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带是字的都是判断句吗?例如

作者&投稿:芷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是古文中所有以“也”字结尾的都是判断句吗? 判断句怎么辨别?~

当然不是,不过大多数都是。


一、“……,……也”的格式。如:

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屏障。)

②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周密《观潮》)(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伟的景象。)

二.“……者,……也”的格式。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蔺列传》)(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知识解释疑惑的人。)

有时这种格式,也可以用到谓语部分,变成“……者也”的格式。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们宴》)(这便是沛公的卫士樊哙。)

三.“……耳”的格式。如:

如:此亡秦之续耳。(《鸿们宴》)(这种做法是在走秦灭亡的老路。)

四.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们宴》)(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何砧板,我们是鱼肉,还要告辞做什么呢?)

②“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这是什么样的人呢?”“一定是有偷窃毛病的人。”)

五.用副词来帮助判断。如:如:

①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这样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

③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秦的过错在于人民怨恨它,不是郡县制度错了。)

六.判断词“是”的出现。

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词用,不能误认为都是判断动词。如:《荀子·天论》:“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这是夏禹、夏桀时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认真分析一下的话,句中的“是”是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判断动词的,其实是指示代词在句中作主语。

但文言文中也确实有“是”作判断动词的用法:如:

①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西门豹治邺》)(巫婆何她的徒弟是女人,不能讲明白事由。)

②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问现在是什么朝代。)

③巨是凡人。(《赤壁之战》)(吴巨是个平庸的人。)

其实,“是”作为判断动词,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此是何种也?”(这是什么样的东西?)其中的“是”用于主语何名词性谓语之间,肯定是一个判断动词。

判断句
判断句在文言特殊句式中较为简单,有相应的标志辅助辨别,最主要的标志为“……者,……也”,其它标志都是在这个标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如“……,……者”“……,……也”等。此外,还有一类表示否定判断,以“非”作为标志。当然,还有一类是无标志的判断句,这时就需要借助翻译去判别是否为判断句。
三、省略句
一个语义完整、语法规范的句子包含六种句法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因此,省略句也较为简单,就是以上句法成分的省略,而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主要省略成分。在判断是否为省略句时,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翻译,通过翻译来判断省略了什么成分,在做客观题(判断句式)或者翻译句子题型时,能够知道句中省略了什么成分,将其中省略的成分补充起来即可
四、被动句
在现代汉语中就有被动句,因此,在古代汉语中也是有被动句的,只不过古代汉语中的被动句形式较现代汉语来说多一些。一共可归纳为“四字两式”,分别为“见、为、于、被”以及“见……于、为……所”,当然并不是说遇到这“四字”一定是被动句,在拿到一个句子的时候,看到其中包含这些小标志,需分析其是否为被动句式。
五、倒装句
在现代汉语中,语法规范的句子语序如下:(定)主【状】谓(定)宾。而语言是有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的过程,尤其是汉语,历史之久、变化之多。因此,在语音、语义、语法方面多有所变化,其中以语音变化作为迅速,其次是语义,最后变化最慢的是语法,但要注意虽然变化慢,但仍是在变化的。因此,当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法成分的语序上有所不同的时候,我们就将其称为“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不是的。“是”,在古汉语中有许多意思。下面对“是”的解释,来自《汉语大词典》,供您参考。若仍有疑问,欢迎交流。

是1 [shì ㄕˋ]
[《广韵》承纸切,上纸,禅。]
亦作“ 昰1 ”。
1.正;不偏斜。《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李鼎祚 集解引 虞翻 曰:“是,正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2.正确。《诗·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朱熹 集传:“彼之所为已是矣,而子之言独何为哉?” 宋 叶适 《陈秀伯墓志铭》:“君既不以求和为是,而书语侵中书,执政固不喜。”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伯夷之弟》:“惟太守之姓异,未详孰是。”3.指正确的论断或肯定的结论。 汉 王充 《论衡·本性》:“自 孟子 以下至 刘子政 ,鸿儒博生,闻见多矣。然而论情性,竟无定是。”4.认为正确;肯定。《墨子·耕柱》:“功皆未至,子何独自是而非我哉?”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 秦会之 ﹞谓 曾南丰 脩《英宗实録》,辟 陈无己 为属。 孙仲益 书数百字诋之,以为无此事…… 仲益 之辨,人多是之。” 清 王晫 《今世说·轻诋》:“ 吴梅村 闻之,颇是 计 言。”5.订正。 清 颜元 《上徵君孙锺元先生书》:“某不自揣,撰有《存性》、《存学》二编,欲得先生一是之,以挽天下之士习而复 孔 门之旧。”参见“ 是正 ”。6.遵从,以为法则。《逸周书·周祝》:“地出物而圣人是,时鸡鸣而人为时。” 孔晁 注:“万物自然,不为人来,圣人则之,如因鸡鸣以识时也。”《荀子·非十二子》:“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杨柳桥 诂:“《尔雅》:‘是,则也。’”7.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八:“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唐 贾岛 《送孙逸人》诗:“是药皆谙性,令人渐信仙。”《红楼梦》第八十回:“若静日静夜或清早半夜细领略了去,那一股香比是花儿都好闻呢。”8.表示肯定判断之词。《左传·定公十二年》:“无 成 ,是无 孟氏 也。” 唐 元稹 《景申秋》诗之六:“眼前撩乱辈,无不是同乡。”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七:“ 三仙姑 爱的是青年们,青年们爱的是 小芹 。”9.表示加重语气之词。《书·金縢》:“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 旦 代某之身。’” 南朝 梁 丘迟 《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西游记》第十四回:“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 沙汀 《航线》:“香槟酒在玻璃盅里堆着花,大餐间里的绅士们,是忘掉了脚下动荡的船和崩裂的世界了。”10.表示答应之词。 巴金 《秋》一:“是。日期还没有定,不过也很快。”11.用在动词后面的两个数量结构之间,含有“算作”的意思。《红楼梦》第七一回:“我能够和姊妹们过一日,是一日,死了就完了,什麽後事不後事!”如:走一步是一步;给多少是多少,决不计较。12.代词。此,这;这里。《诗·大雅·崧高》:“因是 谢 人,以作尔庸。” 宋 王安石 《赠宝觉》诗序:“闻 化城阁 甚壮丽,可登眺,思往游焉,故赋是诗。” 郭沫若 《西江月·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词:“问君何处去寻诗?诗曰在斯、在是。”13.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只”。《论语·为政》:“ 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是,犹祗也……言祗谓能养也。”14.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于是”。《书·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是,犹於是也。” 汉 王充 《论衡·感类》:“ 刘媪 息大泽,梦与神遇,是生 高祖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惟其不有,以惠厥後,是生相君,为朝德首。”15.连词。表示承接,相当于“则”。《管子·八观》:“是故主上用财毋已,是民用力毋休也。” 郭沫若 等集校:“是犹则也。 尹 注:‘则用力不休也。’亦以则释是,是其证。”16.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而”。《战国策·魏策一》:“ 吴起 对曰:‘ 河 山之险,信不足保也;是伯王之业,不从此也。’”《韩非子·难二》:“ 惠公 以此人是败, 文公 以此人是霸。”1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此”、“因为”。《逸周书·常训》:“夫礼非尅不承,非乐不竟,民是乏生。”《史记·吕太后本纪论》:“刑罚罕用,罪人是希。” 宋 石孝友 《醉落魄》词之四:“雨断云销,总是初情薄。” 元 耶律楚材 《和薛正之韵》:“礼义不张真我恨,干戈未戢是吾忧。”18.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虽”、“虽然”。 唐 白居易 《游平泉宴浥涧宿香山石楼》诗:“是夜勿言归,相携石楼宿。” 宋 柳永 《满江红》词之四:“人是宿,前村馆,想鸳衾今夜,共他谁暖?” 元 李五 《虎头牌》第二折:“则俺那 山寿马 侄儿是软善,犯着的休想他便肯见怜。”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一:“她答应是答应了,却急得一个通宵没闭眼。”19.连词。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即使”。 明 徐渭 《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他若讨吃麽,你与他几块歪剌;他若讨穿麽,你与他一疋檾麻……是石人也动心,总痴人也害怕。”20.助词。用在宾语和它的动词之间,起着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书·益稷》:“无若 丹朱 傲,惟慢游是好。”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蛊惑既深,惟其言是听。” 孙中山 《第二次护法宣言》:“暮 楚 朝 秦 ,宗旨靡定,权利是猎,臣妾可为。”21.助词。犹“夫”,表发端。《礼记·三年问》:“今是大鸟兽,则失丧其羣匹。”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是,犹夫也。” 宋 苏轼 《祭陈令举文》:“是何一奋而不顾,以至於斥,一斥而不复,以至於死。”22.通“ 视 ”。《老子》:“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 马王堆 汉 墓帛书乙本《老子·道经》作“不自视故章”。《逸周书·周祝》:“是彼万物必有常,国君而无道以微亡。” 朱右曾 校释:“是……读为视。”《荀子·解蔽》:“是其庭可以搏鼠,恶能与我歌矣。” 杨倞 注:“是,盖当为视。”23.通“ 寔 ”。足,满。 马王堆 汉 墓帛书《十六经·正乱》:“吾将遂是其逆而僇其身。”24.通“ 寔 ”。实在;真实。《古文苑·秦惠文王〈诅楚文〉》:“是缪力同心。” 章樵 注:“是,读作寔。”《淮南子·修务训》:“故有符於中,则贵是而同今古。” 高诱 注:“是,实也。言中心能明实是者则贵之,古今一也。”《汉书·盖宽饶传》:“ 宽饶 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颜师古 注:“不以实也。”25.通“ 氏 ”。《孙子·吴问》:“‘孰为之次?’‘ 智是 为次。’” 马王堆 汉 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一》:“欲以取 勺 ( 赵 ), 勺 ( 赵 )是不得。”26.通“ 时 ”。此时,这时候。《史记·项羽本纪》:“於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汉书·陈胜传》:“於是诸郡县苦 秦 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 胜 。”27.用同“ 试 ”。尝试。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二折:“你将那无显验的文书是监察,须不是俺 孔宣圣 遗留下。”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是穿上这袍镫,披挂了我看。”28.犹“甚”。怎样。《水浒传》第四二回:“早是不钻出去。”参见“ 是麽 ”。29.犹“甚”。极;很。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姐姐为人是稔色, 张生 做事忒通疎。”30.用同“ 事 ”。事情。《七国春秋平话》卷中:“ 孙子 曰:‘特来讲和一件是。’ 乐毅 曰:‘何是也?’”31.姓。 三国 吴 有 是仪 。见《三国志·吴志》本传。
是2 [tí ㄊㄧˊ]
[《集韵》田黎切,平齐,透。]
月边。参见“ 是2月 ”。

不是
文言文中:者……也 表判断


文言文用词简洁的特点
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语法特点 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两方面。一般而言,文言文有比白话更多的词类活用现象。 4. 文言文的特点四十字 古文有以下特点: 一、言文...

2017初中文言文通假字归纳
如“所以”,在文言里表示原因,现在表示结果了。3、有些改用了别的词。如“于”在文言里能起多种介绍作用,现在分别用“在”“向”“到”“对”“从”“同”“给”“比”“被”等介词代替了;结构助词“之”,改用“的”等。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解读文言文
《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句话:"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本义是"恩惠",但若按本义去解释,整句话的意思就不通了,所以"惠"是个通假字,当"聪明"讲,通"慧".类似这样的通假字在初一阶段的文言文中还有"汤"通"烫","齐"通"剂"(《扁鹊见察桓公》,)"说"能"悦","知"通"智"(《论语》十则)等等这些都...

文言文是什么?有哪些?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中,动词"至"处在了主语的位置,它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译为"到的人"。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

为什么用文言文怎么讲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3.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

所谓文言文什么意思是
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

初中整理文言文的方法步骤
(建议买一本翻译的辅助资料)然后再逐句理解,然后要理解单个词里面文言文意思及他的词性,例如是否在本句子当中作为代词或者充当谓语或通假字存在,要明白这些词性及用法,文言文倒装句也蛮多的,要懂得倒装句的用法,然后照着这样理解熟读全文,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你就会慢慢找到学习的方法了,总体来说初中文言文比较简单,...

什么是文言文
20世纪之后,在中国,文言文的地位逐渐被普通话白话文取代,而其他国家则开始采用当地语言的书面语。特点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和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比较而来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以下所述各项特点皆为举例而未完备。)[编辑]语法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类及词序...

文言文两则的范读
“以为,认为”的意思;另一说法“为”读“wèi”,与“谓”字通用,“说”的意思。 6. 文言文两则写成小故事 课文简说。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

文言文阅读及赏析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五、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例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

民勤县15631783282: 文言文中带是字的都是判断句吗?例如 -
子车禄坤泰:[答案] 不是的.“是”,在古汉语中有许多意思.下面对“是”的解释,来自《汉语大词典》,供您参考.若仍有疑问,欢迎交流.是1 [shì ㄕˋ][《广韵》承纸切,上纸,禅.]亦作“ 昰1 ”.1.正;不偏斜.《易·未济》:“上九,濡其...

民勤县15631783282: “是” 在文言文中表示判断意思的句子有哪些 -
子车禄坤泰: 1、过分.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愚公移山》 2、厉害,严重.例如: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柳宗元《捕蛇者说》 3、重要.例如: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 》 4、极端,极其;非常,异常.例如: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5、超过,胜过.例如: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民勤县15631783282: 是在古文中译为判断的例句 -
子车禄坤泰: “是”在古文中不能译为“判断”.‍ 是,在古文中,作为关系词,可以表示肯定判断,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现代汉语的“是”,更普遍采用这种用法,如:“这本书是我的.”判断关系词,是指判断“甲乙”关系的是与不是,但不能译为“判断”.

民勤县15631783282: 中学课本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及举例? -
子车禄坤泰: 文言文中“是”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 ①代词.此;这;这个;这样.如《石钟山记》:“是说也,人常疑之.” ②形容词.对;正确.如《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活用为动词.认为……正确;肯定.如《问说》:“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④形容词表概括.凡是;任何;所有的.如《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⑤动词.表判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如《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民勤县15631783282: 语文中什么是“判断句”?(举例说明,多个例子) -
子车禄坤泰: 文言文中,句型如“……者……也”或“……也”,可以没有...

民勤县15631783282: 关于是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解释 -
子车禄坤泰: 文言“是”字是兼词,可以是代词兼动词,也可是名词兼动词.主要原因是“是”的演化过程造成的,本质原因是“是”字在造字之初就有形而上学的本在、存在、存在者三位一体. 许多搞语言工作的人一直认为文言“是”字要么是代词要么是...

民勤县15631783282: 在文言文中,怎样的句式算是判断句想请问一下在语文的文言文中,除了“是…也…”的句式外,还有什么句式算是判断句呢? -
子车禄坤泰:[答案]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民勤县15631783282: 文言文中如何判断一句话是不是判断句 -
子车禄坤泰: 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

民勤县15631783282: 带“者”“也”的都是文言判断句吗 -
子车禄坤泰: 有人认为凡带“者”“也”的句子都是文言判断句.例如,姚建庭《高考文言文总复习》(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1)就认为下列句子是分别用“……者,……也”“……也”“……者……”表示的判断句:1.此者何也?(《毛遂自荐》)2.此何故也?(《非攻》)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

民勤县15631783282: 语文的文言句式怎么判断?例如宾语前置,判断句,等 -
子车禄坤泰:[答案] 一、判断句:1、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一般都有判断动词“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文言文中的判断句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有下面几种:一.“……,……也”的格式.如:①虢,虞之表也.(《左传·僖公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