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登基之后,自己的兄弟要避讳吗?

作者&投稿:景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避讳是古代一种习俗,一般来说都是地位低的人需要避讳地位高的人,但是偶尔也有像刘病已避讳民间一个人的名字,改掉自己的名字的事例,但是毕竟这样的事例非常少。而我们知道,古代同辈的兄弟之间,取名字会有一些同字的,那么,如果一个皇子登基当了皇帝,那他的兄弟们都需要避讳改名字了吗?
明朝是按辈分取名,明朝皇帝第二个字是朱元璋取好的辈分不避讳,其他朝代基本都是避讳的。
李世民,就避讳 世民两字。
赵匡胤,避讳匡,让弟弟 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清朝皇太极是满族名的汉译,那时满族没有汉化,不讲究避讳,如努尔哈赤的 2个弟弟分别叫 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
顺治入关后开始汉化,学汉族避讳,康熙更是学汉族排辈分取名,所以雍正登基后兄弟中的胤字全都改成允字。
但是乾隆登基后,怕改名麻烦,开始规定后代辈分用字不在避讳,乾隆的兄弟们 弘时 弘昼 都不曾改名。
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几朝都不在更改辈分用字。
避讳,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即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进行人身攻击,而冒犯君主或尊亲超然的地位。该词语出自于《淮南子·要略》《颜氏家训·风操》《蒲剑集·屈原考》等。《公羊传·闵公元年》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
起源
一说起源于夏商时期。钱希言在《戏瑕》中提出,避讳之俗夏商时已有之,证据是《山海经》中往往把夏后启写作夏后开,这就是夏人避讳的实例。但陈光坚《讳源略说》一文以为,避讳起自夏商的证据不足,《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都直书不讳,如《尚书·五子歌》云: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咸贰。太康是继启之后的帝王,可臣下并不避讳。《山海经》,《楚辞》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按当时日趋严格的讳法,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不讳嫌名等,如《诗经·》克昌厥后以及《诗经·噫》骏发尔私中的昌、发,’都没有避讳。
一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清代赵翼《陔余丛考·避讳》主张避讳习俗始于东周。其理由是,晋僖侯名司徒,宋武公名司空,鲁献公名具,鲁武公名敖,避讳之风兴起后,造成晋废司徒的官职,宋改司空为司城,鲁国改掉具、敖二座山名。他们都出生在西周末年,如果当时已有避讳之俗,为什么要为他们取那样的名字呢?陈光坚《讳源略说》也力主避讳之俗起自春秋时期。
避讳之风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避讳对象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属于当时的国讳或公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命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清朝尤甚:凡是天下姓丘的,从此以后,都要加个耳字旁,改姓邱字,并且不许发音为邱,要读成七字。于是,天下姓丘的,从此改姓邱了。到了今天,有姓丘的,又有姓邱的,原因就是有的改了,有的又改回原来的丘字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讳或私讳。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张孟谈,改为张孟同;赵谈,改为赵同。后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如此,因为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所以在《后汉书》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觉地变为郭太了;叫郑泰的,也变为郑太了。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苏轼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苏洵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被武则天重用的狄仁杰为什么在朝堂上只是一个三品官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所以每代新皇帝登基之后,就要除掉异己,着手创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统治集团,选拔重用自己倚重的臣子。一代女皇武则天登基之后也是这么做的。而武则天最为倚重的人,不得不说是狄仁杰这位贤臣了。但是武则天如此重用狄仁杰。却只封狄仁杰一个三品官,这让人觉得非常奇怪了。下面小编就为...

朱瞻基登基当上皇帝之后 朱瞻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叔叔的
首先,对于明成祖朱棣来说,共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为明仁宗朱高炽,四子朱高爔,幼殇,未封爵位。因此,对于明宣宗朱瞻基来说,即位后面对的两位叔叔,分别是汉王朱高煦和赵简王朱高燧。一方面,就汉王朱高煦来说。根据《明史》等史料的记载,朱高煦自幼生性凶悍,洪武年间与秦、晋、燕、周四王世子...

古代新皇登基后,如何处理上任皇帝的嫔妃?
但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太后这一角色,一般都是皇帝的亲生母亲。看到这里我们不禁就有疑问了,太后只有一个,但是上一任皇帝那么多嫔妃,新皇登基之后是怎么处理这些妃子的呢?一般来说,古代新皇处理前任皇帝的妃嫔有五种做法。第一种是跟着她们亲生儿子居住,从此颐养天年。在古代那些实行...

朝代更换时都大赦天下,那么清朝覆灭时,民国是如何处理犯人的?_百度...
那么清朝灭亡后,大牢里关押的那些清朝犯人最后都去了哪里?其实从古至今,朝代更换,新登基的皇帝都会在登基之后大赦天下,大赦自然包括许多方面,比如免税、减税、免进贡、释放囚犯、甚至是释放犯下谋反、欺君之罪的犯人,因为他们对抗的是前朝,不有句话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同样有部分囚犯是不会被...

中国2000余年帝制朝代及皇帝名录
中国古代史以秦始皇为界,秦始皇之前是王制时代,秦始皇之后是帝制时代,直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共有约400多位皇帝。下面我们以朝代脉络来了解各个 历史 时期的皇帝: 自秦始皇登基,二世而亡之后,西汉有高帝刘邦、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孝昭帝刘弗陵、昌邑帝刘贺、刘洵、刘奭...

对于末代皇帝溥仪,你有什么样的看法?
不过溥仪比光绪帝稍好的,便是抚养他的是隆裕皇太后,至少给了他母爱,而光绪帝的一生则皆是悲剧的。光绪皇帝去世后,慈禧将溥仪过继给同治皇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登基之后溥仪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尊叶赫拉拉.静芬为隆裕太后。是日,慈禧太后病逝。尊封文宗祺贵妃为祺皇贵...

北魏新天师道创始人寇谦之简介,寇谦之与悬空寺的故事
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太武帝还根据寇谦之的建议,改元“太平真君”,后又寇谦之所请,亲自至道坛受符。自此,北魏历代皇帝即位时,都至道坛受符,成为一种法制,依此作为鲜卑拓跋部统治汉族的一种依据。如文成帝拓跋浚于兴光元年(公元454年),“至道坛,登受图”。献文帝拓跋弘于天安元年(公元466年),“幸道坛,亲受符...

皇帝登基有哪些仪式 新皇帝是如何改朝换代的
新皇帝是如何改朝换代的?新皇帝都要选择新一年开始的正月作为正式登皇位的时间,开始自己的年号。这之前,在老一代皇帝去世的时候,皇太子就要登基成为新天子,行使皇帝权力,但仅仅是在代理老皇帝发号施令,所用年号还是老皇帝的。拿我们熟悉的明朝来讲,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死亡是在1398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

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在位时间?
一、中国历代皇帝平均在位时间每人有5年,统计如下:1、据统计,自公元前221年秦王赵政称皇帝始,到1912年“末代皇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在2137年中,中国共有皇帝495人(其中包括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73人)。2、中国历史上实际在位的皇帝:422人。3、中国历史上皇帝的时间总计:2137年。4、中国历史上...

刘伯温预言“遇顺则止”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预言“遇顺则止”,意思是指遇到顺朝覆灭的意思。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公元1644年,李自成称帝,攻入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上吊自杀,明朝灭亡。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他是一个草根皇帝,由一个吃不上饭的放牛娃,后来落魄到到寺院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再到领导农民起义军,打败陈友谅、...

颍上县15669375331: 历代帝王的名字是要避讳的即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而姓却不避乃至还有帝王施姓的是重名百轻姓??
庾承铁泰: 雍正就是其帝名胤禛,因此他的兄弟们都要避“胤”字讳.其实清朝从康熙开始都是这样: 康熙名玄烨,兄弟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胤改允 乾隆名弘历,兄弟弘改宏 嘉庆名颙琰,兄弟顒改永 道光名旻宁,兄弟旻改绵 但是后来的奕、载、溥三辈不知为什么,只避后面一个字,不避前面的字了

颍上县15669375331: 康熙封妃熙字需要避讳吗? -
庾承铁泰: 这个是一定要避讳的,皇帝的名讳在古代来说是很尊贵的,如果和皇帝名讳相同,都要改名字的,就像雍正登基之后,他的名字是胤禛,他的兄弟都要避讳胤字,全部改名为允,如前太子胤礽自雍正帝继位之后,其改名为“允礽”.

颍上县15669375331: 为什么雍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避讳(改兄弟名字)的皇帝?
庾承铁泰: 楼主你好,首先友情提示:给兄弟的名字改字,这是新皇帝即位后,为避其名讳而改的,而雍正并不是唯一这么做的皇帝. 避讳是从康熙开始的: 康熙名玄烨,兄弟将“玄”改“元” 雍正名胤禛,兄弟将“胤”改“允” 乾隆名弘历,兄弟将“弘”改“宏” (也有说法是其他兄弟也叫“弘”,但是最后一点是不允许写的) 嘉庆名颙琰,兄弟将“顒”改“永” 道光名旻宁,兄弟将“旻”改“绵” 希望可以帮到你

颍上县15669375331: 雍正帝即位后在兄弟名讳上做了什么?
庾承铁泰: 雍正帝胤禛(zhēn)即位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

颍上县15669375331: 乾隆的弟弟弘昼为什么不用改名字避乾隆名讳
庾承铁泰: 首先跟乾隆与雍正的执政观不同.雍正的执政观相对严苛,而乾隆一上台就宣布要“以宽为政”,而名字避讳就是此执政观的一个体现.其次,乾隆认为,因为皇帝一个人而要求所有皇子改名字是不符合“孝悌”观念的.“孝”指的孝顺父母,...

颍上县15669375331: 雍正帝的兄弟都有两个名字吗? -
庾承铁泰: 没错,雍正皇帝,名叫 胤祯 其他的兄弟也叫胤X,但是他继位以后.其他兄弟要避讳他这个皇帝名字,全部把名字改成了允X.但是有个例外,十三阿哥 怡亲王 胤祥 是和雍正关系最好的兄弟,立下大功,所以不用改名字了.

颍上县15669375331: 康熙的兄弟有没有因避讳 而改名? -
庾承铁泰: 清帝名字避讳,始于圣祖.圣祖名字玄烨的"玄"字,避讳时缺末笔;世宗名字胤禛的"胤"字,避讳时缺末笔,同时令其兄弟将"胤"字改为"允"字.高宗名字弘歴的"弘"字,避讳时缺末笔,"歴"字则改为"暦"字.到仁宗永琰时,高宗考虑到"永"字为常用字,避讳不便,故令将其"永"字改为"颙"字......圣祖诸兄弟中惟有皇五子恭亲王常宁,在宣宗登基后,为避其讳,更"宁"字为"颖"字,仅此一人而已.

颍上县15669375331: 皇帝的兄弟的称号是什么?
庾承铁泰: 皇帝的祖父的兄弟叫太长亲王.皇帝的父亲的兄弟叫长亲王.皇帝的兄弟叫亲王.皇帝的长子(太子)的兄弟叫郡王.

颍上县15669375331: 为什么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
庾承铁泰: 这是古代对帝王名讳的一种尊敬,过去封建社会,对长者、尊者的名字有很多忌讳,如直乎长者、尊者名字都是不敬的,皇上作为九五之尊,他的名字更是一般人不能提的,更别说相同了,过去科考时写文章遇到同皇上名字相同的字都要缺笔或用近音字代替,比如古代呈黑色为“玄色”到了清康熙年间就叫“元色”为了避“玄烨”的讳.皇子一旦登基做了皇帝就会将按排行与兄弟相同的那个字改掉,有的是该兄弟们的有的是改自己的,比如嘉庆皇帝原名“永琰”登基后改为“颙琰”

颍上县15669375331: 关于古代帝王避讳的问题
庾承铁泰: 明朝是按辈分取名,明朝皇帝第二个字是朱元璋取好的辈分不避讳,其他朝代基本都是避讳的 李世民,就避讳 “世”“民”两字 赵匡胤,避讳“匡”,让弟弟 赵匡义改名赵光义 清朝皇太极是满族名的汉译,那时满族没有汉化,不讲究避讳,如努尔哈赤的 2个弟弟分别叫 舒尔哈齐和雅尔哈齐 顺治入关后开始汉化,学汉族避讳,康熙更是学汉族排辈分取名,所以雍正登基后兄弟中的“胤”字全都改成“允”字 但是乾隆登基后,怕改名麻烦,开始规定后代辈分用字不在避讳,乾隆的兄弟们 弘时 弘昼 都不曾改名 以后的嘉庆、道光、咸丰几朝都不在更改辈分用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