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生物与环境

作者&投稿:辛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习任务物种形成和生物演化~

【任务描述】 ①了解物种形成的途径和原因,成种作用的模式;②归纳生物演化的特点和规律;③了解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阶段。
一、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途径与原因
生物以物种作为繁殖后代的单元,依靠遗传保持物种的稳定;又以物种作为进化的单元,物种性状不断发生变异,通过隔离和自然选择等作用,旧种不断绝灭,新种不断产生。
1.遗传
遗传物质是基因,基因具有自身复制的能力,能使物种在各个世代中保持自身的特性。每种个体有一定量的基因,一居群中所有个体的基因总和构成了基因库。一个物种的基因库基本上是稳定的,所以物种的特征能世代遗传。比如“人生人,马生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都是遗传现象。
2.变异
同种个体的基因类型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所以各个个体之间都有差异。基因的突变和重组是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人们常说的“一母生九子,子子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
3.隔离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①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同种的不同居群生活在不同地区,彼此孤立,使不同居群的个体之间无法杂交,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从而导致隔离的各居群间产生不同方向的变异,逐渐形成地理亚种。如我国的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长期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体型大小、毛色深浅及毛的长短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差别,已形成了两个地理亚种。地理亚种进一步发展,就会形成新种。②生殖隔离是指居群间基因型差异使基因交换不能进行,这包括生态隔离、季节隔离(交配期不同)、行为心理隔离、机械隔离(生殖器官不相配)、杂交不育、不成活等。
4.自然选择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必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性状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料,通过遗传积累加强适应环境的变异,促使居群的基因库发生重大变化,为形成新种准备了条件。
例如,位于摩洛哥西海面的马德拉群岛上有550种昆虫,其中220种的翅膀不发达,不会飞,会飞的昆虫翅膀又特别发达。达尔文结合世界许多地方的昆虫常被大风吹到海里而死亡,以及马德拉群岛上不会飞的昆虫平时藏匿不出,只是在风平浪静的天气才外出活动等现象,用自然选择做了解释。他认为,最初的昆虫从大陆飞到群岛上之后,在与海风做生存斗争中,原来那些在大陆上具有正常飞翔能力的昆虫常被海风刮到海中而死亡,而那些翅膀不发达、懒动少飞的昆虫却得以保存下来,另一些翅膀比较发达的昆虫,也因能战胜海风而生存下来。昆虫翅膀的这两类有利变异,在长期海风选择下,通过遗传,不断地保留和积累,终于形成现在岛上的昆虫新种(图1-1)。

图1-1 克尔格伦岛上无翅或翅不发达的昆虫

(据郭宝炎,2009)
(二)成种作用的模式
有关成种作用的模式,有不同观点,但依据目前研究来看,概括起来成种作用不外乎两大模式,即渐变论和突变论。
1.渐变论
达尔文关于物种形成的学说——渐变论:达尔文认为物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作用使微小的变异在极其漫长的世代遗传中积累出现性状分歧,进而在遗传中积累达到物种的等级,就形成了物种,又称为线系渐变(图1-2)。他认为自然界没有飞跃,达尔文的这种观念被称为渐变论。魏斯曼的“种质论”和孟德尔的基因学说都是现代新达尔文主义的基础。该学说主要认为基因及突变是自然选择的最根本的原料,自然选择利用这些原料,不断地形成新种的物种。近代已发展到分子遗传学,这种观点认为新种与旧种之间有一系列过渡类型。

图1-2 演化的两种模式

(摘自Stanley,1979)
(a)间断平衡论模式;(b)渐变的模式;(c)突变和渐变造成的演化量比较
2.间断平衡论——突变论
主要针对线系渐变论,即达尔文的物种渐变论而提出的。间断平衡论认为生物演化是突变(间断)与渐变(平衡)的辩证统一(图1-2)。它所研究的是生物演化的速度和方式。关于演化方式,间断平衡论认为,重要的演变与分支成种事件同时发生,而不是主要通过种系的逐渐转变完成的。关于演化速度,间断平衡论强调以地质时间的观点来看,分支成种事件是地史中的瞬间事件,并且在分支成种事件之后通常有一个较长时期(几百万年)的停滞或渐变演化时期,间断平衡论强调成种作用的重要性,主要的演化过渡集中在成种时期。而渐变论者认为大多数演化是由线系变异完成,迅速分异在成种过程中起的作用较小,间断平衡论不否认线系演化,但认为它属次要地位。
二、生物演化的特点和规律归纳
(一)生物演化的特点、规律
1.进步性发展
进化论已经阐明,一切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单细胞祖先。以后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生物的体制日趋复杂和完善,分支类别越来越多。地层中的化石记录虽不完备,但足以说明自从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界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这是一种上升的进步性发展。同时生物发展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进化是指生物由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多细胞生物又逐步改善其体制的发展过程。生物进化的分支发展是从少到多的分化进化,在分支发展过程中生物不断扩大其生活空间,向各种不同的生活领域发展其分支。就整个生物界来说,在其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性分支发展:最早的一次是从异养(以周围环境中的有机质为养料)到自养(本身含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养料)的发展;第二次是从两极(合成者和生产者)到三极(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的发展;第三次是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2.进化的不可逆性
生物界是前进性发展的,生物进化历史又是新陈代谢的历史,旧类型不断死亡,新类型相继兴起;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恢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这就是进化的不可逆性。例如,脊椎动物中由水生的鱼类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和许多演化阶段演化为陆生的哺乳类,哺乳类中如鲸类虽回到水中生活,却不可能恢复鱼类的呼吸器官——鳃,也没有鱼类的运动器官——鳍,鲸的前肢仅仅外貌像鳍,而其骨骼构造与鱼类的鳍完全不同。
3.相关律和重演律
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这就是相关律。例如,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区的长颈鹿的祖先,由于长期采食高树上的叶子,颈部不断伸长,前肢也随之变长。每个生物个体从其生命开始直到自然死亡都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这个历程就是个体发育。系统发生是指生物类群的起源和进化历史,生物类群不论大小都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系统发生与个体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物总是在其个体发育的早期体现其祖先的特征,然后才体现其本身较进步的特征。因此,可以说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简短重演,这就是重演律。
4.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
生物在其形态结构以及生理机能诸方面反映其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的现象,是自然选择保留生物机能的有利变异,淘汰其不利变异的结果,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这种现象叫作特化。例如,哺乳动物的前肢,在特定的生活方式影响下,有的变为鳍状,适于游泳;有的变为翼状,适于飞翔;有的变为蹄状,适于奔驰。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或地理条件而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这种分化的过程叫作分歧或趋异。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作适应辐射。如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初就向各种生活领域辐射,在陆地上有各种恐龙,在水中有鱼龙和蛇颈龙,以及在空中有翼龙(图1-3)。与适应辐射相反,适应趋同是指一些类别不同,亲缘关系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体形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了相似的性状。如鱼龙、海豚和鲸都是鱼形,腕足类的李希霍芬贝、双壳类的马尾蛤和单体珊瑚同形(图1-4),都是趋同的著名例子。趋同只是一种现象,不能形成进化谱系。
(二)生物演替
1.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
绝灭是指生物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如果某生物种演变为新种而在地史中消失,这叫假绝灭。古生物学资料表明,许多生物类群诸如三叶虫、笔石、菊石、恐龙等,曾在地质历史中盛极一时,后来随时间推移而消失,没有留下后代。已知的古生物约2500 科,其中2/3已绝灭。什么原因使得大量的物种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趋于绝灭?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旧的物种不断灭亡,新的物种不断出现是自然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阶段性进化过程中,新种总是在旧种的基础上产生,许多旧种被其子种所代替而衰退灭亡,这叫种系代谢。生物的横向分化进化,是通过适应环境和占领环境而进行的,是争夺生活领域的斗争。在这个斗争中,一些生物“胜利”了,扩大或取得了新的生境;一些生物“失败”了,丧失了生活领域以至退出了“历史舞台”,这叫生态代替。

图1-3 中生代爬行动物的适应辐射

(据何心一等,1993)
1.海中游泳的鱼龙;2.陆上食草的剑龙;3.陆上食肉的跃龙;4.空中飞翔的翼龙

图1-4 趋同现象的实例

(据何心一等,1993)
1.单体珊瑚(锥状);2.李希霍芬贝(Richthofenia);3.固着蛤类马尾蛤(Hippuritella)
2.背景绝灭与群集绝灭
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绝灭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通常每百万年0.1~1 个种,依门类而不同),这叫背景值绝灭。与之相适应,在一些地质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绝灭,使生物界绝灭率突然升高,这叫群集绝灭或大规模绝灭。地史上大规模绝灭共有五次(图1-5),其中最重大的绝灭事件发生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其次是白垩纪-古近纪之交。导致生物大规模绝灭的事件,大致可分为地球成因事件和地外成因事件两大类。前者包括火山爆发、地磁场倒转、大规模海退、板块运动、温度变化、盐度变化、缺氧事件等,后者如超新星爆发、小行星撞击、太阳耀斑等。应当指出,突变对于生物是外因,外因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起主要作用,生物大规模绝灭肯定有内在因素。

图1-5 显生宙以来五次主要的生物绝灭事件

(据孙跃武等,2006)
(三)生物复苏
大绝灭后的生物群或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恢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即称为生物复苏。经历大绝灭事件后,多数生物绝灭、消失,正常的生态系遭受破坏,只有少数对绝灭期的环境具有特殊适应能力的类型,能够在大绝灭后残存下来,并在所空出的生态系中占据优势。但空出的生态领域也有利于一些进步类型的新生、分异和快速发展,从而迅速取代残存的古老类型,形成新的生态平衡,并开始了新的繁荣阶段。大绝灭后的生物系复苏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显生宙多数大绝灭-残存-复苏过程都要延续1~3Ma,它们都是由一系列逐步加速的绝灭和复苏事件所组成的。大绝灭后残存和复苏期的长短,除了与大绝灭后环境系统和营养结构的重建有关外,还直接与残存类型的特征、数量和分异度有关。祖先类型产生于大绝灭时的高压环境,它们是最成功的穿越大绝灭者,是随后复苏的原动力。不同类型的生态系,在大绝灭后具有不同的复苏速率,通常呈现一种阶状渐进的方式。生态系复苏的早期还包含了各种残留类型的一些很小的短期绝灭事件。
三、拓展阅读: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演化
(一)生命的起源
许多学者认为,生物的形成和发展是在地球上进行的。地球上的无机物在特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机化合物后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转化为有机体。生命产生的这一过程可以概略归纳为三个阶段(图1-6):①原始海洋中的氮、氢等元素和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氯化氢以及甲烷等无机化合物,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等一定条件影响下,形成氨基酸、核苷酸及单糖等有机化合物;②氨基酸、核苷酸等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成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如甘氨酸、蛋白质及核酸等“生物大分子”;③许多生物大分子聚集凝缩而形成以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呈现出初步的生命现象,既能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又能将“废物”排出体系之外,构成有生命的原生体。这种原生体的出现使地球上产生了生命,把地球的历史从化学进化阶段推向了生物进化阶段。这是生物界演化史上的第一件大事。

图1-6 地球上生命起源示意图

(据刘本培等,1996,有简化)
(a)原始大气;(b)有机物形成;(c)原始生命的物质交换
(二)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
保存于地球上前寒武纪岩石中的化石为最早期生物的演化提供了证据。这些化石证据表明早期生物演化存在四大飞跃: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
尽管地球年龄约为46亿年,但生物化石仅在年龄为38亿年的地层中发现。在南非东部Barberton镇的无花果树组的燧石(燧石年龄约38亿年)中发现了许多有机体,从中分离出了棒状的Eobactewrium islatum和球状的Archaeospheroides barbertonensis单细胞生物。前者可以和现代许多细菌的细胞壁结构和大小相比较。球状生物较大,直径为17 ~20μm,可能是一些藻类的演化先驱。此外,在西澳大利亚皮尔巴(Pilbarn)地质时代为35亿年的Warrawoona 群碳质燧石中发现了叠层石的丝状细菌。在南非昂威瓦特系(Onverwacht Series,约34亿年前)发现可能为蓝藻和细菌的球形或椭圆形有机体。以上这些最早的化石记录就是从非生物的化学物质向生物进化转变时出现的最早生物。
早期生物演化的第二次飞跃是其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这可从加拿大Ontario 西部苏必利尔湖沿岸的前寒武纪Gunflint组中发现的生物化石得到证明。Gunflint 组的燧石形成于大约20 亿年前,其间出现8属12种微化石。数量最多的是具丝状结构的微化石,据其形态可分成4属5种,它们很像现代蓝绿藻中具丝状结构的Oscillatoria,其中一个属与现代的氧化铁细菌Crenthrx相似。第6 个属的微化石为Eoastion,由星状和由放射状排列的丝状体组成,与现代和古代的生物无明显的相似性,但在某些方面相似于氧化铁锰的Metallogenium personatum。最为特殊也最多的为Kakabekia,它有一个具短柄的球茎,上面有一个类似伞状的构造,这三部分构造的大小随种而不同。第8个属的有机体为Eosphaera,由内外两个同心层组成。这些生物的存在证实经过10 亿年的演化,原核生物已发展到相当繁盛的程度,这可能与后期富氧大气圈的出现有关。
早期生物演化的第三次飞跃是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在澳大利亚北方Amadens盆地的Bitter Spings 组的燧石(年龄约为10亿年)中,发现了4 个属的微化石。其中一个属像丝状的蓝绿藻,类似现代的Oscillatoria和Nostoc。另三个属保存的内部结构像绿藻(真核生物)而非蓝绿藻。进一步的研究证实,此处共有3个像细菌的种,20个可能是蓝绿藻的属和2个绿藻属,2个菌种和2个有疑问的生物,其中的一个绿藻为Glenobotrydion aenigmatis。在我国华北雾迷山组的黑色燧石(距今约12 亿~14 亿年)中发现真核的多核体型藻类,属于绿藻纲管藻目多毛藻科。在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地时代大体相同的地层中均有发现,说明此时真核生物已较多。在我国距今17.5亿年的串岭沟组中发现属于真核生物的宏观藻类(可能为Vendotaenides),这表明真核生物的出现大约在18 亿年前,只是此时仍以蓝绿藻和细菌等原核生物为主,而真核生物的繁盛在10亿年前。

图1-7 澳大利亚南部伊迪卡拉地区大约5.6 亿年前的庞德 (Pound)石英砂岩中的形态多样而奇特的动物印痕化石复原图

(据张昀,1998)
后生动物出现的时期一般认为在距今约6亿~7亿年,主要是软躯体的腔肠动物、蠕形动物中的一些门类。大洋洲南部伊迪卡拉崩德砂岩中的伊迪卡拉动物群(图1-7)就是一个代表。伊迪卡拉动物群(其年代范围为距今5.9 亿~7 亿年)中,67% 是腔肠动物,包括水母、水螅、锥石、钵水母类的其他类别,珊瑚虫纲(海鳃类)的代表;环节动物占25%,节肢动物占5%,以及其他亲缘关系不明的化石和痕迹化石。该动物群分子在西南非洲纳马群、加拿大的康塞普辛群、西伯利亚北部文德系、英国强伍德森林(Charnwood forest)地区、瑞典北部的托内湖区及我国的震旦系等都有发现。
(三)显生宙生物的演化
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形式不同于早期生物演化(表1-1)。
1.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
震旦纪末期出现了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称小壳动物群,在寒武纪初极为繁盛。其特征是个体微小(1 ~2mm),主要有软舌螺类、单板类、腕足类、腹足类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管壳类等。代表分子有Cricotheca,Siphogonuchites等。小壳动物群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它是继震旦纪晚期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之后首次出现的带壳生物,动物界从无壳到有壳的演化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云南澄江地区的寒武系底部有一无硬壳生物群和小壳动物群的混生带,称为澄江动物群,它代表了伊迪卡拉动物群向小壳动物群的过渡。澄江动物群是我国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重大发现之一,震动了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学界,成为古生物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从目前所发现的动物群的组成看,有正常的三叶虫、金臂虫类、水母、蠕虫类、甲壳纲、分类位置不清楚的非三叶虫节肢动物、腕足类和藻类等。澄江动物群现已定名61属67种。其中许多动物的软体都保存极好,栩栩如生,能提供有关生物解剖、生态、亲缘关系等多方面的珍贵信息,比世界著名的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中寒武统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化石遗产地名录)早了约15Ma,逼近了“小壳化石”大量出现的高峰期。澄江动物群中生物体造型的分异度和悬殊度都很大,真可谓“创造门类的时代”。
寒武纪初期(距今约5.7亿年),动物界出现第一次爆发式的大发展,是以发展具有硬体的生物为特征,几乎所有的无脊椎动物门,绝大部分纲都已出现。其中以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纲最为发展,约占化石保存总数的60%;其次为腕足动物,约占30%;软体动物、蠕虫、古杯、海绵及节肢动物门的其他类别约占10%。
2.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
在志留纪和志留纪以前的植物都是低等的菌藻类,完全生活在水中,无器官的分化。志留纪末期至早、中泥盆世,地壳上陆地面积增大,植物界由水域扩展到陆地。此时植物体逐渐有了茎、叶的分化,出现了原始的输导系统维管束,茎表皮角质化及具气孔等,这些特征使植物能够适应陆地较干燥的环境并不断演化发展,生存空间不断向陆地内部延伸。具有叶子的植物在中泥盆世大量出现。晚泥盆世已出现显花植物的古老代表。
在奥陶纪(距今约5亿年)就有无颌类“鱼形”化石碎片的记录。有颌类最早出现于中志留世,它的出现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脊椎动物已能够有效地捕食。脊椎动物从海生到陆上水生大约从志留纪晚期开始。总鳍鱼类中的骨鳞鱼是四足动物的祖先。具明显的从总鳍鱼类向两栖类过渡性质的化石发现于晚泥盆世地层中。

表1-1 地质年代与生物历史

(据孙革等,2001,略修改)
完全摆脱水生变成陆生,使两栖类演化到爬行类。爬行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一种纤维质厚膜,称为羊膜,它包裹整个胚胎,形成羊膜囊,其中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在液体环境中,能防止干燥和机械损伤。羊膜卵的出现使四足动物征服陆地成为可能,并向各种不同的栖居地纵深分布和演变发展,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又一件大事。具羊膜卵的化石记录发现于北美早二叠世的沉积物中。但从两栖迷齿类到爬行类的演化,可能还要早,据推测可能在晚石炭世已完成到爬行类的演化。
(四)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
生物界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完全符合客观物质世界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规律。以动物界为例,一切最低级的动物由单细胞组成,称原生动物。由原生动物演化出后生动物。海绵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动物机体仅由两层细胞组成,细胞虽有分化,但无组织产生,在胚胎发育中,胚层细胞具逆转现象,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所以这类动物在演化上是一个侧枝,称侧生动物。腔肠动物是真正的后生动物,动物的身体由外胚层和内胚层构成,称两胚层动物。但腔肠动物仅有简单的组织分化,还没有形成典型的组织与器官,为低等的后生动物,所有后生动物都是经过两胚层阶段发展起来的。由两胚层动物演化为三胚层动物,即动物身体由外胚层、内胚层和中胚层发育形成各种复杂的组织、器官和器官系统。从原始的三胚层动物又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最后又在脊椎动物中进化成人类。人类具有自觉的能动性,起源于动物界,处于动物发展的高级阶段。

初中生物是以 “ 人与生物圈 ” 为主线构建的课程体系。而“生物与环境”是这个主线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 本主题在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并逐步形成持久的,稳定的环保意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着非同寻常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使初中生建立这样的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这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反复的号召所能实现的,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知识层面学习一些生物与环境的基本知识,从能力上解析生物与环境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情感上认同生物与环境之间内在的联系,相互的影响。认识到地球作为一个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必须靠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靠人人的爱护才可以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而逐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认可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去付诸实施。 要达到上述的教学目标,作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以下生物学知识: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环境;环境的组成包括哪些因素;这些对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会产生的影响;生物与环境如何相互适应,相互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图解生态系统各种组分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口数量增长及其不良行为导致生物圈的破坏;明确保护生物圈是全人类的义务,防治环境污染和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对以上知识的逐层学习过程中来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讨论、分析等活动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和环境”的知识,尽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获得关于生物与

【任务描述】 ①掌握环境等相关概念的含义;②了解环境的分区及特点;③掌握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了解陆生生物的生活方式;④了解生物生存的环境影响因素。

一、基本概念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总是针对某一特定主体或中心而言的,离开了这个主体或中心也就无所谓环境,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在生物科学中,一般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增殖)的基本外界条件,称为生存条件。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它是生物生活过程中,与之有关的外界条件的综合体,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构成。生物存在尽管有各种各样的条件,但归根结底不外是物质和能量两个方面。生物所需要的生活条件,除了地球本身所提供的一切物质基础外,最根本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所提供。有了物质和能源,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并将能量持续不断地在不同营养级传递下去。因此,地球和太阳是生命有机体最基本的环境基础。

二、生物的环境分区

生物的生活环境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图1-17)。水生生物生活环境主要是广泛分布的海洋,其次是大陆内部的湖泊和河流。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在各个地史时期的海相地层中均可保存丰富的化石。在陆地环境中,虽然生物也十分丰富,但能够满足形成化石的埋藏和保存环境相对有限,因此,陆相地层中的化石保存通常不如海相地层中完美和丰富。

图1-17 大陆边缘生态环境断面示意图

(据Storer et Usinger,1965)

(一)海洋生物环境分区

海洋环境内部的划分主要是根据水深及其他条件来进行的。首先可以划分为两大领域,即海洋的水体部分和海底部分。海洋水体内生活的生物主要是浮游和游泳生物。水体内根据阳光的透射程度可划分为上部的有光带和大约200 m 以下的无光带。海底环境内主要以底栖生物为主,根据深浅可进一步划分为大致相当于陆棚位置的滨海和浅海区,相当于大陆斜坡位置的半深海区和相当于深海底部的深海区。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环境称为潮间带。高潮线以上的部分称为潮上带,低潮线以下的部分称为潮下环境。

◎滨海生物区:位于海岸附近的高潮线和正常浪基面之间,又称潮汐地带或潮间带。由于邻近大陆,常出现海湾潟湖、河口、三角洲、岛屿等,所以地形复杂。滨海生物区地处高能动荡的自然环境,经常有波浪和潮汐作用,含盐度、温度和光线等环境因素昼夜变化很大,因此生物比较贫乏。滨海地带的生物为了适应这种动荡环境,常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如厚壳的螺类或双壳类),或牢固地附着生长在岩石上(如牡蛎等),有的生物在沉积物中营潜穴生活或在硬底上营钻孔生活,以躲避风浪的侵袭。

◎浅海生物区:正常浪基面至200 m深处,从潮汐地带向下至大陆架与大陆斜坡的交界处,海底地形比较平缓,水体不深。浅海区的上部(一般在50 m以上)阳光充足,藻类繁盛。50 m以下的浅海区阳光减少,由于光照不足,极少有藻类生长,或完全没有藻类。由于浅海环境条件中含盐度变化不大,含氧量充足。深度只受季节的影响,上部偶受波浪的搅动,水层下部除受风暴影响外,基本保持稳定状态,所以浅海环境对绝大多数的生物生活都比较适合,因此这样浅海区生物的种类比滨海区生物的种类要多,也就是说,浅海区生物的分异度比滨海区的要高。浅海区生物的丰度也比其他各区的要丰富,其中多为底栖爬行或底栖固着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以水中悬浮的微生物或者从海底沉积物中摄取有机质为食,有的兼有以上两种摄食方式。在动物群中有以其他生物为捕食对象的肉食类,如头足类、棘皮动物的海星等,有专门以死亡的生物的尸体为食的食腐动物,也有以藻类等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

◎半深海或次深海生物区:水深200~1000m,从陆棚边缘至深海盆地的地区,即大陆斜坡地带,海水平静,温度、盐度比较稳定,含氧量稍低,常有浊流沉积。由于光线达不到水底,所以没有藻类生长,这样势必造成草食性生物的绝迹及肉食性动物的减少。底栖生物以食腐类生物为主,食腐生物以水层上部落下来的生物尸体为食,或在沉积物中寻找有机质碎屑为食。

◎深海生物区:水深超过1000m,指大陆斜坡以下的深海底部,是一个黑暗、寒冷(2~10℃)的深渊。深海底沉积物由上部降落的碎屑物质组成,其中主要是一些远洋浮游生物的骨骼。沉积速率异常缓慢(每千年约数厘米),经常被底部浊流冲刷搅动而再沉积。现代深海勘探证明,深海动物群的类别和面貌与半深海和浅海区的相似,但种群密度和群落构造有显著差别。其动物群的数量锐减,以能适应黑暗寒冷的深海环境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生物为主。许多鱼类、甲壳类的眼睛消失,代之以细长的触角和鳍,常能发光或发电。这些生物普遍缺乏易溶的碳酸钙骨骼,多以海底淤泥中的有机物为食,或以腐败的尸体及细菌为食。深海生物区的水层部分主要为浮游及游泳生物,大多数的游泳生物死亡后,其钙质骨骼一旦落入海底,就会被逐渐地溶解。只有一些硅质骨骼的放射虫可落入海底而得以保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深海生物区的生物主要以浮游及游泳生物为主,底栖生物极为少见。

(二)大陆环境分区

在大陆区,纬度、温度和湿度以及水体性质对环境分区是重要的。通常可划分为陆地环境、河流环境、沼泽环境和湖泊环境。

◎陆地环境:陆地环境包括山岭、丘陵、平原、内陆盆地等,主要都是受剥蚀的地区。陆地上的沉积主要有冰川及冰水沉积、风成沉积(如黄土堆积)、火山灰及类似的沉积物、洞穴沉积及裂隙充填物。陆地环境沉积物或堆积物中常见的化石有植物、孢子、花粉、哺乳动物骨骼、腹足动物等。

◎河流环境:河流环境包括各个水系的主干及支流河床、河岸及河口三角洲等。在山麓附近水流沉积以及河道形成的河床和沙滩沉积中均可产化石,尤其河床沉积常有硅藻、轮藻、孢粉、介形虫和软体动物以及鱼类和哺乳动物化石等。

◎沼泽环境:沼泽是指陆地上的低洼潮湿地段。沼泽中植物丛生,具有泥炭堆积。其环境特点是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水体几乎停滞,植物生长极为茂盛。地史时期沼泽沉积物一般以黑色泥岩为主,砂岩、粉砂岩很少,夹煤层,其中含有大量的植物化石。

◎湖泊环境:湖泊环境包括含盐度不同的咸水湖泊、淡水湖泊。湖相沉积含有各类生物化石,包括植物孢粉、种子、钙藻、昆虫、鱼类、陆相介形虫、叶肢介及脊椎动物化石等。

三、生物的生活方式

(一)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水生生物根据其居住地段和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1-18)。

图1-18 海洋无脊椎动物生活方式

(据Raup & Stanley,1978)

(a)浮游生物和游泳生物;(b)(c)底栖生物,生活于硬质(右)、软质(左)底质上,或软质底质内(c)

◎底栖生物: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底栖生物如果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上则称为表生生物。有些表生生物营海底爬行或跳跃生活,称为底栖活动型生物,也有一些表生生物营海底固着生活,称为底栖固着生物。生活在基底表面以下的生物称为内生生物。一些内生生物在软基底的泥沙中营潜穴生活,也有一些在岩石上或坚硬物体上营钻孔生活。部分底栖生物如珊瑚与腕足的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而当幼虫固着以后,则变为底栖固着生活。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具有游泳器官,能主动游泳,动物身体常呈流线形,两侧对称,运动、捕食和感觉器官较发达,如无脊椎动物中的头足类(包括鹦鹉螺类、菊石和乌贼等)和脊椎动物中的大多数鱼类及鲸类。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没有真正的游泳器官,常随波逐流,被动地漂浮在水中,浮游生物的身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个体微小,骨骼不发育或质轻,壳常多刺以增大表面积,便于浮游。浮游生物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两大类。前者包括硅藻、沟鞭藻和颗石藻等;后者包括原生动物的抱球虫类及放射虫类。许多无脊椎动物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及软体动物等的幼虫、大型的水母以及已绝灭的大部分笔石类均营漂浮生活。此外某些生物往往附着在水草、树干或其他游泳生物的身体上,营被动的水中漂浮生活,称为假浮游生物。

(二)陆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陆地、河流、湖泊和沼泽等。它们的生活方式与海生生物的生活方式有类似之处。有底栖固着的各类植物及菌类;有底栖活动(包括爬行、行走和蠕动)的脊椎动物及昆虫、蚯蚓等无脊椎动物,其中有些生物可以在陆地上穴居;河湖中有游泳的鱼类、虾、浮游的藻类及小动物等;有空中飞翔的鸟类及昆虫等。

四、影响生物生存环境的主要因素

各种水生生物,包括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及浮游生物,它们的生存、繁殖和分布均与温度、深度、光照、含盐度、底质以及其他生物因素密切相关。对于陆生及水生生物来说,除温度、光照及生物因素外,海拔、湿度、水陆分布及空气条件等对它们的生活也起着很大的影响。将一些重要的环境因素及其对生物的影响概述如下。

(一)温度

温度是决定水域中生物的生存、繁殖和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温度主要来自太阳的照射,一方面它随着纬度及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又随水体深度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来说,表层水体的温度变化较大,底层水体的温度较稳定。海水中仅在250 ~300 m 以上的水层才有季节性温度的变化,其下水层温度终年无大变化。另外,局部地区由于有大洋暖流通过,或因海底火山喷发或熔岩作用影响,可造成局部增温,有利于某些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陆地的温度除了受纬度的控制外,还受海拔高度的影响,一般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温度也控制着生物的分异度和分区,分异度是指在一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多少。一般来说,温度高的地区生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分异度也就越高;温度低的地区生物种类就少,生物的分异度也就越低。如极地的生物种类比热带生物种类明显减少。分异度最高的地方往往发育生物礁。生物礁发育在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热带、亚热带浅海环境里。现代生物礁的分布严格受纬度的控制,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8 °之间的热带浅海。因此通过对地层中生物礁地理分布的研究,可指示地史时期热带的位置。温度控制生物群分区的现象十分明显,不同温度气候带中生物群的面貌是不同的。另外,由于生物所产的卵的孵化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条件,因此温度又控制和影响着生物的繁殖。

(二)水深

海洋中海水深度的变化影响到其他一系列的环境因素,深度与压力呈正比,与光线透射度呈反比。在一定范围内海水的深度又与温度的变化有关。由于深度会影响光线的透射度,所以水深控制着各类生物特别是绿色植物的垂直分布。如藻类的分布下限是水深200m,在水深15~50m左右藻类最为丰富。另外,由于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其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同,造成不同类型的藻类在分布深度上的差异。如浅海近岸处生长蓝绿藻,在其下20~30 m以褐藻最多,而红藻可分布在水深30~200 m之间。水深控制着植物的垂直分布,因此势必影响其他以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的分布,并最终影响到肉食性动物的分布。深度对海洋生物分布的控制可通过和深度有关的透光度、压力、盐分、温度、溶解氧及食物供应等对物种的分布施加影响。图1-19表示的是各种底栖生物在不同海水深度中的分布情况。

图1-19 各种底栖生物与深度的关系

(据杨式溥,1993)

(三)光线

光线与水深及水体的清澈度有关。与光照条件直接相关的是水底植物和浮游植物,根据水体中光照强度的强弱可分三带:①强光带,自水面至水深80 m左右,本带内光线充足,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都很丰富;②弱光带,自80 m以下至200 m左右,此带内浮游植物已大量减少(但红藻和硅藻较发育);③无光带,在200 m以下,此带为黑暗区,植物绝迹,动物较稀少而特殊。因此地层中海生藻类化石的存在是浅海环境的重要标志。对于陆生生物来说,有的动植物喜欢阴湿的环境,而有的则喜爱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

(四)盐度

正常海水的含盐度为35‰,干旱地区海水的盐度高于此值,如红海北部可达40‰。在河流入海口,由于淡水的注入,有的地区海水的盐度可降到16‰,如黑海。正常盐度海水中生物种类多样,但当海水的盐度升高或降低时,便出现海水的咸化或淡化,这都会引起生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变更,常表现为生物种类贫乏。只能适应正常盐度海水生活的生物称为窄盐性生物,如大多数的造礁珊瑚、具铰纲的腕足类动物、头足类动物及棘皮动物等。能够适应盐度变化范围较宽的生物称为广盐性生物,如双壳类。各种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植物与海水含盐量的关系如图1-20所示。

图1-20 主要无脊椎动物和藻类化石分布与含盐度的关系

(据全秋琦等,1993)

(五)底质

水中底栖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称为底质。底质一般分为硬底质和软底质。硬底质如岩石、各种贝壳和其他坚硬的物体;软底质为含有各种砂砾、细砂和淤泥的沉积物。不同的底质有不同的动植物群,如沿岸岩石及贝壳上附着有许多藻类及各种具有固着能力的无脊椎动物,在潮间带各种硬底质中还可见钻孔生物;在砂质软底中则以潜穴为主;泥质软底中常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甲壳类。

(六)气体

海水中主要气体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硫化氢、甲烷及氨气等。后三种气体对大多数生物是有害的,在滞流的深水及闭塞的海湾中,由于死亡生物大量聚集,在腐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对底栖生物的生长极为不利,只在上部水层中可有浮游或游泳生物生活。现代海洋中缺氧海区的典型例子是黑海。在地史时期的海相沉积中,也出现过缺氧的还原环境,如华南志留纪早期形成的黑色笔石页岩,岩石中有机质含量高,而且常见还原矿物黄铁矿,生物化石主要为浮游型的笔石类。对于陆生生物来说,大气中各种有害气体(如SO2)也会危及它们的生存。

(七)海拔

同一纬度地带由于海拔的高低也会造成生物(特别是植物)的分布和分带现象。高原地区寒冷、缺氧、植被稀少等因素,导致动植物种类的减少。随着海拔的逐渐降低,气候由干冷转向温湿,植物由针叶、细叶类向阔叶类转化,同时植物种类也逐渐增多。如现代青藏高原地区主要为一些草本植物和细叶的红柳灌木丛,缺乏高大的乔木。

(八)生物因素

主要表现在各类生物获取食物的相互关系上,这些关系包括获取食物的机制、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及共生关系等。有人将相互有利的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共生;只对其中一方有利的称为共栖;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称为寄生。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食物链的关系最为重要。如草原上有羊的地方常招来狼群,羊吃草、狼吃羊,由此构成一种食物链的关系。在这种食物链的关系中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影响到一系列与之有关的生物。如狼的存在,一方面威胁到羊的生存;但如果没有狼,羊就会肆意繁殖,毁坏草地,最终危及自身生存。故从某种程度上说“狼吃羊又有利于羊群的繁衍”。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同一岩层中的各种化石,在未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前,可统称为伴生生物。图1-21表示的是一个简化了的食物网关系。

图1-21 一个简化的食物网

(据武汉地质大学等,1978)

1.桧树;2.草本植物;3.节肢动物;4.兔;5.啮齿动物;6.食肉兽类




生物适应环境和环境影响生物有什么区别
生物生活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时刻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环境淘汰了,即能在地球上生存的生物都是普遍适应环境的。投影:沙漠(滩)上的仙人掌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这是仙人掌对沙漠...

生态学是研究什么的?出来后可做什么工作?
主要专业实验:普通生物学。 6、修业时间 4年。 7、学位情况 理学学士。 8、相关专业 生物科学、环境科学。 9、原专业名 生态学。 二、专业综合介绍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也是人类逐步提高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其发展史大致可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发展期。

高二生物优秀说课稿五篇
1、通过带领学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通过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

哪里有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章节练习?
目录如下:第1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第1章周围的生物世界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节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第2章探索生命第一节探索生命的器具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目录如下: 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1章 周围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我们身边...

实习十一 环境资料的阅读与分析
“碧水”的主要标准:一是对重要的景观渠道和供水渠道,要求达到水功能标准;二是对排水河道,要求达到水清、不黑不臭,能够恢复生物的多样性。 《北京市“...达标水面面积为79%;在上半年监测的16座有水水库中,有14座符合相应功能水质标准要求;已基本完成六环路内城市水系的治理任务,能够确保2008年奥运会的水环境...

高中生物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包括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的基础知识。教学重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 四、学生情况汇总 1、在教学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要对与高中课程衔接紧密的初中知识作适当补充。 2、现在的教材为了体现课程理念,要学生主动从...

仿写作文林中
2.描述环境:详细描写林中的景色和氛围,如绿意盎然的树木、阳光透过树叶形成的光影等,通过感官描写来展现林中的美丽与神秘。 3.描写生物:介绍林中的生物,可以描述动物的特点、行为习性,或者描绘植物的外观、芬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选择一到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物进行描写,如松鼠、蝴蝶、小鹿等。 4.描写水系:...

土壤学实习报告范文
实习目的: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掌握土壤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 实习意义: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习任务和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学...

初中怎么学好地理和生物
如何学好生物生物学习方法 基本方针 1.生物是正确了解身体,学习人和环境(植物,动物,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科目。 2.不要盲目记忆,跟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理解。 运用方案 1.仔细了解课本内容,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 1)根据每单元的学习目标,联系各个概念进行学习。 2)不要只记忆核心事项,要一步...

生态学是干什么
目前已经发展为“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的比较完整和独立的学科。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二、由来 “生态学”(Ökologie)一词是1865年由勒特(...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
晨李思尔: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的改变,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蚌山区13010236181: 有分.初中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有哪些关系,请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分别有什么功能? -
晨李思尔: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如鱼在水中生活,水质变坏,鱼的数量会减少甚至灭绝. 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影响环境:如植物能在沙地上生长并能防风固沙. 2、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生物部分:生产者(一般为植物,能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一般为动物,促进物质循环);分解者(一般为细菌和真菌,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
晨李思尔: 简单地说,二者的关系是: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场所;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改造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环境能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同时也不断的影响环境,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例如:在沙漠...

蚌山区13010236181: 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资料 -
晨李思尔: 以下是生物与环境的知识点 1.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生物的生存受到很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这些生态因素共同构成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 3.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等,都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物()环境2生物()环境3环境()生物 -
晨李思尔: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适应)环境 2生物(影响)环境 3环境(选择)生物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
晨李思尔: 答:C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环境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水源,食物,…… 地衣等生物可以影响岩石等形成土壤,人对环境不用说了 so,I think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联关系包括哪几方面?
晨李思尔: 个体生态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四个层次的内容.生物个体生活在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和水)和生物因素(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的综合影响.在长期的进化...

蚌山区13010236181: 生物与环境类,这个专业怎么样的 -
晨李思尔: 生物方面专业就业面还是挺广泛的,你可以去生物公司、生物研究所、高校当教师等等,你也可以去学习农业、生态等方面的知识,总之,生物是一个很大的领域,一般情况下都属于搞研究的,但也不例外有很多人是去做销售的.

蚌山区13010236181: 急求一篇生物与环境的论文 800字 -
晨李思尔: 善待生物 善待地球 "世界上最危险的动物是什么?"这个问题写在德国艾科尔特野生动物园的一座小木屋的墙上.碰到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回答呢?有些朋友很可能想到猛兽,如狮子、老虎等.这个野生动物园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还告诉参观者...

蚌山区13010236181: 怎样学好生物和地理? -
晨李思尔: 一、《生物》(试验修订必修)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一册包括绪论和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五章;第二册包括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生态环境的保...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