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看过一本好像是老子的书 描述他讲每个人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没人关心政治的一个理想社会

作者&投稿:系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求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内容是一个人拼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成功之后,忘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没有这~

我也忘了,我竟然忘了我可以不读博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养活自己——《为什么迷茫和堕落》
今年春季休学至今,在别人的眼中,我一直过着猪一般的生活——不用上课,不用考试,不用操心出国还是保研,不用努力,也不用做出选择。但是我的大脑从来没有停滞。我看了很多书,也尝试了一些其他的生活方式。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看似优越的环境中,我一直不快乐?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开始我就很痛快的承认了,除了高中化学竞赛的一年,我没有一天是真正快乐的。从我生下来,就是一个很乖的孩子。也许是遗传,软弱的我使得父母没有费丝毫的力气就将他们的价值观复制给了我——要刻苦学习,走在前面,做一个优秀的人。这本没什么错,大多数孩子都是这么被教育的。但是我不喜欢学习,特别是到了初中以后。我不喜欢学习,依然刻苦学习。我重视分数,重视排名,每一次学期的开始都让我陷入一种焦虑,为期中和期末考试做准备,放假后又疯狂的玩,以发泄每学期被压抑的情绪。我喜欢手工制作,喜欢玩转所有的电子产品,现在想想,也许我本来可以成为一个工程师。但是我每天都在为学习烦恼。我不喜欢语文,讨厌写作文,特别是讨厌写出老师希望我们写的作文,然后给我评语;我本来挺喜欢数学,但是它太难了,偏偏又是数学课代表,在初二的时候花了大量时间做BT的平几,却在几何期中考试拿到75分,得到数学老师疑惑的目光;中考本应完全不用担心,正常发挥就能上本校高中,却给自己非常大的压力,一定要考高分,每天的熬夜伤害了身体和情绪。此类事情不胜枚举。
我不喜欢学习,却强迫自己学习。我希望成为优秀的人,但却误以为只有“学习”优秀才能成功。我只能希望获得学习结束后那一点被延迟的快乐和成就感。
庆幸的是,我拥有一段真正快乐的日子,就是高中的化学竞赛。那段时间,我不确定自己是否喜欢化学,但至少不讨厌,而且比较擅长。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天命,觉得第一次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自己既不讨厌所做的事情,所做的事情又被周围的人所承认。为分数学习、为兴趣学习和为梦想学习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时就想以后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有了这个想法,就什么都不怕。两耳不闻窗外事,只要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很快乐很幸福。幸福不需要大房子,不需要好车,也不需要几十万的年薪,只需要兴趣和梦想。周围一起奋斗的同学也给了我朋友的温暖,直到现在,他们仍旧是我最珍惜的。
上了大学之后,我也不能摆脱迷茫。多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我们的个性,我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只是一味地满足家长、学校、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想象为自己对自己的要求,然后忠实地实施。面对高考,大家是不是都有一种被强迫感?高考之后,两极分化。一部分自制力差一些的人沉溺于游戏与玩乐,在多年压制自己欲望之后痛快的释放,却在放纵中感到空虚和迷茫;另一部分自制力强的人依旧逼迫自己每天去图书馆学习,去做实验,去背书拿高分,在每天的忙碌中感到疲惫和迷茫。无论生活是积极还是堕落,迷茫是共同的。
我以前觉得我不迷茫。在大环境的感染,在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中,我希望出国读博士。出国读博士给我的印象是,很优秀,国外的环境很好,科研条件很好。毕业之后可以走学术道路,或者找个好工作,要么定居要么海龟,拿比较丰厚的薪水,买个房子(当然现在就不敢想了),买个车,取个老婆,生个娃,把娃养大。然后呢?让娃去出国读博士,买个房子,取个老婆再生个娃。有人问山里的孩子,你们放羊干什么?放羊,卖钱,取婆姨,生娃,生了娃再放羊……
有人告诉我这就是生活,生活最终要归于平淡。OK,我觉得挺有道理,于是我开始尝试过这样的生活。我好好学习,考前刷夜,并且找了个课题组,开始研究DNA的转动扩散对FCS有啥影响,虽然我根本不懂把这玩意弄明白了有啥意义。也许我这辈子就会按照自己设想的路走下去了。
可是也许是命运要拯救或者毁灭我,让我对科研的忍耐力还不如对中学语文。在日复一日学习、考试、做实验的重复当中,有一种崩溃的感觉。我问了很多周围的人,很普遍的对话是:

你喜欢做实验么?
还行吧。
你真的喜欢做实验么?
嗯..不太喜欢。
那你为什么要出国?
因为外国科研环境好,做的研究有水平,blabla……
别扯淡!
嗯,因为出国就是好,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出国环境好?有钱?能找到好工作?大概这样吧。
你为什么要读博士?
因为不读博士找不到好工作。现在本科毕业工作多难啊。不读博士也出不了国。

我知道自己为什么迷茫了。我不是在为兴趣做实验,我是在为了一口饭做实验。我在做实验当中缺少热情,是达尔文刁虫子,哥伦布航海,舍勒烧白磷,李比希炸房顶的那种热情。不仅仅是做实验,我学习也只为了那最后的GPA。整个大学是一件为了别人而完成的任务。
我丢失了自己的梦想,没有自己的价值观,没有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我在为了生存而生活,希望买房子,买好车,找好工作,觉得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幸福,那样会弥补自己奋斗中所有的痛苦。
很多人就这么妥协了。他们告诉我,这就是成长,这就是成熟。理想是年轻人谈的玩意。踏踏实实干事吧,每天空想着人生的意义,还不如去实验室多过几根柱子来的实在。
我不想妥协,所以我休学了。我需要一段时间纯思考,回忆一下自己的经历,想想自己的兴趣、理想,想想我这辈子到底该做什么,想明白了再奋斗,这一年的时间对于整个人生其实是很微小的。如果钉钉子钉到了砖上,与其加大力度砸,不如换个地方钉。说来也可笑,人们对于人生道路、选择的思考时间还不如在超市里考虑买哪个牌子的方便面的时间多。
我首先想的是,为什么我的路越走越窄?

教育。中国教育。中国的应试教育。还有我不假思索的顺从。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我喜欢小制作,喜欢机械,从小就拆玩具、看修汽车,做模型。有同学喜欢画画,有同学喜欢打球等等。后来我放弃了制作,因为忙于学习,但是我还能帮忙调试下家电电脑什么的;喜欢画画的人成了板报组的,却只能每周画一次。喜欢打球的成了班里的主力,却只能在不多的课余时间练习。最后大家高考考的都还不错,都进了大学。现在在忙着保研、考研或者实习。
我觉得哪怕我只是中专毕业当个汽车修理工也比现在清醒。至少不用天天花这么多时间在考虑为啥我这么迷茫。我每次看到油腻腻的齿轮和气缸就有一种冲动。我虽然只是个汽车修理工,可是我喜欢,我这辈子要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汽车修理工,我要设计出不增加能耗的自动档车或者按个钮就能换挡的手动档车。我要申请专利,办个厂子赚钱,或者找家公司应聘,平凡终老,总比我天天在实验室研究DNA这虽然重要但我不珍视的东西好。大学不仅是教人怎么考高分,怎么做实验,怎么能够拿到好的offer,怎么出国,怎么多挣钱。更应该教人独立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追求了自己的理想,满意自己的生活,即使成为一个修汽车的,也会和大学教授拥有相同的自信。
我想那位喜欢画画的本来也许能办个画展,那个喜欢打球的说不定能进国家队。可惜他们都准备读博士了。
对于一些人,理想不重要,因为根本就没有过理想,不知道有它是啥滋味。另一些人,有过,也知道为理想活着挺好的,可是理想不见了,只好说“年轻时候挺幼稚的”,然后强迫自己向现实妥协,相信生活总是要归于平淡的。最后一些人,觉得活着咋这么没意思呢,混吃等死吧。
教育不好,但我们已经是大学生了啊,不是那些书本能够蛊惑的了。高考完了也一定有人大喊:“老子再不归谁管了!”可是多年的顺从和忍耐已经让我们放弃了反抗,妥协变成了习惯。

再次用对话做例子:
你喜欢做实验么?
不喜欢。
那你喜欢啥?
(Blabla,挺好的爱好)
那你为啥不去做呢?
这不做实验忙么。
那你为啥不能不做实验呢?
你坑爹呢?不做实验你给我offer,你给我奖学金,你给我文章,你给我PhD,你养我啊!

发现了么?让人屈服的最好方法,不是绑个柱子把人烧了,那样在死前反而把反抗精神深深的印入在场的群众中。让人屈服的方法,是用多年的统一化教育,把我们变成价值观一样、思想一样、目的一样的人,干着大学让我们干的事。再用巨大的就业压力,让我们每天为生存担忧,不敢有一丝停顿和懈怠,甚至抽空想想理想都是奢侈的。让我们相信:我必须好好干现在干的事,否则就没有好工作,就不会成功。
想起一个关于买房的笑话,说一个劫匪劫了一堆人,让他们排队交钱,第一个交100,第二个交200,以此类推。于是大家纷纷排队,第一个人得意的说,看,哥比你们交的都少。最后大家争先恐后的交钱,连反抗都忘了。
还有一个故事,一头很大的大象被细绳拴着,很容易就挣脱,可是它不会。因为小时候就被拴着,习惯了,觉得挣脱不了,就不再尝试,虽然一试便知是如此的容易,虽然前面是自由。
我也忘了,我竟然忘了我可以不读博士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养活自己。也许不容易,也许会失败,可是有这种可能!而且我会比现在快乐。
我还有多少东西忘了?我们还有多少东西忘了?被潜规则的演员忘了也许她们可以凭实力演出。收红包的医生忘了不收红包也能救人。政府官员忘了不同流合污也可以晋升。我们永远都在以周围的环境要求着自己,逼迫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从来就没想过自己可以不向环境妥协,甚至改变环境。
至此我变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段时间我试过不盲目的顺从而去改变,有些失败了,有些却奏效。很多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容易的多,只是我们从来没想去改变。韩寒说过,在文化界,最强有力的审查不是广电总局,而是每个创作者的自我审查。最大的障碍不是社会,是人的内心。
我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社会这么乱,大家这么疯狂的追求物质,理想哪去了。
从根本上说,我们活着是为了幸福。我们做的一切事情,学习、工作、赚钱,都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我们拼了命读书赚钱,买房买车娶老婆不都是为了幸福么?

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因为统一化的教育,我们的价值观也统一化。以前的人可能觉得入党就很幸福,为共产主义奋斗就很幸福。那个时代的人看上去很可笑。后来人们发现自己可笑,发现信仰、理想什么的都是虚的,不如金钱来的实在,所以现在的人信仰金钱。人们觉得我赚了钱,买了大房子,开了好车,穿了名牌就是幸福。甚至把这些作为理想,作为事业,作为毕生的追求。
在获得这些之后,如果幸福,固然很好。可是如果不幸福呢?良好的物质条件对于一些人足够,对于另一些人却不够。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背着沉重的压力,虽然有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获得的却是空虚。对这些人,金钱不是理想,而是欲望。理想和欲望的区别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是快乐、充实、觉得人生有意义的,即使不达到理想,也没关系,因为我没有浪费生命,我为自己的天命奋斗。就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那句著名的话,把“共产主义”替换一下,是对理想最完美的宣言。欲望带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却是短暂的,它在不断的膨胀,让人空虚,然后追求并满足它。再次空虚,又再次膨胀,再次追求,永无止境,如饮鸩止渴。很多贪官拥有的钱是几辈子都花不完的,却不断的贪,不断包二奶,这些在常人看来很奇怪。我就想过,如果我是个贪官,贪上几百万我就不玩了,移民享福去。后来想想太不现实了,欲望是不能满足的,有了一百万就想要一千万。
还是因为我们缺少理想。说的不那么理想化一点,我们缺少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么多人,职业有千千万万,我们却没有为兴趣、梦想、天命在奋斗,却只是在为了钱,只是为了成就感,只是为了被夸奖,被尊敬,被膜拜。稍微高尚一点,只是为了不浪费生命,只是为了觉得自己有用,只是为了老了之后不后悔。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奋斗是痛苦的?是因为奋斗的初衷就错了。奋斗的目标、动力都应该是理想。我们不需要达到目的地,不需要成功,这些只是副产物。真正值得珍惜的,是沿途的风景,是我们为理想奋斗的经历,是我们美好的记忆而不是未来。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成不成功都很快乐。所有人都会说,不要过分关注目的地,要在意沿途的风景。真正做到的人又有多少?有多少人愿意为了没有结果的事业奋斗?具体一点,有多少人愿意为了不能发文章但很有意义的课题奉献自己的5年?很少,是因为这5年的最美好的青春不是人生的组成部分,只是我为了生存、为了金钱、为了获得地位名望成就感等等的牺牲品。人生理想的状态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并设法用它养活自己。但我们却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拼命满足自己不断膨胀的欲望,本末倒置。
我们的生活成本真的那么高吗?我们需要市中心三室两厅的房子,需要一辆好车,需要几十万的年薪么?在现在的我看来,有了理想和兴趣,我只要一个睡觉的地方,一个读书的地方,有吃饭和零花的钱。我不需要买房子,不需要买车,不需要500以上的衣服,不需要出差就住五星级,不抽烟不喝酒,不用送礼。只要我每天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我甚至不需要娱乐,不需要休息,不用上天涯看八卦帖子,不用逛bbs,也不用刷校内。海顿说过,当他坐在一架破旧的古钢琴前面,他觉得全世界最富有的国王也没有他幸福。一方面,他的理想让他一辈子快乐和奋斗,另一方面,他的理想也为他带来了安逸的物质生活条件。理想和物质不是对立的。

经过这段时间,我已经找到了答案。当然我的理想刚刚形成,还需要一段时间检验和不断调整。我现在相信只要思考,一定有收获。在思考人生意义之类的大问题上,可能永远不会有终极答案,但是每有一点小小的体会,都会给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就用这些想法对过去的半年做一些总结吧,按照周围人的看法,我变得越来越与众不同,成为了一个异类。但我还是坚持我的想法。
-------------------我是分割线--------------------
其实最开始只是喜欢小朋友,就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后来就想去教小朋友,再后来就去学了很多东西想用来教小朋友,再再后来因为学了的那些东西又学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又因为要学那些东西而做了很多其他的事,似乎都是不做就不行呢
再再后来,也没有去教小朋友,也没有时间去跟小朋友玩,也忘了自己其实只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


那再后来呢?
再后来啊,再后来就走得太远了,没有后来了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 年,卒于1994 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后来我进入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我母亲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有一段时间,集市上来了一个说书人。我偷偷地跑去听书,忘记了她分配给我的活儿。为此,母亲批评了我。晚上,当她就着一盏小油灯为家人赶制棉衣时,我忍不住地将白天从说书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复述给她听,起初她有些不耐烦,因为在她心目中,说书人都是油嘴滑舌、不务正业的人,从他们嘴里,冒不出什么好话来。但我复述的故事,渐渐地吸引了她。以后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给我排活儿,默许我去集上听书。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
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我母亲在听完我的故事后,有时会忧心忡忡地,像是对我说,又像是自言自语:“儿啊,你长大后会成为一个什么人呢?难道要靠耍贫嘴吃饭吗?”我理解母亲的担忧,因为在村子里,一个贫嘴的孩子,是招人厌烦的,有时候还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麻烦。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里人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的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有我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我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因为年幼体弱,干不了重活,只好到荒草滩上去放牧牛羊。当我牵着牛羊从学校门前路过,看到昔日的同学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心中充满悲凉,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哪怕是一个孩子——离开群体后的痛苦。到了荒滩上,我把牛羊放开,让它们自己吃草。蓝天如海,草地一望无际,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影,没有人的声音,只有鸟儿在天上鸣叫。我感到很孤独,很寂寞,心里空空荡荡。有时候,我躺在草地上,望着天上懒洋洋地飘动着的白云,脑海里便浮现出许多莫名其妙的幻像。我们那地方流传着许多狐狸变成美女的故事。我幻想着能有一个狐狸变成美女与我来做伴放牛,但她始终没有出现。但有一次,一只火红色的狐狸从我面前的草丛中跳出来时,我被吓得一屁股蹲在地上。狐狸跑没了踪影,我还在那里颤抖。有时候我会蹲在牛的身旁,看着湛蓝的牛眼和牛眼中的我的倒影。有时候我会模仿着鸟儿的叫声试图与天上的鸟儿对话,有时候我会对一棵树诉说心声。但鸟儿不理我,树也不理我。——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很多人夸我想象力丰富,有一些文学爱好者,希望我能告诉他们培养想象力的秘诀,对此,我只能报以苦笑。就像中国的先贤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前面所提到的到集市上去听说书人说书,仅仅是这本大书中的一页。
辍学之后,我混迹于成人之中,开始了“用耳朵阅读”的漫长生涯。二百多年前,我的故乡曾出了一个讲故事的伟大天才——蒲松龄,我们村里的许多人,包括我,都是他的传人。我在集体劳动的田间地头,在生产队的牛棚马厩,在我爷爷奶奶的热炕头上,甚至在摇摇晃晃地行进着的牛车上,聆听了许许多多神鬼故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我在故乡生活了二十一年,期间离家最远的是乘火车去了一次青岛,还差点迷失在木材厂的巨大木材之间,以至于我母亲问我去青岛看到了什么风景时,我沮丧地告诉她:什么都没看到,只看到了一堆堆的木头。但也就是这次青岛之行,使我产生了想离开故乡到外边去看世界的强烈愿望。
1976 年2 月,我应征入伍,背着我母亲卖掉结婚时的首饰帮我购买的四本《中国通史简编》,走出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既让我爱又让我恨的地方,开始了我人生的重要时期。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
在军营的枯燥生活中,我迎来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文学热潮,我从一个用耳朵聆听故事,用嘴巴讲述故事的孩子,开始尝试用笔来讲述故事。起初的道路并不平坦,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验是文学的富矿,那时我以为文学就是写好人好事,就是写英雄模范,所以,尽管也发表了几篇作品,但文学价值很低。
1984 年秋,我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我的恩师著名作家徐怀中的启发指导下,我写出了《秋水》、《枯河》、《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一批中短篇小说。在《秋水》这篇小说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字眼,从此,就如同一个四处游荡的农民有了一片土地,我这样一个文学的流浪汉,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场所。我必须承认,在创建我的文学领地“高密东北乡”的过程中,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给了我重要启发。我对他们的阅读并不认真,但他们开天辟地的豪迈精神激励了我,使我明白了一个作家必须要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谦卑退让,但在文学创作中,必须颐指气使,独断专行。
我追随在这两位大师身后两年,即意识到,必须尽快地逃离他们,我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他们是两座灼热的火炉,而我是冰块,如果离他们太近,会被他们蒸发掉。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作家之所以会受到某一位作家的影响,其根本是因为影响者和被影响者灵魂深处的相似之处。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尽管我没有很好地去读他们的书,但只读过几页,我就明白了他们干了什么,也明白了他们是怎样干的,随即我也就明白了我该干什么和我该怎样干。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的方式,就是我所熟知的集市说书人的方式,就是我的爷爷奶奶、村里的老人们讲故事的方式。坦率地说,讲述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谁会是我的听众,也许我的听众就是那些如我母亲一样的人,也许我的听众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的故事,起初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譬如《枯河》中那个遭受痛打的孩子,譬如《透明的红萝卜》中那个自始至终一言不发的孩子。我的确曾因为干过一件错事而受到过父亲的痛打,
我也的确曾在桥梁工地上为铁匠师傅拉过风箱。当然,个人的经历无论多么奇特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写进小说,小说必须虚构,必须想象。很多朋友说《透明的红萝卜》是我最好的小说,对此我不反驳,也不认同,但我认为《透明的红萝卜》是我的作品中最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那个浑身漆黑、具有超人的忍受痛苦的能力和超人的感受能力的孩子,是我全部小说的灵魂,尽管在后来的小说里,我写了很多的人物,但没有一个人物,比他更贴近我的灵魂。或者可以说,一个作家所塑造的若干人物中,总有一个领头的,这个沉默的孩子就是一个领头的,他一言不发,但却有力地领导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高密东北乡这个舞台上,尽情地表演。自己的故事总是有限的,讲完了自己的故事,就必须讲他人的故事。于是,我的亲人们的故事,我的村人们的故事,以及我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的祖先们的故事,就像听到集合令的士兵一样,从我的记忆深处涌出来。他们用期盼的目光看着我,等待着我去写他们。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姑姑、叔叔、妻子、女儿,都在我的作品里出现过,还有很多的我们高密东北乡的乡亲,也都在我的小说里露过面。当然,我对他们,都进行了文学化的处理,使他们超越了他们自身,成为文学中的人物。
我最新的小说《蛙》中,就出现了我姑姑的形象。因为我获得诺贝尔奖,许多记者到她家采访,起初她还很耐心地回答提问,但很快便不胜其烦,跑到县城里她儿子家躲起来了。姑姑确实是我写《蛙》时的模特,但小说中的姑姑,与现实生活中的姑姑有着天壤之别。小说中的姑姑专横跋扈,有时简直像个女匪,现实中的姑姑和善开朗,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现实中的姑姑晚年生活幸福美满,小说中的姑姑到了晚年却因为心灵的巨大痛苦患上了失眠症,身披黑袍,像个幽灵一样在暗夜中游荡。我感谢姑姑的宽容,她没有因为我在小说中把她写成那样而生气;我也十分敬佩我姑姑的明智,她正确地理解了小说中人物与现实中人物的复杂关系。母亲去世后,我悲痛万分,决定写一部书献给她。这就是那本《丰乳肥臀》。因为胸有成竹,因为情感充盈,仅用了83 天,我便写出了这部长达50 万字的小说的初稿。
在《丰乳肥臀》这本书里,我肆无忌惮地使用了与我母亲的亲身经历有关的素材,但书中的母亲情感方面的经历,则是虚构或取材于高密东北乡诸多母亲的经历。在这本书的卷前语上,我写下了“献给母亲在天之灵”的话,但这本书,实际上是献给天下母亲的,这是我狂妄的野心,就像我希望把小小的“高密东北乡”写成中国乃至世界的缩影一样。
作家的创作过程各有特色,我每本书的构思与灵感触发也都不尽相同。有的小说起源于梦境,譬如《透明的红萝卜》,有的小说则发端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譬如《天堂蒜薹之歌》。但无论是起源于梦境还是发端于现实,最后都必须和个人的经验相结合,才有可能变成一部具有鲜明个性的,用无数生动细节塑造出了典型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结构匠心独运的文学作品。有必要特别提及的是,在《天堂蒜薹之歌》中,我让一个真正的说书人登场,并在书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十分抱歉地使用了这个说书人真实姓名,当然,他在书中的所有行为都是虚构。在我的写作中,出现过多次这样的现象,写作之初,我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希望能借此获得一种亲近感,
但作品完成之后,我想为他们改换姓名时却感到已经不可能了,因此也发生过与我小说中人物同名者找到我父亲发泄不满的事情,我父亲替我向他们道歉,但同时又开导他们不要当真。我父亲说:“他在《红高粱》中,第一句就说‘我父亲这个土匪种’,我都不在意你们还在意什么?”
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是社会中人,他自然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但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
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可能是因为我经历过长期的艰难生活,使我对人性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我知道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也明白真正的悲悯是什么。我知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难用是非善恶准确定性的朦胧地带,而这片地带,正是文学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只要是准确地、生动地描写了这个充满矛盾的朦胧地带的作品,也就必然地超越了政治并具备了优秀文学的品质。
喋喋不休地讲述自己的作品是令人厌烦的,但我的人生是与我的作品紧密相连的,不讲作品,我感到无从下嘴,所以还得请各位原谅。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我作为一个现代的说书人,是隐藏在文本背后的,但从《檀香刑》这部小说开始,我终于从后台跳到了前台。如果说我早期的作品是自言自语,目无读者,从这本书开始,我感觉到自己是站在一个广场上,面对着许多听众,绘声绘色地讲述。这是世界小说的传统,更是中国小说的传统。我也曾积极地向西方的现代派小说学习,也曾经玩弄过形形色色的叙事花样,但我最终回归了传统。
当然,这种回归,不是一成不变的回归,《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小说领域的所谓创新,基本上都是这种混合的产物。不仅仅是本国文学传统与外国小说技巧的混合,也是小说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的混合,就像《檀香刑》是与民间戏曲的混合,就像我早期的一些小说从美术、音乐、甚至杂技中汲取了营养一样。
最后,请允许我再讲一下我的《生死疲劳》。这个书名来自佛教经典,据我所知,为翻译这个书名,各国的翻译家都很头痛。我对佛教经典并没有深入研究,对佛教的理解自然十分肤浅,之所以以此为题,是因为我觉得佛教的许多基本思想,是真正的宇宙意识,人世中许多纷争,在佛家的眼里,是毫无意义的。这样一种至高眼界下的人世,显得十分可悲。当然,我没有把这本书写成布道词,我写的还是人的命运与人的情感,人的局限与人的宽容,以及人为追求幸福、坚持自己的信念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小说中那位以一己之身与时代潮流对抗的蓝脸,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我们邻村的一位农民,我童年时,经常看到他推着一辆吱吱作响的木轮车,从我家门前的道路上通过。给他拉车的,是一头瘸腿的毛驴,为他牵驴的,是他小脚的妻子。这个奇怪的劳动组合,在当时的集体化社会里,显得那么古怪和不合时宜,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也把他们看成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小丑,以至于当他们从街上经过时,我们会充满义愤地朝他们投掷石块。事过多年,当我拿起笔来写作时,这个人物,这个画面,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知道,我总有一天会为他写一本书,我迟早要把他的故事讲给天下人听,但一直到了2005年,当我在一座庙宇里看到“六道轮回”的壁画时,才明白了讲述这个故事的正确方法。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了一些争议。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的,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人,看着众人的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对着众人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写作。我该说的话都写进了我的作品里。用嘴说出的话随风而散,用笔写出的话永不磨灭。我希望你们能耐心地读一下我的书,当然,我没有资格强迫你们读我的书。
即便你们读了我的书,我也不期望你们能改变对我的看法,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作家,能让所有的读者都喜欢他。在当今这样的时代里,更是如此。
尽管我什么都不想说,但在今天这样的场合我必须说话,那我就简单地再说几句。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再讲一个故事:三十多年前,我还在部队工作。有一天晚上,我在办公室看书,有一位老长官推门进来,看了一眼我对面的位置,自言自语道:“噢,没有人?”我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长官被我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为此事,我洋洋得意了许久,以为自己是个英勇的斗士,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请允许我讲最后一个故事,这是许多年前我爷爷讲给我听过的: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龙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坏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自然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故事的结局我估计大家都猜到了——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轰然坍塌。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今后的岁月里,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
谢谢大家!

《老子》第三章上面的一句话!

帛书版: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弗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通行版: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引言:一个社会,最大的治,是沉入;最大的乱,是浮躁。

在大学里面教书这么多年,感觉自己最难回答的学生问题就是:老师,您觉得我该干什么好呢?乍看起来,好像你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然后根据当下的社会经济形势,然后帮他设计个最适合的职业目标,或者努力方向什么的。好像一个学生是一块石头,你可以根据石头的形状,把它安排在建筑物的某个位置。而实际上问题不是这么简单,问你问题的学生的麻烦在于,他可能想变成一块石头,明天又觉得自己适合做根木头,后天又发现自己其实是一块玻璃、或者橡胶什么之类的材料。也就是说,这个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适合干什么的问题,而是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想不想干的问题。

其实除了极少数人以外,一个人的适应性很强,大多数路子都值得选择,都可以做,既然是社会需要的职业,都有它的社会价值和前途,只要无怨无悔地做下去,总会得到社会承认,也自有其前途和乐趣。而造成一个学生犹豫徘徊的,无非就是两样东西:第一,纵向的:叶公好龙。看到一个事情很风光,于是迫不及待地想上手,干了没几下,遇到麻烦,感觉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了,于是兴趣索然,浅尝辄止了。第二,横向的,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永远都不能投入地干一件事情。归根结底就是一样东西:浮躁。

一个人如此,一家企业也是如此,最近郎咸平批评中国企业的急功近利,急躁冒进。不做扎实的长期工夫,却总想一夜成名,“以联想为例,联想在2004年之前浮躁地想要进入世界500强,而其手法就是投机取巧地搞IT服务、手机、互联网;到了2004年,这些战略几乎全都一败涂地,于是联想又开始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而到了2009年1月6日再次陷入困境。我觉得最有趣的就是,联想在这种困境之下又在押宝!2008年柳传志说要搞服务器,到现在也没有见到什么真正的起色,2009年又押宝中小企业市场、押宝超级计算机、押宝服务器、押宝1500家体验店、押宝时尚计算机、押宝上网本。任谁都会发现,这家企业的战略怎么这么混乱啊!” (郎咸平,“谋杀中国经济的文化魔咒”)结果就是白白交了大量学费,做了很多无用功,却离成功很远很远,而且越来越远。虽然郎咸平把这一切都归结为中国古代文化,这是不对的,但是它对中国企业浮躁心理的大力批判,却是入情入理。其实,个人如此,企业如此,整个国家未尝不是如此,今天的经济大跃进,和50十年前的那场空前绝后的大跃进,本质上并没有任何差别。而且,个人和企业的浮躁,根源正是国家层面的浮躁。

去过国外发达国家留学工作一段时间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那里的安静,不仅仅是环境的安静舒适,而更根本的是人心的沉静。环境的安静,实际上是社会人心沉静的一种外显(好比日本,人口密度比中国还大,但你却总觉得比中国安静的太多)。所谓人心的沉静,就是,每个人似乎没有太多的想法,想了就去做,安安静静地做,该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该是自己的想也没用。每个人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为你欢喜为你愁,都在里面了,一个人也会有很多的惶恐,但是大多是涉及手头的事情本身的,而没有那么多外面的牵扯。结果每个人显得相对比较专注,沉静。整个国家,建立在这样的国民心态基础上,才会有好的产品好的服务质量,做什么事情都会扎扎实实,不会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也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浅尝辄止。不仅国民幸福,国家的经济成就也是实实在在的。

从外国的情况反照中国,问题正出在这里------浮躁。而浮躁的根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是理解老子本章的切入点。

解读:

不尚贤,使民不争:在古代,贤人是指有德有能的人。这种人,要么做出了某种了不起的丰功伟业;要么忍常人之难忍,为常人之难为;或者显示了什么常人所没有的才艺。总之是在社会上很耀眼的人。

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往往要尚贤,无非是认识到贤能者的某种社会价值,希望通过物质或者精神奖励的办法,让这种贤能更多一些,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问题是,老子敏感地看到这样做必然会带来一个害处:就是争。争可以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争功劳,争社会认同。你说他好,那等于无形中否定或者忽略了我的作用和价值,那我就要争,结果是互相打击,互相拆台。好比一个足球队,前锋进球,球队获胜了,于是你高扬前锋的价值,物质上精神上鼓励前锋,那么就等于无形中否定或者忽略了中锋、后卫、守门员的价值。就会引起其他队员的幽怨,结果要麽消极怠工,要么争相学着前锋进球,不再老老实实地尽好自己的本分,那么这个球队就要乱套。就好像NBA某些球队过份重视球星的价值,结果总是导致压抑其他队员积极性的结果,结果球队的成绩就上不去。第二层含义是争相模仿。或者不顾自己的工作进度,成长节奏,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投机取巧;或者迷失自己的本业,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不切实际,只求做表面文章,得到统治者的奖赏。又好比现代中国,拼命崇尚经济,崇尚经济能人,结果大家做什么都讲个经济效益,做一样产品,没有想到先把产品设计好,质量做好,而是总想着能赚多少钱,结果就总是都向着投机取巧看齐。结果中国制造的产品就成了低档品、假冒伪略产品的代名词。

尚贤,总是造成“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的结果。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怎样看待贤能的问题。一般来说,人们总是从外观的角度认识贤能,如前面所说:贤能都是才艺超长,都是功绩卓著,总之都是耀眼的人。但是不管什么样的贤能,从其内在的生成机理来讲,都必然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一定是一个专注地沉入于自己的本分的人。(否则他做出的一定不是实实在在的成绩,或者即使不小心得到了什么成绩,也是好像“守株待兔”一样,可以羡慕,却不值得效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贤能,可以“人民五亿尽舜尧”的。只不过由于其本分不一样,其外在的成就、事迹不一样罢了。就好像原始森林里,参天大树和空谷幽兰一样,原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各得其所的。

然而一种社会机构的奖赏,竟要超脱每个人的社会场景的自然情理之外,额外设定一种奖赏。这样的奖赏,至少从两个意义上必然造成社会秩序的破坏,将社会民心引向浮躁,虚伪。

第一,既然是奖赏,就不可能是遍尚。必然只奖赏社会中的所谓“优秀分子”,只奖赏“参天大树”,这必然意味着对绝大多数默默无闻者的社会价值意义的否定或者忽略,从而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诱惑,诱惑他们出离本位,出离本分。争相模仿,一窝蜂地去赶时髦。也不管自己有没有这个条件,喜欢不喜欢,适合不适合,不自觉地浮躁起来。给社会成员一种这样的感觉:自己能上手的,想干的事情,有社会意义的事情,政府不认可;政府认可的,自己实际上并不适合干,或者骨子里并不喜欢干。好像一只得胜而归的足球队,奖赏进球的前锋,必然造成其他队员都只想着进攻,不想再去防守。

第二,这种奖赏总是带有外观性,带有标签性、规范性。结果,奖赏者所奖赏的常常是一些僵化的规范原则,奖赏的是成功者的足迹和光环。而真正地沉入事情本身的话,却发现,那些造成“成就”的外在规范、标准,总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真正的“规范”,是事情本身的纹理,就像庖丁解牛一样,彻底忘我地融入于牛本身的纹理之中,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结果外在的标准、规范,及其背后的物质精神奖赏,却总是干扰妨害着人们沉入于自己当下的工作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奖赏,所奖赏的注定是奖赏虚伪,假冒,和投机。

从这两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额外的官方奖赏,必然将社会民心引向浮躁。屠夫不能好好解牛,厨师不能专注于蒸馒头,科学家不能沉入于科学探索,官员不能沉入于扶助民生所需要自己做的事情,都忙于那些外在的名利和社会奖赏。得到了很多,人却虚幻,感到空虚,迷茫,追求的事情都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想做的事情却一件也没做,或者从来没有好好地做一件事情。

实际上,一个专注地沉入自己本分的人,原是可以在其社会生存场景中得到了自己的“奖赏”的:第一,沉入于本分的人,“求仁而得仁”,自己奖赏自己。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其实就是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个孝子,原是基于亲情而做孝子,而不是为了争个“五好家庭奖”;徐霞客写游记,原是基于探索自然的乐趣,而没有想过后来的鲜花和掌声;岳飞抗金,原是基于一种民族大义,而不是后世的祭拜;曹雪芹写《红楼梦》,也不是冲着“四大名著”的名头来的,原是情感抒发不能自制而已。第二,沉入于自己本分的人,自有其上手的社会依存环境无声地奖赏他。孝子的最大奖赏,莫过于家庭和乐;精心做产品的企业,自有市场奖赏它;搞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同行的认可和使用他的发明专利的企业才是最好的裁判者。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本章实际上是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观点的进一步展开。实际上,这世界上的确有贤愚之别,但是,他们的差别,应该不在事功上,而在于一个人是否沉入自己的生活和本分,是否按照父母赋予的天赋精力和社会赋予的职分圆满地展开了自己的生命个体,做到这一点的人,都是同样的贤能之人。就好比在一个原始森林里,比较一个参天大树和一棵兰花草一样,我们评价它们,不应该是谁长的更高?而是谁把自己的种子中所赋予的生命本能充分地展开来了。每个人在其职分中自感受到其充实和快乐,求仁而得仁,一个人一生充实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在自己的依存环境中随时随地地得到价值认同,还有比这更高的奖赏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在老子那个时候,难得之货,就是玉石啦,白鹿啦之类的东西。和今天一样,因为难得,所以总是物以稀为贵。

本来这也没什么,得到了是好事,得不到也死不了,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但是统治者人为地贵重它,把它看得非常重要,千金以求,就出问题了。这样的话,就会造成人心不安于本业,农民不安于种地,天天往森里里跑,等着抓白鹿;工人不做工,天天往河沟里翻检和氏璧。追求投机苟且。

好比今天,每个人凭本事吃饭,做自己的本业,过着很安适的生活。亿万富翁自然很好,本事够大,辛勤努力,一不小心做成亿万富翁了,也是很自然地事情;或者一不小心摔了一跤拣了块大金子,或者阴差阳错在股市上发了大财,也可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奇闻异事,江湖怪谈。人们羡慕但是不嫉妒。发不了大财也死不了人,扯扯淡回家睡了,明天早晨起来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毕竟是离现实很遥远的事情,可望而不可即,人们还是从自己的本业中找到自己的生活的安宁。但是如果拼命鼓励投机致富,一夜暴富,急着要在中国生出几个哈佛、剑桥;急着建立世界五百强。那么便会骗子满天飞,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做事的老实人反而没有生存空间了,也辗转反侧了,学着投机了。这样的话,自然就会天下大乱。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解读这一句的时候,让人很难不想起“色”。色,在人的所有欲望中,应该是最富有刺激性的了。就从这里讲起。初中的时候,第一次看生理卫生的书,心发狂;大学毕业的时候,第一次看毛片,心发狂。什么算是“可欲”?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别,落实在不同的人身上,没有一定标准。(好比古罗马时代的贵族们大概可以一边搂着妓女一边谈正事的)。所以老子时代的“可欲”是什么样子的,也不好想象。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可欲”相对应的是人心乱的状况,而“心乱”是一种使人不能自持,生出一种不计代价,过把瘾就死的感觉或者冲动。

欲望是生命力之源,创造力之源。但是,失控的欲望便是疯狂,便是毁灭,个人的毁灭和社会的毁灭。从个体价值来说,即使不毁灭,留下来的也只是空虚。昨天正好看到老片子《柳堡的故事》,“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哎嗨呀……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歌很美;故事也很美。这个给人美好感觉回味无穷的电影,里面有一个基本元素,就是情欲的节制。电影里面,节制情欲的是战士的革命志向。对于不同的社会时代,不同的个体,节制情欲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一定。但是不变的是,有克制的情欲不仅不至于毁灭个体和社会,而且也从美学意义上获得价值和美感。【案:笔者不懂美学,只是道听途说:美学是感受之学,这里是从这个意义上使用美学】

在社会的自然关系中,其实每个人的情欲,自有其相生相克的条件,是你保持自我克制。相比之下,最有条件放纵情欲的是当权者,其“表率”作用,足以使整个社会陷入昏乱和毁灭。

总结一下本节:老子上述一段,正好切入了三个东西,就是名、利、欲。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行为是有动机的。名、利、欲这三个东西,几乎把所有人的行为动机一网打尽。这三个东西无所节制,会造成社会民心的浮躁、狂乱,导致社会的失序。而老子针对这个问题的特别切入点在于,强调造成上述问题的总根源就在于政府,在于政府的有为而治。因此,由大乱走向大治的关键,自然是下一段,也就是无为而治。

二、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近代以来,治《道德经》的学者常常批判老子有愚民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本章的这第二段。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老子好像确实如在鼓吹愚民思想:圣人之治就是要老百姓没心没肺,没有理想志向,没有知识见识,只要吃饱穿暖不闹事,做个顺民就好了。【案:这段话怎么看都似乎让人想起鲁迅弃医从文的理由:大家都知道,鲁迅本来是由于自己父亲的病被庸医所误,决心学医给中国人治病的;可是在日本留学时看到一个记录片上,那些身体健壮精神麻木的中国人的时候,鲁迅才发现,中国人更需要医治的不是身体上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疾病。】

那么,这段文字是否可以做愚民思想的解读呢?笔者在解读第二章的时候已经说过,解读《道德经》必须注意根据章节之间构建的语境,来解读每个词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一节,是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理论的进一步展开,根据对上一节的解读,老子将“尚贤“、”贵难得之货“、和”见可欲“,判定为造成社会民心浮躁、社会失序的根源。这个语境就暗示了真正的治道,是要让每个生命个体在其当下的日常生活中感受着、追求着其实实在的日常生活的价值。循着这样的语境。笔者对第二段的解读如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弱其心志、强其筋骨。你可以进一步解释成是让人民吃饱穿暖,身体健康;但是庸庸碌碌,鼠目寸光,麻木不仁,没脸没皮,没有尊严,“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但是这样的引申显然无法从上一段的语境中推出来。结合上段的语境,笔者在这里做一种引申:虚其心志,就是不跟风、不攀比,不急功近利,不做不切实际的空想,每个人都从自己的生存环境出发,在自己的本分、本业中得到生计和安适,在身边得到温情和社会认同,沉入于个人的平凡沉默的日常生活之中。至于一个沉静的社会民心,是不是麻木不仁、没脸没皮?不好说。但是充满民间真挚的温情确是可以想象的。这个社会状态的人们是不是庸庸碌碌、鼠目寸光?不好说;但相比于浮躁疯狂的人来说,沉静的人们过得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生活,这是可以想象的。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之治的归结,就是使民“无知无欲”。这句话在近代人眼里,成个老子宣扬愚民思想的明证。但是我以为这里的“知”,并非近代人“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的知,这里的“欲”,也不是“禁欲主义”的欲。而是根据本文语境,另有含义。

根据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和第三章第一段“不尚贤”的思想线索,本节“常使民无知无欲”中的“知”,应该是一种外观的见知,就是出离行为者个体的社会生存场景,仅仅从外在的角度看到一个人的事迹、光环。这种外在的见知有什么不好呢?因为它很容易引起一种攀比心理,一种叶公好龙心理。这样的心理就是老子这里“无知无欲”的欲,也就是前文的“心”、“志”。好比一个人吃饭,饿了便吃,本来吃的挺香的,挺满足的;可是非要跑到别人餐桌上看看,见到别人吃的比自己的数量多,花样多,于是便不满足了,吃着也不香了。结果便生出一种攀比心,吃饭不是为了吃饭,而是为了攀比。于是便生出一种虚荣的欲望。没吃的,找饭吃,那个不算什么;吃不饱,想办法吃饱,也没有什么;但是非要和人比着吃,这就是不好了。

又好比建国以后,政府要发展工业,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本来挺好的,老老实实做就好了。可是非要跳出来比,一比才发现中国的钢产量还比不上一个小小的英国,比美国就更不知道差在何年何月了,于是便急了,脸没处放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了,于是便大跃进了,胡搞了。再比如,中国的每万人大学生比例比较低,居然比印度还低,这一比,又没脸了,于是就搞教育大跃进,盲目扩招,造成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只好杀猪卖肉,看大门。总之,这种攀比意义上的见知,容易使人出离了事情本身,使人心生浮躁。于是便急于求成,强行赶超,好大喜功,不切实际,造成“进步”的灾难。个人如此,国家也是如此。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智者“为”的是什么呢?还是从上下文得到解读,攀比心和虚荣心,浮躁心,都使人出离自己的本业、自己的条件、自己当下的环境和节奏,那么他所要达到的外在功利目标自然没有实际的支撑,实际上是无法完成的,那么怎么办呢?于是就要起伪,就要自欺欺人。“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中的“智”,就是穿凿,耍小聪明,投机取巧。

当下的中国,小到个人的求学、就业,再到企业盲目扩张,再大到政府的弄虚作假,乃至于国家在在外国人面前打肿脸充胖子、对国民的瞒骗,俯首皆是很好的注脚。

今日的社会批判者们,往往把中国社会政府劣迹,归罪于专制,归罪于没有民主监督。可是被指定来选举监督政府的中国民心也是浮躁的,专家学者也是浮躁的。又怎么办呢?甚至社会批判者自身也是满身噪气!看到西方的日子过得好,幻想引进西方的民主法治,一夜之间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这难道不是一种外观的方法吗?!不是一种攀比心使然吗?!不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吗?!不要忘了,今日的当政者及其治世思路,原是一百年前那场“五四运动”催生出来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7557719.html

不尚(超过、高出)贤(艰难、劳苦),使民不争(抗争);
不过度徭役人民,人民就不会反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逃避);
不刻意提高物价,人民就不会迁走他国。

不见可欲(不正当想法),使民心不乱。
不要老是在民众身上打心思,以稳定民心。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
有道之君治理国家,要大家相互坦诚,

弱其志,
要大家不妄求豪财(而只求安康知足),

实其腹,强其骨。
人人都(确保)身体健康。

●常使民无知(识别;区别)无欲(贪心,感情过盛)。
要人与人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也不想压制别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使夫知不敢,
让人们明白哪些可去做、哪些不可去做,

弗为而已(停止),则无不治。
(人们)不去做(坏事)了停止行动,那也就万事大吉了!


我记得我小学时候看过一本关于封神榜的漫画,里面主角好像是姬发,用的都...
天子传奇之姬发篇

记得以前看过一部小说,名字好像叫《花与锁》,是悬疑类的。讲的是一个...
战后这个公馆变成了旅馆,然后因为他们想打开门,就不断利用原来的暗道来吓人,于是就不断死人,另一个人以为是音乐就老是在半夜拉小提琴,最后找到了当年捧白玫瑰的那个少女,如今已经是留美博士归来的女博士打开了门,把宝藏上交给了国家,装神弄鬼那几个人有两个是当年的工作人员和清洁工,最后都被...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本ATV的电视 好像跟飞虎队有关的 里面好像有徐少强吧...
而且他们控制了一个什么大厦,准备干一件大案子,还请了电脑高手来破解什么东西的。警方出动了飞虎队,但是飞虎队的作战计划被昆龙了如指掌,因为昆龙以前是而且还运用了爆炸子弹,飞虎队大败,最后还是国际刑警出动才搞定他的。我非常喜欢这部电视剧,每5集一个案子,共35集,7个案子。

之前看过一本小说,书名不太记得了 内容一开始女主被男主的手下捉去他...
《兽人之龙泽》by东尽欢(现代文,女主被绑架被拍卖,别人为男主买下了她,男主见她看到自己真身没有害怕就留下了她,故事就开始了,挺好看滴)《兽》by吴念(女主穿越到异世大陆,男主是一只白老虎,写的很好啊亲)《远古伊甸》by清歌一片 《蛇王选后:捡来的新娘》by笨袋袋(这个很有趣,女主摔...

求小说 我记得以前看过一本是在唐朝李世民时期的穿越小说。 女主穿越过 ...
乱世倾城之色诱李世民

我记得我看过一本电视剧 大概是武侠的吧
《天剑群侠》,国产电视剧,由著名导演刘海波执导,演员邵峰、岳翎主演。讲述由一把天下奇剑——天剑引起的武林纷争。

以前看过一本小说,不记得名字了,大概记得内容是古代官场权谋,主角是个...
冒牌知县 沐轶 权谋 在宋太宗初年,正巧遇见一个沮丧的知县悬梁自尽。在发现自己跟这知县相貌很像之后,便冒牌成了这个知县,并发誓要好好照顾他的家人。可是,他很快发现,他治理的是一个山高水深的流放之地,等着他的,不仅有同床共枕的知县妻子那惊诧狐疑的目光,还有莫名其妙的一屁股债务,更有...

我以前看过一本玄幻小说,题目不记得了.内容好像是主角通过睡觉就能练 ...
是《裸兰》 \/ 俞今 美丽的裸兰大陆——人类的最后一块领土。几千年来,人族和神族进行著残酷的战争。人类被神族和兽族的联军赶出了七大陆,停留在最后一个叫“裸兰”的地方。兰若云——人如其名,柔弱而荒唐的少年,每天做著稀奇古怪的事情,却因研究史前文明,而获得至上的“紫气决“神功。从此周旋...

似乎是台湾的一套故事集,但只看过一本,忘记名字了,好像叫什么安...
2. 特长:数学天才,对数字相当敏感,且擅长心算和速算。同时拥有一目十行、果;目不忘得好本事,记忆力超强,凡是让他看过一眼的人、市、物,就算经过一百年、花城会,他都会记得。又是个天生的投资理财专家,尤其擅长各程投资:股票、期货、黄金、债券、不动产等,样样精通拿手。此外还擅长“洗...

找一本好久前看过的小说……
找一本好久前看过的小说…… 10 1.应该主要是奇幻体系的,好像刚开始时仙剑型的。2.主人公原本在个城镇中,奇遇到修真世界,后来遭奸人陷害,投入一水潭,穿越了,传到同一世界的另一片大陆3.新大陆上是奇幻世界4.主... 1.应该主要是奇幻体系的,好像刚开始时仙剑型的。2.主人公原本在个城镇中,奇遇到修真世界...

湘阴县18872086422: 你读过哪些好书?请选择一本你喜欢的书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并说说你的感受 -
张凭田可: 读《老子》(又名《道德经》) 1、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林语堂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tuò)手可得. ———尼采 《老子》的意义永无穷尽,通常也是不可思议的.它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行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 望采纳

湘阴县18872086422: 帮忙介绍一本节是[老子]的书 -
张凭田可: 一书"文浅而意奥"找本有解释其中古代字词的自己领会就好_一定要注释的话_推荐_ "道德经"贴吧上就有

湘阴县18872086422: 初中有一篇古文,好像是老子的.只记得 好像说什么 凤凰过境 有猫头鹰担心凤凰和他抢死老鼠 -
张凭田可: 凤凰和猫头鹰 作者:未知作者有一段时间,惠施在魏国当相国,庄子就到魏国国都大梁去找他玩儿.两人在相府相见 ,言谈甚欢.庄子告辞离开后,惠施的门客就对惠施说:“庄周这次来魏国,动机并不 简单——他是想取代您当相国呢!”...

湘阴县18872086422: 求一本中国古代书的名字,只记得第一章讲老子,后面有好多章讲道士,方士,和尚什么的, -
张凭田可: 太平广记,宋朝时候的书了.

湘阴县18872086422: 关于老子的文章 -
张凭田可: 我的老子情怀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老子了,那是从我父亲口中得知的.诸如“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章句.我父亲的观点是含有鄙视的,所以我也就继承下来了,好像后来还引用了几次.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由于...

湘阴县18872086422: 史记将老子描述为教师还是隐士 -
张凭田可: (史记---老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

湘阴县18872086422: 求一本书,忘了名字,也忘了作者,但他对我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凭田可: 《品读老子》?家里有这本书,感觉和你说的挺像的.希望能帮得到你.

湘阴县18872086422: 老子的老师是谁??(我记得好像是说还有师兄弟的都是谁啊??) -
张凭田可: 从封神演义中看,老子的师傅是鸿钧道人,他的原身是混沌(就是盘古开天前世界的状态),鸿钧有三个徒弟,大师兄是老子,二师兄是元始天尊,小师弟是通天教主,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说法.

湘阴县18872086422: 几乎每个德国家庭都有一本老子的书,是真的吗 -
张凭田可: 这个不大可能吧 只是夸张的描述 哪怕是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不高吧 老子的道德经也只是看过没有收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