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的道理

作者&投稿:泰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聊斋志异·狼三则》全文翻译~

译文:
第一则:
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
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屠户没办法了,于是他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
于是屠户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户了。
第二则: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较晚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之前获得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第三则:
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原文:
第一则: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歘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则稍却;既走,又从之。屠无机,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第二则:
一屠(tú)晚归,担(dàn)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出处:出自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一书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腐败、官贪吏虐、豪强横行、生灵涂炭,都在《聊斋志异》中有所反映,揭示了人民痛苦生活的原因主要来自贪官污吏。
《聊斋志异》在暴露统治阶级贪暴不仁的同时,还写出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对他们表示深切的同情。其中有“大冤未伸,寸心不死”的席方平(《席方平》);有最终变成猛虎,咬死仇人的向杲(《向杲》);有直人阴间、杀死两吏卒的王鼎(《伍秋月》)。
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形象在激发被压迫者的斗争意识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揭露了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蒲松龄才华过人却名落孙山,他对科场的黑暗、考官的昏聩、士子的心理等都非常熟悉,所以写起来能切中要害,力透纸背。通过一些梦幻的境界,作者嘲笑了那些醉心功名利禄的士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曾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
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据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每晨起就在大道边铺席于地,并摆设烟茶,坐待过往行人,以搜集奇闻异事。每听到一事,回家后就加以粉饰润色。
康熙元年(1662),蒲松龄22岁时开始撰写狐鬼故事。康熙十八年春,40岁的蒲松龄初次将手稿集结成书,名为《聊斋志异》,南高珩作序。此后屡有增补。直至康熙二三十九年前后和康熙四十六年,该书还有少量补作。《聊斋志异》的写作历时四十余年,倾注了蒲松龄大半生精力。

一、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字词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 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 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 止有剩骨。 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 想, 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 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 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 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5.常用字词:

惧:恐惧。 从:跟随。 故:原来(一样)。 驱;追赶。 窘:困窘。 恐:恐怕。 顾:看到。 瞑:闭眼。 暴:突然。 毙:杀死。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三、《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一狼径去”的目的是 攻其后 其一犬坐于前”“假寐”的目的是 诱敌。
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的刀下。

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叙事,写屠户与狼相斗的故事,环环相扣,紧张曲折。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屠户惧狼,两次投骨而不能止住狼的追踪,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恶,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情急之下的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之处,屠户开始由被动转入主动,双方形成相持局面。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在文中,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得很清楚。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缀行甚远”“并驱如故”等,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径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现了狼的狡诈;“惧”“投以骨”“复投之”等,表现了屠户的害怕心理和侥幸心理;“顾”“奔倚”“弛”“持”等,表现了屠户丢掉幻想准备抵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暴起”“劈”“毙”“转视”“断”等,表现了屠夫的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二、问题研究

怎样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就是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文章是以狼为主来叙事的,并从狼自取灭亡的角度来归结故事的主旨的。狼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开始是不停地追,伺机吃掉屠户;屠户背倚积薪后,又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户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迫不得已进行自卫,奋起杀死两狼。因此,在这个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户的机智勇敢和斗争精神,但决非故事主旨所在。

《聊斋志异》一书的“志异”二字,即“记述奇异的故事”之意。文中写一狼诱敌于前,一狼隧入而攻其后,两狼如此“合作”,其心计与人无异,令人称奇。作者是把这个故事当作奇事逸闻来写的,主要突出故事之“奇”,不一定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可以从中受到某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或者认为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诸如此类的理解均无不可,但也未必一定要这样理解。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揣摩语言,理解课文主旨。

1.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的狡猾的语句:“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2.屠户的机智表现在哪些地方?

文章写出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动作表现出来的。

“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3.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本题中加点的词语,有的古今义不同(如“顾”),有的用法特殊(如“犬坐”“洞”“隧”),有的生僻难懂(如“苫蔽”“假寐”)。要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1.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顾:回头看。苫蔽:遮盖。

2.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洞:打洞。隧:从洞中,即钻洞。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睡觉。

三展开想像,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

这是一道开放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使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进行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一、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成诵,能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初一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重视熟读成诵。读得琅琅上口了,能背诵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义,体会文章的情味。本文篇幅短小,全文仅二百余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熟读成诵。虽然本课没有要求背诵,但不应忽视诵读,应把诵读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让学生能基本熟读成诵。

二、疏通文义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的讲解,也不必字字句句求确解。主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行领悟,教师可作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讲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用法,“意暇甚”“意将隧入”的两个“意”,意思不同,前者指流露的情态,后者指内心的盘算;“投以骨”,意思是把骨头扔给它,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但现在还有“报之一笑”之类的说法;“奔倚”表现的是两个动作,即跑过去,背靠着;“弛”本指把弓上的箭放松,文中用的是引申义。如此等等,在疏通文义时都应注意。

三、本文叙事简洁而又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可因势利导,将学生引入故事的情景之中,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认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以及屠户心理、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斗智斗勇的矛盾。文中第三、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品味。

四、理解本文的主旨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故事之“奇”,一是作者的议论。抓住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本文的寓意作者说得很清楚,不必多讲,或过多引申。学生将本文当作一件奇异的故事来读,并理解作者的议论,也就可以了。

有关资料

一、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二、《狼》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本篇结构严谨,照应周密,故事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迭,引人入胜,语言精练形象。全篇二百来字,但描述一屠杀两狼的惊险过程,细腻生动,使人如临其境。

三、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试析《狼》的写作特色(安余)

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写了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全书491篇,多以鬼狐故事,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表露作者的思想。书中有一篇题为《狼三则》,写了关于狼的三则故事,其中有一则故事,记述一个屠户战胜两只恶狼的经过,揭示出狼的凶狠,狡诈而又愚蠢的本性。

《狼》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它的文字简洁,全文仅二百余字,而且有叙有议。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缀行甚远”,写屠户晚归遇狼。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层,从“屠惧”到“并驱如故”,写屠户妥协“投骨”,狼得寸进尺。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层,从“屠大窘”到“眈眈相向”,写屠户自卫防御,同狼相持。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少时”到“盖以诱敌”,写屠户坚持斗争,杀死两只恶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运用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寓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是寓言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篇寓言故事通过对狼的一连串动作的描述,生动刻画了狼的形象,揭示出狼的本性。看吧,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勃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当屠户进行防御时,它们还是不甘心地“眈眈相向”。这些动作的描述,充分表现了狼的贪婪和凶狠。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自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又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由于“目似瞑,意暇甚”,给屠户造成了“刀劈狼首”的有利时机;打洞的狼,由于“身已半入,止露尻尾”,使屠户获得“自后断其股”的有利条件。因此作者在故事结束时发表的议论,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怎样狡诈,不管耍弄什么花招,总归是会被识破、被歼灭的。

这篇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而生动,写狼的“假寐”,运用“犬坐于前”的生动比喻,并进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绘,把狼的狡猾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写屠户与恶狼斗争时,贴切地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如“奔”“倚”“持”“劈”“断”等,逼真地描述了屠户坚决果断的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运用了文言代词“其”,如,“受其敌”“断其股”的“其”代狼,“攻其后”的“其”代屠户,“积薪其中”的“其”代麦场,“奔倚其下”“洞其中”的“其”代柴禾堆。用一个“其”字分别指代几个对象,使文句更加简洁。

四、“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该怎么讲

关于《狼》中“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一句的翻译,我们认为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译文不妥当。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

原文: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译文: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一只狼停下来了,前一只狼又追上来。

原文的“前”“后”是表明狼得骨的“先后”,还是表明狼行走次序的“前后”?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看,仅有一句说明两只狼开始行走的情况:而两狼并驱如故。这里的“并驱如故”,只是说“像原来一样一起跑”,而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面,另一只狼在后面。狼行走有前后次序,是在屠户第一次扔骨头后才有的。因此,正确的译文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来了,另一只狼仍跟着屠户。屠户再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来了,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却又追上来了。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未得到骨头,跑到前面的那只狼;而“前狼”则是第一次得到骨头,落到后面的那只狼。有的《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思正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户首先是“惧”。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屠户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第二层。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这是第三层。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少时”至“又数刀毙之”。作者在描写两狼对屠户“眈眈相向”之后,又变换笔法,写一只狼竟然自己走开,另一只狼装作驯良的家狗形态蹲着,然后闭着眼睛打盹,样子十分悠闲。这是狼在屠户持刀的情况下耍弄的新花招。文中故意不作说明,而是以细腻的笔触刻画狼的狡诈形象,让人们仔细品味,加深对狼的本性的认识。这时的屠户虽然不能猜透它们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但对于狼的凶狠狡诈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不受这种假象欺骗,不是释刀自喜,而是趁机“暴起”,猝不及防地以刀劈狼首,结果了它的性命。文中狼的悠闲假象,屠户的暴起动作,相映成趣。

第二层,屠户杀了眼前的狼而准备赶路,又警惕地转视积薪后,发现了另一只正在钻洞的狼。作者借屠户的锐利的眼睛,点出狼“隧入以攻其后”的企图,揭露其“身已半入,止露尻尾”那种弄巧成拙的丑态,次“亦毙之”作了痛快的结束。行文至此,才以画龙点睛之笔点出屠户“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与上层紧相呼应。这使屠户也使读者领悟到: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诙谐风趣的议论。作者指出狼的狡黠,而嘲笑其顷刻而毙的结局,也间接赞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余味无穷。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今天我们重读这个故事,可以悟出一个正确的道理,对付野兽必须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企图在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诈骗手段能有多少?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译文:
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带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三个故事都出在屠夫身上;可见屠夫的残忍,但杀狼还是可用的。

“方悟前狼之假寐,盖以诱敌”的道理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屠即径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是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肉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沿着木头找鱼,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只)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凶残的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甫松龄作品
《聊斋志异》表达了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失落和向往自由的愿望。他书中狐鬼的世界,狐鬼都是善良的,从未害过人,在夜半时分,陪赶考的书生一起度过漫漫长夜,这是蒲松龄所向往的生活,同时也表现出对现实生活中封建势力的憎恶。二、《狼三则》:《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

屠户战胜狼的原因是什么
(聊斋:书斋名;志:记录;异:奇怪的故事)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

蒲松龄简介
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宗桢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

浦松龄所有的著作
总近200万言。还有《狼》、《山市》被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课文。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郭沫若对其评价:“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主要作品 聊斋志异 醒世姻缘传(相传为蒲松龄所编)晴云山房...

跪求!2000年到2009年的热门好看最炫的电影,电视剧!【高分悬赏,200-300...
2.《公众之敌》导演: 迈克尔.曼 2009年7月1日 3.《星舰迷航》导演: J.J. 艾布斯 2009年5月8日 4.《守望者》导演: 扎克.施奈德 2009年3月6日 5.《X战警前传:金刚狼》导演: 加文.胡德 2009年4月29日 6.《天使与魔鬼》导演: 朗.霍华德 2009年5月15日 7.《异次元战神》导演: ...

《抗战之狼烟四起》txt全集下载
抗战之狼烟四起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盛世才,字晋庸(1892-1970)辽宁开原人,原名振甲,字德三。属汉军旗人,出身贫寒。国民党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幼时在西丰县初小,沈阳第五高小,辽宁省立农林中学学习。1915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专门部政治经济科。1917年赴日...

狼薄松龄翻译怎么写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狼》浦松龄的翻译
翻译:第一则: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不断的窥视着屠户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户跑了好几里路。屠户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户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松龄文言文狼
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5. 文言文狼翻译 狼全文阅读: 作者: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

蒲松龄 狼三则 其一翻译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松龄性颖慧,文冠一时,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应童子试,“以县、府、道第一补博士第子员”。但自此以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授例成为“岁贡生”。他一生秉性耿直,愤世疾俗,常借狐鬼故事对当时腐败现象进行谐谑,其文章...

措勤县15941585808: 古文<狼三则>给了人们什么启示 -
段盾宁纳: 给人们的启示是:禽兽再怎么狡猾,也斗不过机智的人.无论动物多么贪婪和狡猾,在勇敢和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会失败的

措勤县15941585808: 蒲松龄的《狼》 屠夫起先害怕狼,而最终一人杀死了狼,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50字左右. -
段盾宁纳: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

措勤县15941585808: 狼(蒲松龄)主要内容,启发 -
段盾宁纳: 《狼三则》都是写屠户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措勤县15941585808: 聊斋志异 狼三则 说明了什么道理 -
段盾宁纳: 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心存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无论怎样狡诈,都要失败的.

措勤县15941585808: 蒲松龄《狼三则》的道理是什么 -
段盾宁纳: 狼再狡猾也比不过人的智慧

措勤县15941585808: 文中屠夫与狼的斗争说明了什么道理? -
段盾宁纳: 第一则:告诉我们要抵制诱惑,切莫贪图小便宜,否则就会因小失大,害了自己.第二则:关于狼的启示:坏人的狡猾手段有很多,所以我们要锻炼出一双慧眼 关于屠夫的启示:遇到像狼一样狡猾的坏人我们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第三则:从狼的角度看——有勇无谋必败;从屠夫的角度看——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狼三则》节选自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措勤县15941585808: 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的道理 -
段盾宁纳: 凶残的狼再狡猾,也斗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措勤县15941585808: 《狼》这篇课文讲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
段盾宁纳: 作者以直接议论收束全文,有力的反问句式和辛辣犀利的嘲讽,戳穿了狼的本质.尽管狼狡猾凶残,本性难改,但在英勇机智的人的斗争面前,玩弄阴谋终落得自食恶果.

措勤县15941585808: 蒲松龄的《狼》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段盾宁纳: 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要像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启示是:贪婪会使自己丧命,要分清主次,不因小失大...

措勤县15941585808: 狼三则 蒲松龄之三的道理 -
段盾宁纳: 只知狼凶狠的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那就要受骗上当;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注意暗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到头来还会遭到失败. 拓展到为人处世中,就是要看透坏人欺诈的一面,不能纵容,对待坏人要严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