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围为何会以和而终?能与环境达成默契也是一种成功吗?

作者&投稿:良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中国历史的封建帝王之中,如果要选一个我最喜欢的皇帝,我想我会把汉高祖刘邦列为首选的。虽然文治武功他都不是最厉害的,但是刘邦却是最有意思的一个皇帝,或者说他是最接地气的一个皇帝,在他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是人性的多个层面,使得很多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对应的影子,十分的鲜活。

很多人都把历史当做小说在看,这一点是很不好的,因为小说中最能带动读者情绪的是是所谓的主角光环,很多人容易因此情绪跑偏。

比如武侠小说中,主角最后一定要成为高手,就是这种狭隘逻辑的体现。金庸先生的《鹿鼎记》为什么能成为其巅峰巨作,其实就在于《鹿鼎记》是一部反常规的武侠小说。它和刘邦最后成为皇帝在逻辑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邦这一辈子干过不少缺德事,也犯了很多低级错误,但是他和韦小宝一样,总是被一双无形的手,不断地推动着往前走、往上走。不明就里的人可以把这理解成运气,知其利害的人才会深究个中缘由。

我在谈论刘邦这个人的时候,也曾毫不客气地说他是一个无才无德的人。但我也多次说过,他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深谙人性,并能及时地利用对方的人性弱点调整自己。这其实就是一种智慧,而且是一种大智慧。

今天,我们就从著名的“白登山之围”事件,来全面地看看刘邦这个人的处世哲学和办事方法,并借此对我们的生活形成借鉴和反思。

白登山之围是怎样发生的?


刘邦在成为大汉天子之后,也无法控制欲望的惯性了,他想成为像秦始皇那样的真正的九五至尊。但是,秦始皇和项羽的前车之鉴还历历在目,刘邦也知道现在不是自己轻举妄动的时候,为了维稳,尽管心里不情愿,刘邦还是封了韩信、彭越等七人为异姓王,同时,为了制约这些刀口上舔血的异姓王,刘邦也封了大量的刘姓王。这便形成了汉初“半分封”的政治格局。

但是,这种“虚假和谐”并没有解决刘邦和诸侯们的根本矛盾,他们之间迟早会有一战,只是谁耐不住寂寞、谁的手段更高明、谁率先动手的问题。果然,就在刘邦当上皇帝5个月后,燕国的臧荼率先造反了。


臧荼在当时实力并不强,为什么成为第一个出头鸟呢?这里面是有原因的,因为臧荼本身是项羽的队列之中的人,在楚汉相争的时候,被韩信给隔绝在燕地无法动弹,所以直接参与到大决战之中。刘邦在惨胜项羽之后,不想多生事端,也就把臧荼封为了七个异姓王之一。

但是,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要刘邦恢复实力和元气,第一个动手的肯定是臧荼这样的人。所以,臧荼谋反是势在必行的。臧荼为了增加自己的成功几率,不惜勾结了当时对中原虎视眈眈的匈奴,在得到匈奴的承诺之后,才这么大张旗鼓地造反了。

但是,任何阴谋诡计在绝对实力面前都很难成功,臧荼的实力差太多,而且当时匈奴还在内部政治消化的关键时刻,并没有如约出兵支持他。很快,臧荼就被刘邦以雷霆之势给干掉了。

臧荼叛乱,实际上是打开了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序章。既然已经开始了,就没必要再停下来了。紧接着,刘邦又以“意欲造反”的理由把最大的军事威胁楚王韩信给软禁在了京城。这么明显的政治信号下,刘邦也担心异姓王群起而攻之,所以,又加大了分封刘姓子弟为王的力度,并逐渐加大了控制核心资源的力度。比如一些战略要地的控制权必须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


韩王信当时手里就占了一块战略要地——颍川,这块地有多重要,就不赘述了,刘邦和项羽的三年荥阳对峙就足以说明一切。颍川人多钱多,离荥阳前线又近,还在出关要道上,说它多重要都不过分。刘邦把韩王信由兵家必争的韩地迁到了晋北。作为补偿,刘邦把太原郡划给了他,让他直面匈奴人的铁蹄,有点架空之后然后架到火上烤的意思,你受不了了的时候就是彻底清算你的时候。

韩王信对这一切心领神会,但是他也别无他法。不光表现得很听话,还时不时向刘邦表忠心,因此将都城都迁到更北边的抗匈一线马邑(朔州)了。当然,这并不是韩信心甘情愿地任由摆布,他也需要时间来谋篇布局,不能让刘邦突然对自己动手。

刘邦很聪明但也很矛盾,一方面希望韩王信能按自己的意愿和匈奴人拼到两败俱伤,一方面又担心这双方联合起来反咬自己一口。但是,生活很多时候就是怕啥来啥。果然,公元前201年九月(离刘邦驱赶韩王信大约半年时间),韩王信献出马邑,投降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自马邑南下,攻击太原郡,兵锋直指晋阳。


韩王信,刘邦是熟悉的,这个人不足为患,实力弱小又胆小怕事,随时可以灭他。但是,匈奴怎么样呢?刘邦其实并不了解。他只知道当年匈奴被秦朝打跑了,秦朝又被项羽打垮了,而项羽又被我刘邦耗死了。所以,刘邦觉得韩王信联合匈奴造反也不算什么事。

刘邦很快出动了三十万大军,还决定御驾亲征。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很长的准备时间,说明灭韩王信是刘邦早有预谋的。刘邦开赴战场之后,对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合军作战,取得了节节胜利,这些胜利让刘邦的老怀开了花,看来死了项羽、绑了韩信之后,老子果然是天下第一呀!

刘邦一路打到晋阳时,他听说匈奴驻兵在代谷(今山西繁峙县一带),于是决定要一次性吃饱,便先派人去刺探军情。但是匈奴的冒顿和章邯、韩信的用兵套路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都是先骄兵示弱,再出其不意。这种战法也基本上是刘邦的命中克星,特别是现在得意洋洋的刘邦。冒顿把精壮的士兵和马匹全部藏起来了,就留一些老弱病残每天出来装一下瑟瑟发抖的样子,就是等刘邦过来咬钩。



刘邦本就觉得有点空虚寂寞冷了,这一下有点肾上腺激素急剧分泌的感觉了,那还等什么,赶紧趁热打铁,揍他丫的呀!这个时候只有劝刘邦迁都长安的娄敬站出来表示反对:“事出反常必有妖,这匈奴人每天装怂,肯定有埋伏,咱不能这么冒失去打!”

但刘邦是谁呀?胆子从来没小过的大流氓,刘敬这番话让刘邦火冒三丈,直接开骂了:“你这个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皮子在我这里混了个官当,现在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自己要当孬种,还要忽悠老子当孬种。妖言惑众,罪不可赦!先关起来,等老子打了胜仗回来再找你算账!”于是,刘邦把娄敬关在了广武县,然后继续率领大军向北方的匈奴大本营进军。


此时已经深冬,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刘邦的军队被冻坏的士兵据史书记载,达到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比例。但刘邦觉得这都不是事,走到前面马上就有肉吃了。志得意满的刘邦甚至在大部队跟不上的情况下,先率精锐部队到达了平城(今山西大同)。

如果此时刘邦耐着性子等着大部队汇合再继续推进,或许白登山之围也不会发生了。可是刘邦觉得浪费宝贵时间是可耻的。站在平城的城墙上上,他看到了平城东北方向30里,那里有一座白登山,刘邦觉得那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登高望远、指点江山的地方。于是,带领他的精锐部队开始登上了白登山。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北方的冒顿心里冷笑着:“老小子,终于把你给等来了!”十分果断地率领全国兵力——40万精兵把白登山上的刘邦给包了饺子。历史上著名的“白登山之围”终于诞生了。

白登山之围是怎么被解的?

此时在白登山上陪着刘邦看风景的只有几万人,而下面围山的匈奴人却多达40万。刘邦心里那个愤怒和沮丧无以言表,这一辈子都是我以大吃小、借多欺少,完了,现在却被十倍于自己的敌人堵路了,这难道就是报应?

草原汉子从不磨磨唧唧,冒顿在包围刘邦之后,便下令四面齐攻。刘邦站在山顶上看,四面八方都是万马奔腾的景象,场面十分壮观。西面的是清一色白马,东面是清一色青马,北面是清一色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红马,这简直是在阅兵走方阵嘛!但是形势容不得刘邦细细欣赏这波澜壮阔的场面了,再不想办法抵抗,自己老命难保了。


按照正常逻辑,40万如狼似虎的匈奴骑兵围攻几万汉军,刘邦没有理由不很快去领盒饭!但事实上,还真不应该是大家所想象的那个样子。虽然此时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几乎同时完成了大一统,但是两种文明在资源和技术的发展上却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匈奴当时在生产力上落后汉朝太多了,这种技术上的落后,是天赋和血性所不能弥补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匈奴当时的武器都是用动物的骨头制成的,这对披坚执锐的汉军来说,杀伤力真的有限。而且当时还没有马镫,骑兵的冲击力也很难完美地发挥出来。

虽然匈奴人是天生的战士,但是刘邦的那几万人马也是百战之师,更何况汉军深陷绝境,人在绝境中是能激发无限的潜能的。所以,汉军硬是凭借汉家儿郎的血性和地利之便,再加上武器精良,让莫顿的匈奴大军数度攻山而不得。当然,这并不能说明匈奴人不能打硬仗,而是当时的骑兵在攻山、攻城中,确实没什么优势。


但是,匈奴终究是人多势众,蚁多咬死象,战场的先机还是在匈奴人手里的!战争进入到短暂的对峙局面后,冒顿和刘邦都开始心虚了,聪明的他们都知道这要到了拼家底的时候了。人在有钱的时候,怎么炫耀、嘚瑟甚至浪费都不是难事,但你真要他把所有的家底做一次性的赌注时,很多人是没有这个魄力的。

僵持之后,汉军组织了几次突围,也都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匈奴人不可能让你成功,让你刘邦就这么走了,我匈奴不光后患无穷,而且啥也捞不着,所有前面死的人、耗的钱都是白搭了。匈奴同样进行了多次攻山,也没有什么成果。为什么?白登山就是刘邦和汉军最后的希望和底线,是寸土不能让的,你前进的每一步都要拿命来换。

据说,双方的最后挣扎持续了七天七夜。这种情况对刘邦来说其实是十分不利的,因为冒顿完全可以围而不打,看你刘邦能否靠喝西北风过日子?


历史的偶然而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每到一个关键的节点,总会有关键的人物站出来。这时,陈平又站出来破局了,他对刘邦提出破财消灾的建议。刘邦这个人就是在大事上从来不糊涂,人死了,钱都是别人的,现在把钱拿出来,等于是拿别人的钱买自己的命,怎么算都不亏。所以刘邦就把所有的钱财全部交给了陈平,让陈平全权应对这次危机。

陈平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否则我们就不会看到后面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了。但是很遗憾的是,历史对于这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记载,都是一笔带过,如:

《陈丞相世家》: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匈奴列传》: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其实众说纷纭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陈平能让匈奴人放走刘邦的逻辑在哪里?其实不外乎几个原因:一、当时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改变了双方的心态;二、议和是最符合双方利益的选择;三、陈平抛出去的议和条件对冒顿很有吸引力;四、陈平把一些外围因素拉进了局势判断之中,比如韩王信不是稳靠的合作伙伴,这是挑拨;其次,汉军的援军越来越近了,围不死刘邦,你匈奴就会遭到疯狂报复,这是威胁。

最后的结果就是冒顿就坡下驴地把刘邦放下山了,后世人甩锅给冒顿的老婆,说是她贪财,给冒顿吹枕边风,冒顿一时心软才放走了刘邦。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实在是太肤浅,过于高看了冒顿老婆的英雄力了,也过于小看冒顿的判断力和决策力了。

政治默契是白登山解围的根本原因


我们写文章时,不是常有“明线”和“隐线”之说吗?历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到的现象往往只是“明线”,思考其背后的逻辑才是历史的“隐线”,也是最有味道和意义的地方。

所以,白登山之围当然没有我们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但它也并不是复杂到难以理解的。

先来说说白登山之围刘邦能够脱困的逻辑基础。有很多人觉得主要原因是刘邦能屈能伸,当然,我不能说这种看法完全没有道理。但是我们永远要明白一个道理,在政治斗争中,从来不会有人去真正同情和尊重弱者的。你的尊严和机会都是要靠实力去争取的。所以我们不要在生活中形成“多装孙子别人就不会打你”的错误逻辑,真正挨打最多的恰恰是那些真孙子。

假设汉军没有打出让匈奴人心惊胆战的战斗力,形成僵持的局面,匈奴人会放过刘邦吗?假设不是汉军的援兵将近,冒顿会放过这一块快要到嘴的肥肉吗?假设不是陈平代表刘邦满足了匈奴人的欲望,匈奴会选择退兵吗?


匈奴人发动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中原的文明、财富、资源,所以陈平代表刘邦承诺给他钱、跟他和亲、跟他做生意,实际上就是让匈奴人达到他们的战略目的,让他们没有和刘邦死磕到底的动力和目的了。然后,再跟他分析厉害关系:一、这注定是两败俱伤的结局,这是挑明底线;二、我们的援兵将至,谁胜谁负尚未可知。这是告知风险。第三:挑拨他和韩王信的关系,韩王信这个人不可靠,别被他利用了。这是瓦解心态。

所以,刘邦能从白登山之围中脱困,是足以引发我们关于人性的更多思考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往今来,真正有多少战争时因为恩怨而产生的?更多是因为利益吧!为什么说战争时政治的延伸?有多少战争又是要和对方不死不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打到心有默契、见好就收吧!


我为什么经常说,一个人不聪明其实没关系,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自作聪明。因为你觉得你把自己的账算得门儿清时,别人也在默默算他的账,你挖好一个坑,还指不定最后是谁跳下去呢!真正聪明的人是那些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别人、还能从对方的身上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的人。就像这次事件中的陈平一样。



生活就是一场随时随地的谈判,任何谈判都得有一定的筹码,有些筹码靠吹,有些筹码靠摆,有些筹码靠骗。但往往能够决定谈判结果的筹码只有让对方看到、接受和相信的那一部分。

刘邦用财富、和亲和通商换来了化解危机的机会,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手段,也是他深谙人性的具体表现。匈奴人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肯定会往死里弄你,相反,要是匈奴人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他又何必“杀敌一千自伤八百”地与你过不去呢?


归根到底,白登山之围的和平解决,是刘邦和冒顿、汉朝和匈奴之间形成了一种政治默契的结果。刘邦为什么要这么委曲求全,是因为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冒顿为什么会见好就收,是因为他打不垮对方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汉武帝之前,匈奴人一直很嚣张,汉朝一直忍气吞声,其实也是一种政治默契。

但是,议和的条件终究对于刘邦和汉朝来说是一种耻辱,所以,史书中也自然不便对具体细节大书特书了。后来,逐渐稳定和强大的汉朝为什么对匈奴人耿耿于怀,其源头就在这里。







白登之围冒顿放走刘邦,真的只因为几个女人?
白登之围发生在公元前200年,是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的事。刘邦为什么会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呢?秦朝末年,群雄逐鹿,北方匈奴伺机南下侵扰中原,刘邦便派韩王信坐镇北方,可是韩王信和匈奴之间的战斗是胜少败多,还曾多次向匈奴求和,刘邦对此非常不满。韩王信因此害怕刘邦杀他,于是倒戈匈奴攻打...

刘邦身陷白登之围后,匈奴为何会放走他?
毕竟匈奴的人口也不多,即使选择背水一战,自己也不沾光,但是会使自己的部落死伤无数,而他们死伤的那些人对于刘邦的队伍来说是九牛一毛的,毕竟汉人还是多于匈奴的,所以即使围了刘邦,冒顿也不开心,因为纠结呀,本来就可以直接抓了刘邦,但是却因为地形和刘邦援军的问题只能放了刘邦,冒顿可能觉得也是...

白登之围匈奴人真的是因为单于夫人被收买了就说情把刘邦放了吗?_百度...
关于白登之围单于阏氏的确是收到了来自于陈平的金银财宝的贿赂,也的确是为汉军说情了,不过,只要稍微了解一下这位冒顿单于,你就会知道他根本不是一个会被女人几句话就会改变自己主意的人。冒顿单于在并不是单于之时他的父亲头曼单于喜欢他的年轻的妻子和她所生的孩子,于是便将当时尚为太子的冒顿...

刘邦白登之围被匈奴围困的时候,他是怎么脱身的
秦汉时期,与匈奴之间的争斗一直都不曾停歇。在汉武帝还没有出世之前,西汉刚建立不久,高祖刘邦时期,曾经有过一次很著名的困战,白登之围。在这一场刘邦与匈奴之间的战役中,匈奴利用气候的优势,几乎快要将刘邦以及军队消灭。然而,谋士陈平为刘邦出了一个计策,就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匈奴是中国...

刘邦身边的两位谋士,张良和陈平谁更厉害呢?
在荣阳被围的时候,陈平实施反间计,先后离间了项羽与众将之间的关系,又离间了项羽与其亚父范增之间的关系,最终范增病死。而最重要的是,陈平还谋划了让二千余女子夜出东门,让将军纪信乘坐王车冒充刘邦吸引项羽,成功使得刘邦从西门逃去。而白登之围的时候,刘邦被匈奴围困于平城,陈平找来画师画了一...

匈奴军队能将刘邦的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为什么不顺势歼灭却要放了他们...
匈奴人一直是马上骑射的佼佼者。他们一生以游牧为生,依靠着草原生存。由这些人组成的匈奴军队机动性强,在战术上采取的是边打边跑的策略。而刘邦的主力部队是以步兵为主的,他们的骑术也远远比不上匈奴,也没有那么多的马匹。如果没有好的战术,直接与匈奴的对战,容易处于弱势。但是汉族人有个地方是...

处在鼎盛时期的刘邦为什么会陷入白登之围,而后到武帝时又是为何能大胜...
刘邦不顾前哨探军 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从中可以分析出由于韩王信和匈奴勾结、刘邦好大喜功因而身陷白登之围。“白登之围 ”后,刘邦认识到仅以武力手段解决与匈奴的争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当一段时期里刘邦...

如果韩信统兵,是否可以避免白登之围?
韩王信最后投靠匈奴,等于背叛了刘邦,而韩信最后被吕后杀害。 第二个韩信不是不为刘邦所不容,而是韩信实在犯了太多错误,而且确实有叛变想法,最后被吕后诱杀。 最后说一下本题,如果是韩信,以其军事智慧,真的可能避免白登之围。 白登之围,发生在刘邦登基之后不久,此时,楚汉之争已划上圆满句号,天下以定。然,北方...

登州之乱明朝为什么围剿而不招抚
我想不通为什么对顽贼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都能招抚,对前官军出生的孔友德之流就要斩尽杀绝?就算要围剿,也要看看地理环境,如果在内地,那没问题,但登州处在明清势力范围交界处,明朝就一点不担心孔友德之流跑到满清那边吗?特别还处死了孙元化,跑了孔友德,使得明朝与满清的军事科技实力此消彼长,...

汉高祖刘邦是靠“枕头风”解了“白登之围”吗?
汉高祖刘邦是靠“枕头风”解了“白登之围”,冒顿是草原上的一代枭雄,不容易因阏氏的一句话就随便撤军。冒顿是何许人?他们的眼中唯有权益,只需是抵抗在权益和他中间的任何东西,他都是会果断地摧毁它。当时他因为从爸爸手上夺得汗位,甘愿以鸣镝的方法,练习一批战士,击毙了自身的妻子、自身的马...

丰镇市18713864285: 白登之围后,匈奴为什么不继续南下,反而放了刘邦. -
朝水复方: 刘邦采用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皇后),阏氏对冒顿单于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且汉王亦有神,单于察之”.冒顿单于与王黄和赵利约定了...

丰镇市18713864285: 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史称什么 -
朝水复方: 白登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

丰镇市18713864285: 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 -
朝水复方: 作者产生“信可乐也”的感受的原因是: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

丰镇市18713864285: 范仲淹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岳阳楼记》 -
朝水复方: 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而且它又地处“衔远山,吞长江”的洞庭湖滨,王象之《舆地纪胜·岳州》引《岳阳风土记》说:“岳阳楼,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宽广.”自唐朝...

丰镇市18713864285: 如果吕后没有杀韩信,白登之战时,汉军要是韩信指挥,韩信VS冒顿单?
朝水复方: 韩信善于发现对手的优点和缺点,也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优点. 匈奴骑兵是打完抢完就跑.以机动为主,而步兵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 凭城守,匈奴根本就耗不起.耗得久了.汉朝不吃亏.

丰镇市18713864285: 关于匈奴的问题!白登之围里面为什么不同军队骑不同的马我在读匈奴
朝水复方: “匈奴骑,其西方尽白马,东方尽青駹马,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可信吗?... 譬如白登之围里,匈奴的四十万大军就是以符合着方位的和谐色彩来整编马队,相信如...

丰镇市18713864285: 汉高祖为何郁郁而终
朝水复方: 白登之围的原因有之,木有干掉吕后换上自己喜欢的人有之

丰镇市18713864285: 汉高祖白登被围主要讲述了什么
朝水复方: 刘邦想去攻打匈奴,结果中了埋伏在白登山上被围了7天,靠陈平的计谋才脱险

丰镇市18713864285: 《小石潭记》文中描写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点,全文 -
朝水复方: 部分摘录,供参考: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

丰镇市18713864285: 垓下之战和白登之围 -
朝水复方: 楼主你想多了,匈奴断不敢深入中原腹地,冒顿单于位子还没做稳,岂肯轻易离开老巢,冒顿也只能在汉边境抢劫,但无意也没实力在中原建立王朝.垓下之战,楚军已丧失意志,连项羽自己都打算逃跑了!白登之围就不一样了,刘邦虽被围,但实力尚在,就算是冒顿想消灭刘邦,匈奴自己损失也不小,冒顿本人既无意中原,拼着血本消灭刘邦对他来说未必有多大的好处,顶多让中原再次陷入战乱,便宜别人而已!刘邦不想拼命突围,冒顿也不想打,所以双方散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