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的停顿

作者&投稿:邱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对文言文《愚公移山》如何划分停顿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白话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全文叙次井然,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对话生动,毕肖声口,符合个性的对白极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扩展资料 人物分析 愚公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

惩,苦于。这里是意动用法。

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曲折。

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

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

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

这里的“指通”“达于”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得十分清楚。

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

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

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智叟 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

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

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

这些都表明了。

2. 愚公移山怎样停顿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 文言文句子的停顿该如何读

不少初中生不喜欢学文言文,重要原因是教法单调,学习不得要领。

事实上,语言学习是有规律的,学习语言要下苦功,要讲究积累。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结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

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已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

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出师表》)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如:(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如:(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六则》)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四)除此以外,还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朗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如: (1)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2)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3)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二章》) (五)骈句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相邻两组骈句之间,骈句与散句之间,须作较长停顿,例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墙倾/楫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 文言文如何画停顿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意思是反复朗读,自能领悟文章的旨意。现代社会当然不可能\'书读百遍\',但朗读仍然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文言文的朗读与现代文一样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读出语气、感情。但又有一些特殊要求和基本方法。

读音 (一)\'破音\'异读,即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和词义的变化。如\'陈胜王\'中\'王\'读wàng,动词,为王. (二)通假异读。

如\'河曲智吏亡以应\'中\'亡\'读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读zhǔ,同\'嘱\'。 (三)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读shāngshāng. (四)文言虚词一般要轻读,而否定副词\'不\',转折连词\'而\'等则需重读。

停顿 (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好停顿。 我们在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综合课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文意。

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此句在文中之意是: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如果读成后者,其句意就成了\'医生喜欢治,没有大病(的人)作为(自己的)功劳\',这样就不好理解了。

(二)了解文言文词语特点,读好停顿。 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词义与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

在文言文里,就要将两个单音节词分开来读,而不能错把它们当成一个词来读。 例如\'可以己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所以在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己大风\'。

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付出师表» (2)菩/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

论战»(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2.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恐/前后受其敌«狼» (2)恐/托付不效付出师表» (3)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同上) 3.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面应稍加停顿。

如: (1)愿/隆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付出师表»(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同上) (3)叫嚣/乎东西,攘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和主语之前稍加停顿。如: (1)今/天下三分付《出师表》 (3)向/哥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5.在转折连词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如: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2)人不知/而不恒«

商旅/不行,墙倾/倚摧\'。 (六)五、七言诗和词曲的韵脚要读出长音,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一\'。

5.

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壮举,是因为有“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宏大理想做支撑的.他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以至于最终感动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对愚公的行为冷嘲热讽,结果是愚公凭借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则因貌似聪明而被人们嘲笑.这又完成了愚与智的转化,即“大愚就是大智”.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他知道,仅凭一代两代人是完不成这项任务的,但还是要下决心干成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这是当代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人类的文化传承精神.当代和未来虽不在一个时空上,但只要有了统一的理想目标,这个目标就会跨越时空界线,成为一代代共同为之奋斗的精神支柱。

6. 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怎么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

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

翻译:这时我想用一个词来描绘眼前的光景,竟然想不出来。

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

翻译:喜欢宴请客人,他的俸禄微薄,常常不使(俸禄)有剩余。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和规律之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A.余幼时/即嗜学

翻译: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

B.断句应改为:益慕/圣贤之道

翻译:二十岁成人以后,我更加敬慕古代圣贤的学说。

C.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来享用。

D.烨然/若神人

翻译:光彩照人的样子,如同神人。

这些句子停顿是根据上面节奏划分规律之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这里A项突出“年幼时”,所以在“年幼时”后停顿是对的;B项强调的是“益慕”,所以在“益慕 ”后停顿才对,再则,“圣贤之道”是一个完整的短语,不可分开,这项就错了;C项突出强调的是没有鲜嫩、好吃的肉菜,“无”后停顿是对的;D项是突出光彩照人的样子,所以“烨然”后停顿是对的。

7.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8. 文言文怎么画停顿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读对停顿,

a、主谓间需稍停顿,

b、动宾短语中,动宾间应稍停顿,

c、介宾后置时,其前应稍停顿,

d、宾语前置时,其后于主语间应稍停顿,

e、转折连词前稍停顿,

f、承接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g、根据语气助词确定停顿节奏;

4、一些表示议论、推断、反问语气的句子中,如果前面有“夫”、“盖”、“其”等词时,这些词后应稍加停顿;

5、偏正短语和介宾短语一般不停顿,否则会影响文章大意;

6、特殊说明,

a、了解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以及人名,以免停顿错误,

b、停顿应体现出省略部分,

c、表示时间和方位的词之后也应该稍作停顿。

需要注意的是:

1、在具体划分节奏停顿时,不要太琐碎;

2、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语境,反复研读,在充分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找到正确的停顿位置。




文言文划分句子停顿
(《活板》)(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

古文怎样断句?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2、循序渐进,先易...

文言文断句审关系明结构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

文言文者有几个意思是什么意思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that]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

文言文之助词表
4、肯定语气 肯定语气:“的、了、嘛、呢、啦、罢了、而已”或文言中的“也、矣、乎、然、焉、耳、而已、云、尔”。 有些肯定语气词,如“罢了”、“而已”,有时带有主观的感 *** 彩。注意,肯定语气词与结构助词不同,结构助词若去掉便会影响句子的结构,而语气词去掉则无伤大雅。 5、停顿语气 停顿语气:...

移公移山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初三语文课本下,人教版 文章理解: 第一段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衬托移山的艰难。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务越艰巨...

怎么阅读理解文言文
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犬坐于前“这句话,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户面前“,应在读时停顿成“其一\/犬坐于前“,如果读作“其一犬\/坐于前“,意思就变成“其中一只狗蹲在屠户面前“,其实,在《狼》文中,...

一公移山是什么意思?
答案是:愚公移山 【拼音】: yú gōng yí shān 【解释】: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出处】: 《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文言文里也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意思
③语气助词,用在复句的前分句末或并列的句子成分之后,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6. 拜托大家告诉我古文中的“...

文言文的也的用法
(4) 用在前半句的末了,表示停顿一下,舒缓语气,后半句将对前半句加以解说。对后半句有强调作用 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5. 初中文言虚词“也”的用法,具体的,最好是结合初中文言文举例. 【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

宁南县18038462919: 对文言文《愚公移山》如何划分停顿? -
仍贫健脑: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宁南县18038462919: 文言文停顿有什么技巧呢 -
仍贫健脑: 有以下六个大方面: 1、根据注解标点弄懂文意,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 2、掌握文言文的词语特点(例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中是两个单音节词,需要分开读),读对单词; 3、借助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以...

宁南县18038462919: 语文的古文中怎样划分朗读节奏? -
仍贫健脑: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

宁南县18038462919: 文言文划分停顿有什么技巧? -
仍贫健脑: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

宁南县18038462919: 文言文句子的停顿该如何读? -
仍贫健脑: (三)借助语法知识,读出停顿. 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 1.主谓之间应稍加停顿.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2)...

宁南县18038462919: 愚公移山的文言句式
仍贫健脑: 【倒装句】1、甚矣,汝之不惠.即“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甚矣”前置,表... 愚公移山的文言句式 倒装句愚公移山先秦·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1七百里,高万仞...

宁南县18038462919: 文言文句式整齐按什么划分节奏 -
仍贫健脑: 文言文句式划分节奏的方法有两种:1、按语法分,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2、按句子的意义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借助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帮助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一、了解文言文句式的内容,...

宁南县18038462919: 文言文朗读节奏怎样划分 -
仍贫健脑: 1、翻译成白话文,白话文在哪个字(词)停顿,该字(词)对应的文言文字(词)停顿;2、特定句式、结构凭语感.

宁南县18038462919: 也 在古文中的意思/? -
仍贫健脑:[答案] ①用于句末. 1.表判断.《石钟山记》:“此世所以不传~.” 2.表疑问或反问,前面常有“安”、“何”等与它相配合.《马说... 表示停顿和上下文的互相关连,兼有舒缓语气和抒情的作用.《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屈...

宁南县18038462919: 语文的古诗句、古文怎么分节奏? -
仍贫健脑: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时间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朗读停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