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这部小说鲜明性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一下

作者&投稿:谢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茅盾的子夜的主要内容及简介!~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带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
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 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碍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仁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实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
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
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
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竹斋倒戈转向赵伯韬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扩展资料:
主人公吴荪甫是一位颇有野心和手腕的民族资本家,然而他建立民族工业王国的种种执着努力终无奈地在三十年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下走向颓败。
伴随着故事中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大潮,作者无非是要最终证明中国要摆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泥潭中挣扎的困境,迫切需要一次强有力的彻底的革新,显然这股破旧布新的力量就是新生的共产主义。这也就奠定了此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背景。
叶圣陶曾评价茅盾为“具有社会科学家气质的小说家”,《子夜》的完成为这个说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眼光对30年代中国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做了全方位的剖析,用扎实的笔力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图,足见作家的创作功力。
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固然为小说营造了磅礴的气势,但面面俱到的想法却因力有不逮而使作品对社会和人性的探索不够深入,虽然避免了概念化的对政治理论的图解,却也无法上升到超越阶级和时代的高度,这也是大部分中国现代作家尤其是左翼作家的通病。
小说中的一系列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带有过于明显的时代印记,人物的性格显得缺乏感染力和鲜明个性,甚至读罢掩卷回想里面的人物,那些阶级身份相同的人物形象,如范博文,吴芝生,杜新箨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互相之间竟会混淆起来,这一方面是我读得不认真的缘故,另方面也是由于人物个性的缺失罢。
叙事风格上按部就班的平铺直叙也限制了这部小说的艺术个性,我们在阅读一些优秀的小说作品时,经常也会看到一些叙事上的留白,情节上的交错和时间的静止和跳跃,用以增添小说艺术上的美感。
然而茅盾就像是一位授课态度极其认真的老教师,为读者细心的讲解每一个解题步骤,清晰而完整地刻画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却压缩了读者想象的空间。小说时间轴上的刻度都是细密而平均,却少见一些仿佛在时间静止状态下出现的美妙意境。也许这不算是什么缺陷,只是我个人的审美倾向罢了。
私以为《子夜》中最失水准的地方是对几个罢工场面及前后的描写,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部分描述中感叹句明显增多了,偏离了一贯客观和冷静的描摹与讽刺。
“她们的全心神都沉浸在另一种雷,另一种风暴里!”
“被压迫者的雷声发动了!”
“闸北的大小丝厂总罢工下来了!“
茅盾在这些描述中表现出了一种难以掩抑的兴奋和激动,显然是投放了对无产阶级运动的深厚感情。但是作品中也对运动中的盲目左倾进行了揭露,算是缓和了一些感情上的失控。
然而茅盾到底是一位创作态度严肃的资深作家和左翼文学的领军人物,在这一时期与创造社的一些只识打标语喊口号的跳梁小丑还是有着本质区别,所以政治立场对他小说艺术的戕害也是有限度的。《子夜》中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小人物的刻画和场景的描绘。
如吴荪甫的舅父老乡绅曾沧海,他先是对一本《三民主义》像神一样的跪拜,后来又对闯进家里的暴动农民说最恨国民党,真是构成了对人物性格的绝妙讽刺。
还有吴荪甫扶植的手下屠维岳,作者很着重对他的神态进行描写,并在对其言行举止的叙述中将一个冷静、精明、狡诈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作品中的几个“堕落”女性妖媚迷人的形象也都描画的较为丰满,如交际花徐曼丽,“双重商业间谍”刘玉英等。她们自然也是在这个艰难的时事下挣扎着寻求出路的小人物,但因其身份和手段的特殊给人留下颇为深刻的印象。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子夜》

《子夜》再现了都市生活五光十色 ,具有现代小说所少有的“全景画”的特征。这种“全景画”式的小说也决定了作品的结构和叙述方式。一般说来 ,史诗型的长篇小说大都采用一种对生活作长河式的纵向描述的叙述方法 , 时空跨度大 , 而《子夜》则不同 , 它截取的是生活的横断面 ,而且故事的时间只有两个月 , 在这有限的时间跨度内却展示了恢宏的规模和气度 , 这是极为少见的 , 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由于时间跨度小 ,又要展现较大的规模 , 因此 , 作品的结构类型就要选择多线索立体交叉式的结构。同时 , 全知视角也可以说是这种“全体小说”的必然选择, 作家以叙述人的身份直接叙述 , 既在人物之内 , 又在人物之外 , 便于总揽全局 , 具有广阔的艺术视野 ,容易使创作主体与描写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 , 便于作理智的、客观的叙述。这种距离感和客观化的叙述 , 也正是茅盾“全体式”长篇小说的一个特征。
------------------------------------------------------------------
1933 年《子夜》问世的时候,一些批评家已经指出这部小说“大规模地描写中国都市生活”的特点①。这自然首先和作家本人的都市生活经验有关。从1916 年北大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任职,到1937 年底因上海沦陷而南下投身抗战文学活动,茅盾在上海几乎生活、工作了二十年。第一个十年,他主要以理论批评和文学翻译活跃在文坛,第二个十年,则以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创作,成为左翼文学的重镇。开始,上海还只是在茅盾的作品中偶然显露一下(如《虹》),但到了《子夜》,这座城市则构成了小说文本的主要叙事内容。
《子夜》开篇描叙的“天堂般五月”里的上海黄昏风情,仿佛给整部小说涂抹了一层底色,而随后登场的“三辆一九三○年式的雪铁笼汽车”所经过的路线:沿北苏州路,过外白渡桥,穿过南京路和河南路的交叉口,穿过西藏路,进入平坦的静安寺路……,则都是实有的地名。如果你手里有三十年代的上海旧地图,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当然,如果那地图附带了一些相关的说明就更好,那样,你就会清楚,吴荪甫迎接吴老太爷的这条路线,正好在“现代上海城市的核心”租界区域之内[ 3 ],并且,又是金融和商业机构密集的地带,映入吴老太爷眼帘的五光十色,并非幻觉,而是有现实依据的。由此,你也会体味到,小说写到吴荪甫们的汽车“在平坦的静安寺路开足了速率”行驶时,提到“路旁隐在绿荫里中射出一点灯光的小洋房连排似的扑过来,”也并非随意拈来的闲笔。这些洋房,就是一般所说的花园住宅。具有关资料介绍,上海的花园住宅,早期居住者多为外国人,且多在外滩英国领事馆附近,后随着租界的扩张而向南京路、静安寺路等地扩展,尤其是“1927 年以后,由于市场一度出现对高级住宅的需求,一批数量相当可观的花园住宅应运而生”[4 ] (P168 - 169) 居住其中者,富有的中国人比率大大增多。《子夜》第一章写吴荪甫驶在静安寺路上的汽车向左转入一条“浓荫夹道的横马路”,然后开进了“一所大洋房”。显然,这位“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的住宅就在这一地带。
把现实都市里实有的地名写进小说,是《子夜》的一个特点。这当然算不上新鲜,一些茅盾熟悉的著名作家,如狄更斯写伦敦,雨果、左拉等人写巴黎,都用过类似手法。但这些地名对我们解读小说却不无意义,它们处于现实都市和虚构文本的交叉点上,是沟通二者的纽带和桥梁。勾勒《子夜》里写到的地理形势,再参照三十年代上海的都市空间,我们可以了解茅盾把握这座现代大都市的基本姿态和方式,以及他把现实都市转换为语言文本时的关注重心。《子夜》共十九章,除第四章外,书中人物的活动场景大都在上海展开。从黄浦外滩到南京路,从租界内的高级洋房到闸北的丝厂《,子夜》的取景,没有局促在一街一巷,而是着眼于大规模大跨度展开的都市空间。但《子夜》绝少细致地展开都市风景,许多街巷道路的名字只是一掠而过。茅盾似乎没有雨果那种在小说里为一座城市绘制一幅鸟瞰图的兴致②,也不像同时代的新感觉派小说家们那样,热衷于在大马路的街面、跑马厅的屋顶或百货公司的橱窗里发掘诗情。如小说第九章情节展开的地点在南京路,本是最集中地体现上海都市风貌的繁华商业街,游乐场、大饭店鳞次栉比,但在《子夜》里至多只是闪现一下名字(如跑马厅和三大百货公司等),并没有得到具体描写。
但这恰恰可能是茅盾的自觉追求。《子夜》问世不久,茅盾曾撰《都市文学》一文,对当时一些以“消费和享乐”为“主要色调”的“都市文学”表示不满,希望作家能够有意识地从“生产的方面”表现都市的畸形发展和民族工业的没落,描写“在生产关系中”的劳动者[ 5 ] 。他注重的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风俗画面,诸如资本家的客厅,机器轰鸣的工厂,喧闹嘈杂的交易所,而非静止的街市风景。《子夜》里出现的上海地名,多为一闪即逝的空洞符号,应该是出自于茅盾有意识的安排。而当某些地点被拿来作为人物命运和情节转换的某种暗示的时候,也就会被赋予比较具体的描绘。如开篇那段颇为有名的苏州河两岸的暮色风情,显然是小说主题和主人公命运的一种隐喻③。同样的场所后来在第十一章又出现过一次,不过已经不是软风拂面的五月傍晚,而是夏季第一场台风袭击上海之时,“外滩一带,狂风怒吼。夜来黄浦涨潮的时候,水仗风势,竟爬上了码头。此刻虽已退了,黄浦里的浪头却还有声有势。”而这正当金融资本家赵伯韬图谋从背后扼住吴荪甫、吴经营的丝厂里工潮一触即发的时刻,其对应关系不言而喻。类似的环境和人物情绪、心境、命运的对应性描写,在《子夜》里很多,并且,对应的方式大都比较直接、明显,没有采取隐晦曲折的象征(Symbolic) 方式。在以往的《子夜》研究中,曾有不止一个学者谈到这部作品中的象征手法,但却都没有对其象征结构、层次做细致的辨析。事实上,《子夜》的这类手法,严格说基本还处于比喻(allegory) 的层面。
在《子夜》里,这种比喻式的表现并不限于空间景致的描写,甚至可以说是贯注全书的一种写作原则。如第一章写吴老太爷受上海五光十色景象的刺激中风而死,就是一个大的比喻,一则讽喻性寓言④,小说又特意安排诗人范博文发表一通所谓封建僵尸来到现代大都市不能不风化的议论,把寓言隐含的意义挑明,使暗喻变成了明喻。喻体和所指涉的内容的直接对应性,或者说明喻性的原则,导致了《子夜》在整体结构上的求大求全。据茅盾自己说,他最初的构想,就不仅仅是为了叙述几个人物或几个故事,而是想“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使一九三○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6 ] 。追求宏大叙事方式,而又使用一一对应的比喻手法,自然只能写得“大”而“全”,既要写都市,又写农村,甚至还计划写到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后因所欲展现的社会场面太大,“非有一二年时间的详细调查,有些描写便无从下手”。而作为左翼作家的茅盾“却无法储备一二年的生活费以便从事详细的调查”,才不得不一再缩小规模(茅盾《我走过的道路》),把小说的主要活动场景收缩到吴荪甫的公馆,把矛盾冲突尽量集中到吴荪甫身上,借事喻意,以小见大。但原来那种贪大的企图的痕迹都留在了小说的文本里。如第四章写的双桥镇暴动,再如关于裕华丝厂工人罢工运动的描写(第十三、十四、十五章),几乎都是有头无尾。瞿秋白在《读 》中说:“《子夜》的收笔,我老是觉得太突然,”认为应该“再写一段工人的罢工和示威”⑤。由此可见,以明喻的方式,表现宏大的叙事,并不只是茅盾个人的追求,而是左翼文学的一个普遍要求。

“新形式”的历史小说
简要概括地说《,子夜》正面展开的是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的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八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三条战线,条条不顺利,“到处全是地雷”。最后终因在公债市场和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
吴荪甫的悲剧,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小说中却被镶嵌在1930 年的5 月至7 月这段真实的时间里。并且,这两个月内中国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国民党内反蒋介石势力筹划的“北方扩大会议”,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湘赣的军事行动等,也都被写进了作品。特别是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之间的“中原大战”,几乎贯穿了《子夜》始终。
《子夜》写作之前,茅盾曾系统研究过西方近代小说的历史和写作技术,其中讨论到小说的故事时间。相对于那种隐没故事时间的作品,他特别指出,“至于标明发生在何年何代的历史小说,那就有了确定的范围,丝毫不能移动了。在这里,作者应该实践他的宣言,把正确的时代情形写出来”[7 ]。这虽然说的是历史小说,但应该也适用于《子夜》。按照茅盾的看法,像《战争与和平》那样的作品,把真实的历史人物作为次要角色侧面描写,把虚构人物作为主要角色重笔刻画,应该视为一种“‘新形式’的历史小说”,并且,这种历史小说,在表现时代内涵上远比那些演义历史的作品深刻[8 ] 。《子夜》虽然没有把历史人物作为艺术形象刻画,但一九三○年中国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在小说中占据了不可欠缺的位置,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新形式’的历史小说”。只不过因为是当代刚刚发生的事件,而《子夜》又以现在进行时态叙述,所以不易让人产生距离感。
《子夜》文本里的故事时间是1930 年5 月—7 月,而茅盾最初动笔写作大概在1931 年初,相隔不到半年,茅盾真的如捷克学者普实克所说,在“现实成为历史之前”就敏捷地把握住了它。但写作时辍时续,到1932 年12 月完稿,距小说的故事时间就有两年多了。注意到这个时间距离很必要,因为这两年多来,中国又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战争等大事件,当然都引起茅盾的关注,但都未能让他产生改变《子夜》故事时间的念头。普实克曾说:茅盾即使在写历史小说的时候,吸引他的也不是过去的历史,“而是那些历史事件所具有的能够说明当代某些倾向的价值”[9 ] 。那么,茅盾坚持把《子夜》的故事时间框定在1930 年,是为了说明他所处的“当代”的什么倾向呢?
如前所述,《子夜》故事时间里发生的核心事件是“中原大战”。这场战争,是蒋介石1927 年叛变革命之后在南京建立的中央政权和地方军阀势力矛盾冲突的产物,战场波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陕西等广大区域,双方动用军队150 余万人,是蒋政权建立之后遇到的最大危机。战争于1930 年10 月以蒋介石一方胜利而告结束,从此南京政府统治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渐次复苏,似乎中国资产阶级将要进入黄金时代。在这样的时候,茅盾通过小说展现“中原大战”背景下资产阶级的悲剧故事,无疑具有政治讽喻的用意,暗示蒋政权不仅不会给中国资产阶级带来光明前景,其自身也面临不可回避的危机。若干年后,作家解释《子夜》何以拟名为《夕阳》时直接道出了政治批判意图。他说:那是“比喻蒋政权当时虽然战胜了汪、冯、阎和桂、张,表面上是全盛时期,但实际上已在走下坡路了,是‘近黄昏’了”[ 10 ] 。由此我们才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小说中,会让吴荪甫站在北方军阀势力一边,这样表达对时局发展的态度:
“他是盼望民主政治真正实现,所以也盼望‘北方扩大会议’的军事行动赶快成功,赶快沿津浦线到济南,达到徐州,”也就是希望以汪精卫为政治代表的北方军阀势力获胜。小说主人公的想法,当然不等同于作家本人的判断,茅盾当然不会把汪、冯、阎和桂、张势力看作是“民主政治”,但在军阀矛盾中,他批判的主要锋芒是指向了蒋介石政权,应该是很明显的。以往的研究者多称赞《子夜》用“社会科学”观点分析社会的力度,甚至由此把《子夜》命名为“社会分析小说”,其实,还应该进一步分析茅盾进行“社会分析”的立场,至少,他没有简单从“社会发展”的观点评判当时的时代,所以才在小说中发出强烈的批判声音。毋宁说《,子夜》首先是一部社会批判小说。

重释“铁军”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此有必要提起对《子夜》第10 章一个细节的理解问题。这一章写到益中公司经理唐云山向吴荪甫报告当时的战局,吴颇感震惊,“咬着牙齿嘎声问道:‘这是外面的消息呢,还是内部的?’早上听你说,铁军是向赣边开拔的,可不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年5 月印刷本为此段话中提到的“铁军”做了注释,说:“铁军指北伐战争中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以英勇善战,所向无敌得名。”
倘若确如注释所说,难免让人发生以下两个疑问:一、《子夜》所写的社会事件发生在1930 年5 月到7 月间,此时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北伐早已成为过去,吴荪甫为什么还对”北伐战争中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的动向表示关心? 二、北伐名将叶挺在1927 年蒋介石反共清党的时候,站在共产党的立场,举起武装斗争旗帜,先后参与领导南昌八一起义、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亡海外。1930 年,叶挺正在德国,怎么可能出现在《子夜》所描写的时空里呢?
要解开以上疑问,关键在于搞清“铁军”名称的具体所指。北伐战争中叶挺所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独立团,被称为“铁军”,这当然是没有疑义的,但“铁军”名称并不限于指称叶挺独立团。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隶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独立团有一定独立性,但在1926 年7 月出师北伐时,“奉命拨归四军十二师(师长张发奎) 领导。”[11 ]此次北伐,第四军整体都表现英勇,战功卓著,被一些报纸称誉为“铁军”。叶挺回忆这段经历时曾说,北伐攻下武昌时“我的这个团就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人伤亡了。张发奎师的官兵也表现得非常勇敢。由于战绩突出,第四军的远征部队被誉为北伐的‘铁军’”。[11 ]由此可见“,铁军”之名,包括叶挺独立团,但又泛指第四军,尤其是张发奎率领的十二师。
那么,1930 年,也就是《子夜》的故事时间范围内,张发奎的部队何在呢? 1927 年国共分裂,张站在汪精卫阵营,和蒋介石合流,联手反共。1929 年,张发奎因反对蒋借军事编遣排斥异己,联合桂系军阀反蒋,组织“护党救国军”,任第三路军总司令。1930年,又和李宗仁一起整编部队,恢复北伐时期番号,任第四军军长。这样的更动,目的显然是想借助当年第四军的“铁军”军威,为自己造势。这在张发奎决意反蒋、向部下动员时已经说得很清楚:“本军建立,将届十载,为党国北伐立下大功,以数万人头换得‘铁军’之光荣称号。蒋介石排斥异己,我军若被其缴械,弟兄们、先烈们的血不就白流了吗?”[ 12 ](P105) 张发奎联桂反蒋,开始出师不利,到1930 年2月,被蒋的中央军连连击败。5 月,乘阎锡山、冯玉祥发起的反蒋“中原大战”之机,率兵北下入湘,于6 月3 日(《子夜》里说是6 月4 日) 攻占长沙。但受到中央军的猛烈反攻,6 月15 日放弃长沙,退守耒阳。《子夜》第10 章的开头,恰恰写到“张桂联军突然打进了长沙”,文中吴荪甫游说杜竹斋放胆投资做“空头”时,主要理由也是他认定“长沙方面张桂军这几天一定也有新发展”,而唐云山来报告消息,第一句说的就是“张桂军退出长沙了。”所以才引起吴荪甫的追问。
综合以上材料,疑问已经可以解开,吴荪甫关心的“铁军”,不是北伐时期的叶挺独立团,而是“中原大战”时期的张发奎部队。以上考证,虽然属于细节,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细致了解与小说情节相关的社会历史,对解读《子夜》这种“‘新形式’的历史小说”是非常重要的。

另一种现实主义
谈到历史小说写作,茅盾很称赞法国作家福楼拜,说到了福楼拜的《萨朗坡》出现,才有真正的历史小说,在此以前,司各特、大仲马等人的作品“不过是小说,未尝有历史。他们的所谓历史只是主观的杜撰,不是真正的历史。”茅盾特别推崇福楼拜在认真查阅文献、亲临现场考察基础上,用“科学的写实的手腕”,客观地再现历史风貌的精神[13 ],而《子夜》的写作也取了同样的态度,写到时代风尚、习俗等细节都注意符合那一年代的特点,他甚至还和瞿秋白推敲过吴荪甫应该乘什么车[14 ] 。至于书中人物闲谈时所涉及的社会现象,也都有所依据。可以说,尽管写的是当代故事,茅盾确实用的是福楼拜般的复现历史的严谨精神。
但是,早在《子夜》写作之前,茅盾已经不满足福楼拜等人的传统现实主义,1929 年在《读〈倪焕之〉》一文里,特别提出“时代性”作为“新写实”文学的核心概念。茅盾认为“,新写实”的文学,不能停止于纯客观的再现,而要对社会、时代进行分析,理清“时代给与人以怎样的影响”,“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话,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
这样的文学观,无疑投影到了《子夜》里。政治讽喻,社会分析,和严谨的写实细节混合在一起,构成《子夜》叙事的基本特征。就整体而言《,子夜》的叙述者是个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者,但他有的时候自律很严,把叙述的权利交给文本里的人物,不来干涉。这在第一章各色人物登场时,表现得极为明显。叙述者绝对拒绝出来做介绍人,每个人出场,都只见其面,而不知其名,如那位在轮船局里瘦长子的办事员,直到杜竹斋喊他之前,一直被写作“瘦长子”,被喊之后才以“福生”相称。甚至对主人公吴荪甫也同样办法,从登场起到福生称“三老爷”,一直被称为“酱紫色脸的人”,到杜竹斋喊他“荪甫”,才露出名字。并且,在第一章里,因为荪甫父亲吴老太爷在场,并且主干部分是从吴老太爷的视角叙出,所以在涉及到吴荪甫时,竟整章没有一次用他的全名,而只称“荪甫”。观察视点限制的严格到如此程度。
但《子夜》的叙述者又确实是个肆意的介入者,时时进入故事,指点干预。他的指点,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 第一,对人物的定性评价。如初次写赵伯韬,就交代说他是“公债场上的一位魔王”;写逃到上海做寓公的地主冯云卿,则更为清楚地说他“在成千成万贫农的枯骨上”“建筑起他饱暖荒淫的生活。”在初版本上,写到交际花刘玉英刚在赵伯韬浴室走出时,专门加上一句评语:“是妖冶的化身,是近代都市文明的产物!”第二,对事件性质的说明。如第九章开头关于“五卅”纪念活动的说明,和冯云卿钻狗洞行为对比,带有明显的褒贬倾向。而关于丝厂工人的罢工场面则充满感情色彩。第三,自由进出人物的内心。这样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
从世界现实主义文学发展历程看,福楼拜是一个分界。他把客观逼真的细节写实发展成一个原则,而严格要求叙述者深藏不露。西方现代派小说沿着这条路子走得更远,著名作家略萨认为:“说福楼拜是现代小说的开创者是不夸张的,因为他在现代小说和浪漫与古典小说之间划出了一条技术界线”[15 ] 。但也有作家绕过福楼拜另辟道路。如受到卢卡奇赞赏的托尔斯泰。茅盾继承了福楼拜写实的技术,但仅仅把它限制在技术层面,对“历史的必然”的坚信,使他在《子夜》的整体叙事中加入自己的理性分析,赋予了相应的意义。这使得这部小说透彻有力,但也因此显得蕴涵不够深厚。但无论如何,作为茅盾的“新写实文学”的代表作,即使放在世界文学范围内《,子夜》的实践也是具有一定先驱意义的。1988 年,日本学者筱田一士选编20 世纪世界文学的十大巨著《,子夜》便赫然在列⑥。其他的九部是:《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 、《传奇集》(博尔赫斯) 、《城堡》(卡夫卡) 、《U·S·A》(多斯? 帕索斯)《押沙龙、押沙龙》(福克纳) 、《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尤利西斯》(乔伊斯) 、《没有特性的人》(穆齐尔) 、《黎明之前》(岛崎藤村) 。

  相关赏析奉上,请你参考:
  《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一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通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一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艺术上,《子夜》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

  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貌,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

  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

  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奸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

  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偶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

  很强的理性色彩: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

  《子夜》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同文学史上所有成功的作家一样,茅盾特别注意于研究人以及人和人的关系。他有广泛的社会经验,又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各种现象,揭示其重大的意义,形成作品的主题思想。《子夜》的孕育和产生正是这样的,这也是《子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子夜》的内容概括
《子夜》,原名《夕阳》,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约30万字。茅盾于1931年10月开始创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1933年1月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先后被译为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三、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

、为什么说矛盾的《子夜》是对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正面描绘...
除吴荪甫外,茅盾在《子夜》中还创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的思想面貌、精神状态都打上了时代和阶级的深刻印记.屠维岳是吴荪甫手下得力的鹰犬...三者之中,前两者是直接观察了其人与其事的,后一者则仅凭‘第二手’的材料,——即身与其事者乃至第三者的口述.这样的题材的来源,就使得这部小说的...

茅盾《子夜》及孙犁《荷花淀》各有什么特色?
故事情节紧凑,逐渐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共鸣和同情。茅盾通过小说巧妙地处理了人物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且富有人情味。此外,茅盾描绘生活和社会的细节描写高超,语言简练而不失深度和思想性,使得小说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2、孙犁的《荷花淀》。这部小说则通过对人物、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描写...

论巴金的小说《寒夜》及其艺术风格的新变化
小说匠心独运,整部作品都围绕“寒夜”这象征性的气氛做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的社会。《寒夜》是巴金继《家》、《憩园》之后小说艺术的又一高水准发挥。(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_^)参考资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

顾时夜孟听沈雪是什么小说
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四、沈雪的角色 沈雪作为孟听的好友,也在故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个性鲜明,为故事增添了许多色彩。她与孟听之间的友情,以及和顾时夜之间的交往,都为故事增色不少。这部小说通过讲述顾时夜、孟听和沈雪三人在校园里的生活经历,展现了青春生活的美好和友谊、爱情的珍贵。

原创|《夜火车》书评:每个人内心的出走情结,年轻人寻求精神必读书目...
在这部小说中,“信仰”一词贯穿始终,我们也见证着陈木年从建构信仰到一点点崩塌。梵高是金小异的信仰,名誉是沈镜白的信仰,而陈木年的信仰则是沈镜白和夜火车。在沈镜白被爆出性丑闻之前,陈木年一直为自己被学校里最有威望的沈镜白看上培养而自豪,但是因为招收研究生一事晚节不保,还得知他为了维持自己的名誉而把...

十四夜有哪些作品
《醉玲珑》是十四夜的一部穿越小说,讲述了女主角凤卿尘意外穿越到古代,与皇子元凌相识相爱的故事。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穿越设定和丰富的情感描写吸引了大量读者。《归离》是十四夜的另一部小说,以古代江湖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们在江湖中的恩怨情仇。这部小说以其精彩的剧情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赢得了读者的...

矛盾的名著《子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书名叫“子夜”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子夜”就是半夜12点钟。这是夜的顶点,是最黑暗的时候。但也是黑暗到达了顶点,下落向白天转化的转折点。因此,“子夜”暗示着当时的时代特征。《子夜》是“五四”以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中最早出现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站在时代的高度,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历史地、...

鲜明的词语 鲜明的词语是什么
鲜明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鲜明xiānmíng。(1)指色彩明亮。(2)一点不含糊的。(3)轮廓清楚的。二、引证解释⒈色彩耀眼。引《汉书·游侠传·陈遵》:“公府掾吏率皆羸车小马,不上鲜明。”《新唐书·李贞素传》:“性和裕,衣服喜...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简介:叶圣陶(1894.10.28—1988.2.16),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建国后任出版、教育、文史等部门领导。在许多...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子夜这部小说鲜明性的特点有哪些?子夜这部小说鲜明性的特点有哪些,
子强依托: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子夜》的文学特点是什么?
子强依托: 《子夜》原名《夕阳》,1931年10月开始动笔,次年底完稿.《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中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茅盾子夜写作的特点 -
子强依托: 1、塑造人物的典型化和类型化手法 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 3、个性化的语言 4、宏大严谨的结构 5、强烈的理性色彩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什么叫“社会分析小说”?茅盾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社会分析小说特点? -
子强依托: 一、什么叫“社会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茅盾的经典著作《子夜》,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评价这本书? -
子强依托: 茅盾的经典著作《子夜》,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初的上海,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小说,很有哲学意义,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这部小说.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矛盾《子夜》第一二章在描写人物,环境时有什么特点?以及在整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 -
子强依托: 一、矛盾《子夜》第一二章在描写人物,用环境塑造人格,在人物塑造中,关注的不是人物的性格、命运、精神状态等,而是他们所体现的时代特色,二、作用:描写了人物的生活细节,并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于平凡的生活细节描写之中.这些细节描写的特点既是实在的,又是具有象征性的.

三江侗族自治县15073067724: 子夜读后感1500 快........... -
子强依托: 茅盾的《子夜》,当初看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只是有点闲,或者说懒,懒的做别的,就找个大砖头打发时间,没想到自己能看进去. 心想着也就十几页,顶多几十页,就缴枪了,没想到,我意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