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挽歌辞三首的作品鉴赏

作者&投稿:崔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赏析文章~~~~~

鉴赏方法
如何鉴赏文章在现代文阅读中,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属创造思维。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要能正确评价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关键是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四点 ①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②要全面、辩证地评价文章;③评价要有理有据;④评价要具体、充分,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了哪些写作原理、规律和方法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感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对照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不同的文体应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记叙文(包括散文)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才思敏捷,内容所提值得我们反思,这篇文章真的挺不错,人少一点欲望,坚强点、平凡一点应该会过的很不错。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而这三首挽歌诗又极有新意。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渊明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第三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勘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实在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宋代胡仔:渊明自作挽歌词凡三首,秦太虚亦效之,余谓渊明之词了达,太虚之词哀怨,有不同耳。(龚望《陶渊明集评议》引)
清代邱嘉穗:“首篇乍死而殓,次篇奠而出殡,三篇送而葬之,次第秩然。”(《东山草堂陶诗笺》)
清代吴淇:“挽歌昉于缪袭,以此歌比而校之,其旷达处相同,而哀惨过之,陆机三章虽佳,风骨则减矣。”(《六朝选诗定论》卷十一)




拟挽歌辞三首背景
文人们通过药和酒的象征,探索了延长生命、增加生活乐趣以及顺应自然等方法,从而在作品中寻找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江淹的《恨赋》中描述了春去秋来、生命终老的自然规律,而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则以更加超然的态度看待生死,展现了一种与“大化”合一的视角。通过这种视角,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描绘了生命...

拟挽歌辞三首的注释译文
其一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其二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春酒清香浮...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这段话什么意思_百度知 ...
这段诗句,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拟挽歌辞三首》其三,意蕴深刻。它表达了一个关于生死与离别的观念:亲戚或许还在为逝者留下的哀痛中徘徊,而周围的人们已经逐渐淡忘,开始新的生活,歌谣响起,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遗忘。死去的人,已经无需多言,他们的身体将与山峦同化,成为永恒的一部分,与大地共存。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中的达观淡定:有生必有死,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人生贵在知死知生 又是一年芳草生,而时节春分之后近清明。古人的最早的清明节并非祭祀先祖的大节,是古老的火神山神的崇拜,禁火敬神。先秦晋国大臣 介子推 辅助 晋国公子重耳,功成身退,隐居深山,结果晋文公为了见他,放火烧山,结果酿成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非常惭愧,设...

故徐州刺史赠吏部侍郎苏公挽歌词三首作品原文
韦玄方继任宰相,与荀爽齐名,显赫于世。他不仅贵为朝廷高官,更以卓越的才能超越世袭的卿相。他的学识如同金马门下的诏书,神采清朗如玉人,令人敬仰。然而,人生无常,苏公如今却已长眠于深壑,未能如愿将山河治理。他曾如司马相如般托病辞官,未料子敬竟突然离世,犹如瑶台之雪,玉树之凋零,令人感叹...

“义重觉生轻”的出处是哪里
“义重觉生轻”出自宋代司马光的《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义重觉生轻”全诗《英宗皇帝挽歌辞三首》宋代 司马光谏省臣无状,龙鳞昔屡婴。恩深忘位贱,义重觉生轻。不正诛锄法,仍蒙奖叹荣。百身何足报,天造固难名。作者简介(司马光)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详解
亲戚或余悲……托体同山阿:这是陶潜所作的《挽歌》中的四句,意思是,亲戚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最后)和山陵同化而已。山阿,山陵。

拟挽歌辞三首作者简介
他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被视为“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曾为太守。他出生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家境贫困。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

拟挽歌辞三首和江王太妃挽歌的区别
拟挽歌辞三首和江王太妃挽歌的区别是格式不一样。拟挽歌辞三首是陶渊明晚年六十三岁的作品,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拟挽歌辞三首的作品原文
拟挽歌辞三首1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2。昨暮同为人3,今旦在鬼录4。魂气散何之5,枯形寄空木6。娇儿索父啼7,良友抚我哭。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千秋万岁后8,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其二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9。春醪生浮蚁10,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

汉中市18244936631: 陶渊明诗词鉴赏 -
臧空美可: 《拟挽歌辞》其一写刚死人敛的情景,表现出旷达的人生态度.其二写亲友祭奠和出殡的情景.诗中以生前无酒饮同死后有酒不能饮相对比,旷达幽默之中,深含无限的酸楚.其三写送葬时的悲哀之情和萧条之景,十分感人.结语以“托体同山...

汉中市18244936631: 《挽歌(其三) 陶渊明》 这首诗的前八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臧空美可: 拟挽歌辞 其三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

汉中市18244936631: 荒草何茫茫这首诗的意思 -
臧空美可: 拟挽歌辞其三(荒草何茫茫) 魏晋 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

汉中市18244936631: 芳草何茫茫,白杨亦萧箫 -
臧空美可: 这是陶渊明《挽歌》中的一句,意思是我面前的芳草已经变成枯草,白茫茫一片,路边的白杨树也发出潇潇的声响,这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说的是自己内心的悲苦之情,有关的解释如下: 一、原文: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

汉中市18244936631: 陶渊明的作品? -
臧空美可: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

汉中市18244936631: 陶渊明的诗 -
臧空美可: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

汉中市18244936631: 求上级的文章 诗歌! -
臧空美可: 一 陶渊明《责子》赏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大约是陶渊明五十岁...

汉中市18244936631: 哪里有关于“生与死”的古诗? -
臧空美可: 关于“生与死”古诗有: 1、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魏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2、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唐·李贺《官街鼓》 3、宾阶绿钱满,客...

汉中市18244936631: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臧空美可: 出自陶渊明的诗作. 拟挽歌辞三首 作者:陶渊明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汉中市18244936631: 请问谁知道陶渊明的自祭文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谢谢 急 -
臧空美可: 陶渊明还写过三首《拟挽歌辞》,一篇《自祭文》.在他自己主要是表达对生死抱达观态度,但是自己给自己唱挽歌,写祭文,恐怕是要有点幽默感才行.他写看到祭酒不能喝,看到祭品不能吃.“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不免感到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渊明未必意存幽默,但如此形容死去的自己,确也造成了幽默的效果. 总体来看,陶诗风格平淡,故其语言也很平易.不爱陶诗者,往往批评他语言过于平直,甚至讥之为“田家语”,但是,应该看到他大多数所谓平淡的语句,却往往负载着深厚的诗的内容与感情.而这,又是后代许多大诗人学陶、仿陶都难以企及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