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老子》及《庄子〃逍遥游》中反复强调了少私寡欲、知足知止。人要生存、要发展,总是有欲望的,但老庄认为欲海难填,要减少私心,降低过高的物质欲望和对名誉地位的追求。只有知足,才会常乐;只有知止,才能避免危险。
(3)知和处下,以柔胜刚:知和处下,是由《老子》中“上德若谷”的思想演化而来。和谐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谦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知和处下能减少人际冲突、维持安定团结。以柔胜刚的思想则出于《老子》第四十三章和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随圆而圆,随方而方,但大家都知道滴水穿石和水容万物的道理。
(4)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此句是老庄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老子崇尚“静”,即所谓“非宁静无以致远”。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无为”是与“妄为”的对应。顺其自然,就是说不要勉强去干那些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不要强迫蛮干,不要倒行逆施,不要急于求成。要了解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否则的话,就是揠苗助长、费力不讨好。
道家处世哲学的精髓——不过分与他人竞争,不苛求自己,只要尽力就可。能够看到自己已有的成就,所谓知足常乐,没必要增添那么多烦恼。与上下级关系融洽,不孤芳自赏、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与他们的沟通同时也是一种放松,互相学习鼓励,找到工作无穷的乐趣。万事顺其自然,不要跟自己过不去,所谓心安才是最大的福,古往今来,多少能人贤士职位求得一个心安。
道家思想不是一种纯粹消极的保守思想,不是要人去听天由命。它的最高境界是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外柔内刚,后发制人,不言自明,不战自胜。
道家认知疗法分为5个步骤:
调查来访者目前的精神刺激因素(A);
了解其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B);
分析其心理冲突和应对方式(C);
道家哲学思想的导入(D);
评估与强化疗效(E)。
简称ABCDE技术。
道家认知治疗可以帮助倦怠者缓解情绪上的焦虑,并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世间的事物,从根本上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建立合理的人生信仰和价值系统,全方位的提高个人素养、心理素质、职业道德,颐养身心,摆脱倦怠的困扰。


怎样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与其它心理学派不同,它主要研究人的本性(nature)、潜能(potentiality)、经验(experience)、价值(value)、创造力(creativity)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人本心理学的形成,为人类了解自己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又被西方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提出了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独到见解。以下是其核心观点的条目化改写:1. 知识的看法:行为主义者认为,知识是经过组织的一系列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构成了有结构的知识体系。行为主义者强调,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源自其经验,即个体对环境的直接反应。2....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及不同流派的观点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构造主义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他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感情三个基本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些基本元素构成的。冯特首创实验内省法。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

西方心理学大师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人格和理论?
在《西方心理学大师的故事》中,你将遇见那些照亮世界心理学天空的璀璨明星。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戏剧性,如华生因爱情而从巅峰跌落,斯金纳因鸽子的“迷信”坚定强化原理,弗兰克在纳粹集中营中体验了生命真谛,皮亚杰的兴奋迫使他创作哲学小说,而弗洛伊德则从童年记忆中挖掘出“伊底普斯情结”。这本书揭示了...

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图书描述
本书名为《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编写组为相关专业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和社会学编撰的教材的续集。它分为十二章,深入探讨了西方心理学的历程,对于研究者和专业人士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章节中,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被特别提及,作为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这一理论关注人的认识...

西方心理学原理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是适用的吗
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并不能一手遮天 冯特的民族心理学告诉我们,在高层次的心理现象研究上,尤其是涉及社会、人格以及文化方面的心理问题必须依靠本民族的心理学研究发展来阐释和解决。甚至于从历史角度来看,也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符合任何一个时代的心理学研究需要 一定要结合文化历史来看待心理学理论问题 ...

心理学:中西方文化心理差异
1、思维方式 西方——分析式思维——处理复杂问题;东方——形象思维——处理变化问题。2、人格差异(MBTI)西方外倾(E)、感觉(S);东方内倾(I)、直觉(N)。3、九型人格 中国人脑中心;美国人腹中心 可以根据提纲完善哦~。~

如何理解心理学各家各派在研究方法上的主张
如何理解心理学各家各派在研究方法上的主张 研究认知活动的功能、表现、内在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自我报告法、神经生理学方法 ;资讯加工、连线主义两个比较流行 如何理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与关键 实践出真知,心理学的方法无非就是人类思维的科学化,是我们和真理沟通的语言。要想窥探她...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目前西方心理学界通常所指的认识心里学是狭义认识心理学中
认知心理学,是指以个体对外界事物的接受和加工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主要是个体认知过程的基本结构、工作机理和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等等。认知心理学由结构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学派发展而来,强调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所以目前为心理学的主流。一般广义的认知心理...

都兰县18370698201: 西方心理学名词解释:同型论、心理场、潜意识、道德性焦虑、操作主义、释义学、高峰体验、 -
薛邰复方: 1、格式塔心理学的同型论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是完整的格式塔,是完形,不能被人为的区分为元素.惠太海默认为感觉元素不是自然而然观察到的现象,而是人为的抽象的产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自然而然经验到的现象都自成一个...

都兰县18370698201: 如何去理解精神分析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心理学学派对心理问题的病理机制的解释? -
薛邰复方: 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

都兰县18370698201: 心理学中的“瀑布效应”怎样理解? -
薛邰复方:[答案] 瀑布效应所是心理学基础的一种概念,来揭示人类的知觉现象,人在长时间观看瀑布等一些动态事物后,在立刻看静态的事物时,后有一种错觉,感觉静态的事物也在动,并且是朝着刚才瀑布等事物相反的方向动.这是一种直觉后效,心理学中用神...

都兰县18370698201: 从根本上讲"心理学"是什么东西?对人生有多大影响? -
薛邰复方: 简单的说,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怎样思考事情以及为什么这样思考的学科.不是研究人现在想什么的学科哦~ 对人生而言,它能让你更好的了解自己(为什么我喜欢的是她而不是别人),理解别人(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能让你用另一种视角和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都兰县18370698201: 简述积极心理学的含义,积极心理学有哪些基本主张 -
薛邰复方: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就是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 积极心理学的主张有: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

都兰县18370698201: 什么是文化心理及东西方文化心理有什么不同 -
薛邰复方: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在他们看来,中国人的辩证思维包含着三个原理:...

都兰县18370698201: 综观西方心理学的百年史,怎样理解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对立 -
薛邰复方: 向心力和离心力是物理学中的两个术语.心理学中的向心力指趋向于团结、整合、交融, 形成统一的心理学力量和发展方向; 而离心力则指分化、分离、多样化和多元化, 使心理学丧失核心或处于破碎状态的力量和发展方向.从历史上看,向...

都兰县18370698201: 请简述心理学中的冰山理论 -
薛邰复方: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本我是人的各种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既不能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能太压抑.与超我、自我、本我,相对应的是他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划分,基于这种划分他提出了人格的三我,他认为人的心里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所以弗洛伊德把他的精力主要用于对人的无意识的研究,这点也受到了后来人的批评.

都兰县18370698201: 个性怎么理解? -
薛邰复方: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 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解释是:一...

都兰县18370698201: 名词解释,心理学 -
薛邰复方: 1.自我:即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二者内化的心理代表. 2.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3.印象: 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4.印象形成: 反映各种性格词的出现顺序是如何影响总体印象的概念 5.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6.通过某一操作(呈现或撤销某一刺激)使先前出现的行为频率增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