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性质是什么?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投稿:扶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甲午之战,起因中日对朝鲜半岛的争夺,起初日本希望朝鲜中立化,由列强共同保证其独立,防止俄国吞并朝鲜。中国拒绝。巨文岛事件,英国为抗议俄国侵占朝鲜的领土,也出兵占领巨文岛,英俄相争,中日危机感空前,日本希望与中国联手对抗俄国,甚至其外相曾向政府提出中日共同出兵夺取西伯利亚。但李鸿章一开始就认定日本的具有很大威胁,这都是因为1874年日兵侵台造成的。日本不想与中国争斗,使西洋从中渔利,当时日本的元老就认为,日清开战,不过是给欧洲的军火商渔利的机会,对日本毫无益处,中日是东洋的核心,如果不联合,就要被西洋人入侵。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头号假想敌就是俄国,而非中国。俄国势力南下,日本面临危机,必须在俄国吞并朝鲜前控制朝鲜,朝鲜在中国控制下,最终要转手俄国。朝鲜是入侵日本的跳板——蒙元对日本的进攻就是从朝鲜发起。但当时日本实力有限,还是希望中日联合,所以对于中国在朝鲜排斥日本势力的做法采取让步,在1885年之后十年几乎都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主要是考虑对抗俄国不想得罪中国。

英国在看到中国是扶不起的阿斗,特别是朗威理事件之后,他们觉得中国根本阻止不了俄国的扩张,而日本倒是有可能,于是英国在关键时刻也不帮中国,至于俄国,一开始就想看中日相斗,从中渔利。中国在国际形势中并不比日本占优。李鸿章在外交手段上,也不如日本,他们对于列强的态度几乎是了然于心,并且时时警惕俄国的干涉,李鸿章想利用俄国,但俄国却等到中国败了之后才干涉,日本人后来虽然被俄国干涉还辽,但这并不能改变战争的胜负。

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中韩之间也逐渐反目,后来战争中,清军就在败退沿途被朝鲜人袭击,因为清军之前曾烧杀抢掠,朝鲜人不满中国对韩国内政的干涉,虽然他们厌恶日本,但也同样不喜欢中国。实际上就战争的性质而言,甲午战争也不是什么反对日本侵略的战争,与日俄战争性质相像,就所谓正义性,中国也不占什么优势。

甲午战前,康有为、马相伯等都认为,如果有实力就将朝鲜吞并,如果中国没有实力保护朝鲜,就应该使朝鲜中立化,不必要贪宗主国的虚名。李鸿章则说,大清国我都不敢保它有20年,更何况朝鲜,显然认为中国没有实力将朝鲜纳入势力范围的,但中国却是依违其间,贪虚名而处实祸,结果是一场空。

最后说一下所谓综合国力的问题,当时中国的经济势力,工业力量都强于日本。但问题在于中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力量有限。伊藤博文在战后劝说中国维新,并且就说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中国经济虽然数倍日本,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的财政收入竟然不如日本的多——由此看来,中国政府能够用于战争的力量根本就比不上日本。至于军权不统一,兵力分散各地,内部政治倾轧,自毁长城的问题,就更不用说了。

日俄战争,日本就是抢时间,抢在俄国西伯利亚铁路修通并形成力量之前,击败俄国。日本海军的胜利是压倒性的,俄国的海军本来就是肉脚的角色,但陆军的胜利多少有点侥幸。而且英国的支持很重要。甲午战争后,英日同盟就开始形成,日本当时外交两大政策,第一就是英日同盟,第二是支那保全——就是要保全中国,对抗西洋各国,因为三国干涉还辽,使得日本认识到自己依然是二流国家,还是不能对抗西洋各国,俄国的威胁日益加强,而李鸿章等也借俄国对抗日本,这也是为什么甲午战后,日本反而支持中国维新。

日本在明治年间的政策就是在征韩、征清与日清韩提携论之间决择,主要是看中国是否能够自强,李鸿章也看清日本的政策,他说关键在中国是否能自强,如果中国能自强,日本则附丽于我,不能自强,日本则效仿西方列强对待中国。如果只是以后来的历史来看中日关系,以倒放电影的形式看历史,就不会理解,当初为何福泽谕吉为何提出脱亚论,因为他当初也是一个日清韩提携论者,但却发现清国和韩国是扶不起的阿斗,与其等这两国改革与日本合作,坐等西方列强鱼肉清韩,不如加入列强的行列。不只是日本,韩国的金玉均也有三和主义,主张中日韩携手抵抗西方列强——不过首先中国要承认朝鲜独立。

想当年,袁世凯、马相伯还可以用汉字笔谈与朝鲜国王、官员谈话,黄尊宪等可以用笔谈与琉球人、日本人笔谈,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王照不懂日语也可以直接与日本人笔谈,中日韩、琉球、越南,那时上流人士几乎都可以用汉字直接与中国人笔谈,即使不懂日语、韩语、越语都可以。韩国的李朝实录就是汉字写的,我们也可以看懂,但如果韩国学者不懂中文,根本无法研究本国的历史。想起当年的,再看看近代,东亚各国渐行渐远,我总是十分感慨。我网名汉风和雨,当初也有东亚各国提携的意思,主要是针对欧风美雨这个词——不过现在这个意思已经很淡了。看到网上的反日浪潮,看到他们称韩国为棒子,我就心凉。

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

(一)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此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见解:第一,经济目的说。认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确保国外原料基地和市场,进行原始积累而掠夺殖民地。第二,偶发说。如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而引起、战争是由于日本国内发生政治危机而不得不把内部之争转向对外侵略、战争的爆发是由于阴差阳错的偶然性原因促成等说,皆属于此类。第三,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是其既定国策,发动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侵略行动。经济目的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说并未抓住问题的根本,不能说是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这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最近几年,偶发说在日本开战盛行起来,否认日本早就准备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如高桥秀直为日本出兵朝鲜辩解说:“日本政府不是有意识要开战才出兵的,当时掌握日本政府主导权的伊藤博文……是试图保持和清国的协调的”,后来“伊藤对朝政策的变化,在于日本的内政”(注:〔日〕高桥秀直:《走向日清战争的道路》,东京创元社,1995年,514页。)。大泽博明也认为:“甲申事变以后,日本政府在外交、军事上对朝政策不是指向对清战争的,‘六·二出兵’(1894年6月2日日本政府做出出兵朝鲜的决定)以及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案也不是要对清国进行‘挑衅’,实现日清共同改革朝鲜内政才是‘六·二出兵’的真正意图。”(注:〔日〕大泽博明:《日清共同改革朝鲜论和日清开战》,《熊本法学》73号,1993年。)其他类似的说法尚多,不必赘述。偶发说主张者的一个通病,就是醉心于对历史现象的主观分析,可以完全不顾最基本的客观历史事实。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开始推行“武国”方针,以对外侵略扩张为基本国策。进入70年代,日本国内大倡“征韩论”。所谓“征韩论”,其实质就是侵略大陆论。80年代后,日本政府举全力进行大陆作战的准备。山县有朋内阁一成立,便提出“保卫利益线”,成为尔后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理论”根据。到1893年,明治天皇批准《战时大本营条例》,标志着日本已完成入侵大陆的战争准备。斋藤圣二曾对甲午战争中最先入朝的日本第五师团长野津道贯中将的有关文书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说,日本派兵入朝的目的,表面上是“保护日本人及公使馆”,而背后的目的是“与清国争夺霸权”(注:〔日〕斋藤圣二:《关于陆军对日清战争的准备》,《创造》24号,1995年。),就是说,根本不存在什么“试图保持和清国的协调”,“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真实意图”。实际上,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已经制订了多份陆海军对华作战的具体方案。先前发现并已披露的参谋本部陆军部局长小川又次陆军大佐的《清国征讨方案》,即提出:“于此时,我国断然先发制人。”(注:〔日〕小川又次:《清国征讨方略》,《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1期。)几年前,中zhǒng@①明教授从福岛县立图书馆“佐藤文库”中又发现参谋本部海军部于1887年制订的6份对华作战的构想方案,并对其中之一的樱井规矩之左右海军少佐《征清方策》进行个案研究,从而得出结论:“从日清战争的实际作战过程也能看出,樱井的《征清方案》绝不仅仅是凭空描绘的作战构想,在以后,它被具体化并运用于日清战争的实战之中。”(注:〔日〕中zhǒng@①明:《日清战争前的日本对清战争准备》,《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2期。)由此不难看出,日本之挑起甲午战争,实是实施其蓄谋已久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的一个必然步骤,决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

(二)甲午战争的性质问题。对此,中国学者认为,日本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中国抗击侵略者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看来只是作原则上的界定,或者说只对这次战争的普遍的性质进行确定,而未对其特殊的性质进行研究。正由于此,也就不存在什么异议。从日本方面看,争论却相当激烈。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种见解:第一,义战说。当甲午战争爆发之初,义战说在日本甚嚣尘上。如声言日本此次是为了“长义地保证朝鲜的独立”,是“为了世界的文明进步,排除其障碍”(注:见〔日〕信夫清三郎《甲午日本外交内幕》,360-361页。),因此“日清战争是文明与野蛮的战争”,“对于我们来说,实际是义战。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伦理上也是无可非议的。”(注:见〔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98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舆论一律的义战说自然不时兴了,于是又有不同的说法先后提了出来。第二,防卫说。这是近年来流行的说法。如称:当时日本“对北洋水师的壮大感到强烈的威胁,因此基本上是着眼于国土的防卫”,所谓“日本早就准备对大陆采取攻势”的说法是错误的(注:〔日〕桑田悦:《关于日清战争前日本大陆进攻准备说》,《军事史学》119号,1994年。)。或辩解说,日本为对抗清国而扩军,乃是出于对清国海军较日本处于优势而产生的危机感,并非积极地图谋与清国作战,而是准备万一发生不测而进行防卫(注:〔日〕高桥秀直:《走向日清战争的道路》,305-306页。)。就是说,日本由于受到中国的威胁为了防卫才扩军备战,并不是有意识地要发动甲午侵华战争。那么,早在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就制订了陆海军入侵中国大陆的作战方案,又当做何解释?防卫说主张者则避而不谈了。第三,两重性说。两重性说也有两种:一种是说:“日清战争一方面具有国民主义的性质,另方面也带有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另一种则说:“对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日清战争具有防卫的性质;而对后进国家中国来说,则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注:张忠林:《一些日本学者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4年9期。)这两种不同的两重性说,皆貌似全面,但能否成立则值得考虑。能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具有国民主义性质吗?事实上,最热衷于挑起战争的是日本士族,这种战争狂热也影响到知识分子,但“大多数民众对开战的动机难以理解,因而对战争是漠不关心的”。所以,当时的政治家尾崎行雄即指出:“所谓日清战争的举国一致,也是‘雷同附和’的结果。”(注:〔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97页,序言1页。)硬给这场日本统治集团发动的侵略战争赋以国民主义的性质,显然是没有道理的。至于日本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关系,固然有斗争的一面,但更多的则是利用和勾结,将其说成是“防卫”,只能是有意无意地对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的美化。那么,能否说它具有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呢?对此,意见也不一致。有论者说,它不具有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也有论者说,它带有一定的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但是,无论如何必须肯定的一点是,甲午战争为日本“开辟了走向现代帝国主义强盗政策的道路”(注:〔日〕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2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130页。)。从这次战争的结局看,“由于发生战争时,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正处于开始形成的特殊时代”,因此“日清战争成为中国被正式分割的起点,也是在亚洲形成帝国主义体制的分水岭”(注:〔日〕藤村道生:《日清战争——东亚近代史的转折点》,序言2-3页,东京岩波书局,1973年。)。正由于此,笔者认为,尽管当时日本本身的资本主义发展尚未达到帝国主义阶段,但从整个亚洲帝国主义体制的形成过程看,日本正是通过发动甲午侵华战争而跻身于帝国主义列强之列,并成为其中最富于侵略性之一员。在这个意义上说,甲午战争是上个世纪之交帝国主义列强在亚洲所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排斥在帝国主义战争范畴之外,不承认它具有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是说不通的。

列强侵略中国的战争
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 急需资源和费用发展资本主义
从他利用中国的赔款来建立军工厂就可以看出来

帝国主义的殖民掠夺啊!朝鲜发生起义然后中国日本平乱,平乱以后日本就打中国军队

侵略战争


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战争的性质是由政治决定的,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战争性质,战争的政治属性。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是指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战争。凡是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为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抵御外来侵略促进社会进步的战争,如革命战争、反侵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自卫战争等都是正义...

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
战争的性质可以分为政治性质、经济性质、军事性质、社会性质、心理性质及文化性质。1、政治性质:战争往往是由于政治利益、矛盾和争端而引发的。政治因素可以包括领土争端、意识形态冲突、资源争夺等。2、经济性质:战争也与经济利益有关。经济因素可以包括资源控制、贸易路线的争夺、市场扩张等。3、军事性质:...

鸦片战争是什么性质?
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独立自主地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半殖民地化来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政治上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国家地位。特别是列强建立的租界,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权限以外,是“...

战争的性质是什么
1. 战争的性质是由政治决定的,可以划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种类型。2. 正义战争是指那些为了反抗压迫、抵御侵略、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战争,如革命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等。3. 非正义战争则是指那些为了维护反动统治、阻碍社会进步、进行侵略而发动的战争,如侵略战争、帝国主义战争等。4. 正义战争与...

战争性质有哪些?
3.非正义战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破坏、阻碍作用。判定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惟一的标准是政治,主要是看这场战争的政治内容、目的是什么,是由哪一个阶级进行的,是哪一种政治的继续。不能从谁先发起进攻、军队在谁的国家中作战等表面现象去判定战争的性质。阶级解放战争先发起进攻,是正义的。

什么是战争?
战争是一种集体、集团、组织、民族、派别、国家、政府互相使用暴力、攻击、杀戮等行为,使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生物也有...

鸦片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2. 该战争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与无能,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民族羞辱和国家灾难。3.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这场战争是一场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斗争。4. 鸦片战争导致了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 这场战争也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既加剧了人民与统治...

专家细说,鸦片战争到底是什么性质?历史课本上没有讲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鸦片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战前,中国革命的性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从此,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起点,它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麻...

关于战争的起源及性质是什么?
一切“有血气之虫”都有争斗的天性,人类也不例外。由于物质利益不均,人们会争夺,因此战争在所难免。然而,战争的性质有“得道”与“失道”之分。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
守辰板蓝: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简要)
守辰板蓝: 是日本蓄谋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战争什么性质的运?甲午战争什么性质的运动
守辰板蓝: (一)甲午战争的起因问题.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此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见解:第一,经济目的说.认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确保国外原料...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战争 -
守辰板蓝: 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1-2]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之战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守辰板蓝: “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清光绪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 1894年9月17... 几乎同时,日本陆军向驻守牙山成欢驿的清军发起进 攻. 中日甲午战争由此爆发了....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战争是发生在谁和谁之间的战争
守辰板蓝: 甲午战争是发生在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宁陵县13844129698: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
守辰板蓝: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见解:第一,经济目的说.认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确保国外原料基地和市场,进行原始积累而掠夺殖民地.第二,如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而引起、战争是由于日本...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战争简介谁有啊?谁有甲午战争的简介,注意,是简介啊,简介,要
守辰板蓝: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Sino-Japanese War) .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大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宁陵县13844129698: 甲午海战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区别 -
守辰板蓝: 1、甲午中日战争是指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以丰岛海战爆发为开端.战争中,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终中国清朝战败.清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2、甲午海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